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增强丨探访临沣寨


早听闻临沣古寨名气很大,有雄伟的红石寨城墙、潺潺的护寨河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宅。但是却无颜一睹芳容。初夏时节约上三五骑友,前往印象中的神秘古寨探寻他历史的遗迹感触他曾经的辉煌。

沿平郏公路堂街镇方向10公里折向南3公里,临沣古寨于公路西侧。信步跨过寨外的护寨河,立于临沣寨东南门,“溥滨”二字首先映入眼帘。据临沣寨管理处尹亮亮介绍,临沣寨始建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迄今已有143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原第一红石古寨”、“古村寨博物馆”,有“汝河南岸第一府”之称。2002年夏天,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专家保护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偕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吕济民、河南省文物局原局长杨焕诚等人来到临沣寨考察后,认为临沣寨的古建筑很有特色,“临沣寨填补了中国古建筑在村寨方面的空白。”

整个寨子共有3个寨门,按八卦的三个方向设置,其中东南门叫“溥()滨”门,“溥滨”一词,取自“利溥渠之滨”之意。历朝历代的官员、贵宾来临沣寨都要从此门入。“溥滨门”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在明清时期寨外的护寨河叫利溥渠。所以东南门叫“溥滨门”。第二层,出自《孟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就是说,临沣寨历朝历代都是中央政府的地盘,这里的臣民,祖辈效忠,永不反叛。第三层,“溥”通“普”,“滨”通“宾”谐音,历朝历代的官员、商人、三教九流,进了临沣寨,都是他们的朋友。

进入临沣寨东门前接大路,后连南大街,左右与寨墙连接。临沣寨东门保存完好。尹亮亮介绍说,临沣寨周长约1100米、占地有7公顷有余。现存明代建筑一栋3间,清代建筑100余栋400余间,这些明清民居均为砖木结构脊坡式瓦房或楼房,其中不少因年代久远亟须修缮,保存较好的是清代朱氏三兄弟家的宅院。寨内布局严谨,类型齐全,从明末至今在年代上没有缺坏。400多件明清建筑集中在一个村庄中,且经200多年的风雨沧桑仍坚固如初,这在全国也是极为罕见的,具有较高的建筑史学及文物价值。

寨内保存较好的是清代朱氏三兄弟家的宅院。朱家大院都是一进三、一进四、一进五的四合院,沿中轴线对称,是砖木结构的建筑群。朱家的祠堂如今已不复存在了,它的位置建成了村里的小学。

朱紫贵排行老大,他的宅院建于道光15年,占地面积1322平方米,是一进三的四合院。在客厅后面的二进院内,我们看到当年的厨房、磨房均保存完好,院子里放着大大的磨盘。东厢房门楣上方是浮雕“补过”二字;西厢房是浮雕“迁善”二字。这是朱紫贵留给子孙的家训。朱紫贵虽不像老二朱紫峰有钱有势,也算得上富甲一方,所建宅院仅次朱镇府。

朱氏三兄弟中的老二朱振南建于道光11年的宅子,宅院坐南朝北,一进三的四合院,气魄壮观。一进门楼,东西厢房正面全是木制棂子门,虽历经一个半世纪而不腐烂衰败。木质坚硬,做工考究,木制浮雕惟妙惟肖。进入第二进房屋,正面是一块高大的匾额,“裕德堂”三个鎏金大字,熠熠闪光,更是体现了主人以德立业,传禀后世的良苦用心。穿过二进房屋,到第三进院落。高大宽敞的五间楼房是主人的住房,东西是厢房,供子媳居住。五间正房有四个石刻窗户。中间两个,是整块青石透雕而成,四周是翠竹浮雕;两边两个,是用整块红色花岗岩透雕而成,古朴典雅。

在朱紫贵宅院的东边,还有一座更大的宅院,这就是号称汝河南岸第一府的朱镇府。朱镇府系清代盐运知事朱紫峰的官宅,建于大清道光29年四月,占地面积2516平方米,迄今已有158年的历史了。大气的门楼,高耸的屋脊,灵巧的窗棂,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斑驳的彩画,每隔几步一个拴马桩,仍可想像当年朱镇府的显赫和繁荣。这是一座官宅,是一进五的四合院,由好几座院落组成,大院套小院,院院相连,从前街通到后街。的确值得惊叹。内宅布局严谨,有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均是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青砖黛瓦与檐下挂的金灿灿的玉米相互辉映,古朴、厚重而又和谐。

临沣寨西门因门临沣溪而取名“临沣”,这也正是今天临沣寨寨名的由来。寨门上方红石匾上刻有楷书“临沣”二字,右首是“壬戌季春上浣”,右首是“朱俊甫题”,周围浮雕花瓶,内插鲜花。西门门洞宽2.7米,高3.2米,门楼高5米。装有两扇10厘米厚铁皮镶裹的榆木大门;南边一扇铁皮上刻有“同治元年”,北边一扇铁皮上刻有“岁在壬戌”;二扇门由两道穿杠,两条门褡裢可封闭寨门。两扇门下边各有一个直径6厘米的枪眼。西门洞外两边各有两道石槽,汛期发洪水时,用木闸板插入,里边用沙袋填实,防止洪水进入寨内。临沣寨西门前距右河道沣溪300米,后连临沣寨北大街,左右与寨墙连接。临沣门至今保存完好,两扇榆木大门上包的铁皮虽已锈迹斑斑,但尚行能开启,铁皮上的字样仍清晰可辨。

