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北南部禹鲧史迹简说

大禹文化自上世纪初就成为史学界的研究课题,1980年代以来,随着学者们的不断深入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特别是中国先秦史学会以地方区域史研究为重点,先后在河南、山东、安徽、四川、浙江等地召开专题学术研讨会,对大禹文化以及史迹、考古发现等进行了实地探讨,推动了大禹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河北地区为《禹贡》记载的冀州,在先秦时期是黄河文明重要的发展地区,现就这个地区的大禹文化及相关问题提出粗浅的看法,抛砖引玉促进交流和学习。

一、古河水与鲧堤

此前学者对古黄河有很多研究,但对大陆泽没有过多的涉及。大陆泽是古黄河最大的湖泊之一,也是研究禹鲧时期劳动人民与自然灾害进行洪水斗争重要物证。研究禹鲧文化最早的文献就是《尚书》中的禹贡篇,禹贡篇也是研究先秦时期重要的地理著作。

在禹贡篇开篇即为九州之一的冀州,以古人天圆地方的理解,冀州为天下之中。冀州的原文记载: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禹,又称大禹,为夏朝的开国君王。禹最大的功绩就是将天下划为九州,而禹贡篇即是记录大禹的功绩的,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功,不失其宜。”

九山、九泽、九河是指禹对山河的治理,通过对山河的治理后,划定“九州”区域进行国家的管理。从司马迁对禹的评价看,“披九山”修筑道路以通九州,“通九泽”主要是对古黄河的数个湖泊进行疏导,而从“通九河”的评价来看,大禹的治水功绩并局限于对古黄河的治理,而是对九州范围内的各个大川也进行有效的疏通和治理。

河北南部的太行山、古黄河、漳水、大陆泽都是禹贡九河、九泽、九州中的之一,为此说河北南部是禹鲧时期重要的活动地区。

根据《尚书》中禹贡记载,古黄河河道在孟津汇合洛水之后,改向东北流,自河南省的北部沿太行山北流进入今河北省南部,与发源于太行山的漳水汇流,在今河北南部的邢台东部一带形成了黄河之泽之一的大陆泽,为此《禹贡》记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洚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详细记录了禹时期导河积石山到龙门,向南流经华阴,折向东流砥柱、孟津、洛河口,至于大伾山,然后“北过洚水,至于大陆”。

河北南部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略低,南部西依太行山,东部呈南部向的山前台地,平均海拨80米,发源于太行山的数条河流加杂着自山西平原的泥沙不断沉积,这样使大陆泽地区多次淤塞导致古黄河水患不断。为了治理古黄河的水患,传说禹的父亲鲧用“堵”的方法进行治理,在河南内黄、浚县,河北邢台、山东临邑、冠县古黄河的流域还保存着传为鲧治理水患的“鲧堤”。

鲧堤是古防水堤,又称禹堤。鲧堤还称金堤。西汉末年黄河泛滥,绥和二年(前7年),汉哀帝下诏“博求能浚川疏河者”贾让研究了前人治理河患的历史,并对黄河下游地区进行了实地的调查,提出了《治河策》,认为战国时“齐与赵、魏以河为境。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赵、魏亦为堤去河二十五里。说:“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文中的“金堤”就是鲧堤,金堤的范围是指今河北省大名、磁县、涉县、武安、临漳、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邢台,河南省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省冠县等县。

根据宋代李垂《导河书》记:“曹公所在开运渠东北有伯禹堤,盖鲧所留也,而禹修之,世遂曰禹堤。”与河北相邻的河南的内黄县、浚县等地区也保留有鲧堤。《汉书.河洫志》记载:“内黄界中有泽,方数十里,环立有堤,盖鲧所筑”。明嘉靖版《浚县志》记载:鲧堤在浚县城东,相传禹治水于此。《大名府志》:“浚县北有鲧堤,内黄亦有之”。《重修滑县志》也记述说是:“鲧堤在今硝河坡东,临河废县东北。南端起于东、西白茅,历后河、高王庙,直达于濮阳县境,延长五十余里…… ”。明代《一统志》也有同样的记载:“鲧堤在开州城(今濮阳)西十一里,自浚县入界。”清人阎若璩在《尚书古文疏证》书中也记载:“更考乐史《寰宇记》云相州安阳县有鲧堤,禹之父所筑。”

