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进库斯科大教堂感受具有印加特色的天主教堂

库斯科大教堂位于秘鲁库斯科城,地处海拔3410米的安第斯山高原盆地,秘鲁人称其为“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和“古印加文化的摇篮”。库斯科城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这座城市曾是印加帝国的首都,有着“美洲罗马”的美誉。印加人认为是世界的中心“库斯科”,该词的原意是就是“肚脐眼”的意思。

在库斯科太阳是最重要的符号之一,印加人认为自己是太阳神的后裔。金子则代表太阳的“眼泪”,曾经铺满了太阳神庙的墙壁和地板。

库斯科这个古老的印加帝国都城,既有古老的印加遗迹,也有西班牙殖民风格的建筑。无论你漫步在大街小巷,还是探索特色街区,都能感受到它们在向你诉说自己的故事和传奇,这里不乏殖民信仰与印加文化的冲击和融合。

1533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入了库斯科,拆毁了印加帝国的神殿和宫殿。1559年在宫殿遗址上开始兴建天主教堂,花费100年建成了库斯科大教堂。这座教堂融合了西班牙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与印加人精湛的工匠技术,顶端的福音钟楼悬挂着一口100多吨重的大钟,是南美大陆最大的钟,钟声能够传到几十公里以外。

这种在原印加神殿原址上盖的教堂在秘鲁比比皆是,其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给当地人洗脑,彻底摧毁他们的宗教信仰,强迫他们改信天主教。不论是南美洲还是中美洲的大小城镇,凡是曾经被西班牙殖民者统治过的地方,至少都会有一座天主教教堂。

库斯科大教堂就像一个博物馆,历经几百年,教堂中保存了许多精美的宗教用品,也收藏了不少著名艺术家的作品。教堂内各种宗教人物雕塑威严矗立,墙上大型宗教油画,讲述着教义和历史故事。

库斯科大教堂如果自己看可能感觉与多数教堂差不多,但经我们金牌导游一介绍,确实细节之处、表象的背后有许多故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印加工匠和艺术家们的反抗殖民的精神,无论何时他们血液里依然流淌着印加人的血液,太阳神和大地母亲的信仰深深地埋在心中。

库斯科大教堂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库斯科版的《最后的晚餐》

“看这个教堂,看什么?看印加人的情绪在哪里!”导游介绍到。

在教堂内保存有近400幅殖民时期的巨幅画像,它们多出自早年秘鲁本地艺术家之手。其中一幅《最后的晚餐》宗教画最具代表性。

《最后的晚餐》反映的是一个《圣经》典故,耶稣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犹太教祭司长阴谋在夜间逮捕他,但苦于无人带路。正在这时,耶稣的门徒犹大向祭司长告密说:“我把他交给你们,你们愿意给我多少钱?”祭司长就给了犹大30块钱。于是,犹大跟祭司长约好:他亲吻的那个人就是耶稣。逾越节那天,耶稣跟十二个门徒坐在一起,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他忧郁地对十二个门徒说:“我实话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十二个门徒闻言后,或震惊、或愤怒、或激动、或紧张。《最后的晚餐》表现的就是这一时刻的紧张场面。

最有名的《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1494--1498年在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画的。

作为像我们这样看热闹的人,《最后的晚餐》的看点在于找出谁是犹大!与达芬奇名画的区别在哪里!谁更能反映《圣经》故事的意境。

在达·芬奇之前,《最后的晚餐》画面布局都是耶稣弟子们坐成一排,犹大独坐一端或在桌子的另一边,或伸手取食的样子,或手里拿着钱袋,或在头顶上没有光环,作品把犹大都表达的比较直接。

而达·芬奇不仅在绘画技艺上力求创新,在画面的布局上也别具新意。画面宽高比是16:7 ,达·芬奇让十二门徒分坐于耶稣两边,耶稣的脸被身后明亮的窗户映照,显得庄严肃穆。而犹大比较靠近耶稣,因为耶稣说“与我共用一个碟子的人将要背叛我”。耶稣旁边的弟子们,每个人的面部表情、眼神、动作各不相同。尤其是慌乱的犹大,手肘碰倒了盐瓶,身体后仰,满脸的惊恐与不安。

