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孔子诗论》逸诗说难以成立 ——与马承源先生商榷
上海博物馆近年从香港购进一大批战国时代的楚简,几年来通过媒体广泛报道,已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这批竹简经过上海博物馆科技专家合力攻关,采取了很好的修复保护措施,为简文的释读研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经过数年对简文的考释研究,马承源先生主编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下简称《楚竹书》)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的确是一件书林盛事。在此我们对上博文物工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由衷的敬意。

早在2000年8月《文汇报》曾刊出两枚《孔子诗论》简,当年在北京召开的新出简牍国际会议上,有学者就简文是否“孔子”两字合文提出不同意见,引起与会同仁很大兴趣。现在马承源先生又把有关材料公布出来,“孔子”二字应无疑义,这是简牍中首次见到“孔子”的名字,自然意义非凡。

《孔子诗论》是《楚竹书》一书中的第一部分,共有简29枚,约一千字,主要内容为孔子对诗篇的各种评语,反映了他的诗学见解。这些评论,虽然残缺不全,未见全豹,但比传世典籍中孔子论诗的内容丰富而系统得多,为先秦文学批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宝贵资料,必将产生深远影响。简文中提到了诗中的《讼》、《大夏》、《少夏》和《邦风》四部分,即今本《诗经》的《颂》、《大雅》、《小雅》、《国风》。诗论中实际见到的篇名共58篇,另有几篇只有论诗内容而因竹简残缺未见篇名。论诗文字中有的引用了篇中的诗句,但大部分为直接作评语而未引诗句。全部29枚简由马先生作了较为详尽的考释,并在附录中作了简本与今本对照表。在实际见到的篇名中有7篇马先生没有找到对应的今本,从而断定为今本所无的逸诗,在以前的报道中甚至以此作为孔子删诗的证据,“删诗说”一时成为热烈讨论的话题。其实就目前所公布的材料来看,所谓“逸诗”篇名,今本都有对应,这主要是由于竹简中战国楚文字未能释出而造成的。另外有3篇马先生其实已找到对应的今本篇名,其中2篇因有两个古文字未得落实而不敢确定,另1篇因理解文义有误而被否定。最后还有1篇对应有误。以下就以上11个篇名的释读及其对应的今本篇名问题扼要阐述我们的观点,详细考证,则另有专文,恳请马先生及学界同仁指教。

今本篇名的一般情况首先简单谈谈今本《诗经》篇名问题。诗篇名一般为两个字,也有一字、三字、四字、五字篇名。二字篇名多取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当然也有例外,如《郑风·褰裳》、《秦风·渭阳》、《陈风·宛丘》、《商颂·长发》取首章第二句,《召南·驺虞》、《小雅·庭燎》取首章第三句,《周南·汉广》、《秦风·权舆》取首章第五句。还有不取首章的,如《大雅·大东》取第二章首句,《小雅·巧言》则取第五章第七句。不取首章首句的篇名,有些是取诗中的关键词。另外有的篇名文字在诗中未见,可能今本诗句有脱文,如《雨无正》(也见于上博简,写作“雨亡政”)。《诗经》在流传过程中,各家经师的取舍也可能有所不同,这样也会造成差异。可见诗经篇名问题比较复杂,需要具体分析。

今本诗经有不少篇名相同,如《谷风》(见于《邶风》、《小雅》),《柏舟》(见于《邶风》、《风》),《扬之水》(见于《王风》、《郑风》、《唐风》),《羔裘》(见于《郑风》、《唐风》、《桧风》),《甫田》(见于《齐风》、《小雅》),《杜》(见于《唐风》、《小雅》),《无衣》(见于《唐风》、《秦风》),《黄鸟》(见于《秦风》、《小雅》)。

今本《诗经》三字篇名中,如果首句为四字,一般省略句中虚字为篇名,如《将仲子》、《遵大路》、《汾沮洳》、《节南山》、《何人斯》、《信南山》、《都士人》等,省略首句中的“兮”或“彼”字。

简本与今本误对之例了解今本诗经篇名的这些情况,对我们认识简本诗篇名很有帮助。如第十八简篇名《折杜》,马先生考释以为对应今本《杜》,“”是“折”之误字。我们认为《杜》首句为“有之杜”,“”是形容词,不能读为“折”,故疑简本反误。而且从简文文义看,此篇实对应今本《唐风·有之杜》,可知今本《有之杜》古也题作《杜》。

附带说一下,第二十一简篇名《△(从臧从贝)大车》,对应今本《小雅·无将大车》,马先生认为今本诗中的“无”字是衍文,其实“无”为虚字,正合篇名省略之例,况且从诗义来看,也不可能是衍文。

