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家访谈|周建设:语文课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语文清话

语文的边界

就是世界的边界

编者按: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要“发展逻辑思维”“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如何在语文课上培养逻辑思维?语文课上可以教的逻辑规则有哪些?如何结合语言规律的学习讲逻辑知识?周建设教授的访谈帮读者解答了上述问题。

周建设,1957年生,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1988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语言逻辑专业,获硕士学位;2002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语言哲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0年8月至2001年9月美国堪萨斯大学、得克萨斯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语言哲学、语义学与语法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逻辑语义论》《西方逻辑语义研究》《语义、逻辑与语言哲学》《语言学名词(语法卷)》等。

语文课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周建设教授访谈

文 | 李节

李节(以下简称“李”):有人说,语文课对于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丝毫不亚于数学课。您赞同这个说法吗?

周建设(以下简称“周”):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语文是思想的表达。在语文学习中,对语言表达的训练,即如何使用恰当的言辞准确地表达对应的思想,这需要一种严密的逻辑思维;理解语言,分析言辞的语义要素,也来不得丝毫马虎,否则就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与理解数学问题过程中精确分析语言意义而后精确求解异曲同工。当然,语文课主要是学习语言和文化,学习语言表达与理解。逻辑是属于思维训练的问题,如果在语文课中重视逻辑思维习惯的养成,就能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李:20世纪80年代,中学语文教材中曾经编有逻辑知识短文,在语文教学中有“八字宪法”的说法,指的是“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八种语文基本知识,其中的“逻”指的是逻辑。什么是逻辑?逻辑是不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周:逻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是作为学问的逻辑——逻辑学。逻辑学是关于概念、判断、推理的科学;另一方面是指规律,我们把规律性的东西叫逻辑。规律意义上的逻辑通常涉及与生活、认知相关的内容。比如,一个人做事有逻辑,讲的是做事的程序;水流动有它的逻辑,讲的是物质自身的运行。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情况下讲的是规律意义上的逻辑。

逻辑是不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我认为,作为一门学问或理论体系,不一定非要不可,但是作为按照规律进行思维的逻辑训练,应该是必需的。在中学阶段学习逻辑,可以从逻辑理论体系中选择一些简单的知识,重点应该放在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上,让学生从事物的逻辑规律角度,而不是从逻辑知识的角度认识世界、分析问题、表达思想。

李:“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与人的认知能力相关的吗?认知规律指的是思维的规律吗?

周:规律意义上的逻辑与人的认知能力有关。人的认知能力强,他对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把握就要好一些。认知规律与思维规律相关,但不等于思维规律。认知规律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偏重于心理过程;从哲学意义上来说,偏重于认识过程。而思维规律往往是从逻辑学意义上说的,偏重于人的理性思考。

李:可以在语文课上学习“简单的知识”和“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您能否再具体谈一谈?

周:首先需要清楚,在语文课学习逻辑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运用逻辑知识进行严密的思维。比如,如何认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何通过语言准确表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核心问题是认识事物的性质和关系,这是认识的层面。学生认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要求认识事物的对象及事物关系。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外延关系,如它们之间相容的关系,包括同一关系、从属关系、交叉关系等;还有不相容的关系,包括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从判断角度说,学习逻辑知识就是训练学生对事物的断定性态度。对事物的断定性态度,有是否符合事物实际情况的问题。判断的语言表达,既训练对词项或命题之间关系的认识,又培养对事物的判定态度。学习推理知识,主要是训练寻找词项之间的联系、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从前提推出结论的知识是逻辑知识的要义。

在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不在于掌握多少逻辑知识,而在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观察、思考和表现事物规律的能力。读书有规律,这就是读书的逻辑;记忆知识有规律,这就是记忆的逻辑;甚至自己的学习安排,是上午精力充沛,还是下午精力充沛,按照精力的充沛程度来安排学习,也是一种逻辑。在语文课当中,这种思维逻辑能力训练其实是管用的,应当将它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语文课中的逻辑,如果既包括知识意义上的逻辑,也包括规律意义上的逻辑,那么,我个人认为,可以用5%甚至10%的力量来讲逻辑知识,用90%甚至95%的力量来训练学生运用规律意义上的逻辑,训练学生按照事物规律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而不可刻板地背诵和考试逻辑知识。

李:1987年语文教学大纲修订,为了降低难度,删去了教材中的逻辑知识短文。中学生学习逻辑有难度吗?

周:这是一个看似非常简单,其实非常重要也是非常难回答的问题。先讲为什么很难回答。因为角度不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就会不同。新中国成立之初,规范统一语言是国策。20世纪50年代开始,强调语言规范合理,倡导学习逻辑。到80年代,有人认为,在基础教育中讲逻辑知识,枯燥、难学又看不到明显效果,于是从教材中删去了逻辑知识短文。我不认为给现代的中学生讲逻辑知识难,其实很多知识比逻辑难得多。关键是值不值得加逻辑知识。我认为,值得加。可以在高年级中学生教材里面加一些基本的逻辑知识,分量一定要少而精,表达一定要简单明白,不能把内容讲得太抽象,太死板。精要的逻辑知识对于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是有理论引导作用的,但这不能代替花更多力气进行认知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思维训练。能够符合规律地表达思维内容就是逻辑能力强。

李:“能够符合规律地表达思维内容”是不是涉及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之间的关系?

周:思维能力是人脑内在的对事物思考的能力,涉及对事物的认识,包括认识事物的表象和本质。这种能力的形成与人跟事物打交道的深度相关,与人的知识经验有关。语言能力是用语言表达思维结果的一种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二者是内在与外在、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思维能力是内在的,看不见听不着;语言能力是外在的,通过外在的物质形式如语音、文字、词汇表现出来。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这二者是联系在一起的。人类进入语言时期,在多数情况下,思维的同时,语言是默默相伴的。练习想清楚,是思维训练;练习说清楚,是语言训练。语文是语言的文字表现形式。学习语文不忘分析语文背后的思维规律,就是训练思维;思考问题不忘用好语言表达方式,就是语文训练。

李:语文教师需要掌握系统的逻辑和思维规律方面的知识吗?

