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远利丨豪华落尽见真淳

近日读了台湾大学教授蒋勋的《陶渊明:生命的出走》,想起了多年前发表的文章《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我的心也随着陶渊明一起感动着,感动着那份自由奔放,感动那份悠然恬淡,感动着那份诗意纯真。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把陶渊明作为自己的良师益友,不仅喜欢他的作品,更钦佩他的为人。他评价陶渊明说:“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陶渊明的一生志真,性真,情真,人真,诗文真,这才是陶公诗歌和人格魅力所在。

闹市中的纯真梦境

现实社会中,当我们整日里居住在钢筋水泥里,穿行于灯红酒绿间,飞一般的工作节奏,让我们身心疲惫,那颗忙碌的心似乎没有安闲之时。而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却另辟蹊径,让人看到了陶渊明清静安逸的隐士生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歌开始以具体的生活场景,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虽然自己居住在人来人往的闹市里,却是门前冷落车马稀,没有门庭若市的场景。那么他是如何做到内心宁静的呢?答案归结到诗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显然陶公厌倦了争名夺利的官场,他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

惬意的事情是在自家篱笆随意地采菊时“悠然见南山”,这“悠然”道出了作者清淡闲适的状态,偶然瞥见的南山云雾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成群的鸟儿,正结伴飞向山中的巢穴。这里拥有着自然与平和,没有了焦虑不安的世俗追逐。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陶渊明是有着“抱朴归真”情怀的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为我们诠释了深居内心这一纯美的愿望。晋末宋初是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权贵倾轧,百姓疾苦,向往社会和谐美好的人比比皆是,但只有陶渊明内心才有一个“人人快乐”的自由家园,它就像一轮旭日在山林间冉冉升起。“花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里没有战乱之痛,没有赋役之苦,没有离别之痛。有的是“设酒杀鸡作食,延至其家”的热情。陶渊明在这里要表达的是“直于浑浊世界中另辟一天地”的人生态度和唯美的理想世界。

饮酒中的真情流露

退隐山林,难免偶尔会有寂寞清冷的心境。这时,美酒是他最好的精神慰藉。从他的诗歌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个真正的好酒之徒,可谓不饮不醉。《饮酒二十首》这组五言诗就是很好的证明。这二十首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作者对世俗的怨恨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组诗以酒寄意,诗酒完美结合,使作者自然地流露出生命深层的思考状态,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醉酒后的陶渊明和生活在田园中的陶渊明一样,都率性天真,纯真如孩童,这是他最接近自己最为真实的时刻。

在我心中,陶渊明和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有相似之处。李白一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行走于名川大山之间,饮酒做诗,逍遥自在,而陶公少了一份狂傲不羁。陶渊明远离仕途、退隐山野,不为逃避,也不过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平静”。他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欧阳修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陶公爱酒却是为了酒物之外的东西——自我之本心。此心别有怀抱,虽处江湖之远,有时却难解其忧。但是他和消极逃避俗世的隐士相比,陶渊明是积极地追随本心的人。归隐田园不过是他的内心所向罢了。

人性中的笃意真古

陶渊明才华超群,他在五柳树下沉迷书卷,应该是魏晋时期最逍遥的读书人。不过他读书比较随性,不求甚解,想读什么读什么,爱在哪儿读在哪儿读。“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破万卷不是为了追求显贵,而是为了表情达意。如他读《山海经》自然也不是为了追求新奇的情节,而是表白自己“猛志故常在”的决心。陶渊明“常著文章以自娱”,他不是为了立言传世,而是为了消遣娱已,将自己的意志昭然于字里行间。

当春夏之间的忙耕时节一过,他家门前的稻田一派新秧之时,陶渊明就心想,“这下可以安心读书了”。这边城里的读书人还在书院里跟着教书先生摇头晃脑,那边陶渊明正在山里逍遥快活。他一边喝着自家酿的米酒,一边从园中随便摘一些蔬菜作菜肴下酒。一阵微雨携着清风从东门而来。随意读读《穆天子传》,披览《山海经图》,宇宙间一切奇异之事,他了然于胸。想一想我们现代人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玩ipad,全被电子产品所禁锢,还不知道惬意多少倍。陶渊明好六经,怀有济济苍生之志,他无疑已经从个人关照中走了出来,将目光投向了广大的老百姓,寄希望于和谐自然的社会,从中可见陶渊明纯真而美好的理想

陶渊明认为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平时无论是下山打个水,还是上山背个柴,他都高兴的哼小曲儿。别人眼里的苦,对他而言根本不算苦。他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不时从破茅屋的窗子望向远山的寂静,闲时自己优哉来场“山泽之游”。大自然与城市不同,城市四时景色无差,大自然却四时美景皆有其味道。

每当我见到青山绿水和田园美景,眼前就会浮现了陶渊明面对南山采菊的快意场景。也正是大自然的清新纯洁,写了无数发自肺腑感恩大自然的诗后,陶渊明终于成为了中国田园诗的始祖。

交往中的真情厚谊

陶渊明虽是大家公认的精神斗士,但是他也是一位缠绵悱恻的多情之人。他的《命子》一诗中写道:“厉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既见其生,实欲其可。人亦有言,斯情无假。”诗句表达了作者喜爱子女,享受天伦之乐的情趣,也有对子女的殷切希冀和谆谆教导,诗句中言辞自然,感情真切,如闻其声。还有《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鼓棹路崎岖,指景限西隅。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诗中表达了作者在匆匆的回家途中,目睹战乱的惨状,担心的是家中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担心的是情同手足的兄妹,此时他已经有了“息驾归田居”的打算,他算计着到家路程和时间,也猜想着家中亲人盼望自己的急切焦灼的情景,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他在《移居二首》中写道:“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诗人认为饮酒和做诗是交友的一种纯洁高尚方式,诗人移居草庐,室雅何须大,只要有好邻居,好朋友,房子小一点不要紧,不求华堂大厦,唯求邻里和睦,忙时种田收菜,闲时饮酒做诗,悠然自得,诗人物外之乐的情趣不言而喻。

和陶公相比,杜子美过于忧郁忠君,李太白过于狂傲不羁,苏东坡则是才学外露,满腹愤懑,只有陶公闲静少言,淡泊名利。“宁固穷而济意,不委曲而累已”,带着一颗毫无粉饰的真心,欣然于自己的内心追求,在闹市中静心读书,在山水田园中耕作,在风雨飘摇中吟诵。陶渊明一生崇尚自由,热爱田园,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也许他的不一定拥有桃花源般美好的生活,但他辞官后归隐田园的时光,却掩饰不住快乐的流露。

作 者 简 介

赵远利,中学高级教师,获美学硕士学位和教育硕士学位。省特级教师,浙派名师实践导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会员,省散文家协会会员,教育部“国培”导师。撰写的论文有100余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参与编写并出版《诗意的红烛》《追寻荷文化》《4D拓展性课程十年探索》《智慧教法感悟》等书。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关屈原的写作素材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不仅仅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词鉴赏〗古典诗词赏析:《陶渊明篇》十二首
陶渊明的一首饮酒诗,全篇无一酒字,深受大家的喜欢
东篱有诗,南山有酒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陶渊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