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快速换模SMED的本源思考

全文总计4897字,需阅读10分钟,以下为正文:

01
“快速换模SMED”系统乃是思想革命
对丰田生产方式而言,如果说“大幅度地缩短换模时间,正是它最核心的奥秘”,也绝非言过其实。

其理由是,如果你是以“接单生产”为方向,并希望零库存的话,毫无疑问的,将遇到需要解决“换模时间长”这一无法绕过的难题。
我一直对“缩短换模时间”保持着高度的兴趣,并逐次地改善。1970年,我访问丰田汽车时,听说“当时更换1000t冲压机的模具需要4小时,但西德的大众汽车公司只需要2小时”。

因此我试着解决这一难题,几乎花了半年的时间改善,终于成功地将换模时间缩短到了“1.5小时”,并且为我们终于超过了大众汽车公司而高兴。
大约过了2-3个月,我再次访问丰田汽车时,我被告知“管理高层要求‘将那套1000t冲压机的换模时间缩短到3分钟’”,我想“真是个难题,要怎么办呢?”

突然灵光乍现,想到“将‘内部换模’改成‘外部换模’就好了”。于是,逐步地浮现出实施“快速换模SMED系统”的想法。

接下来的几个月,我们将换模时间扎扎实实地缩短到了3分钟。
当时,我虽然想着“将换模时间从4小时改善到1.5小时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为何又提出‘3分钟内完成’这样的严苛要求呢?”,

但是随着我对“丰田生产方式”的研究日益加深,我深刻地感觉到,“为了要在零库存的状况下实现接单生产,必须实施小批量生产,为此,‘必须大幅地缩短换模时间’,这出自管理观点的需求”。

同时我也领悟到:“丰田生产方式的核心奥秘之一,就是采用‘快速换模SMED系统’。”
但是解说丰田生产方式的经济记者则认为:“曾需要3小时的换模时间,在短短的时间内,只要3分钟就可完成’,这是否表示以往操作员是在浪费时间呢?”
这样的解释是基于肤浅的认识而导致的彻底的误解,应该说:“之所以能够缩短换模时间,绝非‘工作强度’的问题,而是基于‘意识革命’的科学方法所实现的‘思想变革’。”
又有些人从“熟能生巧”的立场来解释:“为了能将更换模具的时间从3小时缩短到1/60的3分钟,以公式求之,需要34万次的练习。”这等于是30年的时间,这就是如果能通过练习来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时间。
除此之外还有这样的补充:“当然缩短换模时间的成果不只是靠练习,也包括了工装夹具的改善,方法的改良等等,另外还有丰田人的智慧与不服输精神所带来的结果。”
但是在丰田汽车公司,只花了3个月的时间,就将换模时间从3小时缩短到3分钟。

所以这不是熟能生巧的问题,而是因为有“科学的‘快速换模SMED系统’支持的关系”。
这件事情不只是在丰田汽车,许多日本企业“仅仅在几个月内,更换模具或工具的时间可以被缩短到1/20,已有数千个例子可以证明”。

同时,比较丰田汽车冲压的换模时间与世界水平的话,表5显示丰田汽车的冲压机换模时间大幅的短于其他国家。

02
“快速换模SMED系统”的重点项目

在近10年实际试行“快速换模SMED系统”时,当然必须思考之前曾说明过的“为快速换模的‘8项基本技巧’”,这些基础技法当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重点可浓缩成以下4点:
① 明确地区分“内部换模”与“外部换模”;
② 极力地将“内部换模”转换成“外部换模”;
③ 改善功能性的锁紧夹具,特别是要思考“无螺栓化”;
④ 彻底地消除“调整”。
因为①与②是非常浅显的内容,在此省略不予说明,以下对③与④加以说明:
03
改善功能性的锁紧具

在螺栓上锁上螺帽来锁紧时,需执行以下三个动作。

① 试着将螺帽旋上螺栓,嵌合约一个螺牙
② 再旋转螺帽
③ 直到最后一个螺牙,锁紧到所需的扭力

在这些动作中,最困难的是动作1需要有以下的动作。
● 对准螺帽与螺栓的中心
● 螺帽必须与螺栓成直角地装上
如果无法做到以上的程度,螺帽就绝对无法装上螺栓,于是在这个时点上比较花时间。

因此会有如下的想法:“是否有不必将螺帽从螺栓上拆下来就可锁紧或拆下的方法呢?”
并想到:“既然螺帽与螺栓的锁紧只有最后一牙是有效的,那么拆下时,是否也只要放松最初的一个螺牙就可以了?”
这些简单的想法,出乎预料的,都未被充分的理解。
有一次我曾这样的告诉现场的人:“在换模时,我只接受锁紧或放松一个螺牙,如果多转一牙,每一牙罚款10万日圆。”
结果引发了以下诸多的改善:

● 有一加硫缸,周围有12支螺栓,盖子上的螺栓孔被改成“梨形”状(如图29-1),也同时使用了“U形垫片”。

只要放松一牙,取下U形垫片,将盖子逆时钟方向旋转到梨形的大孔位置,就可取下盖子,而螺栓螺帽仍留在原处,结果大幅地缩短了加硫缸的切换时间。
● S工业公司有马达电枢绕线的工作。以往为了取下绕线完成的电枢,首先要整个卸下螺帽、垫片。于是改善成图 29-2的做法。

使用外径小于绕线轴内径的螺帽,另外使用U型垫片来压紧,要取下电枢轴时:

* 首先松开一个螺牙的螺帽
* 取下U型垫片
* 穿过还锁在螺栓上的螺帽,取出绕线完成的电枢轴
于是切换下一个产品的时间减少到以往的1/10。
● 在美国的FM公司,以往需要花费2小时来更换模具,结果改善成2分钟。在这个案例中,我也向他们说明“只接受松开一牙就可更换模具,但若松开超过一牙,每一牙就要罚款美金1000元”,于是开发出了图29-3的方法。

* 将螺栓的螺牙分成六等份,每隔一等份削去螺牙。
* 相对于螺栓,螺帽也如法炮制。
* 锁紧时,将螺帽有螺牙的部分套进螺栓上没有螺牙的部分,直到底部,再锁紧一牙即可。

于是得以实现“一锁就紧”。当然这时的螺帽是比一般的螺帽要厚一些。


如果再深入一点,我们要思考“不用螺牙的固定方法”,则是更有效率的固定方式。毕竟,“锁紧螺牙的目的是固定”。
是啊!“螺栓只是固定某些东西的方法中的一个”。但大多数的工程师都认为“要固定东西,当然是用螺栓”。
他们都认为“螺牙万能”,而忘了要去思考用螺牙以外的方法来固定。诸如“凸轮、楔子等”,或者很多场合可使用更简单的“嵌合”。
也就是“卡式、一拍就好”的方法。
在此状况下,非常重要的是要思考“受力的方向”。
关于受力的方向,它有三个方向:“X——右与左,Y——前与后,Z——上与下。”此时,如果你思考“哪一个方向需要力量?”将可采用非常简单的固定方法。
● 以冲压机的模具为例,模具本身的前后左右并没有大的重量负荷,只需要简单的固定方法即可。但在垂直的方向:

* 下模,机床支撑着向下方的力量;
* 上模,只需要让其本身的重量不会落下的固定即可;
* 最大的负荷来自于上下模接触时的压力。
如果我们这样思考的话:

* 将上下模两侧的尺寸标准化,使用L形的定位块,让其可定位于0.15mm的误差范围内,只有前后的移动是使用楔子来固定。
用这种方法,50t以下的冲压机模具就可简单的以推进或拉出方式来换模,一般只要花15秒即可。当然在此状况下,必须先将模具高度标准化。
● 8轴塘孔机有定位器,以往是以螺牙来嵌合,而且位置是在机器的背面,操作非常不方便。
然而定位器的目的是“挡住产品并决定尺寸”,因此做了如下的改善:

* 将螺牙车掉,用圆筒(柱)来嵌合
* 在装配部做出沟槽,从定位器拉出弹簧,挂上装配部的沟槽,于是利用其弹力确保定位器不会移位
在此案例中,左右与垂直方向都由圆筒状的嵌合来固定,而向前的拉力几乎没有,向后的推力则由圆筒的底部来承受。

以这样的方法完全地满足了所需的功能,而更换模具的时间则可缩短到原来的1/10。
一般在思考如何锁紧的改善时,都立刻地会选择诸如“油压、气压或者磁力锁紧装置”等昂贵的装置,但如果真正的“正确地认知固定的功能”,则可以思考出许多便宜且简单的方法。
04
消除调整

为了缩短更换模具的时间,最重要的是不要调整。也就是要对“可以设置,但不要调整”的意义有正确的理解。
因为这两者具有不同的特点,但一般都没有被正确地理解。
● 设置——如果限制开关已经被事前安装于下一个工作位置的话,只要一次就可准确地定位,而不需要调整。
● 调整——移动限制开关之后,还需启动机械,再前后移动、调整以确定限制开关的正确位置。
令人吃惊的是,许多人竟然误认为“调整本就是更换模具作业的一部份”。
因此,为了能“消除调整”,有效的想法是“最小公倍数系统”。
● 如果有五个要设置限制开关的地方,“事前就在各位置装置五个限制开关”。

并分别接上独立的电源开关,如果希望第二个位置的限制开关动作,就让第二个开关通电而能动作,其他限制开关则不通电。
这么一来就可实现“一触即切换限制开关”,同时完全不需要调整。也就是所谓“保留机构,只切换功能”的想法。
● 有一个作业是要在马达的轴上钻一个锁螺丝的孔。共有8种轴长,因此需要根据其种类调整定位器,但每当移动定位器,就需要调整。