(小插曲:·芬奇用时四年,才完成这幅画作,这幅画也可谓是“多灾多难”。在壁画完成不久,因为要在食堂与厨房中间开一扇门,教堂的人就把画中耶酥及他的三个门徒的脚“截”去了。

局部放大看·芬奇的画,从右边数,第五个人右手拿着钱袋,左手伸向一个盘子,手肘碰倒一个盐罐,这人就是犹大。

我们看看库斯科大教堂的这幅《最后的晚餐》,叛徒犹大在哪里?

大家注意右边的第一个人,左手摸胡子,右手拿着钱袋的人肯定是犹大。那么库斯科大教堂《最后的晚餐》的特点在哪里?大家再仔细看除了拿钱袋以外,还有什么不同?诶!这个人脸的颜色与所有人不一样,其他人的脸是白白的圣徒脸。而他的脸是象普通人的脸一样,特别真实。据说,这个人脸画的特别像西班牙的第一个入侵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不敢说一模一样,至少是神似。说明了这个民族的情绪,我可以为你画这个宗教画,借机会把侵略者画成犹大,反映对殖民者的仇恨。

另外,非常有趣的是耶稣与十二门徒围坐的餐桌中间放着一个大金盘,金盘里盛的不是通常的鱼,居然是一只秘鲁人最爱吃的烤豚鼠。中国人家家养鸡,秘鲁人家家养几只豚鼠。因为西班牙人来之前,库斯科几乎没有鸡鸭鹅等家禽。他们吃羊驼、吃豚鼠,这是他们传统的肉食。

而靠近我们的是两杯紫色的饮料,怎么也不像红酒,这是紫玉米饮料,是秘鲁的国饮“奇茶”(Chicha)。在秘鲁的玉米品种很多,各种各样的,其中紫玉米比较粗糙,直接吃口感不好,他们是把紫玉米与水果一起打成汁,放点糖当饮料非常好喝,这就是印加“奇茶”。

“秘鲁”一词的原意也是“玉米”的意思。

这是一幅充满了印加特色的天主教的宗教画。桌上的食物多是印加的食物,例如,画中的土豆等。

土豆也都是从美洲传到世界各地的。在没有发现美洲大陆之前,欧洲是没有土豆、没有西红柿的。大家想象没有薯条和番茄酱的西餐会是怎样!土豆改变了全世界的饮食结构,土豆传到中国,中国的饮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也缘于土豆、红薯的引入,让大量贫瘠的土地也能生长出让人能够填饱肚皮的的食物,能够养活更多的人。

土豆改变了全世界,这里是土豆的老家。

这幅《最后的晚餐》是真迹,大约有400多年了,依然保持完好、色彩鲜艳。因为这里比较干燥,气候条件有利于画的保持,只是库斯科的地震往往会造成一些损坏,每次都重金请专业的修复师来修复。

这幅画的尺寸也是量身定做的,画得比例与一般的《最后的晚餐》不一样,它是充分地利用了教堂的一面墙,宽高比几乎为3:4,横短竖长,所以在十二门徒的安排上,几乎是围成一圈。

印加人巧妙地把太阳神教融合到天主教的教堂里

在教堂的唱诗班唱歌的地方,厅两边是贴着墙边的一排凳子供唱诗班的歌手坐着唱圣歌。座位与座位之间是似人像的扶手。(抱歉,找不到合适角度的照片,只能发挥你的想象力,或者有机会自己去考证一下)

注意看这些人的特点,就会发现不是西方人的面孔,为什么?导游是这样介绍的:教堂的修建和内部的装修、画作、雕刻都是西班牙殖民者让本地的工匠、画匠完成的。印加人必然要有经历宗教转换的煎熬。大家可以想像,印加的信仰也是根深蒂固的,他们的信仰是太阳神和大地之母,突然要被扭转信天主教了,这是难于接受的,至少他们对太阳神和大地之母的信仰是不会那么快被抹去的。所以,他们在建造教堂时,就会想办法把它融进去!

