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内经》、《伤寒》浅解秦汉时期的“消渴”

甲骨文记载,殷商时代有一种“尿病”,尿同“溺”,这可能是“消渴”的最早记载。马王堆出土的我国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描述了消渴症状“病胜瘦,多弱(溺),奢 (嗜)饮。”

《内经》、《伤寒》为秦汉时期典型的中医著作,该文试从该两部中医古代文献中相关的记载来解读当时古人医者对“消渴”病症的见知。水准有限,掌握资料有限,难免有偏颇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斧正。

一、“消渴”首见于《内经》

《内经》,是书有“脾瘅”“消渴”“肺消”“膈消”“食亦”“热中”“消中”“肾热病”“消瘅”等。

1、《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2、《素问·气厥论》心移寒于肺,肺消。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人,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3、《素问·腹中论》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癫,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膏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4、《素问·刺热》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酸,苦渴数饮,身热。

5、《灵枢·五变》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侯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内经》首次提出“消渴”之名,见于《素问·奇病论》。内经时代对消渴的命名规则过于错杂纷乱,其中使用最多的则是“消瘅”。

《内经》对消渴的病因病机认知为五脏均相关,非独肺、胃、肾三脏,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法则。此外,《内经》论消渴有一特点为重消轻渴。

对于治疗,《内经》载“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尽管至今尚未就“兰”为佩兰还是泽兰亦或是其他兰达成一致,尽管这种治疗颇显朴简,但在内经时代就已有治疗消渴的记载却是不可争议的事实。

二、《伤寒卒病论》首次出现治疗消渴的方药

东汉时期张仲景对消渴的认知则有了很大的进步,张仲景对消渴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伤寒论》太阳病篇、厥阴病篇以及《金匮要略》相关章节内,详细阐述了消渴的症状、病因病机、治疗方法。

1、《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4、《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肺痿吐诞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诞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5、《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6、《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为消谷而大坚(一作紧)。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7、《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8、《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9、《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10、《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张仲景对消渴的表述则重渴轻消,主要体现在“口渴”,以此为主要症状,此外尚有“小便数”、“小便不利”、“小便反多”等尿异常的表现。其对消渴的病机主要体现在三点,其一,太阳病经气不利,津液无以上承;其二,肾气内损,津液无以蒸腾气化;其三,肺胃热盛,津液内伤无以濡润;凡此,故见口渴及尿异常表现。同时,张仲景指出消渴日久,出现并发肺痿、淋证的并发证,难能可贵的是张仲景指出了消渴出现“大坚”便秘的临床见症。

对于治疗,张仲景应对膀胱气化不利使用五苓散、应对热盛阴伤使用白虎加人参汤、应对肾气亏虚使用肾气丸,这些方剂至今依然在临床中发挥着作用。

以上,是为从《内经》、《伤寒》浅解秦汉时期的消渴,仅就秦汉时期来讲,以此两部文献尚具有代表性,然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此两部古籍是属沧海一粟,望洋兴叹、远远不够,应更加注重后世中医的发展,随着认知的不断深入,治疗上自然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声明:

认知有限,错误难免,敬请批评,欢迎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病名浅探:秦汉时期的“消渴”到底是什么病?
张仲景巧用“文蛤散”的启示
糖尿病中医辨证治疗,不可拘于“三消”之说!
伤寒论太阳篇之蓄水证
小便不利
​李今庸,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