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4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知识总结与专练
考点1 留
【考点精讲】
“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①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②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即时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文襄以仪同开府,引为刑狱参军,每加勉劳。
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画线句子有较多理解障碍,但其后文语境意思比较容易理解:后来淮北闹饥荒,他又请求和淮南通商买粮,于是商人得以往来,彼此都得到好处,水陆运输便利,货物直达黄河以北。由“旧制……”和“后……”可知,画线句子的大意应与后文意思相反。
答案 以前制度规定淮河为禁区,不允许商贩渡河通商。淮南闹饥荒,他上奏说应允许商贩到淮北买粮。
【参考译文】
苏琼,字珍之,是武强人。苏琼幼年跟随父亲在边境,曾去拜见东荆州刺史曹芝。曹芝与他开玩笑说:“你想要当官吗?”他回答说:“设置官职要寻求合适的人来充任,不是人来要求做官。”曹芝对他的回答感到惊异,即委任他为府长流参军。文襄帝以仪同三司的职位开建府署,让他任刑狱参军,经常对他加以勉励。
以前制度规定淮河为禁区,不允许商贩渡河通商。淮南闹饥荒,他上奏说应允许商贩到淮北买粮。后来淮北闹饥荒,他又请求和淮南通商买粮,于是商人得以往来,彼此都得到好处,水陆运输便利,货物直达黄河以北。
2.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初,浑瑊遣兵马使李朝寀将①兵戍定平。瑊薨,朝寀请以②其众隶③神策军,诏许④之。杨朝晟疾亟⑤,召僚佐⑥谓曰:“朝晟必不起,朔方⑦命帅多自本军,虽徇⑧众情,殊非⑨国体。宁州刺史刘南金,练习军旅,(1)宜使摄行军,且知军事,比朝廷择帅,必无虞矣。”又以手书授监军刘英倩,英倩以闻⑩。军士私议曰:“朝廷命⑪帅,吾纳⑫之,即命刘君,吾事⑬之;若命帅于他军,彼必以⑭其麾下⑮来,吾属⑯被斥矣,必拒⑰之。”(2)己丑,上遣中使往察军情,军中多与南金。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有删改)
(1)宜使摄行军,且知军事,比朝廷择帅,必无虞矣。
保留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己丑,上遣中使往察军情,军中多与南金。
保留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摄”,代理;“知”,掌管;“比”,及,等到;“虞”,忧虑。(2)“往”,前往;“察”,考察;“与”,亲附、支持。
答案 (1)保留词语:朝廷。
关键词语:摄、知、虞。
关键句式:“宜使(之)摄行军”(省略句)。
译文:最好让他代理行军司马,暂且让他掌管军中事务,等到朝廷选任节帅时,就肯定没有忧虑了。
(2)保留词语:己丑、南金。
关键词语:往、察、与。
译文:己丑,德宗派遣中使前往朔方察看军中的情势,军中将士多数亲附刘南金。
【参考译文】
当初,浑瑊派遣兵马使李朝寀领兵戍守定平。浑瑊去世以后,李朝寀请示将他的部众隶属于神策军,德宗颁诏答应了他的请求。杨朝晟病情加剧,便召集僚属对他们说:“我肯定不行了,对北方军主帅的任命、人选往往出自本军,虽是顺从大家的意愿,但实在不符合国家的体统。宁州刺史刘南金熟悉军事,最好让他代理行军司马,暂且让他掌管军中事务,等到朝廷选任节帅时,就肯定没有忧虑了。”杨朝晟又把亲笔书信交给监军刘英倩,刘英倩又上报朝廷闻知。将士们私下议论说:“朝廷任命主帅,我们是接纳的,即便是任命刘君,我们也是侍奉他的;倘若从别的军队中任命主帅,那位主帅肯定要率领他的部下过来,我们这一班人就会遭受排斥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抵制此事。”己丑,德宗派遣中使前往朔方察看军中的情势,军中将士多数亲附刘南金。
考点2 换
【考点精讲】
“换”即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①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②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③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意思;④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⑤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即时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节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所以:固定句式,……的原因。明:形容词作动词,明了,明白。成:成功。“所以”为古今异义词,翻译时要换成符合古义的词语;“明”“成”为单音节词,翻译时应换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
答案 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
【参考译文】
君臣上下,对待自己的学习,就像农民有了田地,早早晚晚,不去辛勤耕耘,就得不到粮食,于是有了年底的担忧。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和风俗都高度统一,只是这个原因啊。
2.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银大发①采之,岁②可得数百万缗③。”上曰:“(1)朕贵为天子,所乏者非财也,但恨无嘉言可以利民耳。与其多得数百万缗,何如④得一贤才。(2)卿未尝进一贤,退一不肖,而专言税银之利。昔尧、舜抵⑤璧于山,投珠于谷,汉之桓、灵乃聚钱为私藏⑥,卿欲以桓、灵俟⑦我邪?”是日⑧,黜⑨万纪,使还家。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
(1)朕贵为天子,所乏者非财也,但恨无嘉言可以利民耳。
需替换的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卿未尝进一贤,退一不肖,而专言税银之利。
需替换的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但”,只;“恨”,遗憾;“利民”,利于民众,使百姓获利。(2)“进”,进荐;“不肖”,不成才;“利”,好处。
答案 (1)需替换的关键词语:但、恨、利民。
关键句式:“所乏者非财也”(判断句式)。
译文:我贵为天子,缺少的并不是金银财宝,只是遗憾没有好的建议可用来利于民众罢了。
(2)需替换的关键词语:进、不肖、利。
译文:你不曾进荐一个贤才,黜退一个没才能的人,而专门说税收银子的好处。
【参考译文】
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奏章说:“宣州、饶州的银矿大加开采,每年可得到银子几百万缗。”皇上说:“我贵为天子,缺少的并不是金银财宝,只是遗憾没有好的建议可用来利于民众罢了。与其多得到银子几百万缗,怎比得上得到一个贤能的人才。你不曾进荐一个贤才,黜退一个没有才能的人,而专门说税收银子的好处。过去尧、舜把璧玉扔进深山,把珍珠投进沟谷,东汉的桓帝、灵帝就聚集钱财作为私人储藏,你想用桓帝、灵帝的下场等待我吗?”这一天,罢免了权万纪,让他归还家里。
考点3 调
【考点精讲】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②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应翻译为“寻求(寻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③谓语前置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④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即时训练]
1.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调序法)
陈韡,字子华,福州候官人。登开禧元年进士第,嘉定十四年,辟京东、河北干官。绍定四年二月,躬往邵武督捕余寇,贼首迎降,韡以其力屈乃降,卒诛之。端平二年,入奏事,帝称其平寇功,韡顿首言曰:“臣不佞,徒有孤忠,仗陛下威灵,苟逃旷败耳,何功之有。”景定元年,授福建安抚大使兼知福州。明年卒,年八十有三。
(节选自《宋史·陈韡传》)
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整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关键词语:不佞,没有才能;徒,只;苟,暂且;旷败,失败。
调整句式:“何功之有”为宾语前置句,应该调整为“有何功”。
译文:我并没有什么才能,所有的只是一片忠心,仰仗着陛下的神威,暂且免于失败罢了,哪有什么功劳。
