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能力提升: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点: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一、单选题

1.先秦时期,儒家以仁义而尊圣,道家以自然无为而崇圣,墨家以事功原则而希圣,法家以专制暴力而扬圣。且各家都尊称本派研习典籍为“经”,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方向寻求突破。这反映了诸子百家意在(  )

A.推行仁政理念 B.重建社会秩序

C.完成思想统一 D.发展理论体系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尊称本派研习典籍为'经’,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方向寻求突破”,这说明诸子百家面对社会变革的现实,想通过思想文化方面的变革和阐发指导社会秩序的重建,B项正确;仁政理念是儒家孟子的主张,材料涉及的是“诸子百家”,不仅仅是儒学,排除A项;材料中诸子百家想通过思想文化方面的变革和阐发指导社会秩序的重建,而非完成思想统一和发展理论体系,排除CD项。故选B项。

2.如表是战国时期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国家统一趋势明显

B.阶层流动性加快

C.主体意识走向觉醒

D.尚贤观念的强化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彼君子则不然,佚而不惰,劳而不侵,宗原应变,曲得其宜,如是,然后圣人也”可得出三位思想家都在主张人应该积极作为,修炼自己,勇担重任,成为圣人,以保障能够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中展现出自己的一番作为,可见这一时期的士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政治参与意识,具有以拯救天下为己任的自我牺牲精神,因而体现了人们的主体意识走向觉醒,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人们渴望国家统一的思想,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社会阶层流动的信息,排除B项;尚贤是墨家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式力图探索自然、社会、历史、人性以及道德的本质。如孔子的富而教之,老子的道法自然,孟子的王道与仁政,荀子的人定胜天,韩非子的法、术、势等。这些思想(   )

A.有助于文化认同

B.体现社会转型特征

C.加剧了诸侯割据

D.受变法运动的影响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还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诸子百家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式力图探索自然、社会、历史、人性以及道德的本质。”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使原有的分封等级秩序遭到破坏,加速了奴隶制社会的衰亡步伐。诸子百家针对社会动荡的状况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适应了社会转型时期的要求,B项正确;这些思想对人性以及道德的认识具有不同性,不利于文化的认同,排除A项;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及分封制的破坏,加剧了诸侯割据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变法运动对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4.下表展现了先秦时期部分思想家或学派的观点。这可用于印证当时(    )

A.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B.社会动荡影响艺术发展

C.民本理念得到一定凸显

D.诸子百家之间和而不同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孔子主张:所谓礼,就是道理,所谓乐,就是节制。管子主张:观赏玩乐是浪费钱财、消耗民力、伤害国家的事情。墨子批评孔子的礼乐学说,称儒家多方装饰他们的邪说,来迷惑当世的国君,大肆设置音乐,来惑乱愚笨的民众。儒家重视礼乐,管子认为观赏玩乐伤害国家,墨家批评礼乐制度,反映诸子百家观点不同。但三者在主张节制、反对过分享乐方面又有相似性。综上可知诸子百家之间和而不同,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礼乐制度遭到破坏,不能得出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排除A项;材料所说礼乐主要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而非艺术,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不同学派对礼乐的看法,儒家重视礼乐,墨家不赞同儒家的主张,从材料两家观点中不能直接看出民本理念,排除C项。故选D项。

5.荀子认为:“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道德纯备,智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韩非认为:“君臣不同道,下以名祷。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参同,上下和调也”。据此可知,两位思想家均主张(   )

A.构建专制集权体制

B.发挥道德教化作用

C.广泛倾听民众呼声

D.重塑君臣尊卑秩序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材料“生民之属莫不振动从服,以化顺之”“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参同,上下和调也”可知,两位思想家的主张强调的是君主的权威,体现了构建专制集权体制的内容,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发挥道德教化作用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广泛倾听民众呼声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并不是强调君臣尊卑秩序的重塑,不符合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6.墨子认为“无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一里之人必须“尚同”于里长,以此层层上推,天下之人必须“尚同”于天子,甚至要做到“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这表明墨子(   )

