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材料作文“看重支持自己的证据”审题分析与例文导写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活中,不少人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用它们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请写一篇文章,对他们加以劝说。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这个作文题和以往我们习惯的“模样”有点不同:尽管依然是针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写作的要求除了“写一篇文章”,还加上了“对他们加以劝说”七个字。不少同学也许会轻视,甚至无视这七个字(实际阅卷中,我们发现这种情况普遍存在),可这项要求对写作相当重要。

“他们”指谁?当然是材料中所说的“不少人”,他们“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目的是“用它们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看重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固然是人之常情,这些支持性的证据可能也会部分地证明观点,每个人都渴望寻求“自洽”的状态,都需要拥有“确定感”;而这种对“正确性”的追求如果是热爱“真理”的表现;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完善看法;增加看法的信服力。

但若因此忽视相反的证据,1、就容易造成认知的偏狭,人们将这种偏狭称为“证实偏差”;2、由于客观局限,即便是对“真理”的认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3、不仅需要经过反复实践,还因为认识的无限发展性,决定了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由此,绝对的“正确性”是否存在,就颇值得怀疑。

写作要求中的“加以劝说”是基于这样的前提:“证实偏差”容易导致认知偏见,是一种缺乏理智的、有缺陷的思维方式。这篇文章的写作必须基于这个既定的前提,以“劝说”为目的展开,写作中应当体现出明确的针对性。

体现在写作内容上,就是将论说重点集中于分析弊端,使劝说对象认识到错误所在。体现在表达策略上,一方面是充分运用逻辑的力量,借助演绎或归谬,使劝说对象明确认识到: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作为选择证据的条件或标准是错误的;另一方面,是以公允的态度,站在对方立场,肯定此种思维方式存在的合理性,再进一步指出问题所在,以便劝说对象更易于接受。

层进式框架,首先列举生活中的此类现象,说明像他们这样的人不少;然后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侧重从自我角度剖析,可以结合自身体会加以分析,这样更容易打动人。接着谈谈这类现象的好处。再次重点阐述这种现象的危害,这部分可以从自己和社会两个层面分析,对自己的危害是偏离真相,不能接受不同意见,无法获得全面准确的认知,等等;而社会层面,别有用心之人可能会利用人性的这一弱点给人“洗脑”,从事犯罪活动等,为最后的“劝说”做好铺垫。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劝说”成功的目的。其中剖析危害和给出办法应是行文重点。

【佳作导写】

克己然后知明

江恒

生活中会有不少人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用它们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样选择论据的方式我是不尽认同的

首先,从机理层面讲,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是合理的。一个人在持有一个观点或看法时,必定会寻找能够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这是因为个体形成了看法的同时,也希望这一看法能被他人所认同,因此,个体势必要去寻找证据来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然而,这其中追求认同感的心理往往会让人们更趋向于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这样选择的证据往往会据于发表观点的个体的主观判断,往往会使论证不够充分,缺少信服力,从而难以证明个体的看法的合理性。

再者,这对个体的发展也是有一定负面影响的。当个体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时,他往往容易忽视其他的具有补充作用甚至是反驳作用的证据。这样不仅会导致使自己的看法更加具有合理性的机会的丧失,更会使个体无意识地屏蔽与自己观点相左的观点。于是,个体的视野被局限,从而使思维方式更加单一。更严重的人,视野的狭隘和思维的局限以及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会使人陷入自己即正确的错误心理,使个体形成偏向于自负和刚愎自用的性格。

因此,我们不能更重视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而是要更平等而辩证地看待所有的事实证据。支持的证据固然能满足自我认同的心理,但也会有被蒙骗的可能;而反对个体看法的证据很可能是客观的、真实的。当我们接受这样反对的证据时,我们将能够更冷静地看待自己的观点,并从这些证据中找到自己观点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这不但能让观点更充分,也扩展了我们的视野,提升了思维的周密性。

而这一行为的背后,其本质是克服内心对认同感的盲目追求。魏征直言敢谏,向唐太宗提出的许多反对性谏言和证据,唐太宗能克服了自己内心的不适,虽有怨气,但最终能反思自我,并开创了“贞观之治”。只有克服内心的、对认同感的盲目追求,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因此,我们不能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的证据,而是要打开视野和内心,接纳不同的观点,来改进和提升自我。

【素材】(现代语境)

1、胡适直言不讳地指责蔡校长红楼梦研究中的“索引”“走错了道路”,是 “很牵强的附会”,而且毫不客气地斥他为“大笨伯”,其考证方法是在猜“笨谜”。而蔡先生于1922年出版《石头记索引》第六版时在自序中与胡适的“商榷”。蔡校长的语气却心平气和,重在说理,只是列举了四条论据反驳了对方的“大笨伯”、猜“笨谜”而已。当胡适需要一本书中的证据佐证自己时,蔡元培几经周折帮他买到了书。