【参考译文】
陈韡,字子华,福州候官人。陈韡开禧元年考中进士,嘉定十四年,被征召为京东、河北干官。绍定四年二月,亲自前往邵武督察剿捕残余的贼寇,贼寇的首领前来投降,陈韡认为他是在力量耗尽之后才投降的,最终还是杀了他。端平二年,进京禀奏事情,皇帝称赞他平定强盗的功劳,陈韡叩头说:“我并没有什么才能,所有的只是一片忠心,仰仗着陛下的神威,暂且免于失败罢了,哪有什么功劳。”景定元年,被授予福建安抚大使兼福州知州。第二年去世,终年八十三岁。
2.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吴)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①同衣食,卧不设②席,行不骑乘,亲裹③赢粮④,与士卒分劳苦。(1)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⑤吮其疽,何哭为⑥?”母曰:“非然⑦也。往年吴公吮其父,(2)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3)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
(1)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关键词语:
调整句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
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整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关键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整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病”,生病;“为”,替,给。(2)“还踵”,旋踵;转身;“遂”,于是,就。(3)“所”,地方;“哭”,为动用法,为……哭。
答案 (1)关键词语:病、为。
调整句式:“卒有病疽者”(定语后置句)。
译文:有个生了恶性毒疮的士兵,吴起替他吸吮脓液。
(2)关键词语:还踵、遂。
调整句式:“遂死于敌”(状语后置句)。
译文:他父亲在战场上不后退,就在敌人手里死了。
(3)关键词语:所、哭。
调整句式:“是以哭之”(宾语前置句)。
译文: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为他哭泣啊。
【参考译文】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生了恶性毒疮的士兵,吴起替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不后退,就在敌人手里死了。如今吴将军又给我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为他哭泣啊。”
考点4 删
【考点精讲】
“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
[即时训练]
1.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删削法)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节选自《尉缭子》)
删削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删削词语:夫、也。
关键词语: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利;臣妾,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臣妾。
译文:杀害人家的父兄,掠夺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
【参考译文】
凡是用兵,不要进攻没有过失的国家,不要杀害无辜的人。杀害人家的父兄,掠夺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战争的目的,是平定暴乱、制止不义行为。
2.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貌奇伟,勇力绝①人,猿臂善射。初从②刘聚为盗,察③聚终无成,归④太祖于和阳。(1)未至,困卧田间,梦神人被甲拥盾呼曰:“起起,主君来。”惊寤,而太祖适至,即迎拜。时至正十五年四月也。无何⑤,自请为前锋。(2)太祖曰:“汝特饥来就食耳,吾安得汝留也。”遇春固请。太祖曰:“俟⑥渡江,事⑦我未晚也。”
(节选自《明史·常遇春传》,有删改)
(1)未至,困卧田间,梦神人被甲拥盾呼曰:“起起,主君来。”惊寤,而太祖适至,即迎拜。
删削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祖曰:“汝特饥来就食耳,吾安得汝留也。”遇春固请。
删削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被甲拥盾”,身披铠甲手持盾牌;“寤”,睡醒;“适”,恰好。(2)“特”,只;“就”,寻找;“固”,坚决;“汝留”,将你留下。
答案 (1)删削词语:而。
关键词语:被甲拥盾、寤、适。
译文:(太祖)还没到时,(常遇春)因困乏躺卧田间,梦见神仙身披铠甲手持盾牌喊道:“起来起来,君主来了。”(常遇春)惊醒,太祖恰巧到达,于是迎上前跪拜。
(2)删削词语:也。
关键词语:特、就、固、汝、留。
译文:太祖说:“你只不过是因饥饿来找口饭吃罢了,我怎么能留你呢。”常遇春坚决请求。
【参考译文】
常遇春,字伯仁,怀远人。容貌奇特雄伟,果敢有力,无人能比,手臂很长,善于射箭。起初跟从刘聚作强盗,察觉刘聚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就在和阳归顺太祖。(太祖)还没到时,(常遇春)因困乏躺卧田间,梦见神仙身披铠甲手持盾牌喊道:“起来起来,君主来了。”(常遇春)惊醒,太祖恰巧到达,于是迎上前跪拜。当时是至正十五年四月。不久,自己请求作前锋。太祖说:“你只不过是因饥饿来找口饭吃罢了,我怎么能留下你呢?”常遇春坚决请求。太祖说:“等渡过长江,再侍奉我也不晚。”
考点5 补
【考点精讲】
“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
[即时训练]
1.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增补法)
毕諴,字存之,黄门监构从孙。构弟栩,生凌,凌生匀,世失官,为盐估。匀生諴,蚤孤。夜然薪读书,母恤其疲,夺火使寐,不肯息,遂通经史,工辞章。性端悫,不妄与人交。
(节选自《新唐书·毕諴传》)
增补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增补词语:(毕諴)夜然薪读书,母恤其疲,夺火使(他)寐,(毕諴)不肯息……
关键词语:然,通“燃”;恤,体恤;工,擅长。
译文:(毕諴)晚上燃柴读书,母亲体恤他读书疲惫,夺去火把让(他)睡觉,(毕諴)不肯休息,于是能通晓经书史书,擅长诗文。
【参考译文】
毕諴,字存之,是黄门监毕构的堂孙。毕构的弟弟毕栩,生下了毕凌,毕凌生下毕匀,世代没有官职,从事食盐生意。毕匀生下毕諴,毕諴很早便失去了父亲。(毕諴)晚上燃柴读书,母亲体恤他读书疲惫,夺去火把让(他)睡觉,(毕諴)不肯休息,于是能通晓经书史书,擅长诗文。(毕諴)性格端正谨慎,不随便与人交往。
2.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初,其父与宣帝不相能①,故预久不得调。文帝嗣立②,预尚③帝妹高陆公主。钟会伐蜀,以④预为镇西长史。及⑤会反,僚佐并遇害,唯预以智获免⑥,增邑⑦千一百五十户。是时朝廷皆以预明⑧于筹略,(1)会匈奴帅刘猛举兵反,诏预以散侯定计省闼,俄拜度支尚书。预乃奏立藉田⑨,建安边,论处军国之要⑩。又作人排新器,兴常平仓⑪,定谷价,较⑫盐运,制课调⑬,内以利国外以救边者五十余条,皆纳⑭焉。石鉴自军还,论功不实,为预所纠⑮,(2)遂相仇恨,言论喧哗,并坐免官,以侯兼本职。
(节选自《晋书·杜预传》,有删改)
(1)会匈奴帅刘猛举兵反,诏预以散侯定计省闼,俄拜度支尚书。
增补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相仇恨,言论喧哗,并坐免官,以侯兼本职。
增补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会”,适逢;“省闼”,宫中,禁中,又称禁闼,古代中央政府诸省设于禁中,后因作中央政府的代称;“俄”,不久;“拜”,任命。(2)“遂”,于是;“坐”,因为;“以”,凭借……身份;“兼”,兼任。
答案 (1)增补词语:(皇帝)诏预以散侯定计(于)省闼
关键词语:会、省闼、俄、拜。
译文:又值匈奴统帅刘猛举兵反晋,皇帝下诏让杜预凭借散侯的身份在宫中出谋划策,不久又授予为度支尚书。
(2)增补词语:(二人)遂相仇恨
关键词语:遂、坐、以、兼。
译文:(二人)于是互相仇恨,有时大吵大闹,为此两人都免了官,杜预凭借侯爵身份兼任原来的职务。
【参考译文】
