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代宫廷画派画家陈仰曌修复《唐代壁画马球图》再现唐代壁画中的惊世繁华

当代宫廷画派画家陈仰曌修复《唐代壁画马球图》再现唐代壁画中的惊世繁华

陈仰曌修复《唐代壁画马球图》全景

   序

     唐代壁画是令人惊艳的存在,置身其中,宛若穿越回旧时皇室和贵族生活,有优雅自然宁静,也有历史风云和波折故事。2017年燃爆的网红节目《国家宝藏》中,观众一睹了懿德太子阙楼仪仗图的皇家威仪,折服于大唐的昂扬国威。其实,这仅仅是陕历博馆藏唐代壁画的冰山一角。

    大唐繁华

  真正走进唐代壁画珍品馆,可以看到温柔的仕女、典雅的建筑、贵族生活中的乐舞、礼仪、马球等丰富的图像。可以强烈感受到一千多年前的人文景象和盛世繁华。

马球图

网络资料

     章怀太子李贤墓中的马球图以其场面之宏伟,构图之绝妙被定为国宝级壁画。马球图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唐代马球运动的雄姿风采。全图布局严谨,重点突出,气韵生动,画工以洒脱自如的画笔,通过线条色彩,把人物活动的姿势和马奔驰的体态,描摹得栩栩如生。画面上骏马矫肥健壮,腾跃追逐,骑者神情勇猛,奋力拼争;观者驻足静立,凝神聚目,使球场上紧张激烈的气氛溢于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图中点缀以山峦、古树,更使这热烈运动的场面显得宏大旷阔,进一步托出人物活动的真实感。这种置于静之中,把静与动和谐地糅合在一起的表现手法,反映出唐代画工娴熟的绘画技巧和匠心独具的艺术构思。

画家陈仰曌和天津书画艺术网主编王贵来合影

图像版墓志铭

  因壁画遵循“事死如生”的原则,规格与墓主人地位匹配,墓葬壁画也被称作“图像版墓志铭”,宫廷画派画家陈仰曌老师这样告诉天津书画艺术网主编王贵来的。陈仰曌老师曾经5次到陕西历史博物馆现场观看,了解唐代壁画珍品展,并对壁画作品做了专业详尽解读。墓葬装饰源于居室装饰,墓葬壁画与建筑壁画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陈仰曌老师表示:“唐代王亲贵族对死后的墓葬竭尽全力美化。墓主生前的身份、地位,往往决定着墓葬的规模、随葬品的数量以及壁画内容。”陈仰曌老师热爱文博事业多年,对壁画情有独钟,他沉醉于这些千年前的惊世珍品,并对它们如数家珍。

历史背景

     唐章怀太子(655年1月29日—684年3月13日),名贤,字明允,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第二子,系高宗朝所立的第三位太子,后遭废杀。永徽五年十二月(655年1月),李贤出生于父母祭拜昭陵途中,不久封王,自幼得到良好教育,“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做其侍读。著有《君臣相起发事》《春宫要录》《修身要览》等书,今已佚失。

     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李贤继立。为太子期间多次监国,得到朝野内外称赞。李贤曾召集文官注释《后汉书》,史称“章怀注”,具有较高史学价值。调露二年(680年),李贤因谋逆罪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帝主政,遣酷吏丘神勣赴巴州校检李贤居所。丘神勣至巴州拘禁李贤,逼令自尽,终年二十九岁。

     垂拱元年(685年),武则天诏令恢复李贤雍王爵位。神龙二年(706年),唐中宗追加李贤司徒官爵,迎其灵柩返还长安,以亲王身份陪葬乾陵。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追加李贤为皇太子,谥号“章怀”,与太子妃房氏合葬于今章怀太子墓。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简介

     马球是中国古代盛行的一种体育运动,延续相习至明代渐于失传。1971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唐章怀太子墓,出土50多组壁画,其中一幅“马球图”,是目前发现有关马球运动最早的形象资料。

