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4高考超优作文素材:请记住这二十位顶尖科学家

01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发者和领导者,也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适用主题:爱国,梦想,初心

1930年,袁隆平出生了。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童年时光,几乎都是在战争的威胁中度过的。那时的他为了活命,和家人一起到处逃难。年幼的他不懂,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要受欺辱?为什么我要东奔西走?为什么中国要忍受饥饿和贫穷?等到袁隆平高中毕业,一家子的生活算是稳定了,但在他的学业上,大家又一次犯了难。上了大学是好事,可是学啥?父亲的思想比较传统,希望儿子能通过上学走入仕途。可袁隆平不乐意,他喜欢花花草草。在袁隆平的心里,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才是自己的归宿。1949年,他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湖南农校任教。在那几年,他边教课边学习,不光给学生提问题,更喜欢给自己提问题。课堂外的他,经常埋头在田野间,从实践中找答案。在当时,杂交水稻是世界性难题,就连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很多人都觉得袁隆平在痴人说梦,可他偏偏不服输——“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他迈开双腿奔走田野,去寻找那从未有人见过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着大太阳,脚踩在烂泥里,弯着腰一点点地观察、寻找,后来他终于找到了,可这仅仅是第一步。实验,观察,整理数据,撰写论文……潜心研究了好几个春秋,他才使杂交水稻成为可能。

02

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航天工程科学家,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曾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

适用主题:爱国 ,科技报国

钱学森大学毕业之后赴美留学,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得知祖国急需人才时,他和妻子毅然放弃美国的优待,历经重重困难回到当时物质匮乏、科研落后的祖国。在他和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下,我国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火箭等,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他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

03

于敏——“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核物理学家,对中国核武器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先后获得自然科学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和国勋章”等荣誉。

适用主题:爱国 ,牺牲,奉献

20世纪60年代,氢弹技术是各个核大国的最高机密,没有参考借鉴,中国的氢弹研究是彻底白手起家。带头突破氢弹原理的正是于敏。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中国用了2年零8个月。巨大的成功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全国仅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95%的时间算原子弹,5%留给氢弹设计。于敏带领科研团队废寝忘食,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中,用最原始的计算手段,在海量的数据中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因于敏的工作内容较为特殊,在28年时间里,他的名字曾是绝密,直到1988年解密。连他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04

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


钱三强,著名核物理学家,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两弹一星”元勋,曾获得“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

适用主题:奋斗拼搏,矢志报国,吃苦耐劳,中国梦

钱三强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7岁时就进入了蔡元培等北京大学教授们创办的子弟学校——孔德学校学习,先后又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巴黎大学等一流学府学习,之后留在法国任职。

后来,钱三强在得知国内战争即将结束、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消息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国,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做出贡献,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发展竭尽全力,为培养中国原子能科技队伍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年逾花甲时,他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也正是因为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国防科技做出了突出贡献。

05

孙家栋——“中国卫星之父”


孙家栋,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他长期领导我国人造卫星事业,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技奖”“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曾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航天科技事业创新推动者”。

适用主题:奋斗拼搏,矢志报国,平台与人才,机遇与挑战

他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总设计师,他也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50多年来,孙家栋院士投身于中国的航天事业,矢志不渝。他为人正直,顾全大局,十分重视人才培养,通过航天工程实践,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航天科技人才。

孙家栋曾说:“1967年国家要搞人造卫星,当时也是没有搞卫星的人才,我个人也只是具备了一点最基本的条件。所以主要靠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靠国家发展所创造的环境,对我个人来讲主要还是靠机遇。”“我能够主持卫星总体设计工作,得益于中国航天事业的稳步发展。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自己提供了'平台’,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了自己。”

2010年,孙家栋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他的获奖感言说:“心情非常激动,非常荣幸。自己感觉,航天事业是千人、万人大家共同劳动的结果,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下产生的,奖励是给予航天事业的肯定。自己做得有限,心情不安,只有感谢各方面对我的支持和培养,向共同战斗的同志们表示感谢。”“航天的事情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每个人手中的事情看似不大,但集合起来就是事关成败、事关国家经济利益的大事情,不论是哪个航天人,他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把事情办好。如果要说我自己,那我也就是那千千万万航天大军中的一分子而已。”

