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不尽的乡愁,忆不完的余光中——纪念余光中先生

静下心来后,便打算写点文字来纪念这位文坛巨人了。

诗人余光中,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余先生90年的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他至今驰骋文坛已经超过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他的生日正好是重阳,他自己说他是“茱萸的孩子”。当初为何走了写作这条路呢?他说,“我写作,是迫不得已,就像打喷嚏,却凭空喷出了彩霞;又像是咳嗽,不得不咳,索性咳成了音乐。”

记得他曾放言,“凡我在处,就是中国”,这也可以看出他的自信;而如今,凡他在处,便是世界。实在是他的文学影响太大了,让更多的人受到感染,使更多的人铭记他。

余光中先生之所以被大陆读者熟悉和铭记,首先是以一首《乡愁》的功劳,一首《乡愁》在全球华人世界引发强烈共鸣。

因为每个人不同程度的都有一个“乡愁”情节,而“乡愁”有一部分是时间造成的,还不完全是空间的转移。在这种意义之下,每个人都回不到童年的故乡,都有乡愁。

但他又不仅仅是一位诗人。他长期投身大学教育事业,一生笔耕不辍,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四大领域都有所成就——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

余光中的博学、谐趣或者是犀利,都尽在其中。

在他诸多作品中,最能体现那一种余光中诗人的洒脱气质的,是他写给给莎士比亚的一封信。

其实,余光中先生在信中主要并不是与莎翁来探讨文学,他想表达的是对文化机构那帮不懂文学、不懂文章却偏偏自以为是的“大老爷们”的讽刺与不满!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千百年前的杜甫老头儿,早已洞明了这一切!其实,文学创作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千百年的轮回,古今都是如此。所以实在不必过于纠结,只管走好自己的路就行了。

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到大陆。这是中国经济再次启动的时候,因此余先生也正好见证了改革发展的那伟大时刻。

于是,从那时起,这个国度里的人们,便一直狂奔到现在。现在,跑累了,开始稍作休息,谈文化,但文化在哪呢?一回头,发现文化已经远远地落在了身后。

当端午节被韩国抢先申遗成功之后,全国上下都一片哗然,纷纷谴责韩国,指责世界文化组织的检查和批准不合理。

而余光中先生却很清醒,也很淡然。他说,一个节日是否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在于我们是否还认真地在过节,是否还在肯定甚至发扬其立节的精神,是否能刷新或美化其庆祝的仪式。

活的传统才真正属于我们。如果我们能就端午这样的传统节日写出动人的诗、小说或戏剧,或拍出一部轰动世界的电影,国际上自然就知道这是中国人的节日。

余光中先生走了,但他那诗意的光芒,却会不断伴随着风和雨,滋养大地生生不息的希望!

或许,我们不必太悲切。人间从此,再无余光中;然而,相信在天国中,他却已然与太白相对而酌。而辽阔的大地之上,必将继续传唱他的歌声,他的诗与酒,他的乡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余光中先生周年祭
《诗家天地期刊》 第251期悼念余光中先生同题:隔岸惊闻噩耗传,魂消玉陨已成仙
诗人余光中今日辞世 再读一次《乡愁》送别先生
余光中:诗人去了那头,把诗留在了这头
纪念不会死的诗人余光中
余光中|当渡船解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