     在墓道西壁白虎之后,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马球图,画面高229厘米,宽688厘米。图绘于墓道西壁。有20余骑马人物,均着深浅两色窄袖长袍,戴幞(fú)头,穿黑靴。壁画突出五个持偃月球杖的骑者驱马抢球。前一骑作反身击球状,其余纵马迎击。后10余骑人马,行者骑枣红马,或山间奔行,或驰骋腾空。止者着绿色长袍,红翻领,伫目凝神,无球杖。背景衬起伏山峦,五棵孤零零的古树点缀在空旷的画面上,与墓道东壁的“出行图”中的古树遥相对应。此图是有关马球运动最早的形象资料。

      马球运动发源于波斯(今伊朗),古称“波斯球”或“波罗球”。唐初,在李世民的倡导下,风靡全国。该运动所用的球为木质,轻而坚韧,中心挖空,外饰色彩。球杆外形为弦月状,类似今天的冰球杆,手柄雕刻有各式花纹。球门有单、有双。单球门是一个木板墙,墙下开一个一尺左右的圆孔,并有球网,先入网者为胜,称作头筹。双球门是在球场两边各设一间。比赛时没有裁判和守门员、以进球多少定胜负。章怀太子墓中的《马球图》所表现出来的比赛形式,显然属于“双球门”。

《马球图》局部细节

       唐马球图(局部)中以前面五位骑手击球的场面最为精彩,场面上人物虽然不多,但竞争相当激烈,骑手穿两种不同颜色的服饰,有双手握杆作反身击球的,有扬起球杆准备击球的,有手握缰绳直奔马球的,有驰骋腾空的,亦有注目等候的。可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种将动与静如此和谐地搭配在一起,充分显示出唐朝画工高超的绘画技巧和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整个布局安排得紧张而有序,真正达到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艺术效果。全图有起有伏、疏密相间、错落有致,非常成功地呈现出一种和谐的韵律之美。图中无论是人、马的细部描绘,还是山石古树的粗犷勾勒,都能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

     两队对叠, 争击一球,球既掷出,“月杖争击,并驱分镳,交臂叠迹” , 马驰如“ 风驰电掣”,球飞则如“星从月下流中场” ,以将球打入对方网中为胜,曰“头筹”。

     晚唐诗人韩愈在《汴泗交流赠张仆射》一诗中描述了马球比赛的场面:“分曹决胜约前定,百马攒蹄近相映。球惊杖奋合且离,红牛缨泼黄金羁。侧身转臂著马腹,霹雳应手神珠驰。”

     诗画参照,使人仿佛置身于骏马嘶鸣,人声鼎沸,球杖飞舞的激烈拼争场面之中。

     总之,马球图不仅是我们研究唐代壁画艺术和体育活动的重要资料,而且也是我们今天领略唐代马球运动唯一较为完整的珍贵资料。

陈仰曌《马球图》画面剖析

一、《马球图》山水画剖析

     敦煌壁画中的青绿山水,包括懿德太子墓仪仗队的背景山水,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背景,似可归之为画家画,基本都是或为宗教或权力服务。近十多年来,一些画家、理论家推出重点看“唐宋传统”的理论,这本来无可厚非,也是应当的,但让人费解处却在于把唐宋传统单纯地理解并推崇为写实一脉的画家画与匠人画,而刻意贬低甚至忽视唐宋元文人画的一脉,除了因为其自身的理论与笔底功夫达不到文人画的要求,大概也是因其需满足售画与市场的私欲。个别口必称唐宋传统正脉的画家笔下,满纸生硬、刻意、匠气,就知道其骨子里抹不去的一种奴性。

      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王贵来在《当代宫廷画派画家之精研古法博取新知--陈仰曌之山水画作品简评》一文中写到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的5000年沉淀,深厚博大而无断层,所以中国画应优于西洋画。中国画和西洋画绘画方法的最大分歧,是我们线条的表现力丰富,并且种类繁多,非西洋画所能比拟。

     中国画的要求有三点: 练功,悟,做人。由于当下的功利性社会,让艺术体无完肤,物欲横流。中画与西画,若造其诣,其理相同。若考核其真谛,莫不殊途同归。对比西方艺术史之后,会清楚东西方艺术在历史观,思想观上有很大差异。西画是科学,中国画是哲学。西画讲技术,中国画讲功力。西画注重表现,中国画注重传道,西画讲物理,中国画讲心性。