06

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为中国海基核力量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贡献。“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适用主题:科研报国,无私无我、奋斗奉献

黄旭华院士的人生,曾一度寂寂无名,在30年的无声岁月里成就了无穷的力量,却始终“壮心未与年俱老”,六十多年如一日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倾心竭力奉献。2021年10月,黄旭华捐赠1100万元个人所获奖金,作为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奖励为推动装备研制事业创新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激励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勇攀高峰。

07

南仁东——“中国天眼之父”


南仁东,天文学家,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主要研究“射电天体物理”和“射电天文”技术与方法。曾获“全国创新争先奖”“改革先锋”称号。

适用主题:梦想与坚守

十二年,一件事。南仁东,把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中国天文事业的科学家,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了FAST燃尽了生命最后的火花。

为了给“天眼”选址,南仁东用了12年,带着团队对1000多个洼地进行比较,又实地走遍上百个窝凼,最终决定选址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那时,贵州的交通条件还不是很好,很多地方无法通车,只能靠步行,他们每天最多只能看一两个窝凼。FAST调试组副组长、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回忆:“有的荒山野岭连条小路也没有,当地农民走着都费劲。”

南仁东以百折不回的毅力,化身“拼命三郎”,既要把握工程的整体方向,在施工现场也经常亲力亲为,爬山调查危岩、上钢架拧螺丝、拿扁铲削平钢材......FAST现任总工程师姜鹏说:“大到工程整体实施方案,小到一个零部件图纸,南老师都非常了解。”

南仁东曾说:“FAST如果有一点瑕疵,我们对不起国家。一项关键技术突破不是我个人的成绩,它是一大群人的拼搏和努力。”怕“对不起国家”,这或许是支持南仁东挺过所有争议、困难的最大动力。

08

束星北——“中国雷达之父”


束星北,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与科学研究,为开创中国海洋物理研究做出了贡献。

适用主题:爱国,家风,奉献

束星北青年时代学成后,怀着一片爱国热忱毅然回国,为祖国科学教育事业流汗出力。身处逆境时,曾有人劝他到国外去,而束星北却说:“为什么要到国外去呢?要到国外去,当年我就不回来了。”

1944年10月,束星北应当时国民政府之邀,领导研制中国首部雷达,同时指导装制特工发报机等军用器材,并于1945年春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部雷达。束星北曾回忆道:“我造雷达完全是为了防日本飞机的空袭,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前途或爬升。”

09

钱伟长——“中国力学之父”


钱伟长,世界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兼长应用数学、力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适用主题:终身学习

我国著名的“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钱伟长,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他曾说:“不要以为年纪大了就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后。”可见,年龄并不是学习的拦路虎,学与不学只在想与不想之间。学习伴随终生,学习能让我们增长知识、提高本领,紧跟时代发展,适应社会需要。学习并无止境,我们终身都需要学习。


10

王大珩——“中国光学之父”


王大珩,他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国防光学工程事业,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在雷射技术、遥感技术、计量科学、色度标准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

适用主题:无私奉献,坚持,爱国,创新

作为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王大珩是名副其实的“追光者”。从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设备,到高精度经纬仪、光电测距仪,王大珩带领团队制造了众多国防光学工程仪器,建立了研究设计、加工制造、试验运行一体的科学体系,有效填补了新中国光学领域的空白。

王大珩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国家的光学事业,他同样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研究和生活条件而回国发展,终其一生都在认认真真研究、勤勤恳恳工作。

他曾全程参与“两弹一星”项目的所有光学研究任务,在为我国研制靶场观测设备、原子弹爆炸火球威力的高速摄影仪等方面均取得圆满成功。

“我们这些老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追求就是为国家、为民族负更多的责任,尽更多的义务。”王大珩用一句最朴实的话语证明了他自己的赤忱丹心,心怀祖国和人民,情系科技与进步。他是科学巨匠,为中国的应用光学、光学工程、空间光学、激光科学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更是国家名片,向世界彰显了不畏困苦、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震惊世界的一刻!今天,让我们致敬两弹一星元勋
这23张面孔,请每一位国人铭记
国之功勋: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科学家
中国航天大事记
致敬23位两弹一星元勋,他们是国之脊梁!
国之重器,23位两弹一星元勋值得铭记,他们来自哪?有你家乡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