A.背弃了农民阶层的利益

B.支持君主的独裁统治

C.吸收了法家的学说理论

D.具有浓厚的集权偏向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认为治理天下要以君主的意志为转移,说明他在一定程度上认可君主专制的存在,主张权力的集中,表明墨子的思想具有浓厚的集权偏向,D项正确;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利益,反对阶级压迫,并未背弃农民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表明墨子主张君主专制,权力集中,而不是“独裁统治”,排除B项;材料没有史料可以佐证墨子的主张吸收了法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7.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墨子等在各自创办的私学中自由讲学,教学方法都自成一家、各具特色;教学内容是向学生传授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并通过他们使之更为广泛地传播。这表明当时(   )

A.思想家与教育家合二为一

B.有教无类成为思想家的教学共识

C.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

D.士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孔子和墨子等学者不仅创办私学,而且宣讲自己的观点和政治主张,说明思想家与教育家合二为一,A项正确;有教无类是孔子的思想,并不是思想家的教学共识,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孔子和墨子创办私学,无法说明学在民间取代了学在官府,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士阶层,不能得出“士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8.《汉书·艺文志》言“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然而先秦诸子虽“各引一端”,如表中论述体现了(  )

A.中央集权的最终确立

B.社会转型的诉求

C.诸子思想的完全统一

D.君主专制的意义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定于一”、“事在四方;圣人执要、“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不得休息”可知,材料中的思想都主张国家统一。结合所学可知,该时期社会动荡,材料中的思想针对这一社会现实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不同学派表达了相同的政治诉求,反映了社会转型的诉求,B项正确;中央集权最终建立是在秦朝,材料涉及的时间是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只是涉及部分思想家的思想,而且诸子思想不是完全统一,排除C项;材料中的思想强调的是国家统一,稳定秩序,《孟子》的相关论述没有体现这一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9.稷下学宫的稷下先生无生活困顿之忧,可以自由讲学、授徒、著书立说,不少人都是游说当权者的能手。《孟子·公孙丑下》记载,孟子曾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礼乐文化向心力增强

B.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

C.学术与政治紧密联系

D.学派融合趋势日益加强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时期(中国)。稷下学宫的学者多能游说君主,而且孟子自认为自己可以平治天下,这说明当时的学者著书立说与当时的政治需要有密切联系,C项正确;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礼乐文化的影响力在下降,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说明当时稷下学宫的学者都主张国家统一,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各学派的主张,无法证明各学派之间的思想是否有融合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10.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史墨在筮占实践中推究人事变化规律,提出“火胜金”“水胜火”之论;战国时期的邹衍以五德(金木水火土)相胜之说解释王朝更替;战国时期儒家思孟学派将“五行”赋予了伦理道德的内容。这些思想(   )

A.传承了“敬德保民”的为政理念

B.反映了思想分化的社会现实

C.彰显了对自然和人文关系的探索

D.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作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据题意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将五行学说与人事变化规律、王朝兴替融合研究,甚至赋予其伦理道德的内容,这就对自然和人文关系进行了探索,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内容与五行学说有关,不能体现“敬德保民”的为政理念和思想分化的社会现实,排除AB项;这些思想是否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无法体现,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韩非子认为:“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用术,则亲爱近习莫之得闻也。”其意思是“法”一定要让更多的人明了,韩非子意在强调(  )

A.以法治国

B.融术于法

C.外法内术

D.外儒内法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依据材料“'法’一定要让更多的人明了,而'术’要尽量不被人觉察”可以看出韩非主张外法内术,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外法内术,而非依法治国,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外法内术,不是融术于法,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故排除D项。故选C项。

12.《韩非子·五蠹》写道:“今有构木钻燧(钻木取火)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疏浚河道,治水)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历史是发展变化的思想  

②反映了民本主义的理论主张

③以儒家作为论战和批判的对象  

④反对因循守旧和拘泥于传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及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要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的变法革新,体现了历史是发展变化的思想,反对因循守旧,①④符合题意,据材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及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法家对儒家推崇尧舜禹的批判,③符合题意,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民本主义指的是重视人民、以民为本,材料体现了法家反对新循守旧,主张变法革新,没有涉及民本主义理论,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提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这反映了儒家学派(    )