     中国画是鲜活的、“形而上”的,“势”是扑面而来的第一印象,或险绝,或敦厚,或野逸,或俊秀,无论山水、人物、花鸟,皆是一种圆融的开合关系,绵绵不绝,生生不息。

      因此中国画常常可以反映出极其广阔宏伟的内容,比如说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千岩万壑、层峦叠嶂、千里江山、万里长江,同时出现在一幅画面之中。从而使人在欣赏作品的时候,感受到宏伟雄壮的大好山河,而寄托情怀,抒发意气。

      吴冠中讲:形式决定一切。能诗者必知画,能画者多知诗。

     艺术家有两件事:一是创作作品,二是自身成长。艺术需要技术,还需要变术。书画变革需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不可有太多的现代元素。

     艺术是直观的客观性,因此,艺术高于哲学。——谢林

     欲创新先必学旧,无旧无以言新,二者相辅相成,相克相生。——燕人聩叟梁崎。

     “气韵生动”不只是南齐谢赫的六法之一,大凡中国之艺术,中国之文学、武术、医学,都离不开“气韵”。气韵生动亦不只是一个文学概念,它已然是中国人的一种生存理念。所以说,中国画是人文的,是科学。五代荆浩提出笔有四势曰:筋、气、骨、肉。而“气韵”来于笔墨,笔墨来于学养、来于人格、来于作者感时悯天的浪漫情怀。所以有“人格不高,画格难求其高”之说。但若无觉悟,则此慧隐而不露,不可能转化为绘画中的气韵。

     “写”有两种解释:其一是从于心,为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二是游于艺,是“技进乎道”的诠释,讲求点线的形质,努力做到“高韵、深情、坚质、浩气”,将一己的才情、学养、修为,通过“写”转移到笔墨中去。

     观当代宫廷画派画家陈仰曌的山水画作品,让观者感受到形态是山川的体貌,灵魂就是自然运转的气象,风云、雨雪,亭宇楼阁,无不是生命气象。山川的灵秀、韵味、律动、险要、深幽,决定了山川的灵性。名山大川也是由此认定。

      艺术应是艺术家在深入生活中,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感受;通过了高度的意匠加工创造出的珍品,从而把人引导到这艺术境界之中,得到深刻的感染。对于一位画家来说,他真正的价值不是体现在官场,而是在于他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成就。这一点认知,在当下的书画艺术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实无论是从西汉壁画中的写意羽人图,抑或魏晋砖画中的大写意笔墨,一直到此次唐代韩休墓中首次发现的写意山水画,应当可以得出写意一直是中国绘画最伟大传统,也是最常见自由心性的画种。若以流传至今的文章相对比映照,中国文人画风包括写意性,陈仰曌老师笔下人格独立、傲然而立的“真画者”所绘即当是直写性情的写意画。

     两端人马只余残片,中间二骑者保留完整,右侧骑者豹眼虬须,肌肉线条鼓张,左侧骑者正反手欲挥杆,可见动作得迅如风雨,二者目光皆聚焦在右下方的小小马球之上,整幅画面线条流畅,人物生动之极,马尾线条几乎纯以草书笔法——中国画之书画相通处于此可见。

二、《马球图》人物画剖析

       “北海如象”观其壁画可知此四字深义。《马球图》如此生动夺目。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壁画显然代表着一种即将开启大唐盛世的自信与开放心态——然而相比李凤墓壁画的古拙简劲清秀,陈仰曌修复的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其壁画风格虽极动感,然而到底少去了一种骨骼清奇的拙味与格调。

三、《马球图》“马”的画面剖析

      听闻《马球图》刚出土时“既高兴又难过,因为刚出土时颜色新鲜如生,当初包括人物的胡须都是很有精神的,现在颜色都退了,黑色也退了,黄色也退了,《马球图》变得枯了,褪色了。好在当时留下了出土时的原始高清拍摄数据,这事应该给我们敲起警钟,如何更好更科学地保护文物,迫在眉睫。”因遭盗扰破坏及墓上农田浇灌水浸泡,斑驳脱落极多,后甬道壁画也残破厉害。考古队当时曾与当地民众交涉,希望不要浇水灌地,然而终于无成,以至于不少壁画损坏严重——面对眼前的精美画面,听闻这些事让人不得不痛心疾首!