2、证实偏差,使人们选择性地注意和收集那些支持性的信息,不断巩固自我认知,排斥与自己判断相反的信息,更不会去验证那些信息的对错。我们不也常常这样吗?比如,我们讨厌某个人就会下意识地多看这个人的短处,以进一步来证实此人的讨厌。

对支持自己决策的信息给予过分关注,无疑会导致我们在认识上和行动上的一些误区。一如之前提到的,它会使我们忽略那些与自己看法相悖的信息,甚至还会让人花费更多时间和认知资源去否定和抵制与自己看法相左的观点,这当然是有害的。因此,“证实偏差”非但无助于“正确性”的形成,反而会让人陷入自以为是的泥沼。

3、晕轮效应

也叫光环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有似“爱屋及乌”的原理。

和此相反的是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晕轮效应不但常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而且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方面。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这种效应体现得尤其明显。

4、评估者在员工绩效评估过程中,把员工绩效中的某方面甚至与工作绩效无关的某一方面看得过重,用员工的某个特性去推断其其他特性,造成“一好百好,一差百差”,以偏概全的评估偏误。有的领导看到一些青年官兵的个别缺点,或对他们的生活习惯、工作之余的衣着打扮看不顺眼,于是就会把他们看得一无是处。而看到某人的字写得好,就认为他思路清晰,办事果断、认真、有条理等。一个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很可能受学生本人相貌、举止、家庭背景以及一些无关的事情所影响。

5、歌德所说:“人们见到的,正是他们知道的。”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是悄悄地却又强有力地影响着我们对人的知觉和评价。

6、达尔文是这样做的,一旦他发现自己的观念与理论相矛盾时,就会强迫自己马上记录下来。因为如果没有马上记录下来,过一会儿大脑就会主动忽略矛盾的信息,并片面的支持自己原持有的观点。

7、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说:“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8、《他者的消失》作者德国韩炳哲,内容简介:他者的时代已然逝去。那朋友似的、地狱般的、神秘的、诱惑的、爱欲的他者已让位于同者。如今,同质化的扩散形成病理变化,对社会体造成侵害。扩散之势愈演愈烈。使社会体害病的不是异化、退隐、禁令和压制,而是过度交际、过度信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如今的时代标志不是由他者带来的压迫,而是由同者造成的抑郁。当今社会中有诸多极具标志性的现象,譬如恐惧、全球化、恐怖主义等,韩炳哲的新作所探究的正是这些现象背后潜藏的同质化的暴力。

在没有他者(朋友、爱欲,甚至是地狱)的世界里,彻底自恋的自我只会身陷沮丧,迷失方向,无意义感,最终导致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本书深入揭示了“同质化的恐惧”——所有人、事同化到丧失了边界;作者对同质化的分析和批判,依旧是在数字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展开,并努力从传统和经典中发掘自我与他者“共在”的空间。

(1)如今的病态时代标志不是压制,而是抑郁。具有毁灭性的压力并非来自他人,而是来自内心。网络和数字媒体改变了这一切,数字化的世界清除了他者的存在,同质化的恐惧席卷整个社会。

(2)恐怖活动是同质化暴力的一个恶果,是以独特性的恐怖对抗全球化的恐怖。

(3)做自己,求真我,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这些词汇在当代社会语境下成为带有强制性的自恋。我沉溺在自我之中。抑郁便是源于自我性力的自恋式积滞。

(4)数字化媒体是“去身体化”的。它遮蔽了目光的交流,夺走了声音的“纹理”,使他者之语言、他者之思想、他者之时间纷纷销声匿迹。

(5)如今众声喧哗的倦怠社会里没有倾听可言,而未来的社会或可称为倾听者的社会。人们需要一场时间革命,开启一种完全不同的时间,一种容纳他者的神圣时间。

9、波普尔:我们人类是一种“问题求解”的动物,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活动,都是这个模式:遇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找到方案获得进展。

人类总是会一边进步,一边犯错,再从错误中学习。我们总是能够向前迈进,但又无法抵达绝对的真理。

人类可以依靠自己的理性,按照某种预定的蓝图去改造整个世界,创造出完美的社会。

10、哈耶克:人类的必然无知:人类的知识总是有局限的 必然包含着无知的一面

理性的自负之所以致命 是因为我们很难摆脱一种诱惑 就是想用理性去做整体设计 因为这给了我们一种期望 用整体规划能够摆脱现代社会的高度不确定性 以及它带来的焦虑和不安 但是 这是一个虚幻的期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作文指导:重视反对证据
2020年春考作文审题分析
20200417作文审题:多问几个“为什么”
审题技巧7
【作文展台】张亚琴:有得有失相辅相成
任务型写作的要求和命题方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