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诗词·精讲巧练(附答案)

高中语文新课程专区——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粤教版、鲁教版的资源仓库

一、考纲描述

1.鉴赏古代诗词的语言、韵律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

二、知识梳理

1.古代诗词的风格和意境。

2.古代诗词的常用表现手法。

3.古代诗词所包蕴的思想内容。

三、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①欣赏古代诗词,要注意作品的不同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同样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澦堆。”欣赏两人的诗,要反复诵读,仔细体味它们风格的差异。

②欣赏古代诗词,要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出山村秋日傍晚的声色俱佳的“山居秋暝图”,静谧优美,绵远悠长,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幽静恬淡的心情。鉴赏古诗,正是要通过语言媒介,去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③欣赏古代诗词,要把握诗词常见文学典故。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来历。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5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就因为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是紧密联系的,所以,辛弃疾来北固亭就很容易想起这些典故,并借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④欣赏古代诗词,要注意诗词常见的表现方法,如比兴手法,夸张渲染手法,情景交融手法等等。如《硕鼠》一诗主要运用了比喻,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

⑤欣赏诗词,要注意诗词作者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中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语序倒置的修辞色彩等。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开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又如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照、流、归、下等动词的妙用,这些动词使我们似乎感觉到月光的倾泻不尽,清泉的长流不绝,浣女的由远而近,莲舟的由近而远。

例1.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绕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解析:本题答案应为C。这是考查诗词鉴赏的综合题,但A、B两个选项主要考查对诗词形象进而对诗词意境的把握。“秋丛绕舍似陶家”,描绘了姹紫嫣红的丛丛菊花围绕房舍的美丽景色,看到这丛丛菊花,就仿佛置身于爱菊如命的陶渊明家。这里有客观之景和主观之意,形成恬静优美的意境。“遍绕篱边日渐斜”,是写诗人自己。在恬静优美的意境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徜徉在篱边菊花丛中,边欣赏边赞叹,留连忘返,不知日已西斜。完成这道题,只要能准确地把握诗词形象,就不会误选A、B两项了。

例2.

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上指酒意未消,实际上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解析:本题的答案应为D。这是诗词鉴赏的综合考查题,其中A、D两项是对这首词的感情理解和抒情方式的考查,而A项中有意提示“表面是指”、“实际指的是”的字句,与D项中“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有矛盾,就是暗示我们这一矛盾中必有一个错误的判断。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她的不少作品中抒发的感情都是委婉低沉的。这首词正是如此,借“浓睡不消残酒”和“应是绿肥红瘦”来抒发一种伤感和烦闷之情;但这种伤感和烦闷之情是借自己“浓睡不消残酒”的形象及对一夜风雨后院中海棠情况的一问一答来表达的,而不是直抒胸臆。理解了诗人的抒情风格就可以确定,不当的应为D项。

例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题

望洞庭(刘禹锡) 题君山(雍陶)

湖光秋月两相和, 烟波不动影沉沉,

潭面无风镜未磨。 碧色全无翠色深。

遥望洞庭山水色, 疑是水仙梳洗处,

白银盘里一青螺。 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洞庭湖中)

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绿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群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群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解析:本题答案D,此题重在检测考生对诗句的理解程度,尤其是检测诗词中炼字精妙的理解程度。两首诗里的“潭面无风”“烟波不动”,主要描绘的是湖面风平浪静,其中没有“山影凝重”“朦胧”的景象。再说,刘诗首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告诉读者描写的是秋天月夜洞庭湖所见,“和”字再现了洞庭湖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胜景。而雍诗中湖色的“碧”和山色的“翠”不可能是月夜所见,因此,B项中认为“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是不准确的。

例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星,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磁。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外,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2)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首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场

解析:(1)的答案是C;(2)的答案是B。这是2001年高考题,第(1)题考查对诗词形色、意境的理解,第(2)题属于比较鉴赏的范畴。古代诗词欣赏的考查,自1999年以来基本上都在按这种模式出题,预计在未来一、二年内不会有很大的变化。

强化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①、②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①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住”二字,既通俗又凝练,极富于暗示性,它告诉我们在此以前曾是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日子。

B.“尘香”即陆游词中“零落成泥辗作尘”的意思,它不仅说明天已晴朗多时,落花已化为尘土,而且寓有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

C.词的下片虚字用得极妙。“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

D.“春尚好”、“泛轻舟”,措辞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喜悦之情。而“也拟”两字,更直接显示词人出游之兴的强烈。

②“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历来被人们称颂,是用夸张、比喻写“愁”的绝妙佳句。请在下面四项中选出与此句表达的情意最为接近的一项( )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B.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C.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D.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①②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①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说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

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

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诸葛亮的业绩。

D.最后一句指明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

②关于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括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呼应。

B.作者用“惊起”二字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出诸葛亮从南阳隐居到报效刘备而出山的这一转变。

C.作者通过三国英雄人物的描绘和比较,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宏图伟愿。

D.这首元曲风格雄健、高昂,大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遗风,而又没有“人生如梦”的悲伤感叹。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叹门外楼头:隋文帝派大将韩擒虎率兵伐陈,从金陵朱雀门攻入。其时陈后主与宠妃张丽华正在结绮楼上寻欢作乐。此处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意。

