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通鉴】05. 魏明帝曹叡托孤司马懿之谜(上)

【当《通鉴》遇见纪检干部】

读通鉴文字版目录

读通鉴音频版目录


衣赐履按:司马懿平定辽东之后,理论上,在曹魏朝野声望达到一个高峰。而恰在此时,他的政治生涯,却迎来了一次巨大危机——魏明帝曹叡一病不起,太子年幼,能否受托辅政,对司马家族而言,判若云泥。特别是,司马懿当时正领兵在外,不在首都洛阳,这场宫廷角逐,他会置身事外吗?


公元238年,年底,司马懿还在从辽东回军的路上,明帝病势沉重,眼见回天无力了,太子人选已经确定,就是八岁的齐王曹芳,那么,托孤,就成了曹魏政权当前最大的政治。
或许,历史中也有一些类似“基因”,或者说“遗传密码”之类的东西,从一姓王朝传到另一姓王朝,让我们经常觉得眼熟。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姚明和李宇春,八杆子打不着的两个人,但总觉得他们可能是亲戚,呵呵。

【这图看一次笑一次



讲真,曹魏就像是浓缩版的东汉,除了地盘小一点、立朝时间短一点以外,其他方面,颇有些神似,特别是皇上的寿命和生育能力,简直就如同克隆过来的一般。光武帝刘秀活到六十三岁,魏武帝曹操六十六岁;东汉二任帝刘庄四十八岁,魏朝二任帝曹丕四十岁;东汉其他皇帝基本上没有超过三十六岁的,魏明帝曹叡三十六岁;汉献帝刘协被逼禅让,但寿至五十四岁,曹魏末帝曹奂被逼禅让,寿至五十九岁。大家看,像不像?
这种惊人的相似性,还表现在生娃上。刘秀、刘庄、曹操、曹丕,生育能力都很强大,但东汉中后期的皇帝们,不但寿命短,而且,生不出儿子——确切地说,是生了不少,但一个都养不大;而曹魏仅仅到了第三代曹叡,就成了这样,让我严重怀疑,大魏朝在皇家饮食、医药,甚至采补等方面,可能完全继承自东汉,而这些东西,大概率导致皇帝只能生不能养。
明帝曹叡是颇生了几个儿子的,仅《三国志·明帝纪》就记录了三个:
公元226年,立儿子曹冏为清河王,同年,曹冏去世;
公元228年,立儿子曹穆为繁阳王,公元229年,曹穆去世;
公元231年,生儿子曹殷,还没来得及封王,公元232年,曹殷去世。
明帝曹叡是个相当精明和清醒的皇帝,对于立储,实际上早有准备。估计他对生养儿子已经失去了信心,不知从哪里找来两个宗室子弟收为养子,一个叫曹芳,一个叫曹询。公元235年,立曹芳为齐王,曹询为秦王。
立曹芳,应该是早就定下来了,曹询则是备胎。
我猜,曹叡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是有个大致判断的。因为,就在司马懿攻打辽东的时候,他把燕王曹宇召到了京城洛阳。

