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4年新高考文言文阅读预测16---必考题型(断句、教考结合文言词、内容概述和赏析、翻译涉及的文言知识、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
落实得分点,突破翻译重难点
文意理解和分析题型错误类型
一、事件或者行为的错误
命题者往往把主人公的很多行为放在不对应的时间段,从而出错,比如做官的时间段,施政等某种行为的时间段等。
二、某个词语翻译错误
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词语(代词、一词多义)错误地加以解释,从而导致题肢出错。近年来各地市考题一般设置此项。
三、夸大事实
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准确的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作为干扰。
四、涉及的对象错误
命题者故意把某些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这就属于典型的张冠李戴。
五、以偏概全
命题者故意缩小(或扩大)原文有关信息的范围、作用、程度等,把部分有效的信息杂糅其中,以混淆做题人的判断。
文意理解和分析题型答题技巧
(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在做答时要注意语言文字的总结概括,结合主要词句,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文章题干所问问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治。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惜。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
(选自谢翱《登西台恸哭记》,有删改)
[注]①唐宰相鲁公:借唐宰相颜真卿代指宋宰相文天祥。文中“公”指文天祥。②榜:浆,代指船。③《史记》中有《秦楚之际月表》,列举秦、楚、汉之间的大事。谢翱欲仿其体例作《季汉(宋)月表》。“季汉”实指“季宋”。一个朝代的末尾称“季”。
材料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选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有删改)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兹游A亦良BC其为D文词E因以达F意G亦诚H可悲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布衣,文中指平民,与《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布衣”意思相同。
B. 卒,最终,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的“卒”意思不同。
C. 三,文中指多次,与《鸿门宴》中“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意思相同。
D. 薄,文中指迫近,与《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薄”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首先追述了作者与文天祥的交情,营造了一种“悲歌慷慨”的情绪氛围,既交代了写作因由,也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
B. 材料一作者与友人为祭悼文天祥做了筹划与安排,在西台行跪拜礼,放声大哭,共同祭悼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文辞情浓意切。
C. 材料一作者回想少年时拜谒子陵祠的往事,祭拜后又抒情,全文感情达到高潮,表达了要追随文天祥并以死报国的决心。
D. 材料二文天祥写自己在元朝营地的举动和所思所想,他毫不畏惧,据理抗争,震动元朝统治者,并表达了以死报国的决心。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
2)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盂叔侄为逆。
14. 材料一中,作者为何想写《季汉(宋)月表》?请简要回答。
【答案】10. CEG    11. D     12. C    
13. 1)耽搁了很久才渡过河,过河后,真疑心有神灵在暗中相助,以显示这次聚游的伟观。
2)我揣度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    
14. 宋朝灭亡是大事,作者认为只能通过诗文来记录是可悲的,于是想写《季汉(宋)月表》,表达他的民族立场,并希望后人能了解自己的用心。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但这次聚游确实是件壮举,我们仅能赋诗作文,来表达情怀,实在是很可悲的!