临沣寨南门名叫“来曛”,取自《诗经》“曛风南来”一句。临沣寨南门是正方向,南门原来门洞宽2.7米,高3.2米,门楼高5米。门匾在解放军解放临沣寨时打毁。194712月,解放军太岳兵团九纵2780团在解放临沣寨时,南门被打毁。1975年冬,朱洼大队用预制板及水泥重修。门洞西邻是炮楼一座,南面、西面各有高、中、低枪眼四个,向外射击之用。也有两道防洪闸板槽,没有寨门。南门正对明清时期叶县通往洛阳的官道,官道经西寨墙外围墙路蜿蜒北去。

临沣寨寨墙周长1100米,高8米,底宽5米,顶宽35米不等;外石内土结构,石条宽60厘米,为纯一色红色花岗岩砌筑而成;建于清朝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三月,由汝州直隶盐运司知事朱紫峰创建,寨墙弯弯曲曲为封闭式不规则的椭圆形,寨内是朱洼村,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寨墙的砌筑样式独特而坚固。红石条每一顺石必隔一把石,中间空挡用三至四块红石条顺着填满,里面用黄土屯住夯实。这样既防水又坚固,不会被洪水冲垮。当时给寨墙放线时,为求得公正,让一个人用黑布蒙住双眼,手提装满白灰面的篮子放线,所以建成的寨墙就弯弯曲曲的了。因为当时太平军起义,整个寨墙用三个月就建成了。临沣寨北2公里是平顶山至郏县的公路,寨西5公里是郑州至南阳公路的西线,东边是紫云山,南边是平顶山。临沣寨寨墙在解放后修水利时,拆掉上半部的红石条;现存高度为4米,保存完整,无缺口。寨内居民152户,550口人。

临沣寨南寨墙里侧有一古井,被寨墙包在里边。该井直径一米半,深一丈五尺,红石块券砌。石头寨墙上留一大一小两洞。上边供奉井王爷;下边一个较深,且越来越小,至今不明白有何用途。该井水质清冽甘甜,烹茶、酿酒的上等佳品。该古井位于南寨墙正中,前边是寨内围墙路。保存完好,至今村民仍在饮用井水。

临沣寨每个寨门楼地坪内,埋有两道红石水槽,出口正在两扇大门的正上方。一旦敌人用火烧寨门,城内守军,把水浇入水槽,即可把火浇灭。灭火水槽在西门一个砸断,一个完好;南门一个砸断,一个不存在;东门一个完好,一个砸断。

西寨门排水暗道在门南边地下与西护寨河连通;南寨门内右侧有一大水坑,雨水汇入后,在水坑东南角有排水暗道排入南护寨河;东门里两侧各有一个大水坑,雨水注入后,经东门两边两条排水暗道排入东护寨河。每个寨门的排水暗道保存完好,仍能正常使用。

临沣寨的每个寨门上都有灭火水槽,还有用于对外射击的高低不等的枪眼。寨门外边均有两道防洪闸门和向寨外排水的暗道,设计精巧,防守自如,使人不得不叹服100多年前临沣寨人的智慧。临沣寨寨墙外是绕寨一周长达1500米的护寨河,据说当年与寨墙同时完工的护寨河宽15米、深4米,而今的护寨河宽仍有10米左右,深约2米。沣溪潺潺汇入护寨河,每到盛夏,流水潺潺,树木葱郁。

当地方志有这样的记载,临沣寨古称水田村。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载:柏水(今石河)经城(宝丰)北复南;沣溪自香山东北流入郏境。至水田村。一由村南而北,一由村北而东,环村一周,复东北至石桥入汝。因村在“二水”之间,故称“水田村”。后因当地地势低洼,朱氏家族发达而改称“朱洼”。建寨墙时,寨外留下510米围墙路开始挖护寨河,挖出的土打寨隍。护寨河与寨墙同时完工。护寨河宽15米,深4米,绕寨一周长1500米,内种莲藕。沿护寨河内沿植柳树;在三个寨门处建有三个红石板桥,可与寨内相通。

临沣寨方圆十里之内,原先是千亩芦苇荡,只有几条小路可以通向寨内。明朝万历年间,朱氏先民从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此落户,给张姓种地为生。因当地盛产芦苇,农闲时节,从张姓手中学会了编织芦席的手艺。朱洼村的芦席遍销北汝河流域,受到了周围乡邻们的喜爱,也给朱氏家族带来了滚滚财源。经过长期发展,朱氏逐步成为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到清朝道光年间,家族达到鼎盛时期。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告老还乡的河南省汝州直隶盐运司知事朱紫峰,在朱洼村大兴土木修建了这座号称“汝河南岸第一府”的宅院。

往事悠悠,倥偬而过。曾经的繁华已是过眼云烟,唯有寨外的护寨河水潺潺流动,芦苇荡随风荡漾,与雄伟的红石古寨相互映衬,勾画出一副亮丽的田园风景线。

作 者 简 介

李增强,笔名“强子”,河南郏县人。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会员,自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有作品散见于省、市报纸杂志,作品入选《现代文学作品选粹2015》和《大中原文化读本丛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临沣寨
中原第一红石古寨:郏县临沣寨
发现鹰城丨比紫禁城明代建筑多一半,这座古寨全国罕见
河南十大古村落之一:临沣寨
【河南】郭进拴原创散文《雨后临沣寨 》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河南临沣寨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