当初,杜预的父亲与宣帝司马懿不和,所以杜预长久不得调升。文帝嗣位,杜预娶文帝的妹妹高陆公主为夫人。钟会伐蜀,以杜预为镇西长史。等到钟会谋反,他的僚属官佐都被害,只有杜预靠他的智慧得免于祸,增加封邑一千一百五十户。当时朝廷上下都认为杜预精于筹划策略,又值匈奴统帅刘猛举兵反晋,皇帝下诏让杜预凭借散侯的身份在宫中出谋划策,不久又授予度支尚书。杜预上奏建议籍田和安边政策,讨论处理军国要事。又作人排新器,兴常平仓,定谷价,计算盐运,制订租税制度,类似这样内可以有利国家外可以安定边疆的建议有五十多条,都被皇帝采纳。石鉴从军中回京师,报功不合实际,为杜预所弹劾,(二人)于是互相仇恨,有时大吵大闹,为此两人都免了官,杜预凭借侯爵身份兼原来的职务。
考点6 变
【考点精讲】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即时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守宗资先闻其(范滂)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南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犹以利刃齿腐朽”可以翻译成“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句中的“齿”若翻译成“啃”“咬”,就会词不达意,译出的语句也不通畅。
答案 范滂(这样做)是公正的裁断,好像用锋利的刀刃切割腐朽的东西。今天我宁愿受鞭打而死,但范滂(的做法)无法改变。
2.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屡①迁兵科都给事中。俺答请贡市②,高拱定议许③之。(1)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召为左都御史。矿税使四出,有司逮系④累累⑤,纯极论其害,请尽释⑥之,不报⑦。广东李凤等以矿税激民变,纯又抗言⑧:“税使窃弄⑨陛下威福以十计,参随凭藉⑩税使声势以百计。(2)生灵困于水旱,既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安能复胜此千万虎狼耶!”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八》,有删改)
(1)纯以为弛边备,非中国利,出为湖广参政,引疾归。
变通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灵困于水旱,既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安能复胜此千万虎狼耶!
变通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以为”,认为;“弛”,使动,使……松弛;“中国”,中原(古今异义词);“利”,对……有利;“出”,出京任官职;“引疾”,托病辞官。(2)“生灵”,百姓;“既”,已经;“嚣然”,忧愁的样子;“安能”,怎能;“胜”,承受。
答案 (1)变通词语:中国。
关键词语:弛、出、引疾。
关键句式:“(  )出为湖广参政”(省略句)。
译文:温纯认为这事会使边防松弛,对中原不利,他出京城担任湖广参政,后托病辞官回家。
(2)变通词语:生灵、千万虎狼。
关键词语:既、安、胜。
关键句式:“生灵困于水旱”(被动句)。
译文:百姓被水灾、旱灾困扰,已经发愁到丧失生活下去的意愿,哪能又承受这些危害成千上万百姓如狼似虎的矿税使呢!
【参考译文】
温纯,字景文,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考中进士。多次升职担任兵科都给事中。俺答请求设立贡市,高拱裁定意见同意这件事。温纯认为这事会使边防松弛,对中原不利,他出京城担任湖广参政,后托病辞官回家。后又征召担任左都御史。矿税使被派往各地,有关官员逮捕了很多人,温纯极力论述这件事的害处,请求全部释放,没有得到批复。广东李凤等人因矿税激发百姓生事,温纯又直言:“税使私下玩弄陛下刑赏权力以十人计算,跟随着依靠税使声势的以百人计算。百姓被水灾、旱灾困扰,已经发愁到丧失生活下去的意愿,哪能又承受这些危害成千上万百姓如狼似虎的矿税使呢!”
【实词推断方法与技巧】
一、字音推断法
如果在文中根据词语的本义或引中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推断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通过同音通假求得本字。
例句
实词推断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不。
二、字形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字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句
实词推断
冀得一归觐
“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猜”出与“见”有关,借助上下语境,可推断这里是“拜见父母”的意思。
三、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和并列结构非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阅读中完全可以借此来推断词义。
例句
实词推断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两句话句式整齐,且前后语意基本相同,由此可由“用”的含义推断出“以”的含义。
四、语法推断法
即借助语法结构规律来推断同性,进而推知其意义。
例句
实词推断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中“渔樵”作谓语,应释为动词 “捕鱼砍柴”。
五、联想推断法
常用的联想法有课文联想法和成语联想法两种。
例句
实词推断
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
籍:登记。
《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中,籍,登记。
公仰视木顾使者日。
顾:回头看。
《荆轲刺秦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中,顾,回头看。
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同舟共济:济,渡过。
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屡试不爽:爽,差错。
六、语境推断法
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例句
实词推断
“以公少年易之 ”中“易”
原文中“老吏曾腆侮法粥(同'鬻’,卖)狱”,而且陈希亮刚到任,所以“易”解释为“更换”为错误解释。再者“更换”是“易”的基本义,是望文生义之解,亦断为错。
七、猜读推断法
在上述几种方法难以奏效时,可采用“猜读法”,但这里的“猜读”不是瞎蒙乱猜,而是根据语境作出合理的推断。
例句
实词推断
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仕归。
句中赵颍昔为太守今为民,且年已八十,可知“致仕”应为“退休”之意。
强化文言文翻译4个得分意识
文言文翻译题只要掌握好方法,有得分意识,相信文言文翻译拿高分不是梦。
1.强化人物意识——理清人物关系和人事关系
在翻译句子时,学生容易把人物的名字,尤其是长而怪的名字当作实词或虚词来翻译,理解失误致失分。另外,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之后再出现就只提名而不提姓。有时在行文当中,根据人物的表述,也会换成“名”或“字”来代替人物,例如《鸿门宴》当中的“不然,籍何以至此”的“籍”是项羽的名,学生如果缺乏人物意识,不知“籍”为何物,就会造成理解障碍。要实现文言文的高效复习,应强化人物意识,弄清人物关系、人物与事件的关系,有利于句子的翻译。
2.强化语境意识——揣摩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
利用一个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之内的语句表述连贯、语意密切的特点来翻译句子。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语境补充省略的成分,如量词、主谓宾等,也可以通过语境突破翻译句子当中一些不熟悉的字词和句子的大意。因此,前后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灵活推断难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含义和用法。
3.强化采分点意识——关注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1)古今异义词:区别、析分。
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翻译时要把它的古今义区别开来,并且置换成现代汉语,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拆分开来当成两个词翻译。当然,须警惕的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词不一定是“异义”的,有时可能是“同义”的,这时叫同义复词,具体翻译时可进行同一处理,如“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中的“戏弄”就是这样。