“然兹游亦良伟”为主谓句,其后C处断开;
“其为文词”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E处断开;
“达意”是动宾结构,“亦诚可悲矣”前面省略主语“这”,“达意”后G处断开。
CEG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我以平民的身份投军在他麾下。/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
B.正确。最终;完成,引申为报答。句意:最终没有辜负自己的诺言,追随诸先烈游于黄泉。/自问没有什么错,一心尽孝报大恩。
C.正确。句意:又大哭好几声。/多次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王示意。
D.错误。都是“迫近”。句意:云气迫近树林。/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
故选D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表达了要追随文天祥并以死报国的决心”于文无据,属于过度解读。原文只是表现了对文天祥的追怀与敬仰,表示要写《季汉月表》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寄托自己的情感。
故选C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济”,渡河;“阴”,暗中;“著”,显示。
(2)“度”,揣度;“诟”,诟骂;“数”,列举。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可知,宋朝灭亡是大事,作者认为只能通过诗文来记录是可悲的,于是想写《季汉(宋)月表》,表达他的民族立场,并希望后人能了解自己的用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初,我的老朋友唐宰相鲁郡公在南方设立办事机构,我以平民的身份投军在他麾下。第二年,在漳江边上与他分别。又过了一年,鲁郡公因事路过张睢阳庙和颜杲卿曾往来处,慷慨悲歌,最终没有辜负自己的诺言,追随诸先烈游于黄泉,如今他的遗诗都留在人间,可以为证。
我遗憾一死之后只能空着两手见鲁郡公于地下,幸而还偏偏记得与他分别时的言语,每当我想到这些情景时,就会在梦中重温一遍。有时遇到山水林池台榭及云霞草木,与我们分别时的情状恰巧相像时,就会令我徘徊流连仔细察看,悲痛异常而不敢哭泣。过了五年即到今天,我在严子陵钓台又设祭大哭。
昨天,我与友人甲、乙、丙相约好第二天聚会。中午,雨还没停,我们在江边雇了条船。然后上岸,瞻仰严子陵祠堂。回到船中,与船夫一道置办了祭祀用具。过了一会儿,雨停,我们登上西台,在荒亭角上安放了牌位,然后下拜,跪下行礼,祝诵完毕后,又大哭好几声,然后再下拜,起立。这时我又想起自己年轻时,经过这里一定要来祠堂瞻拜。又对着东方,哭拜不止。这时,有云从南边飘来,云气迫近树林,好像加重了悲哀的气氛。我用竹如意敲着石块,演奏楚歌来招他的魂。歌毕,竹如意与石块俱已碎裂了,于是大家就相互感叹。我们又登上东台,抚摸青石,然后回到船中休息。船夫方才因我痛哭过而感到惊奇,说:“刚才有巡逻船在此经过,我们何不移舟别处?”因此移船到河中心,设酒举杯相劝,各自作诗来寄托自己的哀思。傍晚,雪飞风寒,舟中不可久留,(我们)就上岸住到乙家。夜里再次写诗怀古。到了第二天,风雪更大了,我就与甲在江边分别,仅与丙两人一同归去。走了三十里,又隔了一夜才到家。
之后,甲寄来书信与赋别的诗歌,说:“这天船鼓风快速行驶,耽搁了很久才渡过河,过河后,真疑心有神灵在暗中相助,以显示这次聚游的伟观。”我说:“这事是否有神灵相助当然不能确知。但这次聚游确实是件壮举,我们仅能赋诗作文,来表达情怀,实在是很可悲的!”我曾经想模仿司马迁作《秦楚之际月表》的体例作《《季汉月表》。现在也许没有人能了解我的用心,但后代人一定会了解我的用心。
材料二:
刚到元营时,据理抗争,言词激昂慷慨,元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他们也未敢立即轻视我国。可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我揣度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要求死,不再考虑个人的利害。元军虽然表面尊敬,其实却很愤怒,两个重要头目名义上是到宾馆来陪伴,夜晚就派兵包围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国了。不久,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身份到元京大都去。元军驱使我一同前往,但不列入使者的名单。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君尝言: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伯,孔子称其仁,而不能止五公子之乱,使桓公死不得葬,曰:“管仲盖有以致此也哉!”
管仲身有三归,桓公内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议为非,此固适庶争夺之祸所从起也。然桓公之老也,管仲与桓公为身后之计,知诸子之必争,乃属世子于宋公。夫父子之间,至使他人与焉,智者盍至此乎?
《传》曰:“管仲病且死,桓公问谁可使相者。管仲曰:'知臣莫若君。’公曰:'易牙何如?’对曰:'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公曰:'开方何如?’曰:'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公曰:'竖刁何如?’曰:'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管仲死,桓公不用其言,卒近三子,二年而祸作。”夫世未尝无小人也,有君子以间之,则小人不能奋其智。《语》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而无以御之,何益于事?