河北南部地区邢台境内的威县、清河、临西、南宫等县有古堤,在地方志书中称为鲧堤,现古堤宽15米,现保存高度7米左右。关于鲧堤的走向,民国版《临清县志》记载:“自尖冢起,北经张堤、仓集镇、堤口、吕寨入曲周”(指今威县)威县境内保存长度约20公里。清康熙版《威县志》记载:“鲧堤自堂阳延入甘陵,经威县邵固集北,其村有名圈里者,三面濒堤。上宽二丈有奇,高二丈有奇”。清河县境内大堤北而西北行至威县东小庄、孙庄等村,再向北折入南宫境,堤势渐缓。

历史上为了防止水患,曾多次对大堤进行了修筑。2004年7月,配合邢、临高速公路的建设,河北省文物考古部门对鲧堤(吕寨南高速公路段)进行了一次局部的发掘。发掘大堤上宽34米、高4.5米。在大堤的夯筑层发现有唐、宋砖瓦、陶瓷残片、残夯石等。考古部门认为这段古堤应为宋代时修筑的。考古人员又据夯土层堆积情况推测,大堤在宋代时曾多次修筑。

宋代司马光有咏鲧堤诗:“东郡鲧堤古,向来烟火疏。堤封百里远,生齿万余家。贤守车才下,疲人意已纾。行闻歌五裤,京廪满郊墟。”

二、古河水之大陆泽

河北南部地区西依太行山,有山地、丘陵和平原区。地势自太行山山脊分别向西北和东南倾斜,山地主要为裸露的基岩,海拔200--2000米,地面起伏较大;丘陵地区以裸露的石灰岩为主,起伏平缓;平原区平均在海拔100米以下,除个别地段有基岩出露外,大多以平坦黄土地为特征,主要由发源于太行山河流洪积、冲积扇组成,其中最大的洪积、冲积扇是漳河、白马河、大沙河洪积、冲积扇。

大陆泽位于冀南邢台市的东部,太行山河流冲积扇与黄河故道的交接洼地,众水所汇,波澜壮阔,有“浩渺大陆泽”之誉。地势在海拨50米线以下,以任县、南和、隆尧、巨鹿、宁晋等县地势最低。

有关地质专家进行过研究,大陆泽为华北平原的最大的湖泊,面积最大时近2000平方公里,其面积涵盖了邢台东部的任县、南和、平乡、广宗、巨鹿、威县、清河、隆尧、宁晋等县地。即便到明清时期大陆泽水域还涉及到任县、南和、隆尧、宁晋、巨鹿等县。

大陆泽有很多历史名称,如杨纡、杨薮、大麓、大陆波、泰陆水、广阿泽、张家泊、北泊、南泊、小东湖。

大陆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不断的变化,先秦时期之前面积较大,以邢台东部的任县、南和县、平乡、广宗、巨鹿、威县、清河、隆尧、宁晋等县地。

《尚书· 禹贡》记载,禹河故道在经过浚县大伾山后,“北过洚水,至于大陆”,说的就是北向流人了大陆泽(今河北巨鹿境内)。

大陆泽见于古文献。大陆泽的水源除古黄河水外,还有漳水、溹水、泜水、澧水和槐水等。

漳水是大陆泽的水源地之一,古称也洚水。漳水又分清漳和浊漳,发源于山西省长治,合流后流入今河北省;漳水较早见于《山海经》等文献中。

浊漳有三个源头即南源、西源和北源,其中南源又名潞水,源出发鸠山。

北山经记载:“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发鸠山又名发苞山,或因传说是共工和颛顼争斗,共工怒触“不周山”使天柱折,地继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在而称不周山。杨守敬疏《水经注》:“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淮南子》谓之发苞山,(守敬按:今本《形训》苞作包。)故异名互见也。”

发鸠山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子县西约25公里处,是浊漳水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清漳一源在山西省昔阳县沾岭山,《山海经》上说:“少山,清漳之水出焉。”《水经注》说:"清漳水出上党沾县西北之大要谷。"一源在山西省和顺县石猴岭,汇水为南河,南河又名梁余河,亦称梁榆河,现今称天河梁,当地有牛郎织女传说,梁下现今有海眼寺,寺内有古泉,传为东海龙王定海神针在此,泉到直通东海,泉水涌量至今不减。清漳河南流,经麻田镇流进黎城县,在黎城东北端出山西省进入河北省涉县。

《山海经》北山经说:又北百二十里,曰敦与之山,其上无草木,有金玉。溹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泰陆之水,泰陆之水即大陆泽的别称。