①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千里澄江似练”句中一个“练”字,勾画出千里江面似一匹白绢,波光闪亮。

B.“画图难足”句的意思是说,眼前的金陵美景,用画笔都难以完美地描绘出来。

C.“念往昔……相续”几句,揭示了六朝兴亡的因果关系——以骄奢始,以悲恨终。

D.“漫嗟荣辱”句中的“漫”通“慢”,意思是慢慢地感叹伤嗟亡国者的耻辱。

②关于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词怀古讽今,用含蓄的笔法点出宋王朝潜伏着很大的危机,表达了作者的忧国之情。

B.上阕围绕金陵秋色抓住征帆、去棹、淡云、星河等一系列典型事物,点染出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图。

C.下阕借景抒情,用典贴切,既追忆历史往事,又处处联系现实,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D.此词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笔力雄健,最后用无知商女还唱亡国之音作结,寓意深远,开拓了词的境界。

4.读辛弃疾的词《摸鱼儿》,从下面的选项中选出对该词分析不当的一项( )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A.上片通过作品主人公怜春——惜春——留春——怨春,表现了他对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 ”的矛盾心情。

B.下片假托蛾眉遭妒,表现了他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是对当权的妥协投降派的诅咒。

C.上下两片峰断云连,上片“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是开,是纵,那么下片“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合,是收。一开一合,一纵一收之间显得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D.此词以景语作结语,点出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趋势,韵味全无。

5.对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A.“幽州台”是指幽州的黄金台,燕昭王在这台上接待四方来的人才。陈子昂登上此台,感慨万千。

B.“前不见古人”,指过去的像燕昭王那样的广招人才重用人才的君主,如今是再也见不到了。

C.“后不见来者”,指的是以后也不再能见到像燕王那样的广招人才重用人才的君主了。

D.后两句说,想到了悠悠天地之中,如自己这样怀才不遇还受打击的人又不知有多少,这时作者独自悲伤地流下了眼泪。读到此使人感受到作者的愤激之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哀叹。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②题。

山 中

王 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①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山中溪水,因为天寒水浅,露出了嶙嶙白石,描写了溪流涓细的特点。

B.红叶稀少,给人以万物凋零、萧瑟悲秋之感,情调较为低沉。

C.如果说前两句是描述山中景色的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展现的则是它的全貌。尽管是天寒时节,秦岭山中却依然是空明苍翠,自然和谐。

D.“湿人衣”一句是诗人的幻觉与错觉,抒写的是浓翠的山色给人的感受,并不是实写衣服被雨露沾湿的情景。

②这首诗描绘了山中的景色,富有自然美的特质。下面四首诗,哪一首与王维这首诗的表现方法相同?( )

A.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陶弘景)

B.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 勃)

C.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吴 均)

D.悠悠天地间,草木献奇怪。投老一蒲团,山中大自在。(文及翁)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②题。

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中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于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②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②题。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①对这首诗的诗意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以景起兴,一笔勾出江南春光美景,这是从少女的眼神中看出的,春风引动少女的情思。

B.“闻郎江上踏歌声”直写少女对恋人的熟悉程序,听其声,即知其人,道出了少女爱情的热。

C.三、四句,作者曲折而又生动地描写出了自己对于爱情忽明忽暗的细微的心理活动。

D.本诗描写了青年男女真挚、朴实而又热烈的爱情。

②对于这首诗的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运用谐音双关,巧妙地刻画出了热恋中少女内心热烈而复杂的感情。

B.谐音双关的巧妙运用,体现了文人创作的特色。

C.诗词以景补情,以景喻情,情景交融。

D.全诗清新宛妙,具有鲜明的民歌风味。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②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①对这首诗诗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朱雀桥、乌衣巷都是过去极煊赫、极繁华的地方,如今只有野花与残阳,荒凉之意顿生。

B.诗人以“野草花”、“夕阳斜”渲染气氛,从内容上和情感基调上为后两句诗作了铺垫。

C.昔日王、谢二氏的华丽壮观的建筑已化为乌有,旧时的燕子在春天又飞回原来的地方筑巢,可是却不知这里已是普通百姓的房舍了。

D.一个“旧时”一个“寻常”,概括了丰富的内容,揭示出了无情的历史发展规律,即历史最终是由劳动人民主宰的。

②对这首诗的诗意和艺术特色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了作者对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深沉感叹。

B.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黑暗腐朽统治的不满,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封建王朝没落的惋惜之情,这是封建文人忠君思想的体现。

C.这首诗与《诗经·王风·黍离》抒发的思想情感一致,与李清照《绝句·生当作人杰》的抒情方式一致。

D.言简意深、以小见大是这首诗词主要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1.①D ②C 2.①D ②C 3.①D ②B 4.D 5.B 6.①B ②C 7.①C ②C 8.①C ② B 9.①D ②C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歌 鉴赏】2010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复习方案(转
古诗词鉴赏三步曲
2014中考语文基础复习专题十——诗词赏析
怎样读懂诗歌
2013年高考备考:古代诗歌鉴赏资料
诗词鉴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