A.把富民安民作为终极目标

B.发家致富的功利思想

C.民富才能国安的民本思想

D.重视经济基础的作用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孔子和孟子都强调百姓富足才能国家稳定,要求统治者关爱百姓,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C项正确;富民安民是儒家的目标之一,不是终极目标,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是鼓励百姓发家致富,而且儒家重义轻利,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儒家重视经济发展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4.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墨子强调“万事莫贵于义”,“夫义,天下之大器也”;孟子指出“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三人强调“义”都旨在(   )

A.追求政治重建

B.强调以法治国

C.宣扬为政以德

D.主张仁义并举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和墨子都强调“义”,主要因为当时礼乐崩坏,存在不仁不义、道德沦丧和社会动荡的现象。因此,强调“义”是为了政治重建,恢复安定的社会秩序,A项正确;三人皆非法家人物,且材料也不涉及以法治国,排除B项;墨子强调“义”,并非为了宣扬儒家的“为政以德”,排除C项;仁义并举属于儒家的思想,不符合墨子,排除D项。故选A项。

15.先秦各家思想中都包含着许多对人的身心如何安放问题的思考,孔孟认为身体需要安身之处,而心灵的安居之所更为重要;道家认为人要遵循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明确了人应以“道”为精神居处。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

A.诸子百家思想趋于统一

B.社会动荡致使人心思定

C.礼崩乐坏导致社会混乱

D.儒道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心灵的安居之所”、“明确了人应以'道’为精神居处”等可知,先秦时期各家都注重探讨人的身心如何安放的问题,这其实是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即先秦时期社会动荡使人心思定,B项正确;A项中的“趋于统一”说法错误,这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不是趋于统一,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社会关系方面的内容,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当时儒道并非主流思想,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6.荀子主张“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所宜”;韩非子提出“观其所举,然明主不羞其卑贱也,以其能为可以明法,便国于民,从而举之”;墨子主张“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与之爵、重予之禄”。他们的思想主张(   )

A.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

B.助推社会转型的演进

C.促进中央集权的建立

D.完善了人才选拔机制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以其能为可以明法,便国于民,从而举之”等信息可知,荀子、韩非子、墨子皆主张国家管理者要有品德才能,反映了思想家在春秋战国社会剧烈变化面前,反对贵族的世袭特权,提供治国方略,推动社会从礼崩乐坏的时代到封建制度的建立,B项正确;墨家代表平民阶层,排除A项;此时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排除C项;春秋战国打破世卿世禄制,人才选拔机制尚未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

17.《庄子·天下》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这(   )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诗》、《书》、《礼》、《乐》、《易》、《春秋》传播至民间,有利于学术下移,士阶层兴起,冲击了贵族政治,C项正确;《庄子·天下》属于战国时期庄子的著作,其主张“逍遥”,并不能促进政治统一,排除A项;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排除B项;土地人民是各诸侯国争夺的核心,《诗》、《书》等并不会导致各诸侯国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8.战国时期,荀子主张“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墨子主张“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他们的主张(   )

A.倾向于重构社会秩序

B.表明儒墨学说的融合

C.推动中央集权的建立

D.体现以德治国的理念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材料“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意思是:有才能者一定要相适应的官位,做官者一定要有适配的俸禄,俸禄一定要能够适合享用。“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的意思是:按品德安排官位,按官级担任相应的职务,按功劳评定奖赏,按功劳大小来颁发俸禄。两者都体现了公正至上的理念,反映了思想家们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剧烈变化面前,积极提供各种治国方略,推动社会从礼崩乐坏的时代到封建制度的重构,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儒墨观点的共同之处,并不能说明二者融合,排除B项;主张中央集权的是法家,排除C项;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不符合墨家,排除D项。故选A项。

19.秦始皇认为“秦既代周(火德),自为水德”,汉文帝时期有人上书“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上述现象(   )