周:语文教师应该掌握比较系统的逻辑知识,熟悉语文教材中的全部逻辑知识是底线。现在有的教师就业前,在高等学校并不一定系统学习过逻辑知识,这就需要自己花一些时间自学,同样能够掌握中学教学需要的逻辑知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在育人过程中应占相当大的比例。逻辑思维训练,一是逻辑知识修养,二是逻辑思维能力训练。要引导学生逻辑思维训练,教师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应当懂得逻辑。什么叫比较系统地掌握逻辑知识?就是要知道基本概念系统知识,判断系统知识,推理系统知识,还包括一些基本的论证方法,此外,还可以学习西方逻辑学中的一些逻辑方法,如探索因果联系的方法等。

李:如何在语文课上讲授逻辑知识?应注意哪些问题?

周:如何讲授,语文教师经验丰富自有高招。有些共性问题可以提一提。第一,要注意将逻辑知识讲活。因为逻辑是抽象的,如果不特别考虑讲授方式,会让学生觉得越来越枯燥,失去学习兴趣,最终影响逻辑知识的掌握。第二,要注意处理好逻辑与语文内容融合的关系。语文重在语言,逻辑重在思维。如果不注意将逻辑融入语文,很容易相互割裂。要想方设法将逻辑知识渗透到语文教学全过程,贯穿在词语解释、阅读理解、作业、作文、报告、演讲等学习活动中,在学习活动中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第三,注意让逻辑变得活生生的。比如,文学作品的意象分析就有意象创造的逻辑组织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多去体验思考。这就是我所讲的1∶9的关系,即用1份时间精力学习逻辑知识,用9份精力去认知事物的逻辑规律,认识语文内容所表达的规律性的东西,训练按照思维规律来表达思想。

李:文学作品中也有逻辑吗?如果有,是什么逻辑?

周:文学也讲逻辑,主要不是讲逻辑知识学问,而是讲文学表达的内容要符合事物认知规律。比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里边就有逻辑。这个逻辑是什么呢?讲的是一个事态的规律,反映的是作者构造的意象规律。学习语文需要逻辑训练,更多的是反映内容规律的训练,构造符合规律的文学意象的训练。

李:写文章的时候,逻辑管“对不对”的问题,语法管“通不通”的问题,修辞管“好不好”的问题,这样说有道理吗?

周:这是一种通俗的说法,有道理。逻辑管“对不对”是指逻辑要管逻辑形式所反映内容的真实性,真实不真实就是对不对的问题。语法是语言符号之间的搭配法则,语言符号搭配更多地依据人们的言语习惯约定俗成,相互言语,彼此顺通,这样的符号组合就是符合语法的。修辞管“好不好”是就表达效果而言的。表达效果可以通过语言的表现手法来实现,比如,很多同义词,在一个语句当中到底用哪一个最合适,最能产生交际效果,这就是修辞问题。比喻、排比、拟人等方式,就是人们经常用来加强语言效果的修辞手法。

李:用词不恰当、语句不通顺等语法问题是不是也大多属于逻辑问题?

周:从学科角度来说,不能说语法问题大多属于逻辑问题。语法是语法,逻辑是逻辑。为什么有人认为一些语法问题是逻辑问题,那是因为语文课讲的语法往往是带有内容的结构问题。内容本身的合理性问题,即“对不对”的问题,是逻辑问题。由于语文中不设逻辑课,又是在讨论语法时考虑“对不对”,因此就把“对不对”的逻辑问题和语法问题合二为一了。乔姆斯基造了一个典型例子来说明这种情况。他认为“无色的绿色想法愤怒地睡觉”(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这个句子的结构是合理的,但是,从语言内容与客观事实符合程度上说是不对的,因此是不合逻辑的。

李:在高考作文中,议论文占到八成以上,但高质量的文章并不多,有人认为,中学生其实并不会写逻辑严密、论证有力的议论文。也有大学老师认为,学生普遍不会推理,不会论证,不会写真正的论说文。您对这个现象有体会吗?

周:我基本同意说现在学生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议论文。但是,这不是学生本身的原因,因为议论文是难度较高的一种文体,涉及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需要深刻的思维层次,还需要准确的语言表达。写议论文,能训练学生对世界的深刻认识,以及训练学生用书面语表达对事物的各种关系、处理事物的复杂想法甚至创见。高考学生如果能够真正写到位,则能反映其思想深度和思维方式。学生写不到位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们自身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所限。

李:我看到一些讲作文法的书籍中,除了介绍判断、推理等方面的知识,也会强调多读书多积累材料。学习论证说理的方法是写好议论文的第一步,但要真正写好议论文,还需要充足的知识、经验、阅历的积累,可以这样理解吗?

周:可以这么理解。好的议论文需要对所议论问题有深入的见地。而深入的见地,不能出自作者的臆想,必须基于作者对所议论对象的相关知识、经验和阅历。知识、经验、阅历越丰富,对问题的认识就会越深刻,议论文就越有可能写好。

李:谢谢周先生接受我的访谈。

本文原载《语文学习》2016年第6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说话才有条理清晰有逻辑?
逻辑思维的内涵
逻辑的力量 | 统编高中语文选必上第四单元专题学习【第二课段教学课件】
也说“作文说到底是思维训练吗”
【聚焦语文真问题】“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之一|陈 军:知识·语段·练习——阅读教学...
语文课要让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