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是在养孩子,还是在搞理财?

一些感触,不一定对。

我待的这家单位,人多,上上下下五六万员工。形形色色的父母都有。一说到孩子,便能聊到眉飞色舞。谈得深了,大多话题总要归结到一个焦点上来——钱。

和当代爸妈聊天不用费劲儿。你起个关于孩子的话题,他们自己就能滔滔不绝地说上半小时。我一位同事怀孕,偶然说起双十一,她突地便垂下眼,双手温柔抚摸着自己的肚子,说道已经在购物车里放满了各式各样的尿布、童装和奶粉,又为我细细道来用什么地方棉花织成的布匹对婴儿皮肤好,紧接着又分析何种成分的奶粉有助于幼儿大脑发育……俨然已是育儿届的行家里手。

她径自说了一会儿,顿住了,叹了口气:可惜就是太贵了。

细问了一番,才知道这堆尿布、童装和奶粉,无一不是精挑细选,孩子还没出生,五六万的婴幼用品就花出去了。

她抬起头,眉头紧锁地对我说:生孩子真是太花钱了。

大家都知道,不仅生孩子花钱,养孩子,更花钱。

某天和一个入职十多年的小领导聊户口,不知怎地又聊到学区房;聊到学区房,又自然而然地延申到辅导班上头去了。

这个小领导,典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北京土著。每月拿着三万出头的死工资,在国企中还算中上游,一聊到辅导班,情不自禁地皱眉头:自家儿子上小学了,每周一次数学辅导,一次英语外教,一次跆拳道兴趣班,就要花去一万五六。自己每天在金融街进进出出,外人看着光鲜亮丽,其实出去吃碗面条,都要盘算要不要另加一碟牛肉,你说养个小孩儿咋就恁贵呢?

我说,这些课程能省则省,小孩自己要不喜欢,那就别上嘛。

他立马冲我瞪了瞪眼:你懂什么。我这标准放北京,那都算是穷养了。谁家不是这么过来的?

说罢,有每年花三十万送孩子上私立学校的同事咳了声嗽,不发一言。

一边是为育儿殚精竭虑的父母,一边,我司每年又欢迎着广大高校毕业,络绎不绝入局的年轻人们。

这些年约莫是经济不景气,我司的名校精英越来越多。清北人大不算稀罕,藤校毕业生也是源源不断。前年我司喜迎一名斯坦福经济系毕业的高材生,部门领导大喜过望,如此人才怎么能浪费了事,于是大手一挥,决定派他去从事一项重要工作。

就是填报表。

对于此公选择进入我司,我一度也很不能理解。因为我们起薪之低,在行业内也是鼎鼎大名的。他堂堂一个硕士,月薪也不过2900而已。

您没看错,2900,没有年终奖,还不到征税起点额。

除了斯坦福,还有常青藤名校的孩子。这位姑娘生得齐整,又是名校毕业,言谈举止极为规矩,于是委之以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

行政。

说好听些是行政,说难听些,就是高级服务领班。她的任务,便是传递文件,领取各类福利用品,以及高层领导们会面吃饭时,站在餐厅外头等候吩咐。

听着清闲,因为不用太费脑子,其实着实也辛苦。旁的不说,头儿们晚上兴致来了,站在餐厅门口到九十点钟等候吩咐,也不是什么好差事。

一次我看到她,在办公室外偷偷抹眼泪。

问了句为什么,她回答:哥,我好歹也是个科班毕业的研究生,怎么出来以后就干这些活儿?

当然,这些活儿也不是不能干。如果月薪不是2900而是29000,相信她也会干得开心一点。

对这些青年人们,不仅我惋惜,公司的老大哥老大姐们,也同样惋惜。

“念那么多书,读了那么好的学校,怎么就跑这儿来了?”

实事求是。这些年轻人也不算失败。我司虽算不上宇宙级机构,但好歹工作稳定,旱涝保收,还能顺带解决北京户口。买房是吃力了些,但要在30岁前结婚,找个半斤八两的对象,两口子同心协力,在没有父母支援的前提下,基本能保证在退休前,在北京南四环边上,靠自己还够一套90平小三居的贷款。

听起来不算太好,也不算太惨,是不是?