(2)多义实词:语境确定。
多义实词虽然有多个义项,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治”,何时作“治理”,何时作“治理得好、天下太平”等。不管多么易混,只要真正到了语境中,就只有一个义项是最恰当的。这时,也只有细辨语境,代入检验来确定了。记住:只要把词放在句中理解,把句放在段(篇)中读,一切问题皆有可能解决。
(3)活用实词:注意译法。
要按照它固有的格式翻译。
①作状语的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的介词,如“像……”“用……”“在……”。
②活用为名词的动词、形容词,要用动词、形容词作定语并补出中心语。
③活用为一般动词的名词,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如“填然鼓之”中的“鼓”应译为“擂鼓”。
④意动用法要用“认为(以为)……”或“以(把)……为(看作、作为)……”的格式进行翻译。(当然,有的词可以用一个与“认为……”或“以……为……”意思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⑤使动用法要按照“使(让)……怎样”的格式翻译。[与意动用法一样,有的词也可以用一个与“使(让)……怎样”意思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4)特殊实词:穷则思变。
所谓特殊实词,主要是通假字和偏义复词。这两类词在考试中不常出现,一旦出现,总有其特征可寻。翻译时,如果按照该字的一般意思翻译实在翻译不通,就要变通思考它是否为通假字,而要找出其“通”的是何字,大多需要从该字的同音字或形似字上考虑。找出本字后再翻译,如果觉得这样翻译很合乎语境,那就说明你译对了这个“分点”。
偏义复词一般由两个相反相对或相近的语素(字)组成,当你按惯常逐字翻译后,总觉得别扭,发现与语境很“龃龉”,就要变通思考它们是否为偏义复词。而当舍去一字不译只译另一字时,觉得很顺畅,那就说明你判断准确并翻译到位了。当然,判断是否为偏义复词,需要较敏锐的语境把握能力。
对于疑难实词,要加大临场推断力度。可以综合运用邻字推义、字形推义、对文推义、语境推义等多种推断方法。
4.强化连贯意识——活用六字口诀
翻译句子时,如果出现了一些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词语搭配、语句不顺畅的现象,就要根据留、换、调、删、补、变六字口诀等翻译技巧,让句子更加通畅合理。
典型例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2)题。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国珍开府庆元,求士为己用。国珍闻鼎有才,以计擒之。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属鼎治,鼎论如法。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持不可,曰:“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不许。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制。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屡违约。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后虽元帅、万夫长有所陈说,皆长跪以言,不敢举目视其面。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上怒,欲举兵诛之。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之,不问。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节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
参考译文:
元末,方国珍在海上起兵,朝廷不能控制他,不得不授予他很高的官位。方国珍成立庆元府府署,寻找人才为自己所用。他听说詹鼎有才干,就用计把他捉来。詹鼎被俘获后,没有办法,因此为他尽心尽力做事,担任庆元府都事一职,有廉洁的名声。方国珍的弟弟担任平章事时,有人犯法,(方国珍的弟弟)交给詹鼎惩办此事,詹鼎就依法判了罪。平章事的妻子收受贿赂,向詹鼎求情。(詹鼎)坚持不许可,说:“现在方国珍想发动起义,应当任用天下贤能的人,应该完全遵守法律,怎么能让妇人来干预政事呢?”没有应允。平章事的妻子大怒,就诬告詹鼎,把詹鼎关进了监狱,半年后才释放出来。
詹鼎再次被起用,担任上虞制。上虞和伪吴王张士诚的地盘相互交错,军吏贵臣很多,他们认为詹鼎是读书人,不懂边防军事,屡次违反规约。詹鼎在庭内会见众官员,拉来一个驿丞,因不奉行公事而责备他,并杀了他。庭中的众官员都吓得两腿发抖,跪着行走请罪,直到膝盖弯曲得太久站不起来,才算完。后来即使是元帅、万夫长在陈说事情的时候,也都直身跪着禀报,不敢抬头看詹鼎的脸。詹鼎处理事情很有才能,即使公文堆满了面前的公案,一会儿就判决完了。
至正末年,我朝(明朝)军队进攻到了庆元城下。方国珍害怕,就乘大船逃到海上。皇上大怒,打算派兵诛杀他。没有谁为他谋划,詹鼎就替他草拟奏表谢罪,言辞谦恭、巧妙。皇上读完奏表后,说:“谁说方氏手下没有人才啊?这样的人可以用来使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他的罪。又召方国珍为右丞,詹鼎也被传召到京师。
1.掌握实词举、习、莫
(1)(2023新编,3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今方氏欲举大谋  举:__________
②不习边事  习:__________
③莫为计  莫:__________
答案:①发动 ②通晓,熟悉 ③没有谁(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①结合语境可知,方国珍是想起义,“大谋”在这里指“起义”,“举”与“起义”搭配,故“举”解释为“发动”。②可联想《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习”,“习”意为“熟悉,通晓”,代入题中,句子可译为“不熟悉边防军事”,语意通顺,符合语境。③“莫为计”中的“为计”可理解为“出谋划策”,“莫”作主语,应译为“没有谁”。
2.掌握文言翻译基本方法
(2)(2023新编,15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詹)鼎被俘获后,没有办法,因此为他尽心尽力做事,担任庆元府都事一职,有廉洁的名声。
②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詹鼎在庭内会见众官员,拉来一个驿丞,因不奉行公事而责备他,并杀了他。
③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皇上读完奏表,说:“谁说方氏手下没有人才啊?这样的人可以用来使他活命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①句采分点:“为所”,表被动,翻译时要译出“被”字;“因”后省略了宾语“此”,翻译时要补出;“之”“其”都是代词,指方国珍;“廉”,译为“廉洁”;“名”,译为“名声”。每点1分。②句采分点:“会众于庭”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为“于庭会众”,译为“在庭内会见众人”;“引”,译为“拉”;“责以不奉公”为状语后置句,应调整语序为“以不奉公责”,译为“以不奉行公事而责备他”;“斩”,译为“杀”;“之”,代词,译为“他”。每点1分。③句采分点:“上”,译为“皇上”;“是”,译为“这样的人”;“可以”,古今异义词,译为“可以用来”;“活”,使动用法,译为“使……活”;“孰谓……哉?”应译出疑问语气。每点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3)~(6)题。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以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参考译文:
景公把平阴和藁邑赐给晏子。晏子推辞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人力已经十分困乏了;(国君)又喜欢游乐玩赏器物,以及打扮宫中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国君)还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使百姓的人力困乏,使他们的财富用尽,使他们接近死亡,下面的百姓非常痛恨上面的官吏!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景公说:“这样就算了。即使这样,君子难道就不希望富有和显贵吗?”
晏子说:“我听说做臣子的,先考虑国君,后考虑自身,先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奉国君才能安身,怎能说不想富有和显贵呢!”
景公说:“那么我用什么封赏你呢?”
