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

课标解读


1.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政权更迭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2.利用史料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到国家的分裂没有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

3.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

时空观念


三、知识脉络

史实实证、历史解释


1.阅读教材P26“三国鼎立形势图(262)”:试从地理和经济因素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示:(1)从地理条件说,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2)在经济上,蜀汉占有的益州沃野千里,素有天府之称。吴国占据的长江中下游,东汉以来经济有一定的发展。再加上吴蜀联合,攻虽不足,守则有余。曹魏虽占有广大的北方,但因战争破坏严重,一时还缺乏统一的物力和人力。

2.阅读教材P27“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历史上常有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图中体现了我国西晋末年怎样的人口迁移特点?带来了哪些影响?

提示:特点:五胡内迁和北民南迁。

影响:五胡内迁后同汉族长期杂居,相互影响,民族界限日益模糊,促进了民族交融。但统治者的民族政策使民族矛盾加剧,内迁民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

北民南迁为南方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力资源,推动南方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促使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民族交融。

3.阅读教材P28“历史纵横: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影响是什么?

提示:现象:反映了东晋时期的士族专权。影响: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4.阅读教材P28“学思之窗:根据材料,说说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试分析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

提示:成就: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

原因:人口因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社会环境:北方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巨大;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南方经济较快发展。

5.阅读教材P30“史料阅读:你怎样看待孝文帝?

提示:观点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其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加速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观点二:孝文帝的迁都和全盘汉化政策是导致鲜卑族消失和北魏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建立门阀制度,使得鲜卑贵族染上魏晋门阀士族的恶习,骄奢淫逸,政治日益腐败;迁都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同时也造成了统治集团的分裂,丧失了拓跋部强有力的支持,导致了国家分崩离析的后果。

6.阅读教材P29“东晋十六国形势图P30“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572)”:通过比较两图,说明南北对峙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提示:变化:由东晋和十六国的对峙到北周和北齐并立与陈对峙,北方并立政权大大减少;南北对峙的分界线由淮河一线退回到长江一线,南朝后期在南方上游又丢掉了四川和荆襄,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趋势:南北均势被打破,统一迫在眉睫。

五、素养提升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

史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编自《史记》

史料二 (西晋)朝廷常以招引或强制的方式,将边疆的北方各族内迁,以便监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劳动力。……在西晋灭亡后,华北地区战火纷飞,掠夺与屠杀不断……大多逃难到江南地区,使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渐渐繁荣。

史料三 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南朝梁都城建康城中二十八万余户”“东西南北各四十里,是当时经济最活跃的城市。

——摘自《金陵记》

(1)史料一反映了南方怎样的经济状况?

提示:江南地区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

(2)根据史料二,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是怎样迁移的?其积极影响有哪些?

提示:一是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一是中原汉族南迁。影响:人口迁徙促进了民族交融,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史料三反映出南方经济状况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经济状况: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

影响:促进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南方城市的繁荣,促进民族交融,促进文化中心的南移。

魏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中国北方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带去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经验。

(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并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3)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

(4)南方一些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民族交融与北魏孝文帝改革


史料一 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但是当他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史料二 孝文帝不加扬弃地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 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 ,归于灭亡。

——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

(1)根据史料一,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变化的主要原因。

提示:变化: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

原因:孝文帝改革,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

(2)史料二的观点与史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史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提示:差异:史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史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

同意。全面汉化消蚀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

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


(1)具体措施:汉化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推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丰富、发展了各民族文化。

(2)根本目的:是要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交融,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3)历史潮流: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

(4)改革本质: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对点练习


1.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孝文帝迁都洛阳、汉化政策

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C.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D.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

2.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全国所辖郡数

秦岭淮河以北郡数

秦岭淮河以南郡数

西汉

103

74

29

西晋

162

86

76

A.经济中心实现了南移

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

C.西汉时的疆域比西晋小

D.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

3.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汉族大地主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4.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

A.均田制         B.迁都洛阳

C.实行租调制       D.汉化政策

答案解析


  1、D [材料东吴”“亩产5石稻”“亩产高达10石左右”“一亩二十斛说明当时南方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故D项正确。]

2、D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中心仍在北方,故A项错误;西晋都城在北方,政治中心并未南移,故B项错误;淮河北、南的郡数与西汉和西晋时期我国疆域的大小无关,故C项错误;题干中南北郡数之比由西汉时期的7429到西晋时期的8676,说明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故D项正确。]

         3、B [题干体现了孝文帝通过这种政治联姻的方式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故B项符合题意。]

        4、D [本题主要考查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民族交融趋势的全面认识与评价。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之后,历史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鲜卑民族似乎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因此,有人说孝文帝是历史罪人。但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鲜卑族及鲜卑文明在一个民族大家庭里得到了永生,从这个角度看孝文帝是盖世英雄,故选D项。

]

高考真题


1.(2023·湖南高考.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世界,比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2.(2023·广东高考.3)表1,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上表的变化表明了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

C.九品中正制度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

3.(2022·海南高考.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物产丰富人们生活

4.(2022·广东高考.3)

下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D )

A. 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 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 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 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5.(2021·河北高考.3)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的魏国

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C.刺史的职能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

6.(2021·福建高考.3)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7.(2021·天津高考.2)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

A.书法的实用性加强

B.书法流派的统一

C.竹简木牍的使用

D.纸张使用的推广

8.(2020·天津高考.2)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9.(2017·全国高考真题)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提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102019·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B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D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D   8【答案】C     

9、【答案】C

【解析】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到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说明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在北方产生重大影响,故C项正确;A项中开始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只是反映南方喝茶的习俗在北方产生重大影响,无法体现南北方饮食习惯趋同,排除B项;南宋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0【答案】D

【解析】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说明受印度文化的影响深;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说明受中原文化影响深,吸收儒家思想出现了佛教中国化,故D项正确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安2020年中考历史特训——三国两晋南北朝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为例
知识提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从胡服骑射与全面汉化,看赵武灵王和魏孝文帝的民族交融改革
北方民族大交融--武洪梅11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题(含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