但这明显不是大哥大姐们,对自家小孩儿的期待。

说起自家小孩儿,他们总是眼里放光的。很明显,大家都笃信,祖国的下一代,值得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公司应该比这个更大些,收入应该比这个更高些,房子应该比这个更宽敞些,自然更不会去做什么填报表、当守门员的活计。

他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就像那位每月在小孩身上花一万五六的土著大哥,便深信不疑:我千辛万苦给他找好学校,还把一半工资都花他身上,怎么也得学出个样子来吧?否则,这么些钱不就白砸了吗?

养孩子是谈钱的吗?

您别说,好像还真是。

到网上随便翻一翻,满眼都是“没钱不要生孩子”之类的言论。

上贵族学习,买天价学区房,报各式各样的补习班,吃穿用度都得是最好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诚然,我们中国人是极有付出精神的民族,但这付出也远远没到自虐的程度吧?

这种付出,更大程度上,是相信今天节衣缩食,会换来一个更加美好灿烂的未来。

这个未来,不仅是孩子的未来,更是你的未来。

花大价钱砸在孩子身上,是为了他的未来更加美好幸福吗?

是,也不是。

我看到很多父母,送孩子去接受昂贵的一对一钢琴、绘画、书法、体育辅导班。当小孩真正产生点兴趣的时候,又强拉硬拽地把小孩赶回应试教育的老路,督促他考大学,学金融,以后出来找份工作赚大钱。

这些父母眼中的幸福,无非就是孩子坦荡顺利,官位越高越妙,钞票越多越好。

而别的兴趣技能,无非就是实现该前途的陪衬而已。

这些父母的育儿路,就像一场设计精巧而长途漫漫的投资。

就像他们平时钻研什么炒股秘法、基金独门、一年稳赚30%不赔的理财技巧等等,从育儿书里,从互联网上,从身边人的言传身教里,自以为摸索到一条包赚不赔的长期投资秘方,把自家孩子,当作一项投资事业在经营——

我报这门钢琴课,是为了孩子升上重点小学。

我购买600万的学区房,是为了孩子以后能考上985。

我送孩子进了985,是为了他以后能找到一份年薪百万的工作。

年薪百万,十年就是千万,三十年就是三千万,这么算来,这门生意真是划算啊!不说能跟比特币比肩,起码不比炒黄金差吧。

以投资心态去养孩子,赚了当然欢天喜地,赔了自然垂头丧气。所以我司的大哥才会唠出一句狠话:不争气,那我这些钱不都白砸了吗?

然而养孩子就跟炒A股一样,总是一赚二平七赔本。

我从小没上过补习班,跟着公立学校的步伐一路踩点前进,高二那年,因为数学实在差得天怒人怨,被班主任叫着父母说,求求给他报个补习班吧。

于是才上了半年的数学补习班。

作为一个末流985毕业生的我,进入这家不大不小,不高不低的单位,拿着不咸不淡的薪水,我自认为我这笔生意不算大赚,但也不算大亏。

但看着我司那些年轻孩子,真忍不住为他们父母担忧,该如何才能说服自己,心安理得地接受,自己花大价钱培养出来的藤校优等生,拿着2900的月薪,做着填报表、守大门的活计呢?

又该怎么才能说服那些大哥大姐同事:您也甭费太多劲儿,看看这些年轻人吧,就是咱孩子的未来……不,说不定还不如呢。

人不是投资,更不是商品。

这世间最不可控的因素,就是人。

天气还有预报呢,而我们,根本无法预料明天究竟会有什么,降落到自己头上。

把养小孩儿当作投资,倒也没错,是我们中国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与“人定胜天”思想的完美融合。

但与其每天盯着成绩单、录取条件、班主任评价抓耳挠腮,哀叹自己投进去的钱赔了个底朝天,还不如放宽心态,接受孩子是比不上别人,甚至比不上自己的赔钱货事实。

觉得愤怒和不甘?是啊,活生生的一个人,怎么就这么莫名其妙地沦为了物品呢?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后拼命砸钱,这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活生生的物化吗?把自己孩子当作商品,待价而沽——许多父母所谓的爱与疼惜,本质上看,不就这么回事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理财为孩子种下
过来人告诉你,婚后都变成这样
邓超:我从不给孩子报补习班;网友:那是你孩子还没上小学!
孩子从小上不上兴趣班,长大后差距会很明显,事实如此,并无偏见
细数《小舍得》的四大脱离现实的剧情,中国的父母最有发言权!
第十集(33):老妈爱忽悠——最幸福的初一小孩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