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双喜丨道口镇的“过年”、“过节”、“过会”习俗

在滑县县委、县政府所在地道口镇,整整一个正月时间里都充满着过年的欢乐气氛:人们过了年便忙着过元宵节,过了元宵节又准备着过火神庙会。总之,出不了正月,节日的气氛淡不下来。

 

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腊八节)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进入腊月,过年的气氛就显得越来越浓了。这里有“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小妮要花,小小(小男孩)要炮”的顺口溜,所以,一到“腊八”便有“年味儿”了。

腊八节,就是腊月初八日,这一天的早饭,家家户户都熬腊八粥。初七晚上,人们将黄米、大米、小米、豇豆、绿豆、花生、大枣等八样原料用冷水侵泡,以便第二天熬制腊八粥。

祭灶节,是腊月二十三日。据传说,每年年底,灶君、太岁神与民间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尤其灶君会向玉帝禀告人间善恶是非,作为对人类奖惩报应的依据,于是,人们为了讨好灶君,要灶君好事多说,坏事少说或不说,便在这一天就早早地给灶君换新衣。从灶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把旧的灶君像取下来,把新的灶君爷和灶君奶奶像贴上去。灶君像两侧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横额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君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后包饺子,晚饭前供奉灶君。供奉时烧香磕头,燃放鞭炮。当地还有吃祭灶糖的习俗,祭灶糖就是大麦芽做的糖,据说是灶君吃了这样的糖把嘴给粘住了,就不会在老天爷面前说人间的坏话了。

过了腊月二十日,过年的气氛就更浓了。人们为了迎接新年,便把每一天需要干的活用顺口溜记下来:二十一扛沙土,二十二装香炉,二十三打发灶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贴花花(指旧时贴门神),二十九灌黄酒,三十挑旗,初一撅屁股作揖(指给长辈拜年)。人们按照顺口溜,有条不紊地安排着每天的活计。置买年货是每个家庭的重头戏,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的热潮一直持续到腊月三十。

除夕即大年三十。当夜晚,这里有熬夜的习俗,又叫“守岁”,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伦这乐。这个时间段,禁大声喧哗和打喷嚏,以免惊动神灵;禁见刀剪,以免破家;禁扫地,以免金银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秽神灵。1980年以后,熬年增加了新的内容,很多有条件的人家聚集在电视机旁,观看精彩的“春晚”。半夜12点一到,随着悠扬的钟声,千家万户的鞭炮声齐鸣,抢先庆贺新年的到来。

新年即正月初一,家家及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将煮好的饺子摆上供桌,供奉给老天爷、财神爷、灶君爷等七十二位全神及列祖列宗,烧香磕头,燃放鞭炮,祈求平安发财。吃过饺子后,家里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头外,其余都到左邻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亲族好友拜年。在家里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随后开始到街坊邻居、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家家户户为接待贺年客人,都准备着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初一午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

初二开始走亲戚。走亲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闺女携婿走娘家,然后是去姑、姨、姐家。

农历正月初五为“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人们认为,初五、十四、二十三为黑道日(不吉之日)。正月初五是年后的第一个黑道日,非常忌讳“走亲串友”。这天各家都包饺子,有的还用绿豆杂粮面包饺子,寓意为将上年一切烦心的“杂事”统统包进饺子里。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这段时间,孩子们一律不挨打挨骂,吃得好,穿得漂亮,玩得开心,那怕有了过失,也不准长辈打骂。这是老辈人传下的规矩。如打骂孩子,就会遭到众人谴责。所以孩子们最盼望的是过年。

 

年味还未丝毫消退,正月十五“元宵节”就如期而至了。

元宵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俗称“元夕”、“元夜”。道教称元宵为上元节,还将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为“三元节”。元宵典型的习俗是灯会,因此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

这里旧时的元宵节民俗可丰富了:吃元宵、观灯展、猜灯谜、挑龙灯、耍狮子。于是乎,把人们过节的兴趣再次推向高潮。

吃饺子。这里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饺子是扁的,元宵是圆的,所以正月十五吃饺子、十六吃元宵的风俗。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面条是命,但有了饺子,就不要命了”的说法。

吃元宵。正月十六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花灯。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江南才子唐寅《元宵》一诗,写出了元宵灯月相映之妙。“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绕月下月如银。”明代中期以后城市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作为市井生活重彩的元宵节更加热闹。

旧时的道口镇,灯棚主要集中在大集街、顺河街、水胡同等重要商业集聚的街道。如今每逢过年,县城各主要街道都布置了各式各样的灯饰;各单位、各商家也都用灯装饰门面,形成了灯的海洋。这样的场面会持续整个正月。

