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邢台县李梅花村里的花花草草

李梅花村地处太行山山区,村落营建在沟岭起伏的山岗上,山岗及坡地上林木丛生,沟谷纵横,群山叠翠,自然景观优美。西北向有黑山,传为东汉末年黑山军张燕驻守的地方。村东面为贤孝冈,西为四十亩地冈,村北有北冈。东、西、北三面较高,南面较为平坦,村子的形状呈不规则方型,南北450米,东西最宽处390米,村落建筑面积约17550平方米。属太行山丘陵区山村类型。

村南隔韩梅花村为白马河。石河发源于内丘县境,流经内丘县宁家庄至吕家洞,自黄梅花村从李梅花村东南向入韩梅花村境并汇入白马河。石河风景秀丽,沿河两岸植满了树木,平缓处曲径林溪,潺潺流水,自村南处入石溪河谷,地势起伏跌落形成峡沟,沟中布满巨石,溪谷中有石井奇观,井深一米多,激流回旋,溪水飞流而下,涌泉瀑布,时伏时现,时急时缓,碧波水天一色十分诱人。

该村植被茂盛,主要树种有杨树、柳树、国槐、椿树、松柏树,林果木有枣树、柿子树、梨树、核桃树、苹果等,野生灌木遍布山冈,以野生酸枣较为有名。

一、村庄历史

李梅花全村共有130户,村民470口人。全村98%为李姓,刘、吴姓人家仅一、二户。为典型的单姓血缘村,均为汉族。全村务农,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

据传说,邢台与内丘交界处的灵霄山又名为梅花山,唐代于鹄及梅拳老祖刘才运在此归山隐居,在山下立有风水五塔故名(其中一塔立于今市区梅花寨村附近),至今村民依然对村东的文华塔记忆犹新。

明代永乐年间移民时,自今陕西省迁来黄、李、韩三姓,黄姓在北边建庄,李姓居于中间,韩姓在南边的东西建有两处居落。初期以五塔村为名。明代改为米花村,清道光年间(18211850)邢台县全境分设二十三社,李梅花属坊美社,村庄有东小汪、峰门、东羊卧、城界、李道村、三米花、田家庄、龙门、吕家洞、寺沟、鲍家庄、军营、刘家沟、袁家庄、宋家沟、小庄、李家峪、会儿、石槽、藏儿峪、乔寨、谈化。当时村名称三米花。道光年后改为梅花村,清代顺治元年(1644)自邢台县石村迁来尚姓人家在前梅花定居。随着历史的发展,村庄人口不断增多,清代光绪年间(18711908),人们又以姓氏和梅花山名来命名村庄,以前梅花的尚姓命名为尚梅花,东庄以韩姓命名为韩梅花,后梅花庄大部分姓黄而命名为黄梅花,中间的村落以李姓称之为李梅花。清代村名称为梅花里。

《邢台县志》中记载有明人陈万言的诗就是游梅花村时有感而吟,诗说:“峡小疑行一线天,米花村住石溪前,自从家与秦人隔,不种桃花只种田。”明代万历三十二进士(1604)邢台知县王以悟也曾写诗作《由巡检司山行过米家村庄》:“春寒日暮东风急,山路遥闻岭外钟;忽忆家园何处是,不知云树几千重。”

解放前,李梅花村因处于山谷之中,与外界之间的交通十分不便,所以村落发展较为缓慢。解放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要村两委的领导和努力下,使广大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得到日益改善,村民新居沿西、北、南三侧岗坡向外拓展,并铺筑了村村通公路,村子中还新建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近年来,因李梅花李文庄庄园建筑宏大,远近闻名,来村中的旅客逐渐开始增多。

二、建筑文物

李梅花村的地势西北略高,东南较低,村北、西两侧有缓平的山岗,全村有东西大街三条,南北巷道三条,沿大街和巷道建有民宅,宅院之间留有胡同和小巷。村内保存着大面积的传统民居,村子中央保留着传统乡村风貌,沿街巷可看到高大的门楼和成片的太行山民居,民居建筑依地势而建,有的房屋直接坐落在山岩上,在房屋的一侧,为了村民生活生产出入方便,他们将岩体凿成台阶和小路,形成了特色的石巷。在村中大街北侧建有李家大院,即李文庄庄园,庄园后面有北街,庄园前多为新建院院落并形南街。庄园的东西两侧留有巷道,巷道的地面以天然的卯石铺砌,自然而质朴。在村中大街的庄园东侧有民国年间建筑的商铺。

