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轮自然地理34个核心知识
#01
等值线的判读
规律
判读
类型举例
等高线(地貌)
等压线(大气)
等潜水位线
数值
知类型
地形类型、地形部位
高低压中心,脊、槽
知海拔高低
走势
知分布
地势走向、山谷和山脊
高压流向低压
知水流方向
疏密
知变化程度
坡度陡缓
风力大小
水流快慢
闭合
知特殊
大:山丘;小:洼地
大:地势低洼,地下水出露或大水漫灌
小:过度抽取地下水
注:①走势包括整体的走势,也包括局部的走势,例如局部的弯曲。
②特殊是指:“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表格简称大、小)
#02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及变化的描述
1.点状地理事物:如城市的空间分布、矿产资源的分布等
(1)分布的描述
点状地理事物一般比例尺较小。描述时应从大范围考虑:点的大小代表的含义,反映的地理原理。
【描述角度】点的疏密,沿什么线(面)密集,沿什么线(面)稀疏;点组成的形状反映疏密规律。
(2)变化的描述
要关注点的数量变化,位置是否变动以及变动的方向,有时还要关注点的规模大小是否己改变。
【描述角度】 数量变化、位置变化、等级(大小)变化等
2. 线状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河流、交通线、山脉等
(1)分布的描述
读图时注意事物的起止点、事物沿途的变化和事物的走向;注重同一空间不同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和相互影响的结构体系。
(2)变化的描述
线状地理事物发展变化大多可以几类,常见的是某一地理要素随时间或距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描述角度】 线状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描述角度:趋势、分段(阶段)、变化快慢(速度)。
3.面状地理事物:一般表示地形区、物
(1)分布的描述
面状分布相对而言其比例尺较大,在描述中,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分布特点、或该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对其面积大小、形状加以注意。
(2)变化的描述
面状地理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间和距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对于这类描述,要关注面积大小的变化,变化的方向以及变化的速度。
【描述角度】 面积大小的变化(集中、碎片化);变化方向,变化速度。
#03
时间的计算
时间的计算主要包括: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期范围的计算(新旧一天范围)。
由于日期范围计算直接算出180°是几点,新的一天范围就是多少小时的范围。
因此可以把时间的计算归纳为一个计算模式:
地方时/区时计算的模式:找已知,求未知。
a.在材料中找到已知地的经度及时间,待求地的经度。
b.根据东早西晚的原则(因为180°最早),将东经度放东边,西经度放西边的模式进行分布(同是东经度或者西经度,东经度大的放东边,西经度大的放一边)。
c.根据经度差计算时间差,然后按照东加西减的原则进行计算。
#04
公转运动用好“三线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
地球的公转运动从微观来看就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由于直射点的移动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因此,必须依托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考试材料中一般会给一个具体的日期。
太阳直射点一年在回归线之间做运动,某一日期在哪个纬度是可以通过二分二至日四个固定点(的日期)进行推演。太阳一个月大致走8个纬度。<确定直射点所在半球及其移动方向>
1.昼夜长短的判断
①直射点的位置影响昼夜长短:
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
直射点在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
直射点在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②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影响昼夜长短的变化。
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的方向移动,哪个半球的白昼就变长夜变短。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及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角是由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决定的,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因此考试时推算直射点与已知地点的位置关系变化即可知道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
扩展: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及分布特点(用最大减去最小)
①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由23°26′增大到46°52′),赤道上为23°26′,回归线上为46°52′。
②回归线至极圈之间: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6°52′)。
③某一地点,太阳高度还有时间的变化,正午时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早上和傍晚最小。
#05
太阳周日视运动
在历年的考试中,主要以回归线到极圈之间的地区进行考察,重点讲解该地区的太阳轨迹变化。
【解题关键】三点定轨迹,日出日落方位+正午太阳位置。