现在则使用了一个圆盘,装置了8种厚度的定位器,只要配合轴长,将相对应的定位器转过来,就完全不需要调整,而且可以“一触定位”。如图21(p80)
● 有一种切削照相机零件的自动机器。有五种决定刀具位置的“基准工装夹具”,而且在装置刀具之后,为了调整,需要高度的技术与好几小时的时间。

其改善是在圆筒的外缘车上相当对于五种工装夹具的沟槽。当产品变更时,只要旋转圆筒型基准工装夹具,并在所需的位置插上插销,即可缩短更换工装夹具的时间,只需几分钟而且完全不需要熟练的技术。
另有以下的案例:

● 为汽车制造螺旋状弹簧的机器,需要处理6种不同的弹簧高度。因此需要旋转螺杆来调整定位器的位置。调整之后,还要根据试做的结果再调整。
为此,将整个螺杆的螺牙车削掉,并在其底部准备了可分别嵌合的六个种类的定位工装夹具,因此只要根据需求,放置特定的定位工装夹具于定位器中,因此不需要调整即可设定所定的位置。
有许多机器都使用螺杆来调整位置,但“虽然机器所配备的装置具有无级且可连续调整位置的功能,但我们只需要有限且阶段的决定位置的功能”。
所以当我们需要将定位器从100mm移动到120mm时,我们并不需要慢慢地从100.1mm, 100.2mm, 100.3mm, ⋯⋯101mm⋯⋯102mm⋯⋯,连续地移到120mm。只要“一下子就从100mm移到120mm就好了”。

而且,实际上我们所需要的只是极少、有限的阶段数而已。
但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情况呢?因为机器制造商并不知道各公司使用机器的状况,因此他们才提供了具有“无限且可连续调整位置”功能的机器。

但在各个实际使用的工厂,则有适合自己工厂作业的最便利方法,而这些方法往往只需要“有限且阶段的位置”因此你只需根据你自己工厂的实际需求改善机器就好了。
令人意外的是,在不理解这件事的情况下,囫囵吞下制造商所提供机器的功能,大都照本宣科地沿袭着非常困难的操作方法,对于这一点我们需要慎重地检讨。
总之,实际地试行快速换模SMED系统,我深切地感觉到:“也许机器制造商是有考虑到如何制造产品的功能,但他们是否几乎完全没有考虑‘如何简单的更换模具的方法呢?’”
所以我想到“实际使用机器的人‘应该根据自己工厂的实际情况,自己思考如何改善’”
到此为止,快速换模SMED系统的基本想法是一样的,但是实际使用时,也会因各工厂的不同而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
05
快速换模SMED的效果

如果采用了“快速换模SMED系统”,可以期待以下的“三个效果”:

1.因为缩短了更换模具的时间,所以可提升机械的稼働率(Operation ratio)。

2.因为可以小批量生产,而可以大幅地降低成品库存与在制品库存。

3.因为可以迅速地对应需求的波动,立即调适生产计划,所以可对应车种与交期的变化。也因此可大幅地减少整车与在制品库存。
虽然有上述的三个效果,但一般的工厂经常只看到眼前的“提升机械的稼働率”。
但是丰田生产方式则认为“必要量就是生产量”,因此生产比需求还多的数量,就被认为是“浪费”。因为以降低成本为优先,所以丰田生产方式认为“即使降低机械的稼働率也是正常的”。
丰田特别小心于“别改善了机械稼働率,却招致了过量生产的浪费”,因此反而特别着重于2, 3项“减少成品与在制品库存”的效果。
正是因为这样,丰田生产方式在将1小时的换模时间改善到3分钟之后,继续进行“缩小批量,进行20次换模”。
随之而来的还有其他效果。最近我访问不同的工厂时,常听到管理高层提到以下的插曲。
“做了‘快速换模SMED’系统之后,大幅地缩短了更换模具的时间,因此可以小批量生产,不只是大幅地减少了完成品与在制品库存。

更有甚者最近如发生‘变更模具以外的问题’时,以往的话,在现场的人们总是态度消极地说‘那是不可能的’或是‘那很困难的!’

但因为当初被认为不可能的‘变更模具’都被改善后,现场就产生了‘我们来挑战这个问题’的积极正面气氛,这是最大的效果。”
因此“将以往认为不可能的事成为可能”的经验,可以让操作员更有信心,这不正是“快速换模SMED”系统的最重大效果吗?

资料来源:网络(如侵联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平准化运营的知识大全(附案例)
不锈钢螺丝锁死现象,你遇到过吗?
航空紧固件
螺柱设计规范-螺柱设计经验
读懂液压拉伸器,让你事半功倍
钢结构地脚螺栓预埋方法和偏差处理措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