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出殡仪式与风俗

出殡仪式与风俗

 

 

 

     一、驱邪招魂与避邪中国古老的民俗认为,当死者下葬的前后,虽然骨肉已将归于土,灵魂也升了天,但灵魂在一定的时候还会回到原处来,这叫做“回魂”。而且据阴阳先生的观点,魄在葬后的几天之内也还会从地里出来,随着魄的回来,就会有凶煞出现,而这种凶煞只有阴阳先生才能看得见,并且他还会推算出魄出现的高度、煞期的远近等等。这时候丧家为了避免凶煞扰乱家人的生活,就要请阴阳先生或术士念咒作法。长江流域地区的巫风巫术十分盛行,在丧葬活动中对这一类事情颇为重视,而且还有一套套比较完整的做法,所以在下葬前后都要请阴阳先生对死者的周围进行驱邪的活动。

    在四川做这种事情叫做“掩煞”。术士到丧家后,在屋里屋外的门壁上遍贴书符,他们认为这样做就可以护卫众人,免遭凶煞的危害。在湖南这一道程序是在安葬之前进行,他们认为鸡可以有掩煞的作用,便在安葬之前把一只准备好的公鸡由堪舆者拿在手中,站在墓井中,用嘴咬破鸡冠,把鸡血滴在墓井的五方五位,口中还要念念有词,这就表示“掩煞”了。掩煞后将鸡一抛,鸡即飞跳出墓井,湖南人把这叫做“跳井鸡”。

    湖北长阳地区的做法是:下葬的前一天就要“打井”,就是挖好墓坑,当灵柩抬到时,井内要用白布在八方布置,叫做“八卦米”,然后在坑内烧满纸钱,叫做“热井”。当这一系列的程序结束时,才能把灵柩放进墓坑。这其中的意思也与避煞有关。在江苏南部,是在尸体入棺后就举行这种驱邪仪式,办法是,尸体入棺时请来巫师念咒语,巫师在空中挥舞厨刀,并用所赐的水洒在灵柩前面和尸体上,俗语叫做“斩煞”。吴越地区在送葬回来后,还不能笔直地走进家门,必须中途到佛庙里去烧一炷香。当地的人认为,送葬回来很可能有鬼尾随身后,而鬼是害怕佛祖的,所以人经过佛庙才有可能甩掉身后的鬼。

    在死者的魄回来的时候,死者的亲人也要出门去躲避几天以免受到伤害。在江苏南部,这种习俗叫做“回煞”。时间大约在死者安葬以后的十余天内,这几天内亲属都要寄住在邻居家中,以避免与魂灵相遇,在江苏北部这种习俗被称为“避煞”。出煞的这天,全家要一个不留地出去避煞,直到时间过了才能回来。除了这样一些逃脱式的躲避方式以外,他们还利用种种的巫术方法来避开鬼神。吴越地区这样的方法运用得十分广泛。用来避邪的东西很多,比如在祭奠中,丧家要在门前放一堆焚烧的稻草,凡是来吊唁的人都要从火上跨过,然后再进入屋内,人们认为火具有避邪禳灾的作用,从上面跨过去后,就可以免灾了。民间还有把米筛、鱼网挂在门口的习俗,据说米筛眼睛多,可以识破鬼的行动,而鱼网则是捉鬼的工具,鬼见了就会避而远之。此外民间把磨盘、石舀、剪刀、镜子、秤等都看作是可以避邪的东西。在棺材出门时,要把大门关上,并压上磨盘或石舀。南京地区则是在棺材出门时,丧家拿出一斗米,上面插一尺、一秤、一镜、一剪刀,秤上还挂上挂历本,旁边放一盆炭火,称为“镇堂”。民间笃信这样就可以把鬼镇住,使它不敢前来扰乱。

    人们对那些自己回来的魂魄具有这样恐怖的心理,他们会努力地在丧葬中避邪驱邪以保生者的平安,但让人似乎难以理解的是,另一方面人们却还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去等待死者的魂灵回来,甚至还会去主动的把它招回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来看看民间的招魂风俗吧。