已对应而不能确定之例1、古文字未能释出而不能对应之例:

第八简《少△》和第二十一、二十二简《△丘》,马先生已指出它们分别对应今本《小宛》和《宛丘》,但此二字未知释作何字。

(1)我们认为《小宛》之“宛”,简文应隶作《说文·兔部》“从三兔”之字,字形为共用一兔头。此字《说文》缺其读若,颇疑其古读若“冤”声。“冤”、“宛”古音极近,故简本作《少冤》。

(2)《宛丘》之“宛”字写法,又见于包山、郭店楚简一字之偏旁,有学者隶作“甸”,从上博简看似不确,我们则读为《说文》“畎”字或体。“畎”、“宛”古音也很近,可通假,故简本作《畎丘》。

2、简本文义理解有误而不能对应之例:

其实文义理解有误主要还是因为简文中有其他古文字未能释读,从而影响了对文义的理解,与前一条同一根源。

如第二十七简《可斯》对应今本《小雅·何人斯》,此篇是一首绝交诗,也与简文“截之矣,断其所爱”等语相符,马先生未能释出“截”、“断” 二字,虽然引到《何人斯》,但却轻易否定了,可谓失之交臂。

未能得到对应的篇名

1、第十六、十七简都有“”字,在篇名中应读为“葛”,二字古音近。十七简“《菜》”即《采葛》。

2、十六简篇名“葛”下一字从寻从古,如读为“寻”声,篇名为《葛覃》,因“寻”、“覃”二字古音很近;如读为“古”声,篇名则疑是《葛屦》,“古”、“屦”古音也近,而左边“寻”字可能是古文字“舄”之讹形,在此作形符。另外,从简本文义来看,与今本《葛覃》、《葛屦》诗旨似皆不甚吻合,而《小雅·大东》第二章也有“纠纠葛屦,可以履霜?”之句,且其诗义与简本有相合处,故疑简本对应今本《大东》。

3、第二十八简《牆又荠》之“牆”字,又见于包山楚简人名和郭店楚简《语丛四》“牆又(有)耳”。《牆又荠》无疑即《牆有茨》,荠、茨古音近可通假。

4、第二十七简“《中氏》君子”之“中氏”即“仲氏”。《大雅·大明》第二章有“挚仲氏任,自彼殷商”云云,诗述挚国次女(即仲氏)太任嫁周之先公王季,历文王、武王三世创立功业之事。孔子曾有“吾从周”之语,这与简文“君子”之评也相合。所以我们认为《中氏》相当今本《大明》。

5、第二十九简云:涉秦(溱)其绝。而士。角枕妇。河水智(知)(下缺)。

今按此简诸篇皆论士女之事,故合在一简评论。《涉秦(溱)》,马先生已指出相当今本《褰裳》,可见与今本用字取舍不同,这样的例子还有第二十五简《又(有)兔》相当今本《兔爰》,而第二十九简尤为特出。

《柎而》之“柎”字,马先生隶定为“侓”,不确。《柎而》疑读为“著而”,相当于今本《著》,其首句为“俟我于著乎而”,全诗叙述一男子迎亲的情况。“而”为语气词,今本省略。今本不省之例有《简兮》、《皇矣》等篇。

6、《角枕》之“枕”字,左从“巾”,是形符,右上从“采”,右下从“臼”(齿之象形)。我们认为“采”是“審”之省声,“瀋”、“沈”通用,所以此字应是枕头之枕的专字。《唐风·葛生》第三章云: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全诗描写一妇人对逝世丈夫的怀念之情。简本《角枕》篇名取第三章诗句,与今本不同。

7、《河水》应相当今本《邶风·新台》,此诗也描写士女之事。简本篇名取诗第一章第二句(“新台有,河水瀰瀰”),今本诗经有类似之例(见上引)。

最后,我们把以上所考简本诗篇名与今本篇名作一对照表,以便参看。


     简本                 今本     

    《折杜》             《有之杜》

    《少冤》             《小宛》  

    《畎丘》             《宛丘》  

    《菜》             《采葛》  

    《△(从寻从古)》 《大东》  

    《牆又荠》           《牆有茨》

    《可斯》             《何人斯》

    《中氏》             《大明》  

    《柎而》             《著》    

    《角枕》             《葛生》  

    《河水》             《新台》  

    
     (文中空字请查阅报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子诗论
出土简帛《诗经》文献综述
竹书孔子诗论(2)
《关雎》赏析
骈宇骞:出土简帛书籍分类述略(六艺篇)(上)
上博简《孔子诗论》与孔子诗学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