内既不能治身,外复不能用人,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使祸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
(节选自苏辙《管仲》)
材料二:
尝读《周官》《司马法》,得军旅什伍之数,其后读管夷吾书,又得管子所以变周之制。盖王者之兵,出于不得已而非以求胜敌也故其为法要以不可败而已。至于桓文,非决胜无以定霸,故其法在必胜。繁而曲者,所以为不可败也;简而直者,所以为必胜也。
若夫管仲之制其兵,可谓截然而易晓矣。三分其国,以为三军,万人为一军,三军三万人,疏畅洞达,虽有智者无所施其巧。
三代之制,至于列国犹有存者。及至管仲相桓公,南伐楚,北伐孤竹,九合诸侯,威震天下而其军垒阵法,不少概见者,何哉?盖管仲欲以岁月服天下,故变古司马法而为是简略速胜之兵,是以莫得而见其法也
(节选自苏轼《管仲论》)
10. 材料二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出于不得ABCD以求胜E敌也F故其为法GH以不可败而已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伯,通“霸”,文中的齐桓公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秦伯都是“春秋五霸”。
B. 倍,指背弃,与《湾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意思相同。
C. 殆,指危险,与《项脊轩去》中“得不焚,殆有神护者”“殆”意思不相同。
D. 制,指统领,统率,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制”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管种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赢得了孔子的称许,但孔子也认为管仲未能及时制止五公子争夺君位,致使齐桓公死不得葬。
B. 在管仲临终时,齐桓公就继任的人选征询他的意见,管仲认为易牙等三人都有悖人情,不可任用,但齐桓公后来没有所从。
C. 苏辙认为,世间并非没有小人,君王防范小人得势的最好办法是重用君子,让小人无法逞其奸计,舜帝和商汤就是这样做的。
D. “什伍”是周朝军队的建制,这种编制方式较为繁琐,管仲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而采取了“三军”制,使军队运作非常流畅。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父子之间,至使他人与焉,智者盍至此乎?
2)故变古司马法而为是简略速胜之兵,是以莫得而见其法也。
14. 苏洵在《管仲论》中用“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来评价管仲,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0. BFG    11. D    12. A    
13. 1)父子之间的事,竟然要由别人来介入,有智慧的人难道会这样做吗?
2)(管仲)所以改变古代的“司马法”,而制定出了这种简单快速取胜的军队建制,因此我们就看不到他运用古代“司马法”的事迹了。
    
14. ①齐桓公能够称霸,主要是管仲的辅佐,管仲托起了齐国,所以说“国以一人兴”。
②管仲临终时没有向桓公举荐合适的继承人,导致齐国发生内乱,同时他没有安排好身后事宜,导致小人作乱,所以说“以一人亡”。
③苏洵用“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评价管仲,主要是想说明国家的兴亡关键在人事安排是否得当。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除非出于不得已,而绝对不是以战胜敌人为目的。所以在他们制定办法的时候,只是要求不可以战败而已。
“不得已”是“出于”的原因,中间不断开,B处断开;
“非……也”是否定式判断句,“也”后F处断开;
“为法”是动宾结构,后面G处断开。
故选BFG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句意:背弃自己的父母来投合君主。/希望项伯详细地说明我不敢背弃道德。
C.正确。危险;/大概。句意:这时候就很危险了。/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有神明保护吧。
D.错误。意思不同。统领,统率;/制服。句意:那管仲统领他的军队。/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
故选D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但孔子也认为管仲未能及时制止五公子争夺君位”错,原文“管仲身有三归,桓公内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议为非,此固庶争夺之祸所从起也”,孔子的意思是由于管仲自己贪财,而且没有劝谏齐桓公不要贪图女色,埋下了嫡庶之争的祸端。而不是选项说的管仲未能及时制止五公子争夺君位。
故选A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使”,让;“与”,参与,介入;“盍”,通“何”,何必,怎么。
(2)“为”,制定、创建;“速胜”,迅速取胜;“是以”,因此;“莫得”,不能够。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伯”,齐桓公能够称霸,主要是管仲的辅佐,管仲托起了齐国,所以说“国以一人兴”。
②“管仲病且死,桓公问谁可使相者。管仲曰'知臣莫若君。’”“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而无以御之,何益于事?”“举易世之忧而属之宋襄公”,管仲临终时没有向桓公举荐合适的继承人,导致齐国发生内乱,同时他没有安排好身后事宜,导致小人作乱,所以说“以一人亡”。
③苏洵用“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评价管仲,主要是想说明国家的兴亡关键在人事安排是否得当。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先君曾说:管仲九次汇集诸侯,匡扶天下,辅佐齐桓公称霸,连孔子都称赞他的仁义,然而仍然不能阻止五位公子为了争夺君位而相互残杀,使齐桓公死后不能下葬,说:“大概是由于管仲才达到这种地步啊! ”
管仲自己有三个藏金宝库,齐桓公宠爱的侍妾有六个人,管仲却不劝谏其错误,这本来就是嫡庶争夺君位的祸患的起源。然而齐桓公老了,管仲为齐桓公身后之事打算,知道各位皇子一定会争夺君位,于是把世子托付给宋公。父子之间的事,竟然要由别人来介入,有智慧的人难道会这样做吗?