座位间的扶手雕塑是一个丰乳肥臀的女性,典型的拉美妇女特征。而这个面部器官也是库斯科当地的特征,类似西藏人的高原面孔。

肚子也很大,像怀孕一样。这样的一个女性代表什么,代表他们所崇拜的大地之母。这就是当时的工匠们尽可能不露痕迹地把他们的信仰融合在天主教的教场中。

这些就是为什么这个教堂很特殊之处。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聪明的印加人如何让自己的信仰在西方的天主教堂中体现出来,让后人记住。

再例如,教堂内看见的基督耶稣塑像几乎都给穿上裙子,把原来的遮羞布改成裙子,改成秘鲁特有的一种围裙。这也是库斯科大教堂的特色。

黑肤色的基督耶稣

在库斯科大教堂有一尊黑肤色的基督耶稣,这在一般教堂很少见。在南美地区,巴西的黑人比较多,因为巴西有二个大量引入黑人的时期,淘金时期贩卖了大量的黑奴来采金矿,甘蔗时期贩卖了大量的黑奴种植甘蔗。在美洲巴西黑人比较多,当然纯黑人很少。经过多代白人与黑人的结合,巴西人的肤色多为古铜色,牛奶加咖啡的颜色。也可能是库斯科的海拔高,特别不适合非洲黑人的生理结构,所以,在库斯科很少见到黑人。

那为什么会有一尊黑色的基督耶稣呢?

其实,原本这尊基督耶稣不黑,是人们的祭拜方式让他变黑了。他是谁呢?他是库斯科人们心中的“地震之神”。这里有一个故事:

库斯科是一个地震多的地方,它处在地球板块交叠的地带,时常有地震。1572年发生了大约78级的大地震,那场地震,震得是天崩地裂。当时库斯科人着急了,赶忙往外请神,抬出去一个神,不管用,地震还在震,又抬出去一种神,地震还在震。抬各种神都不管用,直到把这尊神抬出去,一落地,地震就突然地停止了。从此库斯科人相信他是库斯科城的保护神,特别崇拜他。库斯科人把他称为“地震神”并相信他能够保平安。这个神龛随时对当地人免费开放的,因为,当地人凡是要生孩子、要远出门、要盖房等需要祈祷保平安时,都会来拜他。

每年4月圣周全城放假,大家抬着他绕城一周,几乎全城的人都非常虔诚、眼含着泪,手里拿着鲜花往他身上抛洒,受到本城人民无限爱戴。为什么他的肤色是黑色的呢?在以前人们手里拿着一种可以燃烧的香料,一路跟着游行一路点燃香料往他身上扔,就象中国人往神龛扔硬币一样。这个融化的香料黏在“地震神”身上就等同于你摸着了神一样,可以保你及全家的平安。每次巡游,神身上都斑斑驳驳的,结束后有专门清理,但是很难清干净。再加上以前因蜡烛很贵,当地人是用动物脂肪做“蜡烛”,这样的“蜡烛”烟非常黑,慢慢地白白的基督耶稣就被染成或者是被熏成“黑肤色”的基督耶稣了。

库斯科大教堂是典型的炫富式巴洛克建筑的体现

什么是巴洛克式建筑?百度是这样描述的:“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

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建筑一般外观简洁,内部装饰则十分华丽。巴洛克艺术不排斥异端的感官喜悦,造成内外的强烈对比,炫耀教会的财富与权势。积极利用艺术思想形态去迷惑征服人心。”

库斯科大教堂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外表是砖红色建筑,没有什么特别的,而走进教堂,你会被深深的震撼,圣象栩栩如生,服饰华美绝伦,装饰金碧辉煌。