日出日落方位可以根据日期知道直射点所在半球确定,关键在于正午太阳的位置。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对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球来说,太阳永远在南面。故其轨迹为: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对于南回归线以南的地球来说,太阳永远在北面。故其轨迹为: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冬半年】
【二分日】
【特殊】极昼地区的日不落
【解题技巧】极昼的最大太阳高度角为正午,最小太阳高度角为午夜(0时)。两者相差为(90°-当地纬度)*2,是一个固定值。
#06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解读】: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关键是厘清太阳、地面、大气三者之间热量的传递过程。
1.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 吸收作用:主要是看大气中成分的吸收作用
对流层中的对太阳辐射吸收的比较少;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增温。
② 反射作用:主要体现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晴天辐射强,阴天辐射较弱。
③ 散射作用: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容易被散射。(天的蓝色,朝霞与晚霞,太阳未出天已亮等)
(2)地面的吸收作用
绝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而增温。
注:①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
② 在夜间,没有太阳辐射,地面降温较快,容易产生逆温现象。
2.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增温后向外传递热量(大气辐射),分别向高层大气和向地面。向地面那部分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保温作用的途径:① 减少地面长波辐射的消耗。例如温室大棚(塑料膜、玻璃等)、地膜。
② 增加返回地面的大气逆辐射。例如燃烧秸秆释放浓雾;全球气候变暖等
易错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傻傻分不清)
辐射就是对外传递热量,温度越高,辐射越强。
太阳辐射是根本热量来源,其强弱要考虑大气的削弱程度;
地面辐射就是地面吸收热量之后对外传递热量,白天热量来源有两个,晚上只剩大气逆辐射;
大气辐射是大气对外传递热量,大气逆辐射是大气将热量返还给地面的那部分热量。
#07
逆温及其影响
1.逆温的类型和成因
(1)辐射逆温
①成因: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失去太阳辐射,地面对外辐射很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慢。
②常发地区:中高纬度大陆冬季黎明前
(2)地形逆温
成因: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空气被较冷的空气抬挤上升。
分布:盆地和谷地中;夜间。
(3)锋面逆温
成因: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之间温度差异显著。
分布:锋面活动地区;冷锋锋后暖锋锋前。
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1)成雾:特别是早晨的雾,降低大气能见度,浓雾影响交通
(2)大气污染:使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影响健康
(3)影响航空:多雾不利于飞机起降;高空大气平流运动,有利于稳定航行。
(4)沙尘暴:逆温时不利于沙尘扬起
#08
气温高低的影响因素
1. 地气系统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分布
(2)下垫面状况
下垫面指地球表面的特征,如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地表粗糙度、植被、土壤湿度、雪被面积等等,它对气候的影响十分显著。
下垫面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地面的比热容及反射率。一般可以跟水汽进行联系。水汽含量较大,比热容较大。吸热慢,放热慢。一般来说,深色土壤的反射率比浅色土壤小,潮湿土壤的反射率比干燥土壤小,粗糙表面的反射率比平滑表面小,陆地表面的平均反射率为10—35%,新雪面反射率最大,可达95%。
(3)大气保温
主要指大气逆辐射。与大气中CO2和水汽含量有关。
大气层本身具有保温作用,存在温室效应,存在温室气体(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气体(主要是CO2)剧增有关;秋冬季节燃烧稻草、秸秆等制造烟雾;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水汽含量的变化主要从晴天与阴天;沿海与内陆分析大气的夜间保温作用。
2.与外界热量交换
3.人类活动
(1)热岛效应
城市排放出的热量较多,气温高。【小尺度】
(2)全球气候变暖
人类活动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变暖。【大尺度】
#09
局地环流成因及类型
受热不均是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
从受热差异的角度分析环流的形成:
山谷风的易错点: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对比气温是必须对比同一水平面上的两点。
【术语】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10
风(带)的形成及分布
#11
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
大气环流由于热量差异导致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形成气压差,产生三圈环流,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在不同的季节形成(冬)高(夏)低压中心,切断了气压带(记住高低压中心的位置就知道切断的气压带)。由于高低压中心的位置发生季节性的改变,产生季风。
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气压带风带的记忆及判别:
(1)根据气压带的中心纬度0°,30°,60°,90°等纬度,判断气压带的名称,风带则识记低纬信风,中纬西风,高纬极地东风。
(2)结合气压带判断风向名称或根据风带推算气压带。
(3)结合气压带的成因或者天气状况判断气压带风带。
(4)成因分类:① 热力原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② 动力原因。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5)天气状况:西风湿润信风干,上升多雨下沉晴
注意:如果信风从海洋上经过,将会带来大量水汽,变得比较湿润,遇到地形的抬升作用,会形成丰富的地形雨。例如冬季日本的西海岸降雪较多。
2.北半球的高低压中心
3.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类型
风向
成因
东亚季风
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东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亚季风
夏季吹西南风,冬季吹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西南风)
#12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的关系
1.不同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特点
2.移动规律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
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
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大致移动5个纬度>
3.不同大气环流控制下降水的差异
[核心原理]:上升(低压)多雨下沉(高压)晴;西风湿润信风干
#13
影响降水的因素
#14
气候的判读
1.定位法: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
依据纬度位置判断温度带,依据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或是内陆)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2.定量法:
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信息进行判断。
(1)以“形”定位(半球):
6、7、8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线);12、1、2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线)
(2)以“温”定带(温度带):
热带:终年皆高温:> 15℃;
亚热带:冷季最低温:0℃ < T < 15℃
寒带:冷季最低温:< 0 ℃
(3)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年多雨);热带沙漠气候,冰原、苔原气候(年少雨)
夏雨型: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3.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
如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典型作物橄榄;热带草原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15
锋的类型和天气变化
1.锋的特征
锋是冷暖气团的过渡地带,锋两侧的温度、湿度以及风、云、气压等气象要素都有明显差异,因此可以把锋理解为大气中气象要素的不连续面。
逆温层的底部为锋面的下界面,逆温层的顶部为锋面的上界面。
2.锋的类型及特征
根据冷暖气团的主动性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
(1)冷锋和暖锋
冷锋:冷气团主动流向暖气团。
暖锋:暖气团主动流向冷气团。
为什么在暖锋中冷气团会回旋后撤?
冷气团冷而重,不能像冷锋中的暖气团被抬升,只能被水平推移。
(2)准静止锋:冷气团和暖气团势力相当。
(3)锢囚锋:两条移动的锋合并而形成
我国常见的是锋面受山脉阻挡所形成的地形锢囚;或冷锋追上暖锋,或两条冷锋迎面相遇形成的锢囚。它们迫使冷锋前的暖空气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
 #16
锋面气旋的判读
该天气系统多见于温带地区,是造成温带地区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近地面的气旋往往与锋面联系在一起,故也称锋面气旋。锋面存在于低压槽上(在高压脊不能形成)。
解读上述锋面气旋结构图,应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锋面的位置
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的M、N线。
将冷暖锋连接将系统分为两部分,低纬度部分受暖气团控制,高纬度部分受冷气团控制。
(2)锋面的类型与移动
①锋面类型:在锋面气旋中,位置偏左的一定是冷锋(如图中的M锋),位置偏右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的N锋)。
②锋面移动:锋面气旋中,锋面移动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一致。
(3)锋面附近的风向
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①处为偏北风,②处为偏南风,③处为偏南风。
(4)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
冷锋降水在锋后;暖锋降水在锋前。冷气团一侧降水,暖气团一侧晴朗。
#17
中国东部雨带的推移
副高的强弱和位置是直接影响我国夏季雨带分布的“指挥棒”。
副高位置随季节而变化:冬季偏南,夏季偏北。
副高西部的偏南气流产生夏季盛行东南季风,输送太平洋的水汽,同时吸引来自印度洋的水汽。
副高内部高温干旱;台风则生成于南部。
雨带(北部)位于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的距离处。
①副高位置变化对雨带推移的影响
②副高异常对雨带推移的影响
反常的副高是造成我国大范围旱涝灾害天气的祸首。
#17
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因素
 #18
水循环原理的应用
