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账户的启示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查理德.塞勒,曾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


如果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


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去听。


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音乐会门票。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门票弄丢了。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门票,你是否还会去听?


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



查理德.塞勒认为人在决定消费行为时,会优先考虑心理账户。这个心理账户就好像淘宝购物网站的导航栏,手机、相机、笔记本是数码类,衣服、裤子、帽子是服装类,买书、听课、培训是教育投资类,聚会、爬山、唱歌是社交活动类,中彩票、抢到红包、继承遗产是意外收入类,工资、奖金、绩效是正常收入类,人们对待不同类目的消费行为都持有不同的预算限额或不同的消费态度,这就是心理账户。


比如:你前两天刚买了一款全新ipone8手机,今天iphoneX出来了,你就不太可能再花钱买iphoneX。但是你前两天刚买了一款全新iphone8手机,今天在商场里看到了一个名牌包包,价格跟IPHONE X差不多,那么你很有可能毫不犹豫的买下来。



又比如:你今天在大马路上捡到100块钱,你用这100块钱请朋友吃了顿饭,你对花费这100块钱的“心疼”程度,肯定小于自己辛苦打工挣来的100块钱。并且在请客吃饭的花费上,即便已经超出了100,比如消费了120,你也会有种自己只付了20元的错觉,而如果是用自己打工挣来的120块钱,感受就不一样。


开头实验里的电话卡和音乐会的门票也是同样道理,把它们归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会选择继续听音乐会。但当丢了音乐会的门票和后来需要再次购买的门票被划入同一个心理账户时,原本200块钱的音乐会门票,看上去就好像变得要花400元钱了,人们就觉得这样做非常不划算,而事实上,如果你要继续看这场音乐会,所需花费的钱,其实是相等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行为,都离不开“心理账户”这个理论。


走在马路上看到1毛钱,你不一定会弯下腰去捡,而如果是在微信上抢红包,即便是1毛钱,你也会抢得很开心;超市里放着500元的月饼大礼包,如果只是用来自己吃,相信你肯定不会购买,但如果月饼是用来送给自己未来的老丈人,那么相信你是会狠下心来;上网看腾讯视频,单个电影,5块钱一部,包月20块钱,但能看所有的付费电影,连续包月只要15块钱;在商场买东西的时候,有信用卡和现金,但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用信用卡来支付……



这些行为其实都是人的心理账户在作祟。当然这些都是浅层次的心理账户应用,它更多的可以被用于投资和商业模式。


打个比方,以卖葡萄为例:没有应用心理账户的葡萄种植户,就是单纯的把葡萄按照多少一斤卖批发商或者路人。应用了心理账户的葡萄种植户,把自家的葡萄园打造成了葡萄采摘基地,让卖葡萄变成摘葡萄的体验式服务。


而玩好心理账户的葡萄种植户,则是把葡萄基地变成一站式的旅游景区,提供采摘、酿酒、品酒、旅游观光一些列的周边服务,然后搞了个免费吃三年葡萄的模式(一次性交398元成为VIP,然后第一年你可以享受4件15元一斤的普通葡萄,第二年,你可以享受2件15元每斤的葡萄,第三年你可以享受600元的有机葡萄两件。关键是三年以后直接退你400元。当然你可以用来购买葡萄酒,一律八折)



你也许会想免费吃三年的话,一分钱不收,那这个基地还赚什么?事实上,免费吃三年葡萄的模式很挣钱,你想想,发行这个VIP,他的基地是不是就相当于有上千个宣传者了,能参与进来的,基本上不是为了占便宜,因为如果是占便宜的话,去街上买一斤才三元。所以这些都是有消费能力的中高端用户。


那么只要葡萄好吃,你觉得这一点够吃吗?带家里人过来采摘、休闲、度假、要不要吃喝住?来这里品酒、美食、观景,后端的消费太多,这个只是吸引用户的参与这个活动,人来了就有办法把他们的钱留下来。而这个免费吃三年葡萄的模式,是不是利用了人的“心理账户”呢?



很多东西,就像这个“心理账户”一样,换种思维,换个说法。顾客的购买率就能提高,至少,它能让顾客减少花钱的“疼痛感”,认为物超所值,或者“此钱非彼钱”,那么,你就赢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比存折更珍贵的,是你我都有的心理账户
神奇的心理账户·商学院(1)
想成为销售高手,你要懂点消费心理学(1)
“心理账户”怎样影响你的钱包
为什么平时节俭的麻麻到了节假日会突变剁手党?
郝旭光:心理账户理论可解释许多非理性消费行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