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毛主席的“专列大家庭”

本文刊载于《作家文摘》第2535期1版

本文作者解秀英曾任毛主席专列列车员,她在文中回忆了从1959年9月至1961年年底在铁道部专运处值乘首长任务中的经历。以下节选了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毛主席的“专列大家庭” 

文 | 解秀英
我是1959年9月9日从哈尔滨客运段调到铁道部专运处的。调来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由铁道部直接领导,中央办公厅协调指挥的一个保密级别极高的客运部门。它承担着中央首长、外国元首的乘运任务。
1961年10月的一天,有关领导找我谈话,说要我到主席专列去工作。到了毛主席专列之后,我发现这是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在专列上工作10年期间,毛主席就像“专列大家庭”里德高望重的家长,用他的人格魅力、师表风范,教育、感召、影响、聚拢着每一个专列成员。
不愿给地方添麻烦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无论是出国访问,还是在国内视察,大部分都是乘坐火车,一般每年春秋各一次。在1949—1974年的25年中,共乘坐专列72次,最长的一次差2天9个月。正因为乘车次数多、时间长,所以毛主席专列被誉为“流动的中南海”“毛主席的第二个家”;毛主席亲切地称专列乘务员为“自家人”“我的队伍”。

1963 年10 月,毛主席在专列上看河北省水利工程长远规划图

专列为了不给或少给旅客列车造成不便,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曾向铁道部部长吕正操作出指示:专列出行既要快速准点,又要尽量把时间定在其他列车的运行间隙。因此很多时候,专列到达省市的时间会被控制在夜深人静之时,这样既安全又不扰民,尽量不影响别的旅客列车。每次行动前专列调度负责人都会了解铁路旅客列车运行情况,选择最佳时间段,插空开行。
主席在车上有时一住就是几天、十几天。有时白天下去视察晚上又回到车上休息。主席之所以愿在车上住,并非因火车舒服,而是不愿给地方添麻烦,也为了节省开支。火车上钢轨摩擦声不绝于耳,加之一路颠簸、摇晃,连年轻人都睡不安稳,吃不好,更何况年事已高的人。
当然,火车也有很多优势,如比飞机、轮船灵活便捷,不受天气影响,不怕风吹雨打,说开就开,说停就停。有时到农村,毛主席就下车和农民在田间地头直接交谈,体察民情,听取民意,掌握第一手资料。主席还经常把地方上的负责同志请上车边走边谈,每到一地,换一批人,充分利用火车优势。还有时在专列上召开调查座谈会,时间长了就叫专列停在支线上,等开完会再继续前行。
主席经常在列车上通宵达旦工作。有次专列停在机场支线上,怕机场的飞行训练影响主席休息,机场负责人命令停止训练,主席知道后坚决反对。有时专列停在工厂支线上,主席会事先告诉工作人员:“我来了,不要限制群众活动,不要影响工厂正常工作秩序。”毛主席专列停在农田附近,主席也会告诉警卫人员,不要打断农民的正常劳作,不要限制他们的出行自由。总之,毛主席心里时刻装着人民群众,时刻提醒身边人员少给群众添乱,要尊重地方,依靠地方。

毛泽东等在专列上开会

当然,时间长时主席也会下去住。这时他不仅自己坚持不给地方找麻烦,还一再告诫身边的人要谢绝请客送礼,更不允许向地方伸手要东西,买东西要付钱,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1965年5月,重回井冈山,主席提前给工作人员指示说:“这次行动,不要搞复杂了,一切节约办事,吃的、用的就地取材,有间茅屋就能睡觉,尽量少用人、少用车,沿途不要先通知,不要惊动或影响地方负责同志的工作。”因此,到茶陵县时当地政府只能临时腾出办公室给毛主席住,弄得茶陵县委同志很不安。5月29日,毛主席离开井冈山,途中在吉安过夜,当地把主席的房间布置得比较讲究,主席把身边人叫来,把软床和丝绸被撤掉,换上从北京带来的带补丁的毛巾被。当地人员深受感动,很受教育。在专列上毛主席也总是穿他从中南海带来的已经磨损很严重的拖鞋和带很多补丁的睡衣。
■ “我们都是自家人”
毛主席一向把专列当成自己的“另一个家”,把我们当成“自家人”,每当他从下边回到列车时总爱说一句“又回家了”。
1967年秋天一个晴朗的下午,在某专运线停留期间,我们突然接到通知,说主席要同大家照相,我们一个个兴奋极了,连跑带跳地集合在专列下的草地上,翘首等待着主席的到来。细心的同志还为主席准备了一把椅子。
“主席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声,我看到主席迈着稳健的步伐,挥着手,一面示意大家聚拢,一面绕开椅子,嘴里说着“我们都是自家人”,便带头在草地上盘腿而坐。一句“我们都是自家人”说进了大家的心里,也暖进了大家心里,大家应声笑了起来!