库斯科大教堂内的圣家堂

圣家是什么意思?圣家是神圣的家庭。这是天主教特有的,天主教是一个崇拜多神的教。这也是与基督新教最大的区别,基督新教只有一个唯一的神就是基督耶稣。

导游介绍到:中间的小朋友也是神,他爸爸、妈妈是神、他的爷爷、奶奶也是神,全家都是神。

这个厅金光闪闪,大家能看到的黄色部分都是厚厚的、18K的纯金,里面是珍贵的雪松木。

大家看到的库斯科大教堂装饰黄金仅仅是西班牙殖民者抢印加人剩下的一点点的黄金。大部分的黄金都运回了西班牙。可想而知,西班牙殖民者掠夺了多少财富,甚至有一种说法,是秘鲁的金、玻利维亚的银支撑了西班牙的持续对外扩张。

当年的印加人没有钱币,交易还停留在以物易物的年代,黄金对我们来讲是稀有贵重品,所以,作为货币。对他们来讲,黄金多不值钱。他们拿黄金做装饰材料,他们的太阳神庙全部是用黄金包裹着,据说围墙都是用30*60*60厘米的金块砌起来的,有点夸张。

库斯科的黄金全部被西班牙人抢光了是事实,现在墙上还留着撬黄金的痕迹。

一般教堂都是同时代最好的建筑,因为教会特别有钱,包括现在库斯科的许多酒店都是在教会过去的修道院、修女院基础上改建的,每年都必须向教会交钱。

珍贵木材打造的“讲经坛”

大家看到的讲经坛材质是木头,是安第斯山上的雪松木。安第斯山树很少,旅行经过看到的都是植被,是一些灌木或草皮。即便有树,也因海拔高能够长高的树就很少,长粗的就更少。现在看到的讲经坛是由一棵雪松树整木雕刻而成。雪松木是一种非常硬的木质,据说扔到水里都会沉底,密度非常大,非常适合雕刻。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讲经坛是一个圆柱体,有一定的高度,有楼梯要能比较宽松地容纳人,主教站在里面,居高临下带领信徒们做弥撒。这个坛还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据说一棵直径达到2-3米雪松木至少得长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西班牙人来到库斯科后把能找到的雪松树砍伐一空。雪松树木都被当时的殖民者用在教堂的修建或自己的家具装饰等。

“索罗门”柱式

导游讲:“只要看到“索罗门”柱式一定是西班牙、葡萄牙人修建的教堂或建筑。”“索罗门”柱式一般都是浮雕柱子。西班牙、葡萄牙这两个国家都是靠漂洋过海扩张自己的,船是他们的决定性的工具,而早期的船靠的是风作为动力,所以,桅杆和风帆以及悬挂和控制风帆的缆绳是必不可少的,“索罗门”柱式就象征着船上的桅杆和缠绕在桅杆上的缆绳。


最早的人造大理石

巴洛克风格的建筑风格一般装饰材料都用大理石,而库斯科没有大理石,教堂装修为了模拟成大理石的效果,就在石板上人为地画上大理石的纹路,算得上最早的人造大理石。


为什么教堂里有许多镜子?

大家注意在库斯科大教堂里,许多地方都镶嵌着各种各样的镜子,这在一般教堂不多见。为什么有这么多镜子?是不是为了采光?不是。这些镜子是传教士当年让印加人改信天主教的一种方法,也是教堂震撼你心灵的一种工具。

在西班牙入侵库斯科时,印加社会的发展几乎还停留在农耕时代,石器时代,没有冶炼技术,生产工具或兵器都非常落后,发展水平与欧洲相比差距太大。印加人几乎与外界隔离,美洲印第安人的三大文明(玛雅、印加、阿兹特克文明)据现在的考古看,交流都很少,发展很慢。

当他们看到镜子时的惊讶,可想而知,甚至是一种恐惧。记得有一本书里讲:“人们往往因为恐惧而迷信”。仅一小撮西班牙冒险者便能轻易打垮看似强大的印加帝国,其中也与西班牙人骑着高大的、印加人不知何物的马有关,因为在西班牙人入侵前,美洲没有马。运输除了羊驼外,没有有轮子的运输工具,几乎都是靠人背。更不用说火枪一响,印加人就流血倒下,这一切让他们认为是天神下凡,在精神上就放弃了抵抗。