民居建筑大多数以青条石为基础,条石采制时,石工用精湛的加工技艺使石条平整规矩,表面以当地的“一寸三道”传统工艺使石材的纹理更加精细而朴素。在条石之上用大青砖铺砌,大多房屋卧砖到顶,建筑时以磨砖对缝工艺铺砌,更使建筑本体显得精致和主人在生活品位上的追求。一般的建筑有以砖石建材为主,中间部假以土坯,还有以毛石为建筑材料的,墙体表面纹理粗犷而原始。

李家大院是民居建筑范例。院落坐北朝南,四合院式,院落大门在东南角开门,民间称此建筑布局叫做“坎宅巽门”。以大夫第门楼为中轴,左右对称三组,五进式院落,大院共有房屋125间。周边百姓都称此院为“衙门”。又因院落分东西中三组,分别俗称“正宫院”,“东宫院”和“西宫院”。

大夫第院落,以门前有大夫第门楼而名。

院前以三门楼为轴线,三座门楼逐级抬高,喻意着李氏家族的事业“步步登高”含义。最南端为大夫第门楼。门楼通高约9米高,宽4门。为三楼式砖雕建筑。基座用三层长青石条垒砌而成,上以青砖作砌拱券式门洞,门两侧的墙体上还砌有对联芯,芯以方砖呈余方格状。券门洞上以砖进行装饰,其上再以砖作匾芯,匾芯周圈以“寿”字为题材,中以圆“寿”字,四角饰有“蝠”纹,两侧以楷书长“寿”字为饰。分别代表“团圆福寿”的寓意。匾芯以方砖铺作,上有阳刻榜书大字“大夫第”三字。匾芯上起硬山三门楼,中门楼用砖雕刻有三枋头和椽子头,顶作布板瓦扣筒瓦,檐头饰有兽头瓦当,正脊饰有瑞草,垂脊装饰并饰有吻兽。两侧门楼实为象征性建制,为此形制较小,仅在墙体上起正檐脊铺有兽头瓦当。

大夫第院落分前院后院,前院后院分别有独立的入口,后院自大夫第门楼向北有长约20多米的甬道直通后院,甬道地面为青石条铺砌,甬道与院落门之间建有过街门,即二门,二门亦为冀南常见门楼样式,青石基础,在甬道上起三步台阶,门楼为硬山式,顶上起脊上铺灰筒瓦,有正脊和四垂脊,作法与大夫第门楼的作法基本相同。两侧盘头下有出挑,有门楼式砖雕,因已破坏其中雕刻内容不详。从遗构的木枋之间,可见有木雕件,由此推断原门楼存有大量的木雕构件。

越二门可见三门楼,门楼建于二门楼甬道上,分二层,第一层起台阶五步并形成平台,再起台阶四步。门楼高5米,其下一侧有排水孔,青石七行基础,青石上卧砖到顶,所用青石规整,灰缝直细,泥灰工艺极为讲究,盘头作法以砖雕为主,与二门的样式基本相同。门内有方形门蹲石,上刻有吉祥图案。门头东西两侧墙体分别阳刻石榴、寿桃,象征多子多福、永享康寿。

入门处建有嵌墙砖雕影壁,左拐入院,沿轴线经过廓房可通各院正房。

三座大院均以四合院为式,每座院落的布局基本上一致,入门口均在东南向,院内有东西配房、南房。各院间的北房多为过厅房,以连接前后院落,最北面的正房建在高台之上,高于东西南配房,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三明两暗,厅堂明亮且宽敞。两侧开间进深多为一间半,即当地所说的“甩袖”,这样的格局适于北方的气候,夏季较为凉爽,冬季御风保暖。正房设有明柱前廓,檐下雕花木罩甚为华丽,中间开门两侧开窗,饰有花棂和支窗。