【右一为曹宇】


实际上,这已经是曹宇第二次入朝了,这在曹氏亲王中,是绝无仅有的。
《三国志·曹宇传》载,曹宇字彭祖,是曹操的儿子,曹丕的弟弟。公元222年,曹丕封曹宇为下邳王。公元224年,改封到单父县。公元232年,明帝曹叡改封曹宇为燕王。按辈份儿,曹宇是曹叡的叔叔,但年龄差不多,俩人从小一起玩儿到大,关系非常好。曹叡登基之后,对曹宇之爱宠,远胜对其他王爷。公元235年,曹叡征召曹宇入朝,直到公元237年,才让他返回邺城,这一呆就至少是一年多,甚至可能超过两年。明年,也就是公元238年的夏季(四月到六月),再次征召曹宇入朝,这次一直呆到了曹叡去世。
衣赐履说:我个人认为,曹叡召曹宇入朝,就是打算托孤于曹宇。曹宇第一次入朝,呆了两年左右,很可能是曹叡对他的一个综合考察,看看这位叔叔能力素质怎么样,能不能委以重任。而第二次入朝,则是基本上定下来,要把太子托付给曹宇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征召曹宇入朝,不合魏国的制度。
曹丕、曹叡父子,防宗室亲王,就跟防贼似的,生怕哪个亲王冒出来抢夺皇位,因此,大魏的王爷们,除了爵位高、地位尊之外,基本上没有任何特权,他们在封国,不能与中央和地方的干部私下联系,不能随便出行,更不能有事儿没事儿跑到洛阳来走亲戚,对亲王们而言,与其说封国是他们的领地,不如说是一个大号的监狱。因此,曹宇连着两次入京,而且时间都很长,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对亲王的这种态度,始自于魏文帝曹丕。曹丕对当初与弟弟曹植争夺太子一事,心有余悸,要不是他俩是同一个娘生的(卞太后),恐怕早就把曹植弄死了。
我们看一下曹植的“王侯履历”。
公元211年,曹操封曹植为平原侯,公元213年,徙封为临菑侯
公元220年,曹丕继魏王位,同年称帝。公元221年,曹植因“醉酒悖慢、劫胁使者”,被曹丕贬为安乡侯。同年,改封为鄄城侯
公元222年,封为鄄城王,食邑二千五百户。
公元223年,徒封为雍丘王
公元226年,曹叡继位,公元227年,把叔叔曹植徙封到浚仪
公元228年,又让曹植回到雍丘
公元229年,徙封为东阿王
公元232年,徙封为陈王,食邑四个县,三千五百户。本年曹植去世。
衣赐履说:十来年间,曹植改封了七八次,换了六七个地儿,跟哪儿呆,都没超过四年的。这是曹丕、曹叡父子关照曹植,让他遍游祖国大好河山吗?当然不是。他们是怕曹植谋反,所以隔一阵子就给挪个地儿,防范曹植培植自己的力量。
公元231年,时任东阿王的曹植连着给侄子曹叡上几道奏书,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宗室亲王们得用起来啊;二是告诉曹叡,叔还年轻(时年四十岁),身子骨儿还行,还想为大魏朝贡献一点绵薄之力。奏书写得洋洋洒洒、情深意浓。
曹叡看了也挺感触,八月,下诏说:
先帝(曹丕)曾颁布诏令,不准亲王们留在京师,主要是因为幼主在位,太后主持国事,为的是防微杜渐,这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盛衰。由于这个原因,我已经十二年没见到亲王们了。咱都是家人啊,我又怎么能不思念大家呢?今特令诸亲王们跟宗室公侯,各带嫡子一人,于明年(公元232年)正月,前来京师参加朝会。但以后如果再发生幼主太后当朝的情形,仍按先帝的规定办理(后有少主、母后在宫者,自如先帝令)。此规定申明天下并著之于典册。
衣赐履说:注意这句话,后有少主、母后在宫者,自如先帝令”。曹叡似乎在暗示,“少主、母后在宫”的情况,说来就来。我个人认为,此时曹叡虽然还不到三十岁,但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及生儿子这件事,相当不乐观。
公元232年,亲王们入朝之后,曹植一直想单独进见,向曹叡汇报一下自己对治国理政的见解,希望能够被侄子重新起用。但曹叡就是不给他这个机会,不是不给他起用的机会,而是根本不给他单独见面的机会。当时,曹魏的法制很严,对待藩国,严峻苛刻,配的干部身份低贱(寮属皆贾竖下才),配的卫士都是老弱残兵,多的不过二百人。而曹植因为以前的种种过失,他的待遇还要减半,搞得大才子成天郁郁寡欢,终于忧愁而死,享年四十一岁。

【风华绝代曹子建,当不上官,郁郁而终】


《三国志·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还讲了一件事。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事发突然,来势汹汹,曹叡当时即位不久,相当紧张,亲自到长安坐镇督战。但是,不知从哪里传出流言,说是曹叡死了,随驾的群臣,已经迎立时任雍丘王的曹植为帝了。流言传到洛阳,从卞太后到公卿大臣,无不惊惧。等到曹叡回到洛阳,群臣都窥视曹叡的表情,卞太后又悲又喜,建议彻查,究竟是谁炮制了这个谣言。曹叡说,算了算了,天下都这么说,这个事儿怎么能查得清楚呢?于是,没有追究。
衣赐履说:群臣都窥视曹叡的表情干什么?当然是看曹叡打算怎么处理他叔曹植嘛。卞太后为什么建议调查?当然是还曹植一个清白嘛。曹叡没有追究,是给亲奶奶卞太后一个面子。但是,虽然没有追究,这个事儿算是烙在曹叡心里了,他对亲王宗室的管理,甚至比他爹还严。
综上,我只能认为,曹叡接连两次把燕王曹宇叫到京城,就是为了托孤。
连我都看出来了,司马懿能看不出来吗?实际上,作为三国时代最顶级的政治家之一,司马懿必须把曹宇视为头号政敌,哪怕曹叡真的只是把曹宇叫到京城来开Party的,压根儿没考虑托孤的事。
我以前多次强调,政治人物的行为,要合乎政治逻辑。所谓政治逻辑,对帝王而言,就是皇权不容许任何威胁的存在,哪怕这个威胁并不存在;对司马懿这样有政治抱负的人而言,则是扫清升迁之路上的所有障碍,以及所有潜在的障碍