A.确立了五行学说为统治思想

B.旨在论证政权建立的合理性

C.推动儒家学说吸收阴阳思想

D.表明汉朝承袭秦朝典章制度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古代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顺序,交互更替,周而复始。秦始皇认为周为火德,秦为水德,汉文帝时期有人上书认为,秦得水德,汉当土德,旨在论证政权建立的合理性,B项正确;封建王朝利用五行学说来论证政权的正统性,但五行学说并不包含很多关于治理国家的主张,因此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五行而非阴阳思想,且儒家吸收阴阳家的思想并非自秦汉始,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孟学派将“仁”“义”“礼”“智”“圣”与五行联系起来,排除C项;材料表明秦汉都受到五行学说的影响,而非秦汉都采用某种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20.荀子认为如果“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了矣”,就会“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故令不烦而俗美”。《韩非子·难三》指出“明主之道,赏必出平公利。赏普向轨……重罚者必有恶名”。两者的思想主张意在强调(   )

A.道德自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B.统治者对实现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影响

C.礼法结合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手段

D.血缘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政治工具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荀子强调统治者要仁义,韩非子强调统治者要重赏罚,意在强调统治者对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重要影响,B项正确;据材料,两者的思想主张意在强调统治者的作用,不是“道德自律”,排除A项;荀子强调“礼义”,韩非子强调重赏罚,没有主张礼法结合,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血缘”和“社会等级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

21.如表为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对于礼与法关系的论述。这反映出(   )  

A.调和思想界的争论

B.寻求合理的治国途径

C.糅合儒法两家思想

D.削弱法家的社会地位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荀子强调只有通过礼法结合才能治理好国家,所以他实际上是在寻求合理的治国途径,B项正确;荀子是在寻找治国途径,并不是为了调和思想界的争论,排除A项;虽然荀子的思想中兼有儒法两家的内容,但并不是在糅合两家思想,更不是为了削弱法家的社会地位,排除CD项。故选B项。

22.先秦时期,某思想家说:“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该思想家(   )

A.主张以圣人之言先王之道治理天下

B.体现出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改革主张

C.提出了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

D.把唯物主义发展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材料中“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说明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都要跟着发生变化,复古的主张是行不通的,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主张,C项正确;“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批判了孔孟的“法先王”思想,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排除B项;材料论述世界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唯物主义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23.下表所示为战国末期吕不韦所编著的《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家文献的征引情况统计(单位:份)。据表可知,这一做法(   )

A.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B.奠定了政治变革理论基础

C.反映了思想发展潮流

D.消弭了各家学派思想隔阂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与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末期(中国)。根据材料“战国末期吕不韦所编著的《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家文献的征引情况统计”可知,战国末期吕不韦所编著的《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家文献的征引中,以儒家和道家最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以及思想发展的潮流,C项正确;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朝,排除A项;奠定了政治变革理论基础,“奠定了”一词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消弭了各家学派思想隔阂,“消弭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4.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子夏到后来属于魏国的西河讲学,授徒三百,其中李悝成为法家著名的改革家,吴起是兵家与法家的代表人物,田子方、段干木具有道家思想,禽滑厘是墨家巨子,公羊高、谷梁赤注重研究儒家的《春秋》。这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   )

A.诸子百家思想同源异流

B.士人热衷于创立学派以标新立异

C.思想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D.儒学深刻影响统治者的执政理念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孔子的弟子子夏来到后来属于魏国的西河,其部分弟子后来成为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开创者或重要代表人物,可见当时学派的分立与激辩,C项正确;子夏的弟子后来转投或创立其他学派,不代表诸子百家思想发端相同,排除A项;子复弟子中多数仍为儒学继承者,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儒学对统治者执政理念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25.当梁惠王产生“天下恶乎定”的疑问时,孟子回答说:“定于一。”在《荀子》一书中,“一天下”、“天下为一”之语更是一再出现。《吕氏春秋》亦云“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一则治,两则乱”。这些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   )

