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师谈高考作文 | 质朴中见厚重,思辨间显新意

【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专家解析】

本次高考作文题引用了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关于“体育之效”的相关论述。

引文有以下三层意思:第一层以耳目为例,指出不聪不明者亦可以变为聪明,说明人的身体是会变化的。那么怎样才会发生变化,第二层通过“生而强者”与“弱者”的对比,强调人要“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才能“变而为强”,第三层得出结论,“弱者不必自悲”,而是努力“至于强”。综合三层意思,“要勤于锻炼使自己变强大”的命题意图还是很明显。

本次作文命题特点突出:

一、形式上质朴。告别了延续好几年的情境式作文,重又回归到传统的材料作文上,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材料解读上,命题也没有文体要求,给了考生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内容上厚重。在去年疫情的强大形势之下,全民猜题考体育,反押题考了历史文化的主题。今年重拾体育这一核心命题,可谓是“众望所归”。体育这一主题体现了“一点四面”中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核心需求。

三、选拔有区分度。考题在审题立意上对学生做了较高的要求,这是“体育”这一母题统摄下的“体育之效”,立意不能仅仅谈及体育锻炼对于身体的作用,而应把重心放在对意志的磨炼、对能力的提升上去,甚至还可以升华,推而广之,由个人及国家,由个人及社会,文章才能更具深度。

四、不避热点。虽然“体育”这一话题也曾出现在各个模考题中,但命题者也没有刻意回避,而是紧贴《高考评价体系》对“核心价值”的要求:“具有健康意识,注重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由此可见,高考作文备考无须回避热点,钻研偏怪,牢牢把握新课程标准及评价体系才是关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了《觉醒时代》,就会写高考作文了吗?
高考作文:孙绍振教授解读2021年高考作文题
20210607教学手记——2021高考作文解读:高考命题未进步,但可以写好作文
名师写高考作文(全国新高考Ⅰ卷)|历史,真的会“重演”吗?/李强
金汇昆:作文审题的思维难度
王新民:强者(一位语文老师的高考下水作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