晏子回答说:“国君促进渔业、盐业的买卖,对关市盘查但不征税;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税;减轻刑罚,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该判刑的人就处罚,如果是该处罚的人就免去处罚。像这样三条,就是对我的赏赐,也是国君的利益。”
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可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
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之后,派人去问大国,大国的国君说:“齐国安定了。”派人去问小国,小国的国君说:“齐国不会欺凌我们了。”
3.掌握实词辞、治、度
(3)(2023新编,3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晏子辞曰  辞:__________
②吾君好治宫室  治:__________
③安国而度家  度:__________
答案:①推辞 ②修筑 ③考虑(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①结合语境,晏子“不接受”景公的赏赐,这里的“辞”应理解为“推辞,拒绝”。②“治”与“宫室”连用,应为动词,“宫室”是建筑,“治”在这里译为“修筑”。③结合语境,晏子的这段话是在说身为臣子,应该以君王、国家为先,先考虑君王、国家,再考虑自己。“安国而度家”说的是“国家安定了,再考虑自己的家庭”。“度”在这里应读作“duó”,译为“考虑”。
4.掌握虚词以、焉
(4)(2023新编,2分)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并选择正确的释义。
①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藁邑
以:______词(把 依照,按照)
②寡人无事焉
焉:______词(不译 ……的样子)
答案:①介 把 ②语气 不译(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①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景公以平阴与藁邑禄晏子”,“禄”是动词,有“赏赐”之意,“以”在这里是介词,译为“把”。②“寡人无事”句子结构完整,“焉”位于句尾,是语气词,没有实义。
5.明确文言翻译要点
(5)(2023新编,3分)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
又喜欢游乐玩赏器物,以及打扮宫中女子
B.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即使这样,君子难道就不希望富有和显贵吗
C.然则曷以禄夫子
那么我用什么赏赐你呢
D.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像这样三条,我的赏赐,国君的利益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A项翻译正确。其中,“好”替换为“喜欢”;“饬”为通假字,同“饰”,译为“装饰,打扮”。B项翻译正确。注意“虽然”为古今异义词,译为“即使这样”。“独……乎”替换为“难道……吗”。C项翻译正确。“以”在此处为介词“用”;“然则”连词,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曷以”,为宾语前置,应调整语序,将“以曷”,译为“用什么”。D项翻译有误。通过句式“……者,……也”可知,该句为判断句,翻译时应译出判断词“是”,即“像这样三条,是对我的赏赐,也是国君的利益”。故答案为D项。
6.掌握文言翻译流程
(6)(2023新编,5分)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敝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使百姓的人力困乏,使他们的财富用尽,使他们接近死亡,下面的百姓非常痛恨上面的官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本句采分点:“敝”“竭”“近”均为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困乏”“使……耗尽”“使……接近”;根据前三个短句,可推断“疾”为“痛恨”之意。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A组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除并、凉二州今年租更,宽赦罪隶,扫除更始,则善吏知奉公之祐,恶者觉营私之祸,胡马可不窥长城,塞下无候望之患矣。遂使斩匈奴屠各渠帅,袭破其众,诸胡悉降。奂以南单于车儿不能统理国事,乃拘之,奏立左谷蠡王为单于。诏曰:“《春秋》大居正。车儿一心向化,何罪而黜?其遣还庭。”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羌叛服》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恶者觉营私之祸,胡马可不窥长城,塞下无候望之患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车儿一心向化,何罪而黜?其遣还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九月己酉,上面定勋臣爵邑。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淮安王神通曰:“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等功居臣上,臣窃不服。”上曰:“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遂皆悦服。有上书请去佞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建安元年秋八月,曹操在许,谋迎天子。荀或曰:“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今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操乃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之。操问董昭曰:“今当施何计?”曰:“将军诛暴乱,五伯之功也。今留匡弼而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操曰:“善!”遂迁都许。诏书下袁绍,责以“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绍上书深自陈诉。先是,绍患事有不便于己者,欲移天子都鄄城,使说曹操,拒之。郭嘉往见袁绍,谓绍谋臣曰:“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遂去而就操。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留匡弼而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咸宁二年冬十月,以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祜上疏请伐吴,帝深纳之。而朝议方以秦、凉为忧,祜复表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议者多有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四年夏六月,羊祜以病求入朝,既至,帝命乘辇入殿,不拜而坐。祜面陈伐吴之计,帝善之。以祜病,不宜数入,更遣张华就问筹策。帝欲使祜卧护诸将,祜曰:“取吴不必臣行,但既平之后,当劳圣虑耳。功名之际,臣不敢居,若事了,当有所付授,愿审择其人也。”十一月,羊祜疾笃,举杜预自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祜病,不宜数入,更遣张华就问筹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贤者善人以人,中人以事,不肖者以财。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①;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舜得皋陶而舜受之,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夫得圣人,岂有里数哉?
管子束缚在鲁,桓公欲相鲍叔。鲍叔曰:“吾君欲霸王,则管夷吾在彼,臣弗若也。”桓公曰:“夷吾,寡人之贼也,射我者也,不可。”鲍叔曰:“夷吾为其君射人者也。君若得而臣之,则彼亦将为君射人。”桓公不听,强相鲍叔。固辞让而相,桓公果听之。于是乎使人告鲁曰:“管夷吾,寡人之仇也,愿得之而亲加手焉。”鲁君许诺,乃使吏鞹其拳,胶其目,盛之以鸱夷,置之车中。至齐境,桓公使人以朝车迎之,祓以爟火,衅以牺猳焉,生与之如国,命有司除庙筵几而荐之,曰:“自孤之闻夷吾之言也,目益明,耳益聪。孤弗敢专,敢以告于先君。”因顾而命管子曰:“夷吾佐予!”管仲还走,再拜稽首,受令而出。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曰:“使齐国得管子者,鲍叔也。”桓公可谓知行赏矣。凡行赏欲其本也,本则过无由生矣。
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沈尹茎谓孙叔敖曰:“说义以听,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若我也。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曰:“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此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乎进贤。
(节选自《吕氏春秋·不苟论》)
【注】①欧冶:欧冶子,春秋时期著名的铸剑工。
1.(2023新编,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乃使吏鞹其拳,胶其目  胶:____________
(2)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  举:____________
(3)凡行赏欲其本也  本:____________
(4)十二年而庄王霸  霸:____________
2.(2023新编,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子束缚在鲁  束缚:约束
B.祓以爟火,衅以牺猳焉  衅:祭祀
C.因顾而命管子曰  顾:回头看
D.耦世接俗,说义调均  接俗:附和世俗
3.(2023新编,3分)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贤者善人以人
贤明的人同人亲善是根据这个人的仁德
B.君若得而臣之
您如果得到他,把他作为臣子
C.固辞让而相,桓公果听之
(鲍叔)坚决辞去相位,齐桓公最终听从了他
D.功无大乎进贤
没有比举荐贤才更大的功劳了
4.(2023新编,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口宝剑,不如得到一个欧冶子”来类比得到圣人的重要性。
B.桓公想任用鲍叔为相,鲍叔竭力推荐管子,桓公因为与管子有仇,不但不任用管子,还想亲手把他杀死。
C.孙叔敖游于郢三年,人们却不了解他的才华,沈尹茎以退为进举荐了他。在孙叔敖的辅佐下,楚国称霸诸侯。
D.作者用管子、鲍叔、孙叔敖和沈尹茎的例子,有力地佐证了自己“得圣人,岂有里数哉?”的观点。
5.(2023新编,16分)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夷吾,寡人之贼也,射我者也,不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孤之闻夷吾之言也,目益明,耳益聪。孤弗敢专,敢以告于先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义以听,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6~7题。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6.(2023新编,3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无不有以究极其理  究:____________
(2)即所谓体之充者  充:____________
(3)本自浩然,失养故馁  馁:____________
7.(2023改编,10分)阅读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完成下列各题。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每断对两处得1分;断对五处得3分)
(2)将上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面的句子,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4分)
1.(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有删改)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节选自《说苑·贵德》)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体会如何精准翻译重要实词。
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21·全国甲)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21·全国乙)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思考如何精准翻译特殊句式。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过关
A组训练
1.