(1)解释“旱涝、缺水、断流、盐碱化”等成因
(2)分析沼泽湿地的成因
(3)解释淡水湖和咸水湖
湖泊是湖盆、湖水以及水中物质组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19
陆地水体相互补给的关键点
补给类型
关键点
大气降水
气候类型(年雨型、夏雨型和冬雨型)→考虑影响降水的因素
季节性积雪融水
发生地区:冬季积雪较多;
融化时间:春季(融雪径流量与升温快慢以及上一年积雪量有关)
高山冰川融水
发生地区:内陆高山高原地区;
特点:温度高低(流量日变化大、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湖泊水
特点:调蓄作用;削峰补枯      关注与补给方式的水位差
(源头的湖泊)提供水源
地下水
特点:普遍;稳定              关注与补给方式的水位差
考察:等潜水位线(理清地下水高度,地下潜水埋藏深度的区别)
#20
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
1.河流的水文特征
【内流河水文特征】
① 内流河大部分是季节性河流;
② 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③ 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较多,河流的水量就较丰富,为丰水期;
④ 径流量小,流程短且变化大,冬季甚至断流。
【湖泊的水文特征】
2.河流的水系特征
#21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及影响因素
1.海水的温度分布差异及影响因素
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海水温度的分布主要表现在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两个方面。
影响海水温度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2.海水的盐度分布差异及影响因素
(1)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海域递减。
(2)副热带海域盐度最高,赤道和极地海域盐度较低。
#22
洋流的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大洋环流的分布模式
主要考察洋流性质的判读,要学会绘制“8/0”模式,然后判读出是洋流流向或性质等,从而分析其产生的影响;如果是考察印度洋海区的季风环流,首先可以通过轮廓定位,或者是北半球的60°E附近海区,然后绘制三角形,按照口诀夏顺冬逆绘制箭头,最左侧的那条边是索马里洋流(夏寒冬暖)。
2.渔场的成因
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容易形成大渔场。
大陆架海区:位于大陆架,海水较浅,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河流: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渔场。
温带海域:冬季底层海水上泛→表层养分丰富→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渔场。
#23
海气相互作用
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动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通过海—气相互作用,海洋和大气成为一个整体。如果表层海水温度发生异常,大气环流也会异常,甚至出现极端天气事件。
【案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核心规律:尼弱拉强(东南信风)。
#24
地质作用方式的判读
地质作用方式主要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1.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最为普遍);岩浆活动(板块交界处、岩层薄弱地带);变质作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条件、接触性变质-岩浆)
【规范术语】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活跃
2.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类型: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 作用主体(风力、流水、冰川及海浪)
【术语表达】:①风化:岩层(或矿物)裸露或接近地表,受风化作用,破碎(大块变小块)
②侵蚀:风化的物质受侵蚀主体的作用,被侵蚀携带走      (小块被带走)
③搬运:被侵蚀的物质受侵蚀主体运动,不断被移动,磨蚀等(小块被运动)
④堆积:被搬运的物质由于搬运主体力量减弱,沉积下来    (小块被放下)
3.空间分布差异: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海滩等地貌。
注意:在宏观理解地貌的地质作用方式,也要能从微观的尺度,结合小区域的特点以及材料描述的地理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例如2022年高考海南卷8-9(对应2-3题),如果分析是高山地区,很多同学会选择冰川侵蚀作用。
#25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1.褶皱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判读:
① 剖面形态: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弯曲
② 岩层新老关系上: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2.断层的判读:
①水平断裂,错开原有的地貌类型,如河流;
②垂直断裂:断裂面+位移。(相对向上的形成断块山)
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西藏
岩层封闭,易于储油、储气。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核心的上部,中间为石油。
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
地下水储藏,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洼,易汇集形成地下水。