    前面我们也曾讲到招魂,这里所讲与前面不同的是,这是在死者下葬之后的招魂。杭州地区的人们认为,死者只有到了五七三十五天之后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这时候就要回来探望亲友。而死者的亲属这时也认为死者是已经死定了,不害怕它会再回来扰乱活人的生活,这时他们就会做一些迎接死者回来的工作。他们往往在门口设一个望乡台,用门板搭台,摆供桌椅,椅子上披上死者的衣衫,上面撑一把伞,以招亡魂。这时候人们招魂的心理定势是认为死者已经死定了,招魂的目的只是为了让死者最后一次地回家看看。而不是象前面的招魂,目的观念上是认为死者还未完全与人世脱离,魂灵还可以借助巫术的作用招回来,可以看出前后两次招魂作用和目的都是不同的。

    少数民族中普遍地存在着灵魂不灭的观念,他们认为人的肉体死后,灵魂还会到处飘荡,有时还会返回家中串串。这与汉族人认为死者在死去不久后还会返回家门的观念是大致上相同的。他们也对灵魂有一种恐惧的心理,害怕灵魂会扰乱他们平静的生活,因此为了求得平安的生活,他们希望对灵魂能有一个妥善的处理,他们采取的方法就是举行“回魂”的仪式。如云南的纳西族人在葬礼之后要请东巴(巫师)卜定死者回魂的日子,到时候也是全家人携带着食物远离家门去躲避三天,以防亡魂作祟,人畜遭祸。有的地方是在死者火化后的当天晚饭后,亲属把家里的火塘打扫干净,周围洒上灰,再把水槽装满水,然后关上屋门,门上挂以禾麻,竹筛子等,全家人赶上牲口,到别人家中去寄宿躲避三天,以便让死者回魂。有的地方则是在神龛前洒上灶灰,夜里不关堂屋门,好让死者的魂回来。

    彝族人对这种习俗有一种另外的理解和处理。他们也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死,但他们不是用简单的驱赶的办法把魂送走,而是先招回亡魂,招亡魂的办法是:先用木杆扎一个十字架,顶端附着羊毛,两侧扎上箭竹,下面披着细草,作成一个长约五寸的人形。这个人形就代表死者的灵魂。由毕摩对着它念咒诵经,将灵魂招附于上,然后放在家中,谁都不许碰它,每天还用酒肉祭奠。象这样招亡后一个月或者十年二十年再把灵魂送到高深岩洞存放起来。实际上这招魂就是为了送魂。

 

    二、守墓与做七汉族人自古就有墓祭的习俗,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就曾说过:汉人以宗庙之礼,移于陵墓。(《日知录》)这就是指的祭祀的礼仪。从史书中我们得知,汉代的时候,人们就开始举行这样一种祭奠活动了。汉代的朝廷官员苏武,被匈奴掳去十九年,后得以生还。在匈奴时,他得知汉武帝驾崩的消息,当时他就以皇帝下臣的身份为汉武帝带孝守灵。回到汉朝都城长安后,他马上又到武帝的坟上去进行虔诚的祭拜。古人重视墓祭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墓葬是死者灵魂居住的地方,人死而灵魂不会死,所以,举行墓祭,死者的在天之灵是会知道的。因此,在把死者安葬好以后,死者亲属还要守在墓前一段时间,并在墓前举行一些祭奠的活动。

    在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这种祭奠是不同的,各地都有一些自己的特色。四川各地举行的这种活动,当地叫做“朝祭”。活动是在死者下葬的当天晚上举行,丧家在墓前要举行整整一晚上的祭奠仪式,一直到第二天的破晓前。然后在葬后的第二天,丧家还要请僧人、道士或者巫师到坟上来插纸旗,周围还设一些香烛、纸钱、酒食等祭祀之物。当地把这一种作法叫做“谢坟”。但全国大多数地区是在死者葬后的三天内,到坟上去祭奠,叫做“圆坟”,或叫做“暖坟”“暖墓”等等。一般是孝子率全家到新坟上去添土、奠纸、举哀。

    江苏地区把这一活动叫做“复山”。去复山的时候,要带上素菜等在墓前烧纸钱、扫墓、哭泣。湖北人的习俗是在安葬后的三天内,每天晚上都要到坟上去点火把,火把多为稻草做成,以死者的年龄为准,每岁一节。有的还将稻草分成三段,围在坟的周围,每晚燃一节,三夜燃完一圈。燃烧火把的目的在当地的人看来,一是为防止野兽扒尸,二是说新逝的亡人夜晚怕黑,亲属燃烧火把可以为死者壮胆。