解析 (1)得分点:“恶者”,恶吏;“胡马”,外族;“候望之患”,候望侦查的忧患。
(2)得分点:“向化”,归向朝廷;“何罪而黜”,有什么罪过要罢黜他;“其”,表希望语气,还是;“遣还”,送回。
答案 (1)恶吏知道营私舞弊的祸害,外族将不会窥伺长城,边塞没有候望侦查的忧患。
(2)车儿一心归向朝廷,他有什么罪过要罢黜他?还是把他送回王庭。
【参考译文】
免除并州、凉州今年应该缴纳的田租和更赋,宽大和赦免罪犯,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样,良吏知道奉公守法的福气,恶吏知道营私舞弊的祸害,胡马将不会再暗中窥伺长城,边塞也将没有候望烽火的忧患。张奂认为南匈奴单于车儿没有能力统御和治理匈奴国事,于是将他软禁,奏请朝廷改立左谷蠡王为单于。桓帝下诏说:“《春秋》主张大居正,以君位传子为常道。车儿一心归向朝廷,有什么罪过要罢黜他?送他返回王庭!”
2.
解析 关键得分点:(1)“叔父,国之至亲”是判断句式。诚:确实。爱:吝惜。(2)“君,源也;臣,流也”是判断句。浊:使动用法,使……浑浊。而:表示转折。
答案 (1)叔父是皇族的至亲,我对您确实没有什么吝惜的,但是不能凭借私情胡乱地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
(2)君主,是水的源头;群臣,是水的支流。使源头混浊却希望支流清澈,是不可能的事。
【参考译文】
九月己酉日,太宗与群臣当面议定开国元勋的爵位食邑。于是各位将领纷纷争功,议论不止。淮安王李神通说:“我在关西起兵,首先响应义旗,现在房玄龄等人的功劳却在我之上,我内心不服。”太宗说:“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安定了大唐江山,论功行赏,功劳本来就应该在叔父之上。叔父是皇族的至亲,我对您确实没有什么吝惜的,但是不能凭借私情胡乱地与有功之臣同等封赏。”于是大家都心悦诚服。有人上书请求除去奸佞之人,太宗问:“奸佞之人是谁?”回答道:“臣身居草野,不能确切知道谁是奸佞之人,希望陛下对群臣说话的时候,有时假装恼怒加以试探,那些坚持道理、不屈服于压力的,便是耿直的忠臣;畏惧皇威、顺从旨意的,便是奸佞之人。”太宗说:“君主,是水的源头;群臣,是水的支流。使源头浑浊却希望支流清澈,是不可能的事。君主自己使用诈术,又如何能要求臣下耿直呢!朕正以至诚之心治理天下,你的建议虽好,朕不采用。”
3.
解析 关键得分点:(1)匡弼:匡正辅佐。惟:只有。幸:帝王到某地去。(2)徒:只。机:方法。多端寡要:头绪繁多却缺乏要领。
答案 (1)现在留下来辅佐(天子)情势不利,只有移动天子大驾到许地去。
(2)袁绍只想仿效周公谦恭礼待贤士,却不懂得用人的方法。头绪繁多却缺乏要领,喜欢谋略,但又没有决断。
【参考译文】
建安元年秋八月,曹操在许县,打算迎立天子。荀彧说:“自从天子流离在外,将军首先倡导兴起义军,如今黎民百姓怀念旧的王室,应该借此时机,奉迎天子来顺从民心。”于是曹操向西到洛阳迎接献帝,董承等扼守险要阻拦。曹操向董昭请问:“现在应当采取什么策略?”董昭说:“将军讨伐暴乱是春秋五霸的功业,现在留下来辅佐天子情势不利,只有移动天子大驾到许地去。”曹操说:好!于是迁都许县。献帝下诏给袁绍,用“没听说有勤王救驾的军队出动,只是擅自互相讨伐”来责备他。袁绍上书竭力为自己辩解。此前,袁绍担心有对于自己不利的措施,因此想把天子迁都到鄄城,派人游说曹操,曹操拒绝了。郭嘉去见了袁绍,对袁绍的谋臣说:“袁绍只想仿效周公谦恭礼待贤士,却不懂得用人的方法。头绪繁多却缺乏要领;喜欢谋略,但又没有决断。想要与他共同拯救天下的大难,建立霸王之业,太困难了!”于是离开袁绍投奔了曹操。
4.
解析 关键得分点:(1)与:给予。更事者:经历这个事的人。恨:感到遗憾。(2)以:因为。数:多次。就问:去询问。
答案 (1)上天赐给的东西如果不去拿取,这难道不让经历此事的人因为失去时机(或“在事后”)而感到遗憾吗!
(2)因为羊祜有病,不便于多次上朝,晋武帝就又派张华去羊祜那里询问伐吴的策略。
【参考译文】
咸宁二年冬季十月,任命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羊祜上疏请求讨伐吴国,晋武帝很赞同羊祜的意见。但当时朝廷大臣正在担忧秦州、凉州地区的胡人,羊祜又上表说:“平定吴国后,胡人就安定了,现在应当迅速完成平定吴国的伟大功业。”朝中有很多人不同意羊祜的意见,羊祜叹息说:“世上不如意的事情,十分中常占七八分。上天赐给的东西如果不去拿取,这难道不让经历此事的人因为失去时机而感到遗憾吗!”只有度支尚书杜预和中书令张华与晋武帝的意见相合,赞同羊祜的建议。咸宁四年夏季六月,羊祜因病请求入朝,到了洛阳,晋武帝让他乘辇车上朝,不用参拜就赐座。羊祜当面向晋武帝陈述伐吴的计谋,武帝很赞赏。因为羊祜有病,不便于多次上朝,晋武帝就又派张华去羊祜那里询问伐吴的策略。晋武帝想使羊祜卧病统率众将伐吴,羊祜说:“夺取吴国不用我亲自出征,但在平定吴国之后,陛下应该慎重考虑。我不敢贪图功名,如果灭吴大事完成,委派大臣去治理时,希望您慎重选择合适人选。”十一月,羊祜病危,推荐杜预代替他。
B组训练
一、
参考译文:
贤明的人同人亲善是根据这个人的仁德,一般的人同人亲善是根据这个人的功业,品行不好的人同人亲善是根据这个人的财富。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把宝剑,不如得到一个欧冶子;得到千里土地,不如得到一个圣人。舜得到皋陶后就任用他(而治理好了天下),汤得到伊尹就拥有了夏的民众,周文王得到吕望就征服了殷商。得到了圣人,能够获得的土地哪里能用里来衡量呢?