     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王贵来在《尽其精微取神得行以线立形暨著名画家陈仰曌》一文中提到作为现代宫廷画派画家,陈仰曌既继承了中国宫廷画派儒雅的气质,又融入了现代画家特有的细腻与写实。他的画作题材较为广泛,擅长骏马、山水、花鸟、其作品线条生动,尽其精微,取神得行,以线立形。其佳作尤其擅长画骏马,陈仰曌的骏马系列作品,无论是群马还是双骏,或嬉戏林间,或伏地而憩,或扬蹄欲起,皆画出了马的独特神韵。全图勾染细腻,布局染色疏密有致,马的神态刻画得生动精神,姿志矫健,气魄雄浑。陈仰曌笔下的马骠悍、肥壮.有神采,画中生动地表现了骏马的神情,体态造型准确,简练真实。体态雄健,纵蹄狂奔的瞬间神情刻画传神,造型生动逼真,充满了动感。马匹布局散乱中有组合,群体中有排列,笔力挺劲雄健,设色醇厚,战马的雄姿历历在目。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壁画修复图中尽显陈仰曌笔下马的风姿。不仅色彩上还原了《马球图》更加接近皇家御用画家的那份笔下实力。

把手机横过来观看当代宫廷画派画家陈仰曌修复《唐代壁画马球图》再现唐代壁画中的惊世繁华原图

 聚焦当下

一、陈仰曌美术观点

     20世纪上半页的中国美术界,正是在百年苦难史的历史情境中,开始其从传统形态向近代,现代形态转化的过程。东西方文化的清晰交光互影,左右着人们的思维与心态,20世纪下半页,处于第三世界的中国,其命运已经得到改善,独立自主的自我面貌,而百年来的中国绘画的变革,并非纯粹的“语言”或“技术性”变革,它是面对具有强势话语权的西方文化的不断挑战,在变动为常数的世界大格局中,中国人开始以清醒的民族危机感和使命意识为契机的自我蜕变。

    是中国地域美术画的格局不断推演,从原有的三大地域板块(岭南画派、上海画派、北京画派)到八大美院的格局,再到东南、西南、北京三枝独放,与西方接轨,西方的魔咒,西方的评判,东方式的思考、全球性的划一等,又使中国的美术界躁动起来。

二、陈仰曌艺术观点

     说到唐代壁画,吴道子画圣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美术历史人物。吴道子,事略见于《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京洛寺塔记》《两京耆旧传》《杜工部集》《宣和画谱》《雍录》《海岳画史》《广川画跋》《苏东坡集》《黄山谷集》等书。贯穿至今的一条最核心的线索就是艺术家对社会极大的责任感,对人与自然极强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自我修炼、自我完善的最高追求,依靠这些来从事自己的艺术创造。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壁画修复图中,可以强烈感受到一千多年前的人文景象和盛世繁华。当艺术传播、审美精神、价值理想得到其他国家和民族人民大众潜移默化和各种不同的方式接受之后,自然就理解了中国,认识了中国,甚至在某些观点上接受了我们的价值观。这才是做到双赢,实现了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审美理想的提升。 

三、陈仰曌学术观点

  “人物”的部分修复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壁画“人物”的部分修复图中,不能违背当时时代的风格。工笔人物画和小写意人物画,在大唐盛行,基本都是工笔一直延续至今。

     中国工笔人物画发展到唐代,取得了十分辉煌的艺术成就,在中国画漫长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唐朝经济强盛、文化繁荣、政治稳定,这都为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工笔人物画在唐朝发展到鼎盛。

     唐代中后期社会经济军事发展迅速,成为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强国,为了满足统治者的审美需求,工笔人物画也就是人物仕女画产生。当时的工笔人物画家大部分是宫廷画家,在宫廷画院中供职,主要的工作是为统治阶级绘制工笔作品,所以创作的作品大多数是描绘上层统治阶级的日常享乐和生活情趣,在画面风格上迎合皇家富贵的气质。

    唐代人物绘画的题材风格是与当时文化背景,经济环境和贵族精神紧紧相关的。唐代工笔人物画的绘画对象主要对象是依据当时生活在皇宫里的妇女,由于唐朝追求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所以在唐代工笔人物画中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人物形象体型圆润,衣着富贵艳丽,表现人物对象生活上的优越。