《传》说:“管仲快要病死了,桓公问谁可以任宰相,管仲说:'了解臣下的,没有人能比得上君主。’桓公说: '易牙怎么样?’(管仲)回答说:'杀了自己的儿子,来取悦国君,是不近人情的,不可任用。’桓公道:'开方怎么样?’(管仲)回答说:'背弃自己的父母来投合君主,不近人情,难以接近。’桓公说:'竖刁怎么样?’ 管仲答:'他残毁了自己的身体来投合君主,不近人情, 难以亲信。’管仲死后,桓公不采用管仲的意见,最终亲近、任用了这三人,仅仅两年祸乱就发生了。”世上不曾没有小人,有君子来阻隔他们,那么小人不能发挥他们的才智。《语》说:“舜得到天下,从众人中选用人才,推举了皋陶,那些不仁德的人就都远离了。汤得到天下,从众人中选举人才,推举了伊尹,不仁德的人也都远离了。”管仲知道小人不能任用,却没有办法阻止他们,对于国家大事又有什么帮助呢?
在内不能修养自身,在外又不能任用人才,拿朝代更迭的忧患托付给宋襄公,让祸患已经形成,而后宋人只能用战争来纠正它。这时候就很危险了。
材料二:
曾经读过《周官》《司马法》等文章,知道了军旅的基层建制的人数,在之后又读过了管仲的书,进而知道了《管子》改变周朝军旅管理制度的原因。凡是王道的军队,除非出于不得已,而绝对不是以战胜敌人为目的。所以在他们制定办法的时候,只是要求不可以战败而已。至于在齐桓公和晋文公的时代,除非决战胜利而没有其他办法才能称霸,所以他们制定的办法目的就是必须胜利。只有复杂和曲折的办法,才可以能立于不败之地;而简单和直接的办法,才是能作为必胜的手段。
那管仲统领他的军队,可以说是非常直接简单而且容易明白啊。把国家的力量分成三份,用来成就三军。一万人编成一个军,三军共计三万人。非常通畅并且容易透彻理解,即便有智慧的人也没有他施展才能的地方。
所有三代的制度,到了春秋战国还有幸存的。等到管仲在齐桓公这里称相,南伐楚国,北伐孤竹国,把九个诸侯国联合在了一起,威震天下,但是他的军事防守和战斗阵法,却是很难真正见到,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管仲想要在很短时间内征服天下,(管仲)所以改变古代的“司马法”,而制定出了这种简单快速取胜的军队建制,因此我们就看不到他运用古代“司马法”的事迹了。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刑政平而百姓归之,礼义备而君子归之。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国家者,士民之居也。国家失政,则士民去之。无土则人不安居,无道法则人不至,无君子则道不举。故土之与人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也。君子也者,道法之总要也,不可少顷旷也。得之则治,失之则乱。故有良法而乱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人主之害,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人主临事接民而以义变应,宽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然后进退诛赏之,政之终也。故一年与之始,三年与之终。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有过,宁僭无滥;与其害善,不若利淫。
(节选自《荀子·致士篇第十四》)
材料二: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故贤者劝赏而不见子胥之祸,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三者立而上无私心,则下得循法而治,望表而动。明主厉廉耻,倡仁义。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人主乐乎使人以公尽力,而苦乎以私夺威。上下之利,莫长于此。故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羿复立。如此,则君高枕而臣乐业,道蔽天地,德极万世矣。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介子推A无爵禄而义B随文公C不忍口腹而仁D割其肌E故人主F结其德G书图著H其名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去,文中指离开,与《岳阳楼记》“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去”词义相同。
