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篆刻初学者对朱白文认识的一个误区

005期培训班的汉印鉴赏课中,我要求每位学员都要养成“吃透一方印”的习惯,每读一方经典汉印,都务必要精读、深读,而不能粗读、浅读,在盖住原印蜕的情况下能把原印墨稿精准的画出来,我称这种读印方法叫做“背印”。针对一方白文印,除了能够做到背印之外,还要思考它的朱文印应该怎么刻,也要求用毛笔画出精准的墨稿来,如果原印是朱文印,那就思考白文应该怎么刻,同样要求画出白文稿来,这种方法对于训练控笔、布篆、写稿都是有很大帮助的。班里有个别基础较弱的学员对朱文稿和白文稿的区别比较模糊,有些学员甚至以为“白文就是汉印(缪篆),朱文就是小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所以很有必要单独拿出来说一说,希望对其它的篆刻初学者也有一些帮助。

▲常有吉神守护 何伯瑜刻

之所以会产生“朱文就是小篆,白文就是汉印”这样的错误结论,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读印不多,以为汉印只有白文。

汉印确实大多数是白文,那是因为封泥的需要。原印是白文,盖出来就是朱文的,比较有立体感,显得更庄重,这一方面,古人的审美和我们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古代的封泥。

秦汉之时,纸张还没有出现或普及,官方文书大都是写在竹简上,为了保密及凭证需要,会在盛放竹简的木盒上捆一块青泥,然后在青泥上盖上印章,这种钤出来的痕迹就是封泥。封泥的正面是印文,背面有绳迹,形状不定,大多是不规则圆形,少数呈方形。严格来说,它不是印章,它只是使用印章的痕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印蜕,只不过他的载体是泥而不是纸。

▲封泥的制作原理

所以你现在看到的封泥印,如果是朱文的,那原印就是白文的,如果封泥是白文的,那原印就是朱文的,朱白文本来就是统一的,它们所使用的篆法也是完全一样的。

▲秦代封泥

正是因为汉印多数是白文,教材或网络上列举的经典汉印也都是白文的,所以不少初学者误以为汉印只有白文,没有朱文,如果要刻朱文,就必须另想办法。于是就产生了“汉印就是白文”这种观点。其实,汉印中朱文印还是很多的,只是相对于白文来说显得少罢了。下图的这几方汉印都是朱文,不论从章法、篆法,还是线条,都不能算俗品劣品,他们都可以作为学习朱文印的参考对象,《十钟山房印举选》中也收录了不少朱文汉印,有兴趣的印友可以读一读。

▲朱文汉印

第二个原因,清代印人“印从书出”,影响巨大。

印章在经过秦汉的兴盛期后,到了隋唐便开始衰微,宋元之时更是颓败,出现了九叠篆这样的产物,于是复古的思潮悄然开始萌动,但这种复古的运动靠制印的工匠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文人和艺术家参与进来才行,但文人介入篆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首要一个问题就是印材。在此之前,印章的主要材料以金属、玉、牙等硬质材料为主,这对于文人来说是很难进行创作的。

▲青田石

叶蜡石的发现是偶然,也是一种必然,它直接解决了文人参与制印的大难题,在王元章、赵子昂、文三桥、何雪渔等众多艺术家的推动下,文人用石头进行篆刻创作逐渐成为一种风气,印章和篆刻便逐渐出现了分化,印章(特别是官印)因为其实用性和统治阶级统治需要,依然以铜、金、银、玉等材料为主,用篆没有太大变化,基本上还停留在宋元的水平。而(文人)篆刻则完全不同,他虽然是一个新兴事物,生命力却非常强,它的艺术特征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取篆用字越来越多元化,二是边款的艺术性和重要性日益显现。到了清代中期,完白山人邓石如首倡“印从书出”,大胆将自己的篆书(小篆)风格融入到篆刻创作中,获得了很大成功,为篆刻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我认为他的功德超过了所有后来的篆刻家,因为他是开创者,是颠覆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他之前,篆刻作品的个人风格还不够明显,取篆用字还比较小心保守;在他之后,篆刻艺术才真正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继起的赵悲庵、吴让之在他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创新,将篆刻的美学拉到一个新的高度,再后来的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等大家继续耕耘,不断创新,终于把篆刻艺术推到一个至高的顶峰。