A.诸子百家思想基本雷同

B.大一统的局面初步形成

C.重建天下秩序民心所向

D.文化背离社会发展方向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孟子认为“天下安定在于统一”,荀子提出“天下为一”,也即天下应该统一,《吕氏春秋》认为天下统一才能保持社会安定,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百姓苦于分裂战乱,重建天下秩序是民心所向,因此诸子百家中很多都提出了支持国家统一的主张,C项正确;诸子百家思想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排除A项;战国时期国家仍然处于分裂战乱中,排除B项;诸子百家中很多都提出了支持国家统一的主张,符合当时国家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26.他提出“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以下观点与他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

A.“兼爱”、“非攻”

B.“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孟子的观点,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兼爱”、“非攻”是墨子的观点,排除A项;“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大意为:作为管理者,顺其自然而不掺杂自己私欲干预,天下就会太平,与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主张一致,排除B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兵家学派孙武的著名言论,排除D项。故选C项。

27.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下表是小怀同学摘抄的当时某一学派的名句,该学派(   )

A.主张“仁政”,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B.崇尚逍遥自在,代表中国古代对自然界的朴素认知

C.主张以法作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中央集权政治思想

D.提倡节俭,关注政治秩序,强调以民为本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可知,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这是墨家“兼爱”思想的表现,该学派为墨家学派,“提倡节俭,关注政治秩序,强调以民为本”是墨家思想,D项正确;主张“仁政”,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是儒家学派,排除A项;崇尚逍遥自在,代表中国古代对自然界的朴素认知是道家学派,排除B项;主张以法作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中央集权政治思想是法家学派,排除C项。故选D项。

28.对于魏、齐等大国的君主,孟子劝之以仁政;对于滕、宋等小国的君主,孟子仍认为只要推行仁政,便可无敌于天下。孟子“仁者无敌”的主张(   )

A.指出了当时富国强兵的途径

B.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C.总结了各国治国理政的经验

D.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现实追求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和本质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对于魏、齐等大国的君主,孟子劝之以仁政;对于滕、宋等小国的君主,孟子仍认为只要推行仁政,便可无敌于天下”,可以看出在孟子看来,无论国小国大,君主推行仁政,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想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行仁政,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现实追求,D项正确;在战国乱世,推行仁政,并不能带来富国强兵,排除A项;战国时期是分裂动荡时期,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统一的历史趋势,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孟子对各国治国理政的经验的总结,排除C项。故选D项。

29.《尚书》记载“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下列政治观念与之最相符合的是(   )

A.天子作民父母,为天下王

B.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D.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为寇雠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10世纪(周代)。根据材料“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观点是行爱于亲人,行敬于长上,从家和国开始,最终推广到天下。A项的主要观点是,天子应当像作臣民的父母一样,来作天下臣民的君王,与材料政治观念最相符,A项正确;B项是宗法制指定继承人所要遵守的原则,排除B项;C项的主要观点是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与材料政治观点不符,排除C项;D项的主要观点是君主把臣下看成为泥土草芥,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为仇敌,排除D项。故选A项。

30.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下列观点中与上述思想一致的是

A.“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B.“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C.“是故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

D.“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详解】材料中孟子的这段话大体意思为“仁者(的行为)就如同射箭一样。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发射;发射而没有射中,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只要反过来找自己的问题就行了。”,所以孟子强调的是爱人正己,反躬自省。A选项是陆九渊的思想,强调的是心即是理,理是永恒不变的;B选项强调的是人性的好恶,因此便可以进行治理与赏罚,这是法家的思想。C选项说的是要想别人爱护自己,就必须先爱护别人;要想别人尊敬自己,就必须先尊敬别人。这与孟子的思想相吻合。D选项强调的是自私利己,与材料的思想违背。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点睛:回答本题的时候要理解每个选项多传达的思想内涵,翻译这些文言文可能有些难度,因此我们可以从关键字和关键词来入手。如A选项中的“心同此理”,B选项中的“好恶”等等,这些关键词有助于我们判断说话人的出发点,便能够分清楚他们话语的差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高考命题猜想之思想文化篇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练习题
第8课 百家争鸣 练习-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考点专练: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19)
儒家五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