院落各有独立的排水系统,每座院落的排水设计为内暗外明式。

院落各处以砖雕、石雕、木雕进行装饰。石雕以抱鼓石、门蹲石为主;砖雕以门楼盘头及影壁为主;木雕以门楼、前廓门罩及门窗灵花为主。制作精细,工艺考究,显示出古代工匠人的精堪技艺和院落主人的情操和追求。砖雕纹样多以喜闻乐见的传统式样为主,如“山丘卧羊图”、“水塘鱼乐图”等,配以芙蓉、梅花、牡丹、蝙蝠、绵鹿和吉祥语句;木雕有书卷、棋盘、画轴和木琴图案,窗棂以灯笼锦、盘长、方格及花窗样式为主。花罩多刻有连枝葡萄,紫枝绿叶黄色果实,精雕细刻,着色逼真。

西侧院落以梅花影壁较为著名,影壁长2米,高1.8米,青石基座,青砖墙体,中间用青砖雕刻为边长1米的正方形牡丹花朵,突出墙体。四个角装饰有展翅飞翔的蝴蝶环绕。

在李家大院的东侧有官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并带有明柱前廓。从建筑样式分析,官房的建筑年代应在民国时期。

在李家大院的后面东北角建有李氏祠堂,现为李梅花小学,据记载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建。祠堂为两进式院落,前院过廓两侧立有《创建李氏宗祠碑记》《李公墓识系铭》碑。其中《创建李氏宗祠碑记》为时任山东布政使,清末政治家张人骏撰文,门生胡景桂书丹,赵世德篆额。

在村东北的冈坡上有李氏墓地,墓地石碑林立,依传统的葬位昭穆排列有序,安葬近十代李氏的先人。

三、村落文化

李梅花村落文化很丰富,如家族文化、乡艺文化、传说文化等。

在村子里有许多民间传说故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张角黄巾道、黑山军的传说,一类是李氏家族与李文庄的传说。

相传在明朝初年,李家先祖李登赢自陕西迁到了太行山区,在五塔村一带占产建庄,因周边每到春季桃花盛开,当地以李姓居住的村庄为李梅花村。

李氏家族发展到第七世时,有一个号老一,官名叫李士铎的后生,娶了尚梅花的农家女为妻,到年下,老一带着孩子去拜望老丈人,岳母正在打年糕,他等着吃年糕,岳母就是不掀锅。天色将晚,老一告辞回家,动身前故意将烟袋放在炕沿上,带孩子在村外转了一圈,回头去敲岳父的门,岳母问道:“怎么又回来了?”老一说:“俺把烟袋拉在炕上了,开开门俺拿烟袋。”岳母隔门说道:“你不看看,烟袋给你挂在门上了?”老一抬头,看见了烟袋,知道岳母怕吃她家的糕。就带着孩子向回走。半路上内急到路边小解,见荆棘里闪闪发光,于是便去挖,结果挖出了一个元宝。回到家后拿给老婆看,老婆说这就是元宝啊,我知道那里还有,你去挖吧。李老一听后又去挖,果然发现了很多的元宝。马无夜草不肥,人无外财不富,李家否极泰来,鸿运大开,就这样骤然暴富了。

李氏先祖发家后,在外面买了大批的牛羊,置地建房,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成为富甲一方的财主。

在李梅花村有独特的供奉“门军之神”习俗。门军即为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是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有驱邪避鬼、保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效力;祭门神起源于先秦,当时“祀门”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典礼,后来人们以桃木可以驱邪,常以桃木为符挂在门的一侧。

门神与道教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尤其在邢台更为特殊。灵霄山为张角黄巾道的道场,至今周边的文化有浓厚的道教文化氛围,民间传说历史上的梅花村是进入灵霄山的大门,常常派军士在此把守,这里的守门之神“出军行速”,为此将门神称为“门军”。