▲不为五斗米折腰 赵悲庵刻

因为晚清至民国的这些艺术家生活的时代离我们比较近,他们的作品风格又带着非常鲜明的个性,他们显然比端庄稳重、没有太多表情、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汉印更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以至于很多篆刻初学者只看到了明清的俏丽,却看不见秦汉的雄伟。汉印中朱文印相对较少,而明清篆刻家刚好朱文印又非常多(小篆入印很常见),所以很多初学者便误以为“朱文就是小篆”了。

第三个原因,朱白文统一的篆刻家非常罕见。

明清以来的印人其实非常多,但真正能留下大名载入史册的就这么几个,原因很简单,因为留下大名的这几位比一般的印人更厉害,他们的厉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篆书风格自成一家;二、篆书与篆刻高度统一;三、朱文印与白文印高度统一;四、篆刻刀法具有创新性。为了阐述这个观点,我们举三个例子为证。

▲吴让之篆刻及篆书

吴让之的篆书秀丽婉转,婀娜多姿,仔细看他的篆刻作品,不论朱白,结字生动活泼,线条流畅自然,与他的篆书达到了高度融合,朱文白文都大胆引入小篆,不惧怕三角留红,多字印在他手上一样信手拈来,果然是大家风范。

▲吴昌硕篆刻及篆书

吴昌硕就更不用说了,是篆刻发展史上宗师级的人物,他的篆书雄浑苍劲,气壮山河,他的篆刻在引入自己篆书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独开一面,朱白文高度统一,非一般篆刻家所能企及。

▲齐白石篆刻及篆书

齐白石的篆书横穿直插,一任自然,这很像他做木匠时锯木头的样子,虽然比较野,但不俗气。他使篆刻刀比使锯子有过之而无不及,章法大开大合,刀法横冲直切,率性生猛,不拘小节,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他不但想了,还敢去做,而且做得很成功,这就是伟大艺术家“胆敢独造”的气魄与魅力!在任何一个地方看到上面这两方印中的其中一方,你一定会想到齐白石,这就是他朱白文统一后的效果。

但在印学发展史上,朱白不统一(朱文与白文),书篆不统一(篆书与篆刻)的篆刻家是非常多的,他们的作品往往是朱文一个样,白文另一个样,光看其朱文或白文,完全无法认定其作品归属。当代的篆刻家或印人,朱白文真正统一的也不多,你会经常在一些篆刻大赛的展厅里看到白文只用汉印,朱文只用古玺的印屏,或者白文只用古玺,朱文只用元朱,或者其它各种组合,这种朱白不统一的现象也会给初学者带来一定的困惑,他们会误认为朱白不统一是天经地义或理所当然的事情。

▲某篆刻展上悬挂的印屏

从以上几个原因的分析,可以知道“白文就是汉印,朱文就是小篆”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误会,这种误会一般会发生在自学篆刻的爱好者身上。篆刻艺术虽然是我们的国粹,但它并没有进入到中小学的课堂,大学里也没有设立专门的篆刻专业,民间从事篆刻培训的机构和人才又非常少,所以很多篆刻爱好者只能通过自学的形式来学习篆刻,如果决心不够坚定,用心不够专注,悟性又不够好,就很容易走偏或走歪,也许刚从一个误区出来,马上又会进入另一个误区,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受到网络上不同意见的影响,造成进退不得的情况。解决这种问题的根本办法是沉下去学习,越深越好,而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像长在地里的树一样,它的树根扎到土里越深,吸收的水分与营养就会越多,站得就会越直,长得就会越高,也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拷打。

最后附两方白文汉印及其对应的朱文墨稿,供初学正在临习汉印的印友参考。

▲白文“未央厩丞”及其朱文墨稿

▲白文“桓驾”及其朱文墨稿

作者简介:江豪旭,字瑞昇,号庵角山人,中国印文化及篆刻艺术传播者,金石印坊创始人。

本文由金石印坊原创(),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金石印坊微信公众号:godsea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印章发展概略(上)(下)
练习篆刻这就是传说中的汉朱文印。汉印绝大...
都说“印宗秦汉”,可秦汉印里白文多,朱文少,怎么办?
篆刻知识
中国篆刻艺术史简论
中国篆刻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前秦印至明清现代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