管仲被囚禁在鲁国的时候,齐桓公想任用鲍叔为相。鲍叔说:“您如果想成就王霸之业,那么有管夷吾在鲁国,我不如他。”齐桓公说:“管夷吾是我的仇敌,是用箭射过我的人,不能用他。”鲍叔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射别人的人,您如果得到他,任用他为臣,他也会为您射别人。”齐桓公不听,坚持要任用鲍叔为相。鲍叔坚决拒绝为相,最后,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的意见。于是派人告诉鲁国说:“管夷吾是我的仇敌,希望能得到他,亲手把他杀死。”鲁君答应了,派官吏用皮革套住管仲的双手,用胶粘上他的眼睛,把他装在大皮口袋里,放在车上(给齐国送去)。到了齐国边境,齐桓公派人用朝车来迎接管仲,点起火把祛除不祥,杀了公猪举行血祭,让他自由地跟自己一起回到国都。(齐桓公)命令主管官吏打扫宗庙,设置座席与几案,把管仲举荐给祖先,说:“自从我听了管夷吾的言论,眼睛越发明亮,耳朵越发灵敏。我不敢擅自决定(是否任用他为相),冒昧地以此告请先君。”齐桓公说完,就回过头来命令管仲说:“夷吾辅佐我!”管仲退避了几步,向齐桓公再拜叩头,接受了命令,而后离开了宗庙。管仲治理齐国,只要做事有功,齐桓公就一定先赏鲍叔,说:“使齐国得到管子的是鲍叔啊!”齐桓公可以说是知道如何行赏了。凡是行赏,应该赏赐根本,赏赐根本,过失就无从发生了。
孙叔敖和沈尹茎彼此交好。孙叔敖到郢都三年,名声不为人所知,美德不为人所了解。沈尹茎对孙叔敖说:“陈说道理能使人听从,所提方法策略确实能够实行,能使君主向上称王天下,向下称霸诸侯,这方面我不如你。随顺社会,附和世俗,陈说道理调和其中,来迎合君主的心意,这方面你不如我。你为什么不先回去耕田隐居呢?我将为你在这里游说打点。”沈尹茎在郢都奔走了五年,楚王想任用他为令尹。沈尹茎推辞说:“期思有个叫孙叔敖的草野之民,是个圣人。请您一定要任用他,我比不上他。”于是楚王派人用王车去接孙叔敖,任用他做了令尹,过了十二年楚庄王成就了霸业,这是沈尹茎的功劳啊!没有比举荐贤才更大的功劳了。
1.
答案:(1)用胶粘住  (2)做,行  (3)根本 (4)称霸(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解题时,要结合语境综合分析,同时注意词类活用的现象。(1)句,首先联系语境可知,鲁国把管仲当成犯人送到齐国,并用各种器具来束缚管仲,且“胶”后有宾语“目”,故这里的“胶”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用胶粘住”。(2)句,“举事”是动宾结构,“举”在这里应理解为“做,行”。(3)句,联系上文语境,管仲一旦有功劳,齐桓公一定会先赏赐鲍叔,因为管仲是鲍叔举荐给齐桓公的,鲍叔可以说是管仲得以在齐桓公治下立功的“基础,根本”,因此“本”在这里应解释为“根本”。(4)句,“庄王霸”中,“霸”紧跟主语后,作谓语,“霸”是动词,译为“称霸”。
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实词重点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可用语意分析法判断,即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判定某个词语的具体含义;也可用联想推断法或语法分析法得出答案。A项可用语法分析法确定词语含义。“管子”是此句主语,“束缚”如果译为“约束”,后面应该有宾语,但句中没有,所以“束缚”不是“约束”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语境可知,这里的“束缚”应是“被囚禁”的意思。A项错误。B项可用联想推断法。由《齐桓晋文之事》“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可知,“衅”有“祭祀”的意思,且“牺”是古代祭祀用的牲畜,故句中的“衅”也是“祭祀”的意思。B项正确。C项,可联想《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入门不顾”,“顾”意为“回头看”。代入此句中,此句意为“齐桓公回头看着管仲说”,句意通顺。C项正确。D项可以用语意分析法判定。“接”有“交接”的意思,引申为“附和”,“接俗”即“附和世俗”,符合语境。D项正确。故答案为A项。
3.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解答此类题应联系语境,注意选项中词义的褒贬、词类活用是否正确,对特殊句式的翻译是否恰当。A项,“善”有“友好,亲善”的意思,“善人”就是与人亲善。“以”后有宾语,为介词;联系下文“以事”“以财”,这里的宾语“人”同“仁”,指仁德。A项正确。B项,“若”是“如果”的意思,“臣”在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臣,把……作为臣子”的意思。B项正确。C项,联系上文语境,齐桓公“强相鲍叔”,鲍叔向齐桓公举荐了管仲,并未接受相位。因此“辞”在这里应解释为“拒绝”,而非“辞官”。C项错误。D项,“进贤”意为“举荐贤才”,“贤”在这里形容词作名词。“功无大乎进贤”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无大乎进贤之功”,选项翻译时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梳理了句子。D项正确。故答案为C项。
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阅读议论性的文言文,要明确作者表达的观点,理解作者为表达观点所引用的史实材料。A项,对应原文第一段。作者先提出观点——“善人”要讲究方法,接着用良马与伯乐、良剑与欧冶的关系来证明观点。A项正确。B项,“不但不任用管子,还想亲手把他杀死”断章取义。由原文第二段,鲍叔向齐桓公举荐管仲,“桓公果听之”可知,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的建议要重用管仲。宣称管仲是自己的仇人,要杀死管仲,是齐桓公为了得到管仲而使用的计策,并不是真的想杀死他。B项错误。C项,根据原文第三段“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可知,孙叔敖游于郢三年却不为人所知,根据沈尹茎的话“吾将为子游”及“王必用之,臣不若也”可知,沈尹茎以退为进举荐孙叔敖,根据“十二年而庄王霸”可知在孙叔敖的辅佐下,庄王成就了霸业。C项正确。D项,第一段提出观点后,用“夫得圣人,岂有里数哉?”一句引出下文,在举管子、鲍叔、孙叔敖和沈尹茎的例子后,作者用“功无大乎进贤”与之照应,再次证明自己的观点,令人信服。D项正确。故答案为B项。
5.(1)
答案:管夷吾是我的仇敌,是用箭射过我的人,不能用他。
(2)
答案:自从我听了管夷吾的言论,眼睛越发明亮,耳朵越发灵敏。我不敢擅自决定(是否任用他为相),冒昧地以此告请先君。
(3)
答案:陈说道理能使人听从,所提方法策略确实能够实行,能使君主向上称王天下,向下称霸诸侯,这方面我不如你。
(4)
答案:你为什么不先回去耕田隐居呢?我将为你在这里游说打点。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解答此类题目,要确保字字落实,文通句顺,尤其要注意句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抓住每个得分点。(1)句采分点:“贼”是“仇敌”的意思;“……,……也”的判断句式要译出;“不可”后省略了宾语,要补充出来。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2)句采分点:“益”是“更加,越发”的意思;“弗敢专”,《曹刿论战》中的“弗敢专”意为“不敢独自享有”,联系语境,这里应该是重大决策“不敢独断专行”。每点1分,句意通顺2分。(3)句采分点:“上”“下”是名词作状语;“方术”是“方法策略”的意思;“信”是“确实”的意思。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4)句采分点:“何以不……乎?”是反问句,译为“为什么不……呢?”;“游”有“游说”之意,联系语境可知这里指沈尹茎要帮孙叔敖打点关系、推荐他。每点1分,句意通顺2分。
二、
参考译文:
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的人,竭尽自己的心力了解事物的原理,对天下所有的言论,都探究挖掘它的根本原理来了解它的对错得失的原因。浩然,是很强势的水流行进时的情状。气,是使身体充盈的东西。本来是很强大的像强势水流行进的样子,不养它就会衰竭,只有孟子善于养气,使它像开始那样充盈。只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才能够明晓道义,而且对于天下的事再没有疑惑;养气,就能辅助道义,而且对于天下事再没有畏惧的。这是他担当重任,能不使他的心意惊动的原因。
6.