   此外在人物面部的表情也是十分丰富的,画家通过细致的面部神态刻画将人物的精神世界呈现出来,这使得当时的工笔人物画具有极强的精神感染力,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对此后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传统中国工笔画的颜料分为石色和水色。石色是以各种颜色的矿石为原料经过研磨等工序制作而成,水色是将有色植物经过提炼萃取而得。两种颜色属性不同,在使用上也是有区别的。唐代工笔人物画在颜料使用上已改以往单一平涂,将水色和石色结合,使画面颜色更加丰富,人物更加立体。   

    唐代工笔人物画作品中不少精品流传下来,阎立本的《步辇图》以政治历史为背景,表现的是唐太宗接见西域使者禄东赞。在画面中人物像形象具有当时典型的时代特点,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画面中的众多侍女形态各异,组成了唐太宗的迎接队伍,人物表情庄严,表现了当时的环境。在用色上采用植物色和矿物色相合使用来进行描绘的,画面色彩丰富,人物衣着艳丽,但是整体画面稳重又富有变化。

    “线”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语言。也是工笔人物画灵魂的骨架。线作为中国画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方法一直被画家所重视,谢赫就在“六法论”中提出“骨法用笔”。

     灵活精细地使用线条来刻画人物,不仅能够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形体,更能够生动地再现人物对象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情绪,所以历代工笔人物画家对于线的运用都是经过高度的提炼,然后通过自身努力形成具有自我特点的风格。所以他们的线条十分具有感染力,是后世学习的范本。

     唐代工笔人物画是工笔人物画历史发展中的一大宝库,它的绘画理论和技法手段仍然影响着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和发展。面对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代,受到各种外来文化冲击的同时,我们应该从传统中寻找工笔人物画的根基。研究唐代工笔人物画对于精神本质的重视,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发展工笔人物画,有助于提升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的格调和品质。

     天津著名书法家赵士英先生应邀为陈仰曌《大唐风韵》作品题词,輕掃毬場如砥平,龍驤驟馬曉光晴。入門百拜瞻雄勢,動地三軍唱好聲。

   唐,楊巨源詩,七絕,題馬毬圖。

四、还原历史观点

    “马”的部分修复       

     在唐朝的时候,无论是皇帝,抑或是宰相、文人学士,也无论是文官,亦或者是武官,几乎人人都以骑马为乐趣,甚至不少女子都有很好的骑马技术。

     在唐朝马盛行跳舞,穿衣服,洗完澡用绫罗绸缎包起来,不打仗了,马都比较肥。因为打马球是一项技巧性极高的运动,需要人和马的精湛配合,会有许多例如急停、转弯、躲避的动作,所以长而松散的马尾毛可能会影响骑在背上的运动员做出挥杆的动作,也会影响到其他运动员,所以把马鬃和马尾辫成辫子会更加利索一些,且更加安全。这些都是因为除了美观干净等考虑,还为了防止在激烈的比赛中和缰绳,球杆,甚至是球手的手缠绕在一起,造成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观唐朝的马画,便能从中窥探一些唐朝社会的审美。唐代是中国马画史上的辉煌时期,这与唐朝统治阶级爱马是分不开的。唐太宗李世民就酷爱收藏马,曾多次对大臣说:“朕一生无所好,唯名马、弓刀、美女而已”,当权者的喜好,导致马画的盛行。

     唐朝皇室还建立了御马苑,广揽天下名马以供赏玩,平时皇帝还命众多画马高手对马图形,以供长远。唐朝涌现了大批的画马高手,有曹霸、陈闳、韦偃、韩幹、吴道子、阎立本、韦无忝、张萱、梁令瓒等,他们画的马风格不一,但画的马都是健硕、圆润型的,无一瘦马。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壁画“马”的部分修复图中马就符合唐代的画风。

     唐代的画马画已达到了出神入化、随心所欲的境界。无论是马的行走驱驰、踢嘶滚卧,还是蹭挤蹬踏、立蹿闪咬,百态千姿,下笔立现。神态上奔驰、静卧、站立、饮水、啮草、滚动、嬉戏、嘶鸣等神态各异的骏马。线条、劲健、爽利、厚重、质朴、虚实及渲染浓淡的艺术表现力,使肌肉的弹性、骨骼的硬度、鬃毛的蓬松感表现得甚为得当。虽然是工笔画,却达到了工而不板、细而不弱、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当代宫廷画派画家陈仰曌还曾根据古代神话传说中穆天子所乘的挟翼、翻羽、绝尘、奔雪、越影、超光、腾雾、逾辉八匹神马绘成《八骏图》。八骏:“名为马、实为龙之异”。