B. “今人主有能明其德者”与“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中的两个“明”用法相同。
C. 胜、是胜任意思,与上一句的“宜其能”相呼应,突出官职与才能的密切关系。
D. 劝、指奋力、努力,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刑罚政令和礼制道义关乎老百姓和君子的归聚,礼制如能贯彻到自身,会让个人的品行变得美好,道义如贯彻到国家,那么国家的政治会变得清明。
B. 君子关系到国家的治乱,荀子认为古今未曾有拥有君子而政治混乱的国家,却有良好的法制而发生混乱的国家,因此治国可以有君子而无法令。
C. 君主的问题,不是不会说怎样用贤能的人,而是不落实一定要用贤能的人,如果君主的说法和行为相反,又想招纳贤才,使不贤能的人退却,这是很难达到的。
D. 韩非认为明君设立的标准需容易看到,教导需容易懂得,法制需容易遵守,如能做到这三方面,君主又没有私心,那臣下就可以遵循法令而治理政事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主临事接民而以义变应,宽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
2)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
14. “赏刑”“赏罚”在文中是“奖赏和刑罚”的意思,请结合文本分析荀子“赏刑”和韩非子“赏罚”思想有什么异同。
【答案】10. CEG    11. B     12. B    
13. (1)君主在面临政事、接触民众时,根据道义变通地来对付,宽大而广泛地容纳民众,用恭敬的态度去引导他们。
(2)有治理国家才能的臣子,为国立功来履行职责,在官位上能展现才能才接受职务。    
14. (1)同:两人都认为赏罚是君主治国理民的重要方法。都重视赏罚有度。
(2)不同:荀子认为是实施赏罚时,更强调要慎用刑罚,如发生失误,宁可过分奖赏也不要滥用刑罚,以避免伤害好人。韩非子重点强调明确赏罚,赏赐可以得到,刑罚可以避免,不凭个人喜怒去赏罚,更注重赏罚的客观可行性。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介子推没有爵禄,凭着“义”追随晋文公出亡,途中饥饿难忍,又凭着“仁”割下身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所以君主铭记他的德行,书上著录他的名字。
“义随文公”与“仁割其肌”,句式对称,句意相关,中间CE处断开;
“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G处断开。
CEG三处需要断句。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那么士、民就会离开它。/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
B.错误。使动用法,使光明。/形容词作名词,雪反射光。句意:现在君主如果能够令他的德行光明。/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C.正确。句意:胜任他们的官职。
D.正确。奋力、努力。/鼓励,勉励。句意:所以贤者奋力立功得赏而没有伍子胥那样的灾祸。/不可以不鼓励人人相爱。
故选B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因此治国可以有君子而无法令”推论错误,前文“无道法则人不至”“故土之与人也,道之与法也者,国家之本也”等都突出了荀子对法令的重视和肯定,荀子的表意是突出君子的重要作用,因为君子是正确的原则与法制的总管,但没有否定法令的重要性。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临事”,治理、处理政事;“应”,应对、对付;“宽裕”,宽大、宽厚;“先”,引导。
(2)“效功”,建功;“履位”,履行职责;“见”,通“现”,表现,展现。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同。结合“刑政平而百姓归之”“赏不欲僭,刑不欲滥”“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可知,两人都认为赏罚是君主治国理民的重要方法。都重视赏罚有度。