    鄂北一带的习俗是在安葬的三天以后,家人和至亲必须去上坟祭奠、培土、立碑、开沟、植树等等。祭完后,将碗打破倒扣于坟顶上,并将筷子折断,将花圈、哭丧棒等全都烧毁,有的还要将灵桌下供奉的坟土送回新坟,这就是湖北地区圆坟的习俗。也有的地方在安葬日的下午就去圆坟,当地俗语叫“复热土”。

    四川的西部地区在谢坟后还要进行一项祭奠活动,就是每晚到死者的坟前去烧纸,由死者的儿子和媳妇参加,还要带上香烛纸钱等物,一直要烧三天,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超度亡灵,好让死者的灵魂能早日升入天堂。

    少数民族中的侗族人也有这样的习俗,他们一般也是在下葬后的第三天举行一个仪式,请亲属都到新坟上去,供上香烛,此外还要摆上一个猪头。在鸣枪后,男子们跪拜,女子则哭别,一边哭还一边诉说死者的平生遭遇,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

    布依族人在死者安葬的三天后,也要举行一项祭奠仪式,他们的习俗认为,死者刚到阴间安家,十分冷寂,因此孝子要在黄昏时用干草包一些明火炭到墓地上去,为死者送火做伴,第一晚要送到墓地,第二晚只送到离墓地三分之二的路上,第三晚只要送到三分之一的路上去就行了。

    在死者墓前的祭奠完毕之后,再下一步就是民间普遍流行的“做七”活动,“做七”也叫“七七追荐”,俗语叫做“水陆道场”、“水陆大会”、“水陆会”或者“水陆斋仪”等等,这是民间办丧事时经常要举行的一种超度死者亡魂的法会。它在人死后每过七天就举行一次奠礼,或者颂经设斋,或者礼佛拜忏,以追荐亡灵,民间简称为“做七”。举行法会的时间间隔一般最少要七天,最多要做到四十九天为止,也就是说要每隔七天做一次,一共要做七次。做七原是佛家的的法事,到了宋代以后,道家也为人设道场做七。做七的民间习俗的解释是,人死七天后就会转生,每七天为一期,期满后会再降生,若一期期满后未得生缘,须再等一期,直到四十九天后为止。也有的民间习俗是这样解释做七风俗的,如湖南人认为,人死后每七天就会有一次冲克,这种冲克当然是对生者而言,因此每逢这个时候,生者就要为死者颂经超度,以免发生对生者不利的事情。

    旧时杭州的做七风俗是这样的,“一七”一般叫“头七”或“首七”,通常在第六天就开始,据《杭俗遗风》上说:做七须在第六日上,故名曰“敲六头儿”,要用土地庙的和尚来做,首七要敲打。内容是拜十五忏,挂功德画,张挂榜文,只是不放焰口,只观一下灯就结束。二七在死后第十四天,杭州的遗风认为二七与煞期不远,因此要兼做煞七的法坛或轮做送七,相对而言,二七的做法比较简单。三七由和尚念受生经,晚上要放焰口,焰口是梵语的音译,就是佛教中地狱里饿鬼王的名称,据说它肚大如山,喉咙细如针,一切饮食到了它的嘴边,都化为灰炭。也有的说焰口渴望饮食,所以口吐火焰,因而被称为“焰口”。而当地的习俗对放焰口则是从实际意义上来理解并执行的,死者的亲属为了避免死者投生饿鬼,因而遍施饮食于鬼神。仪式是这样的,一般在黄昏时候,丧家取一些干净的水,和一些米饭糕饼之类,右手按器,口念咒经,后来改为口称如来佛的名号,再取出食器,把这些食物都倒在地上,意思是布施和超度了饿鬼。做四七时大多由亲戚朋友出钱请和尚念经,另外家人也准备酒食、供羹饭、焚纸进行祭奠。五七按照风俗习惯应该请道士来做,大的法事要请九员,小的也要请三员。最体面的五七是道士游街都坐上宪轿,上罩红伞,手执如意,走到庙观中去。《红楼梦》第十四回中讲到“这日乃五七正五日上,那应佛僧正开方破狱,传灯照亡,参阎君,拘都鬼,筵请地藏王,开金桥,引幢幡;那道士们正伏章申表,朝三清,叩玉帝;禅僧们行香,放焰口,拜忏水。”这是五七中比较讲究的一种做法。当地民俗认为这一天是亡灵回家省亲的日子,有的丧家还在灵堂前设桌椅,做面人形,并在墙边靠一把梯子,作为死者的魂灵凭梯返乡之用。六七一般是由女婿来操办,杭州的遗风是六七以前,都只用素菜祭灵,六七这一天,要由女婿来开荤。如果女婿较多,可以免做,如果没有女婿,则由亲戚中的小辈者代替。七七又称“断七”,四川地区叫“封七”,这一天只放焰口。七七做完后,四川人的习俗是要由僧人和道士建坛祭祷,表示七七法事的结束。