水库坝址选择点
物质坚实,基础牢固
钻探应在向斜构造处
岩层中含有煤、铁矿石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
【在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在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避开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易渗漏。
#26
河流常见的侵蚀和堆积地貌形成的描述
1.河流侵蚀类型及地貌举例
(1)侵蚀方式及影响:
①溯源侵蚀:由下蚀演化而来,会使河道延长;
②下蚀:与落差有关,会使河道变深;
③侧蚀:与水量有关,会使河道变宽;
(2)河流主要的侵蚀地貌及形成过程
① V形谷(峡谷):地壳上升、流水下切侵蚀而成。
② 峡湾:冰川侵蚀形成谷地;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水入侵淹没谷地,形成峡湾。
③ 曲流(河曲)——一般见于地形平坦的草原地区。
形成过程:地势平缓、河床由松散沉积物构成的平原上;流速缓慢,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草场茂盛,草根固土作用较强。
2.河流的堆积地貌的形成及举例
(1)流水堆积地貌形成必要条件
①堆积物: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
②流速减缓:地形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
③沉积环境:可供沉积的空间、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④区域差异:不同位置的堆积物、流速减慢的原因、沉积环境的差异,故堆积地貌形成的位置、形态存在差异。
(2)常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以河口三角洲地貌为例:
①形成:
a.泥沙来源:中上游泥沙来源丰富;b.位置:河流入海口(湖口)处;
c.流速降低:地形平坦或沙洲分流;d.水流速度减慢;海水(湖水)顶托;
e.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②变化:
a.无三角洲形成:泥沙、沿海地形、沉积环境(沉积空间及海水运动或地壳沉降)。
b.三角洲面积增大或减小:泥沙来源;海平面变化→海岸线变迁(三角洲面积增大,海岸线前进,陆地面积增大,海平面下降;三角洲面积减小,海岸线后退,海水倒灌,陆地面积减小,海平面上升)。
#27
河流冲淤
1.河流的冲淤原理
(1)淤积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
(2)冲刷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下降。
(3)交替原理: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往往是“你强我弱”,交替进行;
一般,流量大时(汛期),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堆积为主。
【提示】:当上游来沙量等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即为冲淤平衡。但河流的水文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冲淤作用受多因素影响。短时间尺度下,平衡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冲淤不平衡才是常态。
2.河流冲淤的影响
3.河流冲淤过程的影响因素:
在分析冲淤这类问题时,要抓住来沙量和水流携沙力这两个关键变量,那它们有哪些影响因素?
①径流量:一般来说,径流量越大,冲刷侵蚀能力就越强。
径流量案例:黄河每年都会进行调水调沙(汛期来临前),通过水库的大量泄水,以较大流量集中下泄,形成人造洪峰,进而加强对下游河床的冲刷能力,减少河床淤积。
②流速:流速越快,搬运能力越强,河流以冲刷侵蚀作用为主;反之,如流速越慢,则以淤积为主。一般来说强降水过后,当河流流速降低时泥沙会快速沉积,导致河床增高。
③含沙量:河流含沙量大,对河床的侵蚀能力弱。
含沙量的多少:又与地表物质疏松程度、植被覆盖情况、降水强度(坡面侵蚀冲刷)、支流多少(带来更多泥沙)等因素密不可分。
④水位变化:河流汛期水位高、水量大,以侵蚀作用为主;枯水期水位低、水量小,以淤积为主
⑤工程建设:水利工程的建设(如修建水库、大坝等),起着拦沙蓄水、调节水流等作用,影响着冲淤平衡;而河道的加固,也能减少河流对堤岸的冲刷。
⑥海水作用:在河口地区,由于海水顶托,造成水流流速减慢,或沿岸洋流携带了大量泥沙,这些情况都会加剧淤积作用;而潮汐(海浪)作用强,携沙能力大的区域,侵蚀作用也可能会增强。
⑦河岸岩性和河道宽窄等因素,也会影响河流冲淤平衡
河岸岩性越坚硬,抗侵蚀能力越强。还有,如果河岸土体中的黏粒含量大,抗冲性也会增强。黏性土层越厚、黏粒含量越高的河岸(整体结构稳定),其整体抗冲能力更强。(反例:黄土高原)
河道宽阔,流速减慢,有利于泥沙淤积;河道狭窄流速较快,有利于侵蚀(狭管效应)
#28
不同类型气候的植被特点
植被
类型
森林
草原
荒漠
雨林
阔叶林
落叶林
针叶林
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
热带、温带
气候
特征
终年高温,降水丰沛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无明显干季
夏季炎热或温暖,冬季寒冷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干燥
气候干旱
植被
特点
森林呈深绿色,树种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和板根现象
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垂直结构较简单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秋冬落叶,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松、杉为主,树叶针状,抗寒抗旱
湿季降水丰沛,草原葱绿。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
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生产量很低,生物质积累缓慢。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叶面缩小或退化,呈鳞片转、刺状或无叶,减少水分蒸腾;具有肉质茎或叶,贮存水分;多数根系发达,吸收水分)