异。结合“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有过,宁僭无滥;与其害善,不若利淫”可知,荀子认为是实施赏罚时,更强调要慎用刑罚,如发生失误,宁可过分奖赏也不要滥用刑罚,以避免伤害好人;
不同。结合“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至治之国,有赏罚而无喜怒。发矢中的,赏罚当符,故尧复生”可知,韩非子重点强调明确赏罚,赏赐可以得到,刑罚可以避免,不凭个人喜怒去赏罚,更注重赏罚的客观可行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刑罚政令公正不阿,老百姓就归聚到他那里;礼制道义完善周备,有道德的君子就归聚到他那里。所以礼制贯彻到自身,品行就会美好;道义贯彻到国家,政治就会清明。发布了命令就能实行,颁布了禁约就能制止,这样,称王天下的大业也就完成了。国家,是士、民居住的地方。国家政治混乱,那么士、民就会离开它。没有土地,那么百姓就不能安居;没有正确的原则和法制,那么百姓就不会未归附;没有君子,那么正确的原则就不能实行。所以土地和百姓、正确的原则和法制这些东西,是国家的本源。君子,是正确的原则与法制的总管,不可以片刻空缺。得到了他,国家就能治理好;失去了他,国家就会混乱。所以,有了良好的法制而发生混乱的国家,有过这种情况了;有了君子而政治混乱的,从古到今,还不曾听说过。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会说怎样用贤能的人,而在于不落实地一定要用贤能的人。会说怎样用贤能的人,是用口。使贤能的人退却,是用行为。说的和行为相反,但又想贤能的人来到,不贤能的人退却,不是很难吗?现在君主如果能够令他的德行光明,天下归顺就会好像蝉归向光明灯火一样。君主面临政事、接触民众时,根据道义变通地来对付,宽大而广泛地容纳民众,用恭敬的态度去引导他们,这是政治的第一步;然后中肯和协地观察决断去辅助他们,这是政治的中间阶段;然后选拔贤良、黜退奸郡、诛杀罪人、奖赏有功之人,这是政治的最后一步。所以,第一年执政宜实施第一步,第三年之后才实施最后一步。奖赏不要过分,刑罚不要滥用。奖赏过分,那么好处就会施加到道德不良的小人;刑罚滥用,那么危害就会涉及到道德高尚的君子。如果不幸赏刑发生失误,那就宁可过分地奖赏也不要滥用刑罚;与其伤害好人,不如让邪恶的人得利。
材料二:
听说古代善于用人的君主,必定会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并且赏罚分明。有治理国家才能的臣子,为国立功未履行职责,在官位上展现才能未接受职务。做臣子的都能发挥他们的才能,胜任他们的官职。明君使职事不相互干挠,所以不会发生争吵;使臣下不兼任官职,所以各自都有擅长的技能;使人们不为同一件事情而立功,所以不会发生争斗。天下所有的人不得相互伤害,这是治世的最高境界。明君设立可以得到的赏赐,设立可以避免的刑罚。所以贤者奋力立功得赏而没有伍子胥那样的灾祸,愚钝的人过着安静的生活而不会陷入险境。明君设立的标准容易看到,信约就能确立;他的教导容易懂得,说话就起作用;他的法制容易遵守,命令就会得到执行。这三方面都做到了,君主又没有私心,臣下就可以遵循法令而治理政事,如同看着标志来行动。明君鼓励廉耻之心,提倡仁又之举。介子推没有爵禄,凭着“义”追随晋文公出亡,途中饥饿难忍,又凭着“仁”剖下身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所以君主铭记他的德行,书上著录他的名字。君主乐于使臣下为公尽力,而苦于他们为私夺权。君臣的利益,没有比这更深远的了。所以治理得最好的国家,实行赏罚,但不凭个人喜怒。射箭中靶,赏罚得当,所以尧可复生。羿能再世。这样一来,君主高枕无忧,臣下乐于尽职,治国之法普遍地实行于夫下,恩德流传千秋万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言百练: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辙)
奸劫弑臣第十四
治之有道 奸劫弑臣·第十四 02
管仲对人性的洞察:告诫我们处理好这两种关系,否则自己就危险了
《管子·小匡》阅读训练
集大成者韩非子:抱法、处势、用术丨诸子百家之 韩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