一辈子没有见过镜子,只在水面或光滑的石头面上,隐隐约约见过自己的轮廓。当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见到自己,十分震惊和惊讶,传教士告诉他们,镜子里是你的灵魂,你能如此清晰看到你自己,说明你的灵魂是干净的,只有干净的灵魂才有资格信我们的天主教。这就是传教士初期发展教徒的方法。

殖民者的扩张三部曲,第一步侵略,靠武力,第二步管理,靠行政,第三步统治,靠宗教。印加是一个最好的例子,靠武力结束印加帝国,把西班牙的一套管理照搬到库斯科,然后就是用天主教取代印加的信仰。

占领者从一开始强制不容许信仰太阳神,毁掉印加人的宗教场所,在原址上建天主教堂。再利用科技发展的差异,用技巧慢慢诱导,导游讲的镜子就是一个例子。再就是由教会出面办医院、办学校、办孤儿院等,入教后生病就可以得到免费的治疗,孩子就可以免费上教会学校等等,使得你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入教。用各种宗教仪式来强化,日常的弥撒,定期的宗教节日,例如复活节、圣诞节等等,经过几代人,慢慢就从思想上控制了被殖民的人们。

现在秘鲁人90%都信天主教,并且都非常虔诚。

主教的更衣室

我们这次游览库斯科大教堂,还参观了主教的更衣室。每次大型重要的活动,主教本人就会来主持。在上场之前,有个供他更衣准备的地方,当然,也是他的休息室。天主教与基督教其中的一个不同点就是天主教的主教着装是有一套严格的规定,而基督新教相对而言就比较简单或随意。

更衣室的墙上挂着历任主教的画像,从1538年第一任主教开始一直到现在,共40届主教。这些主教都是罗马梵蒂冈任命的,近两届是库斯科人,前面均是外派的。后面自己的教会学校培养自己的神职人员。现在的主教是库斯科人,也是从执事、神父、主教、区主教等一步步升上来。

库斯科大教堂的旗帜

在库斯科大教堂,一进去就能看到穹顶有两个旗帜,右边是梵蒂冈的教旗,左边是秘鲁的国旗。

梵蒂冈的教旗

过去没有关注,出国也看了许多教堂,一会儿是基督教,一会儿是天主教,也分不清甚至有点糊涂。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响应号召在家憋着,闲下来有时间捋了捋。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三大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这次搞清楚了基督教是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的统称,我们分不清的原因是把“新教”常常习惯叫“基督教”,有时还与天主教并行使用,对于不太熟悉的人,以为天主教与基督教是并行的教。所以,最好是不要把“新教”称作“基督教”,我看有的用“基督新教”一词比较好。

为什么把“新教”称作“基督教”?有一篇文章这样解释的“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新教的势力更强大一些。所以在我国,一般的基督教指的都是新教。”但后果是把我们这样的人搞蒙了。

基督新教主要分布在美国。东正教主要分布在土耳其以东的如俄罗斯等东欧国家和西亚国家。天主教主要分布在西欧国家、南美洲,其中心应是梵蒂冈。任何一个教堂看到这个旗帜就知道这里是罗马正教天主教。

并不是所有的教堂都有教旗,我们的分辨方法,一是看外观,不同的宗教在建筑风格上有所不同,例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俄罗斯东正教的洋葱头,但基督新教与天主教区别可能还在内部。