    所谓性形一致论, 就是动物外在的形态与内在的性情是一致的。动物的外形威猛性必刚烈、外形柔弱性必温驯。当代宫廷画派画家陈仰曌把这个观点运用到画马当中。在画马之前, 必先仔细观察马的性别、年龄与品种等特点,力图从马的眼形、眼神、耳形、耳态、鼻孔、口裂、牙齿、鬃毛、尾毛、距毛及关节、蹄子等人们不注意的地方仔细观察, 细细分辨, 体会它们各自的独特之处,然后再运用“性形一致”的观点,把自然界的马升华为理想中的马。因而他画的马, 人们可以看出其脾气秉性, 喜怒哀乐。

      由此可见,认真观察、细心领悟,在马画创作中是多么重要。当然, 在实际生活中, 外形威猛的马性格也不一定刚烈, 柔弱的外表下可能包孕着一颗昂扬进取的心。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壁画“马”修复图中缺失的部分,因为遗失造影陈仰曌老师也是想象加创作,有可能改变了原图。

“山水画”的部分修复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壁画“山水画”的部分修复图中,青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青绿山水画的出现,无疑在中国绘画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山水画从人物画的背景图画演变为独立的画科,进而发展成为后世的“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两大山水画分支,从此“青绿”二字独占一支,横贯千年而不绝。当然,这个划分并非从一开始就泾渭分明,无非画师们先探索实践,各取所好,各逞其才,然后后人在追溯分析中国画史的过程中再给予归类。

     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王贵来在《当代宫廷画派画家之精研古法博取新知--陈仰曌之山水画作品简评》一文中写道:“笔法乃勾皴之法,墨法乃渲染之法。勾皴离不开干湿浓淡,故笔法离不开墨法;渲染离不开行笔运笔,故墨法离不开笔法。

      皴法种类都是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一般分为 披麻皴、乱麻皴、芝麻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卷云皴(云头皴)、雨点皴(雨雪皴)、弹涡皴、荷叶皴、矾头皴、骷髅皴、鬼皮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马牙皴、点错皴、豆瓣皴、刺梨皴(豆瓣皴之变)、破网皴、折带皴、泥里拔钉皴、拖泥带水皴、金碧皴、没骨皴、直擦皴、横擦皴、锤头皴等”。

      提到青绿山水,第一个出现在我们视野的人物就是隋朝的展子虔。在中国美术史上,一般认为青绿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始于展子虔,流传至今的画作只有展子虔的一幅青绿山水《游春图》。今天,岁月黯淡了曾经的一切色彩,这幅年代久远的画变得没有那么清晰鲜艳了。但是,我们仍能看到其中精致的细节:远山千里、层峦叠嶂、郁郁葱葱,贵族们悠闲地在山水春色中骑马、荡舟、散步。山花烂漫,水波粼粼,亭台小阁,春意盎然,一派浑然天成的人间景致。

      后来,阎立德、阎立本、吴道子、李思训、李昭道等继承了展子虔的画法并创新了技法。这一时期,流行画面以石青、石绿、朱砂等重彩为主,彰显矿石颜料富丽灿烂的画法,被称为“大青绿山水”。

     这种画在绘画的时候很费劲,不像大写意或者小写意那么痛快,画家无法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当代宫廷画派画家陈仰曌的绘画需要先慢慢勾线,再填彩,且对颜料、胶水与矾的配比以及颜料混合等待的时间都有较高要求,很多工序都是靠时间堆积起来的。同时,无论是颜料的准备工作,还是实际的绘制工作都极为繁复。

    当代宫廷画派画家陈仰曌用了3年时间,才把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壁画修复画完。这与“水墨山水”或者“墨戏”可以一日而成甚至一蹴而就相比,完全不是一个层级的创作强度。陈仰曌的青绿山水代表作有《赤壁》,另外,《黄崖关》也是大青绿山水的代表作品。在这些绘画中,山的阳面或坡陵用泥金敷色,山的另一面则用石青、石绿渲染,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群峰林立、金碧辉煌、华丽壮美。