答案:(1)推究,探究 (2)充实,充盈 (3)衰竭(每题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1)句,分析句子,“究极其理”中“究极”是谓语,“其理”是宾语,指道理、原理。因此“究”应译为“推究,探究”。(2)句,联系语境,这句话解释的是“气”的内涵,“充”应理解为“充实,充盈”,即“气是让身体充盈的东西”。(3)句,依旧是解释“气”,“失养故馁”说的是身体失去“气”会怎么样,“馁”在这里应为“衰竭”。现代汉语中的“气馁”也有此义。
7.
答案:(1)盖惟知言 / 则有以明夫道义 / 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 / 养气 / 则有以配夫道义 / 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每断对两处得1分;断对五处得3分)
解析:考查文言断句。联系语境,语段讲的是“知言”和“养气”。再分析句子,“盖惟知言”,是开始讲“知言”,“知言”是动宾结构句,后面可以断开。“则”是承接连词,后面的“有以明夫道义”是“知言”的结果。“而”是承接连词,“于天下之事无所疑”是“知言”的另一个结果,“而”前面应断开。“养气”是语段的另一个话题,后面的句子也是“则有以……,而于天下之事无所……”,应在“则”和“而”前断开。
(2)
答案:只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才能够明晓道义,而且对于天下的事再没有疑惑;养气,才能辅助道义,而且对于天下事再没有畏惧的。
解析: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句中,“有以”是“有用来……的”,按现代汉语习惯应翻译成“能够”;“无所”意为“没有……的”。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
(3)答案:①知言,能明道义,(1分)于事无疑;(1分)②养气,能配道义,(1分)于事无惧。(1分)
解析:考查理解句子含意,归纳概括文中要点。语段的结构很清晰,分别用“则”和“而”引出“知言”和“养气”的功能,即“明夫道义”“天下之事无所疑”“配夫道义”“天下之事无所惧”,用现代汉语分别概括即可。
真题过关
1.
解析 (1)“善”,形容词,妥当,好;“其”,副词,表命令语气,还是;“弭口”,住口。(2)“绝”,动词,断绝;“乃”,副词,才;“广从”,纵横。
答案 (1)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住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
(2)张仪知道楚国已经和齐国断绝交往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从某处到某处,纵横六里土地。”
【参考译文】
陈轸回答说:“我认为商于这地方是得不到的,反而一定会招来祸患。”怀王问:“为什么?”陈轸回答说:“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是因为大王和齐国交好。如今还没有得到秦国的割地却先和齐国断绝邦交,是让楚国陷于孤立状态啊,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楚国如果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张仪欺骗。结果是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又和齐国断交了,这样秦、齐两国的兵都一定会进攻楚国。”楚王不听从,说:“我的计划已经妥当了,你就住口不要多说,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怀王派使者跟齐国断绝邦交。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齐、秦的盟约暗中缔结成功。楚国于是派遣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张仪知道楚国已经和齐国断绝交往后,才出来接见(楚国的索土)使臣说:“从某处到某处,纵横六里土地。”楚国使节回国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准备发兵去攻打秦国。
2.
解析 翻译时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抓住句中的采分点,包括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1)句中的关键词“克”:战胜。句式“将奈其士众何”:对于殷朝的士众将如何处理。(2)句中的关键词“论”:讨论。句式“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没有人供养的老弱,没有家室的鳏寡。
答案 (1)周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姜太公问他说:“对于殷朝的士众将如何处理?”
(2)现在请求对于没有人供养的老弱,没有家室的鳏寡,讨论一下他们供养的等级问题。
【参考译文】
周武王战胜了殷商,召见姜太公问他说:“对于殷朝的士众将如何处理?”太公回答说:“我听说爱护一个人,连他屋上的乌鸦也一同爱护;厌恶一个人,连他家的栅栏都讨厌。把那些敌人全部杀光,使他们不要留下残余,怎么样?”武王说:“不可以。”太公出来,邵公进去,武王问:“怎么解决这件事?”邵公回答说:“有罪的人就杀掉,没罪的人就让他活着,怎么样?”武王说:“不可以。”……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一位老人背着木柴,面露饥色,景公怜悯他,叹息着说道:“让官吏抚养他。”晏子说:“我听说,喜欢贤人而哀怜不肖之人,这是守住国家的根本。如今国君怜爱老人并且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景公笑了,面露喜悦之色。晏子说:“圣明的帝王看贤人就喜欢贤人,看见不肖的人也同情他们。现在请求对于没有人供养的老弱,没有家室的鳏寡,讨论一下他们供养的等级问题。”景公说:“对。”于是老弱的人有了供养,鳏寡之人有了家室。
3.
答案 (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得分点:患、密,句意通顺)
(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为忠臣。(得分点:恶、乐,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有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说:“当官的接受贿赂,犯的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贿赂给他,他才接受,这是陷害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说的'用道德加以引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太宗听了很高兴。
臣司马光说: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佞臣而在唐朝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为忠臣。
4.
答案 (1)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得分点:每、辄、引去,句意通顺)
(2)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得分点:若、故事、宜,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闰月乙亥,(皇上)让参知政事王钦若兼任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和他的母亲萧氏派遣辽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打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辽军,斩杀辽军副使,俘获了辽军军用物资。辽军又攻打北平砦及保州,又被州砦兵打败。萧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亲聚集兵众攻打定州,宋兵在唐河抵抗,攻击辽军游骑。契丹于是在阳城淀驻守军队,号称二十万,常常纵使游动骑兵抢劫掠夺,稍稍失利就撤退,来回游荡没有斗志。十二月庚辰,契丹使者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一起来到澶州,请求订立盟约。曹利用进言契丹想要得到关南土地。皇帝说:“辽所说的归还土地的事极其没有理由,如果一定求取,我一定决战!如果想要货物钱财,汉朝曾赐给匈奴单于玉帛,有先例,应当答应他们。”
5.
答案 (1)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得分点:忿、信,状语后置句、判断句(乃)]
(2)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朝廷。(得分点:覆视、矜、状,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戴胄忠诚廉洁公正耿直,被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很多候选官员假冒资历和门荫,下令让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假冒之事被发觉的人,皇上想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生气地说:“你想遵守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答道:“皇上的命令产生于一时的喜怒,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昭示大信用的。皇上怨恨候选官员多有欺诈行为,所以想要杀掉他们,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皇上说:“你能依法办事,我还担忧什么呢?”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两天之内要进行五次回奏,下发到各个州的要进行三次回奏。在行刑那天,主管膳食的不献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不奏乐。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朝廷。”因此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指导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部编新高考版)板块5
文言文翻译题的解答技巧
2018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2009高考考点梳理十八: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012高考语文冲刺复习之文言文翻译考练指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