基督新教只供奉耶稣,而天主教供奉多神,特别是基督新教不供奉圣母,天主教教堂供奉圣母像。

基督教教堂都有十字架,但基督新教的十字架上没有耶稣受难像。

基督新教宗教活动为礼拜,天主教宗教活动则为弥撒

基督新教礼拜时,讲经者站在前方的讲台上,唱诗班也在教堂前方;天主教做弥撒时,讲经者则站在教堂内特设的讲经坛上,唱经班则在教堂后部。

基督新教神职人员的圣衣较简单,天主教神职人员的圣衣则较华美,形式和颜色都有严格规定。

秘鲁的国旗

秘鲁的国旗为什么是红白红的?导游讲“是秘鲁国父圣马丁将军在解放秘鲁的前晚,梦见安第斯火烈鸟啪啪啪从眼前飞过,火烈鸟两边翅膀是红色的,中间羽毛是白色的,这是一个吉祥的梦,于是国旗就定为红白相间的图案。国旗的颜色跟加拿大国旗比较像,只是把枫叶换成秘鲁的国徽。”

出于好奇秘鲁国旗中间图案的含义,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结果又糊涂了。资料介绍说:秘鲁国旗中间是军徽,不是国徽。仔细比较国旗的徽章确实与国徽不同。

秘鲁国徽上有3个图案:右上部是一棵枝繁叶茂的绿色金鸡纳树,代表秘鲁的森林和农业;左上部一匹金黄色的美洲无峰骆马,那是秘鲁稀有的珍禽异兽;下部一只涌出金币的金黄色羊角, 那是国家财富和安第斯山蕴藏的丰富矿产资源。顶部饰有用红色彩带系扎的棕榈和月桂枝叶,那是胜利的荣耀。4面秘鲁国旗分别饰于国徽两侧。

而国旗中的军徽找不到详细的说明,但左上部的动物和右上部的树与国徽不一样。说军徽中的动物是羊驼,羊驼在秘鲁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就这个南美特殊的动物把我搞糊涂了,过去只知道“羊驼”。后来又知道羊驼分“大羊驼”、“小羊驼”,国徽上又多出一个外形差不多,却叫“骆马”的动物,再查资料又冒出一个“原驼”,资料各说不一,颠来倒去,最终没有捋清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查。

问题还是出在英语翻译成汉语上,这些动物的英文名字完全不一样,llamaalpacavicuaguanaco。但在网上的用法五花八门,相互混淆,详细的资料有限,找不到权威解释。

我自己理解它们从物种分类讲都是骆驼类的,“羊驼”估计长得萌萌哒像羊,但属于骆驼类,所以叫“羊驼”,好记好理解。然后,根据体型又分为“大羊驼”、“小羊驼”。“原驼”是野生的,驯化后成“羊驼”,也可以理解。就“骆马”不太好理解,如果说是像马,那就该叫“马骆”,因为它毕竟属于骆驼科。是不是因为英文“llama”的译音,叫“骆马”好像又对不上号,英文“llama”对的是“大羊驼”。

目前的互联网,对于这种比较偏的问题,网上搜索的结果是越深入越糊涂。这个问题还没有解,求解,“在线等……”。

另外,库斯科城到处还能看到一面旗----彩虹旗,这是库斯科的市旗。因为看起来与代表LGBT同性恋的彩虹旗相似,引来许多关注。网上只说不一样,几乎没有进一步的解释或介绍,还待进一步研究。

旅行带来许多好奇,回顾新添许多疑问,破题换来许多新知!

文中许多材料是网上搜来的,个别照片是同行团友的,在此一并感谢,遗留的问题欢迎大家指点,不对的地方请指正!

结束语:本文写于疫情期间,北京家里。

引用基层街道宣传员的喊话:“只有还有一粒米,不往人多地方挤;只要还有一滴油,待在屋里不露头;只要还有一根葱,不往菜市场里冲;只要还有一口气,待在家里守阵地。我在家、我骄傲,我为祖国省口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图文】"魔鬼"建造的巨石城堡--寻古访今秘鲁行(17)
秘鲁古城库斯科游览记
最美城市系列--库斯科(南美洲-秘鲁-世界文化遗产)
秘鲁:(1)库斯科兵器广场
南美四国行秘鲁篇:天空之城库斯科
杨克的南美之行(七)神秘的古印加文明中心~库斯科古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