    在民间特别贫穷的家庭,做七仅是哭祭一番。富裕的人家不光请僧、道念经安慰亡灵,还要作纸扎的楼阁房屋,内置锡箔元宝,扎金银山,山上还要饰草木鸟兽等物。祭祀时,把这些纸扎物都在墓前火化。安徽合肥地区把纸扎的楼阁叫做“库”,“库”是有一定规格的,必须高七尺,阔三尺,厚一尺。尤其重视第五个“七”的祭祀,到时除本家去祭祀外,亲友也携带纸钱或锡箔元宝去助祭,近代还有的人带实物金钱。做完后丧家还设酒宴款待。逢到做五七,即使贫穷的人家也要想办法烧一点纸。民间把这样做七叫做““烧七”。在做七中,民间还有一些须回避的禁忌,比如在湖北与安徽交界的地方,那里流行一种犯七的禁忌,如果丧家在做七时,正好赶上农历初七、十七和二十七,就是犯七了,犯七是不吉利的事情,但民间也有办法避开它,方法就是请道士做斋,少则一天,多则七天这样才能把不吉利躲过去。这里还有一种规矩,如果丧家没有做满七七,孝子就不能到别人家去,也不能理发。总之,民间葬后的做七,是一种充满了亲属寄托哀思的行为,又夹杂着不少迷信观念的习俗。

    少数民族中的这种习俗,明显地带有不同于汉人的特色。他们没有一定要以七天为界限的祭奠仪式,但也有一些类似于做七的葬后祭奠的行为。居住于云南地区的苗族人在死者安葬后的三天内,每天都要为死者送水、饭、酒,晚上还要去坟前送火把,以供死者照明。贵州的苗族习俗有所不同,他们是在下葬后的第三天,到死者的坟前去“送早饭”,还要点上一堆柴火,表示送给死者的火种。

 

    三、谢葬在死者下葬以后,一般来说丧事就算告一段落,丧家在这时大多数都要设筵席招待前来吊过丧、送过丧礼的亲朋好友和具体办丧事的人,感谢他们的关心和帮助,这种习俗叫做“谢葬”。各地对这一过程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有时就是一个地区也有不同的做法。湖北地区把谢葬叫做“吃大肉”,通常是村中每家请一个人,加上亲友,酒席就可以达到数十桌。一般的家境对此都感到是一个相当大的压力,因此民间有这样的俗语说“死人好招呼,活人难应付”。在随州、保康等地,圆坟日的当天下午,丧家要提一对白灯笼,由支客带领孝子,手执谢帖到各户送礼人家行礼谢孝,然后再行办酒,酬谢宾客。

    湖南的一些地区除了要宴请亲友外,还有款待殇夫的习惯,只不过这种酒席是在出丧的前夜举办。酒席上的菜十分丰盛,每桌八人,席间,死者亲属还要向殇夫磕头安席,其目的是为了殇夫在抬棺时切勿掉殇,或者发生其它不吉的事故,能够把死者平安地抬到目的地。江苏地区把这一习俗叫做“回扛饭”,其习俗与其它地区基本相同。在江苏南部,这种习俗有一些地方的特色。他们把款待亲友的饮食叫做“泡饭”,这大概与这个地区的人特别爱吃泡饭有关系。泡饭的内容比较简单,一般是把饭和豌豆一起煮,并有素菜十一碗或者十三碗不等。家庭特别贫困的,用四碗也可以,分放在每张桌子上。这种接待宾客的活动是在出柩之日举行,这也是与其它地区的一点不同之处,但实质上都是谢葬的意思。