除文献记载的河流外,还有发源于太行山的大沙河、野河、七里河、白马河等等河流,这些河流均东流注入大陆泽。

《尚书.禹贡》记载:“大陆既作”。就是说大陆泽得到了治理,大禹完成了“通九泽”使河水得到了调节,并导河水入于大海,有效的避免了水患对民众的侵害。

《周礼》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其中记载了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制度,书中保存下来许多史料。在《周礼.夏官.职方氏》中记载:“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其薮泽曰扬纡,其川漳,其浸汾潞汾出汾阳,潞出归德,其利松柏,其民五男三女,其畜牛百,其谷宜黍稷。”用现代的话即是:河内为冀州,山镇是霍山,泽为杨纡,河流为漳水,可以灌溉汾阳等地,物产为松柏,百姓比例是五男三女,宜畜养牛羊,种植黍稷。

杨纡是大陆泽的别称,《水经注》记载:“杨纡,大陆泽地。古有杨城,泽流纡回城下,因曰杨纡”《读史方舆纪要》卷十四引:《水经注》:杨纡,即大陆泽。汉置杨氏县治焉。晋废。后魏永安二年,分瘿陶置瘿遥县,治故杨城,仍为巨鹿郡治。《城邑考》:宁晋县,即古杨氏城。城周十里有奇。

大麓亦为大陆泽,又称巨鹿泽。大麓,《尔雅》晋有大陆,《吕氏春秋》云:“晋之大陆,赵之巨鹿。”按《隋图经》云:“大陆、大鹿、大阿即一泽而异名也。”《尚书.尧典》:“尧试舜纳于大麓。”巨鹿原名大麓,秦相吕不韦门人修《吕氏春秋》时,方更名巨鹿。《十三州志》:广阿泽,即唐虞时大麓地,东西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

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泽东西20里,南北30里”。元明时期,大陆泽流域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明隆庆版《赵州志》卷一.山川:“大陆泽在宁晋县东南,即《禹贡》大陆泽之地。大河之所经也。受滏、洨、沙、冶、槐、泲诸水,其漳水有时南注入,滹沱有时北注之,东西径三十里。南接隆平、任县百余里,漳滹二大水远徙,亦可耕种”。由于大陆泽注水逐年减少,大陆泽分为南泊和北泊,南泊在任县境,任县旧有张县名称,《任县志》:西汉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封赵顷王子刘嵩为张侯,属巨鹿郡,后改为张县。治所据南张村村东三官庙碑载,即今任县郑家庄乡南张村。遂县名张县,泊名张家泊也。北泊因位于宁晋县境内,又称宁晋泊。

宁晋又有“九河下梢”之称,文献记载“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于九河……”古黄河流经大陆泽后分成多条支流,归于海。

三、禹鲧文化相头话题

关于大禹文化的研究,在全国各地展开了不同深度的讨论。特别是大禹故里的问题有山西说、山东禹城说、四川北川、汶川说、河南说、安徽涂山说、浙江绍兴说等等。这些学术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界的思考和研究,河北南部地区是黄河故道和大陆泽故址,禹鲧文化的主要问题就是治水,与此相关的还有禹鲧时期的传说和史迹。

河北南部地区是黄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新发现,沿太行山东麓山前台地及环大陆泽地域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分布密集,为研究禹鲧时期的文化提出很多新的材料,结合出土文献、传世文献相互印证,会揭示许多新的问题。比如说宁晋县有尧台村、历城村。尧台村传为尧舜禅让的地方,历城村旁有土山历山,已被大水冲平;汉置历乡侯国、历乡县。《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莽曰:历聚”。《地形志》:“瘿遥有历城,在今宁晋县东二十五里。”传为舜耕历山的地方。《史记.五帝本纪》曰:“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这些记载和传说虽然确有学术上的可商榷的地方,但为我们研究尧、舜、禹鲧时期的文化提供了可参考的线索。

鲧堤

鲧堤

任县境内的大陆泽遗址

宁晋县大陆村

清河县境内的鲧堤遗址

平乡县钜鹿郡治的发掘现场

在河北南部有许多关于尧、禹、鲧的传说故事

大陆泽畔的尧山

建筑在大陆泽畔的柏人城

宁晋县的尧台遗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大禹到底有没有在太行山漳河治水?
夏朝填坑中,细讲大禹那些事
56、禹治水汲取了鲧冶水失败的教训以疏通为主——《史记》谭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一)
10 史记卷二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一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