也有些非旱生的短命植物。
常见
树种
油棕、大榕树、叉叶木
樟树、榕树
桦树、杨树、柳树、榆树
明亮针叶林——落叶松等;暗针叶林——云杉、冷杉等
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为热带稀树草原。
#29
土壤
地形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地形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与环境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物质的转化。
从山顶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和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30
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地貌、气候为例)
#31
自然环境要素的同一演化和要素组合——一果多因
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是统一演化,从而保持要素间的协调。不同时期的地理特征是多个地理要素综合演化的结果。因此在分析某个地理现象(或结论)要综合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的作用。
【案例】分析某地生物分布情况:
 #32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一因多果
【角度】分析某地区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 气候 地貌 植被 水文 生态环境
【案例】修建水库的影响
#33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
1.一般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的模型
2.垂直带谱变化(海拔由低到高)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
3.带谱数量的影响因素:
① 山体所在纬度;
② 山体海拔高度;
③ 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
4.林线和雪线
 #34
常见自然灾灾害的成因或对策
类型
成因或对策
洪涝
自然原因:(1)气候特征:气候降水的强度;
(2)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支流特点、湖泊的多少);
①水系特征: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入海河道单一;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②水文特征:夏季多暴雨,河水陡涨。
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湖泊调节能力减弱;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
(1)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
(2)退耕还湖;
(3)修建水利工程;
(4)裁弯取直,加固大堤;
(5)开挖入海河道(淮河);
(6)修建分洪区;
(7)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寒潮
(1)频发区:北半球中高纬度(势力强大的寒潮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2)深秋到初春时节
【危害】(1)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往往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害;
(2)伴随的大风、大雪、冻雨会造成畜牧业损失,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
【寒潮的益处】空气南下,有利于地表交换热量;大规模的雨雪天气,缓解旱情;雪水氮化物含量高,能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土壤肥力;低温,天然的杀虫剂;大风,无污染动力资源。
风沙
风沙活动成因
(1)沙源。
①外地输沙:盛行风从上风地带将沙尘物质吹送至风沙活动地区沉积;河流从中上游地区搬运到风沙活动地区沉积。
②当地沙源:枯水期湖滩、河滩裸露,泥沙裸露;冬春季节地表缺少植被覆盖,表土裸露;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地表裸露,增加沙源。
(2)动力。
①盛行风:风大、大风日数多;受地形影响(山口处狭管效应、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等),地面风速增强。
②不稳定的空气条件:如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或傍晚,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有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
③特殊天气、气候背景:干旱少雨、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是风沙形成的温床;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
(3)植被:冬春季节植被稀疏,地表缺少植被保护,表土疏松,沙源丰富、易起沙。
泥石流
发生的三个条件:(1)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即山高沟深;(2)有丰富的松散物质;(3)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这是因为该地带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明显,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地理知识系统总结
新高考地理备考22:必背知识点之三《大气》
高中地理必修本记忆知识要点汇总(一)
【高中地理地球部分知识点总结】(给文科的孩子送福利了)
高考地理考点及主干知识总结3
【精华】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