除此,在李梅花村一带,家里常常请道士朱砂画符以镇宅院。

四、历史记忆

李文庄,字砚溪,号端臣,生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以徵辟举孝廉方正。他仗义疏财,因资助城防加州同衔,授永年县训导兼摄教喻。任职期间,以俸扶助贫困生员,后摄紫金书院主讲,加奖诸生,并出资修复文庙书院,以振兴学校,倡导科举,荐贤能出仕。培育门生众多,有有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庶吉士武延绪,进士出身的左春坊左赞善孟庆荣,进士出身的山东按察使胡景庄,进士出身的吏部员外郎赵世德,这些学生后多为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张之洞的同僚。

光绪元年(1875)诏任广西梧州府怀集县知县;上任时轻装减从赴粤,任职期间,重吏治,秉公断案,“地方巨案往往抑令私结”“有重犯按律拟议”为民造福,号称李青天。上任初时,遇旱情,设坛祭以求雨,疏浚河道,治理水患,捐资书院,倡导教育,增“设城乡学塾六处”。修复城池,加强海防,受到百姓的爱戴。后调任藤县任,不出数月,藤县治序部署秩然。复调回到本任。因李文庄政绩突出,调署平南同知。

相传,上任时见府衙大堂上悬挂一口棺材,朝下滴血水。李文庄大惊失色,急问左右是怎么回事。左右说:“这棺材是前任大老爷时候就有的。”平南一地,前任知府规定,死人要缴税,并在府衙门前树立了石碑。百姓人家老了人,都在家停棂,不敢出殡,偷偷埋掉。李文庄气愤地说“真是岂有此理!快快将棺材摘下来!”棺材摘下来,打开棺盖,从棺材里飞出两只鸽子,有一张纸条,上写:“免你一命不死,断我五世不娼。”李文庄立即传唤当事人。当事人说:“这是我第五代时候的爷爷,在这里悬挂多年了。”李文庄一怒之下,砸断石碑,昭告百姓,免除捐税。消息传出,百姓奔走相告,欢欣鼓舞,都说新来的李知府是青天大老爷。

李文庄在任上还做了许多好事,有一次他在审案时发现地界划分有许多问题,当时广西风俗,一块田地很长,两块田地中间,只有中间一块界桩,一道土埝,时间一长,地界左右摆动,纠纷不断。李文庄下达条文,规定两家地界,分三道埝,地头地尾和中间分别栽上界桩,这样就固定住了地界。自此以后,广西地界都是三道埝,三块界桩。

出任平南同知时,这一带不习惯种桑,李文庄便出资购买桑种,委派技术人员,帮助百姓发展农业。“又以缉捕案内出力加盐运同知衔赏戴花翎”,因积劳成疾,上书请求离职静养但没有得到允许。

光绪十八年(1892)三月二十八日李文庄死于任上。两年后,平南百姓及官员衙役众人,铃锣开道,跋山涉水,行程数千里,执使旗牌仪仗扶李文庄灵柩送回乡。河南即补知县李聪,门生孟庆荣、武延绪为李文庄立《李公墓识系铭》碑。

抗日战争时期,在李梅花发生了黑山战役。那时,李梅花一带为敌占区,当时日伪军为了占据这里,在周围修建了炮楼,有尚梅花炮楼、袁家庄炮楼、吕家洞炮楼等等,这些炮楼的敌人都以李梅花为据点。到了抗战后期,两军相持,在太行军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打击下,日军由进攻转入了防御,这些炮楼的敌人都退缩到李梅花据点里。19445月的一天,日伪军出动对黑山周围的村庄进行骚扰。八路军独立营组织几个村的民兵奋起抵抗,独立营派出精干战士从中部将敌人拦截分开歼灭,战斗十分的激烈,八路军独立营很快攻下一个山头,打乱了敌人的部署,战斗整整进行了5个多小时,敌人损失惨重,后来日伪的援军赶到才将残部救走。自此后李梅花据点的敌人再也不出来了,此次战斗有力了打击日军,有利的保护了百姓村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邢台古村落|石坡头:在王家大院窥见邢商传奇
再到晋东南(六)金郭银窦皆上庄
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山西省---运城新绛县泽掌镇光村
五龙姓氏:七峪武氏
河南/信阳传统村落(3)
北京近郊绝佳旅游处:爨底下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