1967年夏,在上海郊区的打谷场上,毛主席席地而坐同专列车乘务员、警卫员亲切交谈
1963年6月14日,主席邀请餐车主任李业臣陪他吃饭,李业臣又紧张又激动。主席看出来后,先用筷子夹了块红烧鱼放到他碗里,又和蔼地对他说:“随便点,不要客套,我们都是自家人。”
后来服务员端来一盘发面饼,主席主动把一块发面饼递到他手里问:“你家乡的人爱吃发面饼吗?”李业臣回答爱吃。主席又拿起一块说:“你代表家乡人再把这块也吃了吧。”当时老李感动得眼泪都快流下来了。
主席从吃住行到婚姻家庭各个方面都给了我们工作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有的乘务员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主席会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予以关心。有次外出正赶上周六,主席问小姚:“要是不出来你有什么打算呀?”“本想和男朋友约会。”小姚脱口而出。“那你失约了?”主席说。没想到晚饭后,主席用16开纸写了一首诗:“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送给小姚并说:“拿回去小吕就不会怪你了。”主席用既诙谐幽默又形象逼真的诗句表达了他对晚辈的关心和爱护。李凤荣的爱人在外地当兵服役,主席曾用毛笔在宣纸上写了一首唐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送给她以鼓励其丈夫戍边卫国。

■ 主席培育了专运队伍
主席称专列人员为“我的队伍”。这是毛主席1959年在去庐山的路上碰到我们时说的。在这之前,主席也对铁道部部长说过:“你们铁路是半军事化,有严格的纪律,我喜欢。”主席喜欢这支队伍,还用心血培育浇灌了这支队伍。
主席对我们的教诲蕴含在聊天之中。主席曾问王爱梅同志,你喜欢梅花吗?接着又讲,在漫天大雪的寒冬只有梅花独自开放,它有不畏严寒的傲骨和香自苦寒的品德。这是在讲怎样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的道理。
老张1954年做列车保卫员的时候,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当主席听说他是河南荥阳京襄人时,先是像没听清楚,稍停一会问:“荥阳是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头一关,你知道吗?”他答说不知道,主席说,你可以多看看《三国演义》,你们年轻人要多学点历史知识。还说,你知道河南的简称为什么叫豫吗?因为在古代,河南是出产大象的地方。

1964年9月21日,专列车返乘到达北京站时,毛主席与专列车乘务员合影
主席还提出一些问题让我们思考,启发和督促我们多看一些书。主席曾问小杨:“人不吃饭能不能活?为什么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主席还让我们想50万年以后世界是个什么样子。他是在教导我们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主席在用他的大智慧启迪着我们这些年轻的心灵。陪主席吃过饭的同志都说,陪主席吃饭实际是一种精神享受。主席谈古论今,涉猎的话题很多,总是一面调查研究一面言传身教,让人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主席总是在聊天中传授知识,于润物细无声中教育着我们。
主席一贯关心身边工作人员的学习,他曾为中南海警卫一中队创办文化学校,亲任校长并监督大家学习。正是在毛主席的亲切关怀教导下,我参加了电视大学高中课程的学习,还自学了一些文学历史知识。
就是在毛主席的谆谆教诲和亲切关怀下,我们这支队伍培养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在为毛主席服务的长期实践中,牢固树立了恪尽职守,勤奋工作的良好职业道德,为毛主席外出视察创造了安全舒适、安静整洁的工作生活环境,高质量地完成了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交给我们的政治任务。
(摘自《百年潮》2022年第4期)


《作家文摘》电子报特惠订阅

点击播放视频,了解电子报订阅要点
点击图片速览《作家文摘》电子版
责编:娜拉

审校:魏蔚
终审:孔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爱梅跟随毛主席多年,第一次见主席发火,封耀松:与贺子珍有关
54年毛主席让滕代远以后不用陪他出来了,疑惑时,主席指向了警卫
姚淑贤回忆:主席写下的17字纸条,成了她和爱人之间永恒的见证
毛主席途经天津,问起狗不理包子取名缘由,一列车员回答引人大笑
59年毛主席专列上发火,王爱梅同封耀松商量:怎么才能让他高兴些
58年毛主席不慎摔倒,王爱梅委屈抹泪,毛主席:这事我不告诉别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