     提到大青绿山水的代表作,2022年的春节晚会的背景图《千里江山图》是北宋时期,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王希孟。他的作品《千里江山图》至今美名远扬,流传甚广。

    《千里江山图》是大青绿山水的代表作,它有几大特点:一是巨幅青绿山水画卷。《千里江山图》宽51.5厘米,长1191.5厘米,是我们当今所能见到的我国古代最大最长的绢本青绿山水卷轴画作。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壁画修复画完的尺寸是(未装裱的尺寸)宽100厘米,长600厘米。构图丰富,格局开阔,富于节奏。画中叠翠无穷,雄浑壮阔。构思精巧,所绘山峰主次分明,君山与臣山各安其道,高拔险峻的山峰与平缓舒阔的丘陵交相辉映,人物骏马、溪流瀑布掩映其中秩序井然、浑然天成。画中骏马矫肥健壮,腾跃追逐,骑者神情勇猛,奋力拼争;观者驻足静立,凝神聚目,使球场上紧张激烈的气氛溢于画面。陈仰曌技法承古而有创新。以墨勾线,浓淡相间,皴后层层施彩,继承了展子虔的画法,但又能够大胆设色,既不像文人画那样随心所欲,也不似“大小李将军”那样工巧严整,绘画作品主要展现了山河壮美、人物英武、马匹矫健等内容,色彩大都具有壮美华丽之感。

      就色彩来讲,来自矿物质的石青、石绿,色彩鲜艳,成为表达这类绘画作品用色的合适选择。正如南朝齐梁谢赫所说的“六法”之“随类赋彩”,自然山水常为青绿颜色,所以“随类赋彩”自当首选青绿。另外,由矿物质提炼出来的青绿色经过适当调配之后,比植物提炼的色彩更为艳丽夺目,且性能稳定,能长久保持明艳不易褪色。由于这两个优点,石青、石绿在色彩使用上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山水画设色常用的颜色。

     天津的独乐寺观音阁的壁画就是用天然矿物颜料。壁画高3.15米,全长45.35米,总面积在140平方米以上。壁画所绘以罗汉为主,分布于东、西、北三壁。南壁入门两侧,各绘有明王像。整个壁画间绘山林云水,世俗人物和供养人七十余个,罗汉十六尊。罗汉像大均在2米左右,皆为站立姿势,两两相距约1.5米。每个罗汉下面又都绘有几个世俗人物。辽代至今1100年不失色彩,其色彩鲜艳绚丽纯矿物质颜料特性,保留上千年,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壁画修复画所用颜料均为纯矿物质颜料。

五、文学总结

      当代宫廷画派画家陈仰曌修复《唐代壁画马球图》再现唐代壁画中的惊世繁华。放眼未来,当代工笔人物画应在坚持继承和发掘传统艺术精髓的同时,吸收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以表现精神内涵本质为目的,通过丰富多样的表现色彩,“以形写神”的造型理论,加以深入生活中,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艺术感受,通过高度的意匠加工创造出的珍品,从而把人引导到这艺术和历史境界之中,得到深刻的感染。对于一位画家来说,他真正的价值不是体现在官场,而是在于他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成就。这一点认知,在当下的书画艺术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王贵来在《当代宫廷画派画家之中国折扇----陈仰曌之折扇作品简评》《宫廷画派画家陈仰曌之——杭州十景作品》《诉衷情老屋拆迁感怀---之陈仰曌老屋作品系列》《祝贺陈仰曌老师山水画集出版》《当代宫廷画派画家之精研古法博取新知---陈仰曌之山水画作品简评》《尽其精微取神得行以线立形暨著名画家陈仰曌》《当代宫廷画派画家陈仰曌修复(唐代壁画马球图)再现唐代壁画中的惊世繁华》7篇文章中,对陈仰曌老师的画风和作品格调给予了充分的解说与报道。累计发表了5万余字的连续跟踪报道。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浙江画派创始人戴进画风:博采诸家 自成一派
书画苑·人物|劳模画家贺成:我的艺术宗旨与主张
刘晓林:刘凌沧夫人郭慕熙访谈录(上)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关于中国绘画史的一些基本认识
专攻工笔重彩人物画的大师——潘絜兹【周末特刊——精品回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