 

    丧葬
小孩夭折称为“丢了”,青少年死亡谓“短命”,皆属“惨事”,可不拘礼。老年人死亡谓“归天”、“登仙”、“仙游”、“去世”、“逝世”等,称为“白喜事”,旁人可向其子辈道恭贺:“恭贺你取了大帽子”,中年人死亡亦属惨事,礼仪可从简。
中老年人弥留之时,子孙必须到场送终。咽气后要烧“落气纸”,点“长明灯”。初时,死者放在地上,由亲属给死者换贴身衣服后,再由“八抬”给死者穿上外装衣服。然后将死者放在由门板等搭成的灵床上,称为“上榻”。“八抬”(即8名抬棺之人,亦称“重士”,抬棺称为“负重”)由死者长子出面上门跪请,被请之人不能推脱。一般选择农历双日安葬。安葬之日,五服之内后辈及致祭亲戚,普发孝布,并以孝布区分辈分,子辈用白布,孙辈用红布或白布加红饰。长子孝布最长为5.8尺,其余4.8尺、3.8尺、2.8尺不等,依亲疏而定(现在亦有用黑布袖章代替白孝布)。平辈及朋友致祭,多用毛巾代替孝布。有钱人家还请道士在送棺前夕行“开路”、“祭文”等,仪式繁多。出棺称为“上山”,棺木由8人抬。现在已实行火化,不用棺材,骨灰盒由长子捧着上山。在墓地挖掘墓穴称为“打井”,须先由孝子跪着破土(称为“斩草”),再由“八抬”挖掘。棺材(骨灰盒)放入墓穴称为“下字”,并做成新坟,所有这些,必须在中午12时之前完成。在“打井”时,死者的女儿要向“八抬”敬献香烟、糕饼等礼物。安葬后第三日,后辈要上坟添土,称为“复山”(亦称为“上梁”),“复山”之时,还要用与死者年龄数相等(或加倍)的馒头、包子、饼子等,由坟上方抛撒,由围观人等“抢”去。从死者咽气之日算起,每7天为一“七”,“七七”之内,孝子不理发,不修面,称为“囚七”。每“七”均需上坟为死者烧纸钱,尤以“三七”、“五七”、“七七”最重要。七个“七”中如有一个以上的“七”与农历日期中的“七”相吻合,称为“犯七”,如果没有“犯七”,孝子则要在“复山”前讨足一百户人家施舍的米,用来在“复山”那天招待前来致祭的亲朋。死者家里写春联第一年用黄纸,第二年用绿纸,第三年恢复用红纸。


    祭祀
每年主要的祭祀活动有三次:
1、清明节祭祖,清明期间(指清明节前三天,后四天),人们上坟给祖辈烧纸,整理坟墓,亦称“清明扫墓”。
2、七月半“烧包袱”。须将纸钱卷成筒状,装入特制的纸袋内焚烧,纸袋上写明死者姓名。农历七月十四(多在下午)各家都要上坟烧纸,称为“老包袱”。也可不到坟上,而在死者生前经常走过的路边,用草木灰或石灰撒个圆圈,在圈内烧纸钱。死者的第一个七月半称为“新包袱”。农历七月初八(流行于豹澥西部)或七月十三(流行于豹澥东部),死者的亲戚都要到场,除了备有纸钱外,还需带上鱼或肉。
3、过年时吃过年饭后,都要上坟烧纸钱,祭奠一番。
死者的第一个春节,要进行祭祀,称为“拜新香”。大年三十晚上,同族之人成群结队到死者灵前行拜礼,每群人至少要带三“会”纸钱(九张纸钱折成三叠),二枝蜡烛,一挂小鞭。外姓朋友援“久住同族”例。正月初一,死者的亲戚都要来“拜新香”。另外,在死者的百日、周年、三周年、十周年等忌日,后辈都要上坟烧纸钱。

    4、烧火照墓。死者入土安葬后,要连烧三夜的柴火,后来改成送灯,即在死者墓前送三夜的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民间白事礼仪
传统葬礼上有什么规矩?
殡葬习俗的素材
人生最后一项“通过礼仪”你知道有哪些吗?
中原农村的“上坟”习俗
殡葬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