放烟花。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现今的道口镇,每逢元宵节晚上,家家户户都燃放烟花。更有做生意发财的老板们,为祈求新年生意兴隆,便购买大量高档次的烟花,举办烟花晚会。一到晚上,随着几声沉闷的声音,一个个烟花带着红红的火星窜上了天空,在激动人心的巨响和脆响中,整个县城的上空都被焰火照亮了,染红了。一团团盛大的烟花象一柄柄巨大的伞花在夜空开放;像一簇簇耀眼的灯盏在夜空中亮着;像一丛丛花朵盛开并飘散着金色的粉沫。焰火在夜空中一串一串地盛开,最后像无数拖着长长尾巴的流星,依依不舍地从夜空滑过。

走百病。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去郊外,边走边故意丢一些铜钱或一分二分的硬币,目的是丢病除灾。

猜灯谜。改革开放后,每逢元宵节,县文化馆都会在院子里都打出灯谜,实行猜谜有奖的办法,进行游戏。晚饭后,道口镇的市民扶老携幼,纷纷涌至文化馆,看花灯,猜灯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在人们的意识里,过完元宵节,年就算过完了。可在滑县道口镇,只有过了正月二十七到正月二十九的火神庙会,年才算真正结束。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三天时间,是道口传统的火神庙会。道口火神庙会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会,同时也是华北地区“正月最后一个庙会”。据民间传说正月二十九是火神的生日。春季天干物燥,加之过年过节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容易发生火灾。旧时,大集街、顺河街两侧稠密的商铺,更怕火神的光顾。为了祈求平安、避免火灾,故而百姓供奉火神,把火神生日的前两天及当天设为火神庙会。同时,供奉火神也有愿火神保佑来年有个好年景,期盼一年红红火火的意思。

虽然数百年过去了,如今科学飞跃发展,早已不需要娱神祈福,但“火神庙会”却神奇地保留了下来。

道口火神庙会也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会。旧时的道口街共有“三关六铺”九大会社,每年火神庙会期间,各个会社都要操起锣鼓家什,男女老少齐上阵。大东关的字拳和狮子、河西的踩高跷、军庄的秧歌格外引人注目,还有划旱船、背阁、抬阁、八卦秋、竹马、莲花灯、武术表演,方圆数十里的百姓前来观看,道口镇到处人山人海,各式各样的节目让人们眼花缭乱。大街上除了观众都是演员,大家脸上的化妆、身上的服装无不体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

古时,每年正月二十九火神庙会期间,主要街道都有搭灯棚的习俗。据历史记载,道口灯棚在明朝万历年间已经就有了。道口灯棚有头铺、二铺、三铺三家,这是主要街道与商贾聚集的地方。头铺的灯棚自十字街口向北至脚力市街口,约150米长。二铺的灯棚以十字街为中心,向南、东、西、三个方向伸展。南至狮子巷口,东至大集街薛花园,西至水胡同二道街南口。三铺灯棚沿顺河大街,北起狮子巷,南至九大川胡同。灯棚用竹杆和杉木杆搭成,上盖布匹,棚下悬挂彩灯,彩灯品种齐全,形式多样,色彩鲜艳。灯期四天,灯棚下终日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每至夜晚,数千盏彩灯齐明,争彩斗艳,五光十色,犹如鳞光闪耀的长龙,卫为壮观。

改革开放以来,火神庙会期间文娱项目更是繁多:广场上及红旗路、解放路、卫河路两侧的蹦蹦床、套圈、打气球、碰碰车、云霄飞车,更是吸引了众多的孩子,他们仿佛憋了一年玩耍的愿望都在这几天里得到了满足。老人们也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拉着孙子、孙女去看一场接一场的传统节目。

写于2016年2月22日(元宵节)

作 者 简 介

马双喜,男,50末,出生于“烧鸡之乡”——河南省滑县道口镇,爱好广泛,如写作、书法、摄影、旅行、骑车等,但一事无成。工作之余,用文字扬善惩恶、用语言抒发爱恨情感。曾在《河南日报》、《安阳日报》、《河南法制报》、《滑台文学》和省市网站发表拙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习俗
2023年正月十二日有哪些民间习俗?民间习俗早知道!
今年为啥没有大年三十?还有更神奇的……
中国人过年习俗 古画完整版(附文19篇)
过小年吃什么?回忆小时候常吃的传统美味
崇明春节习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