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光明丨古井,唐冶的历史见证

历次文物普查中不见其名,史籍志册中也未见有何记载,但在唐冶村,却有古井真实存在。而且,还不止一口。

唐冶,位于围子山下,龙骨山东麓,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说它有着千年历史,并非哗众取宠,或者耸人听闻,并非以此要搞个什么噱头,而是来自于村民世代相传的一个神话般的传说。

相传,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率大队人马路过这里,见大军疲惫不堪,人困马乏,又见粮草短缺,便下令安营扎寨,就地筹粮。有一天,他离开营地,外出遛马,在附近的一座不起眼的小山上,无意间发现了铁矿石。他如获至宝:“这可是炼铁锻戈的宝贝呀!”于是下令,采矿炼铁,“取厉取锻”。 李世民走后,那些锻工锻匠及其后代,择邻而居,便有了这个村落,并且取名“唐冶”。

也许有人说,传说不是正史,野史只供参考,不能作为佐证。其实,人类墨写的历史,不管是雕在兽骨上的,还是铸在铜鼎上的,也不管刻在竹简上的,还是写在黄表纸上的,有相当一部分历史来自于传说。尽管这部分历史,言之凿凿,却难掩传奇和神话的光环。

那么,传说是什么?传说是一代又一代口头上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虽然这些历史故事,在辗转述说中,浸染着转述人的好恶,掩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但无风不起浪,空穴不来风。我想,李世民东征是不是来过这里、是不是在这里大炼过钢铁,对于唐冶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历城的冶金历史,早于李世民600年。

《历城县志》记载:“汉时济南为产铁之地,《后汉志》言‘东平陵城有铁,历城有铁。’”(《历城县志·卷第五·地域考三·方产》)《汉书》也记载:“历城有铁。历城有铁官。”(《汉书·地理志》)在汉代,产铁的县设大铁官,不产铁的县设小铁官。大铁官的职责是管理铁的冶炼、铸造和贸易,小铁官的职责是管理铁器铸造和贸易。而历城是有铁的,历城的铁官是名副其实的“大铁官”。而

《韩棱传》记载:汉章帝刘旦登基之后,将尚书剑赐予众尚书,其中三个德高望重的尚书,得到了“济南椎成”。所谓“济南椎成”,指的是由济南国锻打而成的宝剑。当时的济南,冶铁、铸造、锻打技术在全国堪称一流,而从另一个方面讲,历城作为“齐鲁首邑”, 不仅是产铁大县,而且冶铁手工业也成规模,“济南椎成”乃“历城制造”成为一种可能。而唐冶作为那个时候的铁矿基地,“济南椎成”出自唐冶,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因了史册典籍中诸多铁的记载,距“历城县衙”50里的唐冶村,成为当时采矿、冶铁、铸铁和贸易的中心已成为一种可能;李世民东征,在此发现铁而驻军采矿冶铁、打造兵器也成为一种可能。因了这个和那个的可能,唐冶村的祖祖辈辈,早已把传说当作了历史,雕镂在每个村民的心中,永不漫漶。

在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定有一口与它有着同样历史的古井。唐冶也不例外。只是唐冶村的古井,不是一口,而是三口。这三口古井,其凿挖的时间,没有记载,也没有传说,无从考证,只是村民依据古井的地势,分别称上井、下井和老井。遗憾的是,上井和下井现已枯竭干涸,现被村民用树桩盖住了井口,完整地保护起来,但距上井、下井不远的老井,不仅没有干涸,而且水质依然清澈,虽然现在的水量不大,但村民说:这口井的水位,不受气候影响,汛期不多,旱时不少,没通自来水时,全村人都喝这口井里的水……

说到井,唐代经学家孔颖达说:“古者穿地取水,以瓶引汲,谓之为井。”但是,地下之水哪来的?先生并无解释。然而,唐冶村的村民知道。他们说:古井的水,源于地下的泉!

哦?地下还有泉?

是的,地下和地上一样,都有泉子,只不过泉涌地上时,化泉为溪,化溪为河,流向了大海;蛰伏地下的泉,化泉为洞,暗流岩隙,沿山经地脉,涌向远方。一不小心,地下的泉就会从哪冒出来。要不然济南怎会有名泉72,怎会有不计其数的无名泉?而更多的地下泉,化作琼浆玉液,淌在古井中,满盈盈的,养活了一方人。唐冶的三口古井,就是这样!看看老井旁替换下的石井口上面,被井绳磨出的十几道“入石三分”的沟痕,再看看井台上光滑如镜的青石板上,踏出的那一个个深浅不一的凹痕,你就会想像到,老井的悠久和老井的大德厚泽!

古有五祀,四海、大川、名源、渊泽和井泉。由此可见,水井是和山岳江河一样,享受着隆重的恩典,让人敬畏。唐冶的先人,对水井也是敬畏的,因为他们用当地有名的石材——青石砌起井台、刻出井口、垒出井壁,还连用来饮牛饮马的水槽,也要用整块的青石凿出来……说到这,可能有人和我“抬杠”,说:这里的山,多是碳酸岩,就地取材,雕琢个什么物件,简单得很,何谈敬畏?殊不知,正因为唐冶人就地取材,砌成的井台、雕出的井口、凿出的石槽,才让后人能够把着古井的脉搏,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才会让人感受到唐冶浓浓的古老气息。

穿街走巷,行走在村中鹅卵石铺就的甬路上,远处的犬吠,近处的鸡鸣,不绝于耳,而脚下一枚枚光滑的鹅卵石上,似乎清亮地映出了路旁错落的古槐粗树、老房旧居,点缀出一幅古老的生活画卷……

(本文发表于《时代文学》2014年第四期)


作 者 简 介

郭光明,男,山东济南人,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协全委会委员、济南市历城区作协副主席。著有《心灵隽语》、《一窖浓郁的陈年美酒》、《郭光明散文选》等作品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济南“铁牛山”身世考辩
灵璧县北这个村有一口明初的老井,据说……
南昌古井
说“井”
一口古井,一份传承!保护苏州古城,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邓州罗庄青冢 汉井明柏关爷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