【扫平一切障碍】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司马懿虽然人在辽东,京城的事,他一清二楚。这个,我想不用论证了吧?如果司马懿是个“只顾低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的货,岂能打下晋朝的基业?军队和朝廷正常的上传下达,呆在京城的亲朋故旧,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还有一堆能量巨大的亲家……司马懿的信息管道四通八达。此外,他还有两个秘密武器
上一回末尾,我们抛出一个问题。灭了公孙渊之后,已经到了九月,辽东天气寒冷,很多士兵衣服单薄,请求发放短袄,仓库里堆着大量的旧短袄,但司马懿坚决不给战士们发放,理由是,那些东西是战利品,没有天子的命令,我不敢擅自私分
现在,我们就可以理解了。司马懿之所以这么做,除了向曹叡表忠诚以外,更重要的是,虽然我率军在外,但一切都是按规矩办的,不给政治对手任何可以诋毁的借口。至于会不会冻死士兵,我就管不着了,即使真有人冻死了,我并没有违反规定,我没有责任。
这一点太重要了。
司马懿应该早就察觉到,曹叡恐怕是不行了,曹叡一死,如果他司马懿不能成为托孤之臣,司马家的政治前途将一片暗淡,虽然司马懿的功劳无人能及,但恰恰是因为功劳太大,更可能招来致命打击,所以,一定要成为幼帝的辅政大臣。而自己远在千里之外,政敌们却在皇上身边,随便找一些有的没的理由,在曹叡面前组织几拨儿人去告状,后果不堪设想。比如,短袄这件事,只要有人控告司马懿私分战利品,他就算长了一百张嘴,也解释不清,更可怕的是,可能都等不到他申辩,皇上就挂了。皇上挂了,司马懿就歇菜了。所以,哪怕在军中显得刻板冷酷,也不能给政敌任何理由。
好,现在我们看一下曹叡究竟是怎么想的,他觉得谁做辅政大臣最为合适。
讲真,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军事,政治,经验,家世,威望,等等等等,司马懿都是辅政的不二人选。但是,如果帝王们也这么想,那可能会导致可怕的后果。
因为,如果缺了“忠诚”,臣子的能力越强,对帝王而言,就越危险。辅政之臣,忠诚必须是第一位的——如诸葛亮对刘备的那种忠诚
这个时候,一众老臣,陈群、王朗、董昭、陈矫等人,都先后去世了,朝里几乎没有人能制衡司马懿。
而司马懿是否忠诚,曹叡吃不准。
我们举两个例子,看一下曹叡对司马懿的看法。
一个是,在曹叡派司马懿征讨辽东之前,散骑常侍何曾建议,要安排一个副职协助司马懿,于是,曹叡任命毌丘俭为大军副总指挥,用以牵制司马懿。
再一个是,曹叡曾经问过陈矫,司马懿忠诚正直,算不算得上社稷之臣?
陈矫说,司马懿在朝里威望很高,但是,能否托之以社稷,就不好说了

【皇上,老臣的肚子里,只有一颗忠心啊!】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曹叡本人在世,任用司马懿,是没有问题的;但托孤于司马懿,曹叡是有顾虑的。
思来想去,还是觉得自家人可靠。于是,八月,召燕王曹宇入朝,并为他配了一个辅政班子。十二月八日,曹叡患病,二十四日,立郭夫人为皇后;赐天下男子爵位,每人二级,鳏寡孤独,都发给粮食;任命燕王曹宇为大将军,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一起辅政。
衣赐履说:关于曹叡生病,《三国志·明帝纪》原文是,十二月八日,“帝寝疾不豫”,我理解,并不是说这天突然病倒了,而是之前一直就病歪歪的,到了这一天,严重到了必须卧床的地步了。直到此时,曹叡还是决定托孤于曹宇,任命为大将军。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肇是曹休的儿子,秦朗是曹操的干儿子,夏侯献出身不详,但其宗室出身应该是没错的。这个班子,全是曹家、夏侯家的人。
然而,我们都知道,实际辅政的并不是曹宇,而是司马懿啊,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宫廷之内,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下回再讲。
音频版《衣赐履读通鉴》已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订阅收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史(三国)(十七:曹睿托孤、司马懿初争锋、二宫之争)
“高平陵事变”始末:曹丕、曹叡昏招不断,曹爽一时得权肆意妄为
诸葛亮司马懿和诸葛恪,三个托孤大臣的三种不同结果
史海钩沉:不知已植晋根基——魏明帝下邳拜曹宇(作者:崔学法)
曹魏宗室的一句“指桑骂槐”之言为什么断送了曹魏江山?
曹叡临死托孤司马懿,比刘备托孤诸葛亮诚心得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