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二十一讲

第一章 东汉、魏、晋时期的书法批评

第三节:汉、魏、晋时期书法审美意识探究

在汉、魏、晋时期,书法的审美意识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和展现。除了对各类书体形态美的关注,书法家们也开始深入探讨书法的价值观念、形式准则等问题。其中,崔瑗的《草书势》及其后续作品便是对这一审美意识的重要体现。

继崔瑗之后,书法家们纷纷创作了一系列关于书法形态美的文章,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书法家们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当时书法审美意识的宝贵资料。蔡邕的《篆势》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在《篆势》中,蔡邕以生动的笔触描述了篆书的起源和形态特点。他称赞篆书如"鸟遗迹,皇颉循,圣作则,制斯文",体有六,篆为真。篆书的形态要妙,巧入神,既有龟文针列的细密,又有栉比龙鳞的壮观。字体纾体放尾,长短复身,如同颓若黍稷之垂颖,又似蕴若虫蛇之焚温。

蔡邕进一步描绘了篆书用笔的轻重、体势的纵横、方圆以及姿态的飞动之美。在篆书中,横者如编,纵者如悬,杏秒邪趣,不方不圆。字体若行若飞,跛跛翻翻,既有远而望之的鸿鹄群游之美,又有迫而视之的端际难见之韵。这种独特的书法魅力使得篆书在书法艺术中独具特色,令人赞叹不已。

蔡邕还对篆书的审美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篆书不仅具有独特的形态美,更是学艺之先范,为后世的书法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这种对篆书的高度认可和推崇,不仅体现了蔡邕个人的书法审美观念,也代表了当时社会对篆书艺术的普遍认同和尊重。

汉、魏、晋时期的书法家们通过对各类书体形态美的深入探究和描绘,展现了他们对书法艺术的独特理解和审美追求。这些作品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也为我们理解和欣赏当时的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成公绥在其《隶书体》中,细腻地描绘了隶书的独特韵味。他提到,文字的产生如同皇颉因物构思,从鸟迹演变而来,最终形成了灿烂的篇章,传承给后代。在这漫长的文字历程中,隶书作为承载道德、记录万事的媒介,其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相较于繁复的虫篆和近伪的草稿,隶书恰好体现了中庸之美,既规矩有则,又用之简易。

隶书的字形布局,犹如黑白棋子般分布,既有翘首举尾的灵动,又有直刺邪掣的张力。其结构缱绻,如同衣衫的褶皱,既有节奏感又不失章法。有时,它仿佛虬龙盘游,蜿蜒轩肃;有时又似鸾凤翱翔,矫翼欲去。而当俯瞰时,它又如清风掠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成公绥对隶书的描述,既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意,展现了他对隶书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在书法艺术的历程中,隶书扮演了承前启后的角色。在唐朝以前,隶书到楷书这一阶段的正体都被统称为隶书。关于隶书的历史定位,成公绥与崔瑗的观点不谋而合,都认为隶书既简易又规矩有则。同时,他们还强调了隶书既无篆书之繁复,又无草书之荒率,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中庸之道。

除了成公绥外,卫恒也是一位对书法艺术有着深刻理解的书法家。他的《四体书势》中,《字势》一篇尤为引人注目。这篇作品描述了古文,也就是西晋时期人们所能见到的战国文字。卫恒在《字势》中,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文字的形态和气势,展现了他对古文的独到见解和深厚造诣。

《字势》中的文字,如同云彩般委蛇而上布,星星点点地抒发光芒;禾苗挺拔而颖露,山峰巍峨而连绵;虫儿蠕动仿佛有了生命,鸟儿飞翔却尚未展翅。这些文字在卫恒的笔下,既有规矩又有灵动,既有气势又不失和谐。有时,它们如同弯曲的弓,有时又如绷紧的弦;有时矫健如龙腾于川,有时又渺小而如雨坠于天。这些文字在卫恒的笔下,仿佛有了生命和灵魂,让人感受到文字艺术的无穷魅力。

成公绥和卫恒对隶书的描述和赞美,不仅展现了他们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也为我们揭示了隶书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他们的观点和作品,不仅是对隶书艺术的赞美和传承,也是对整个书法艺术发展历程的回顾和总结。

刘劭在他的《飞白书势》中描绘了飞白书这一独特的书法形式。据传,这种独特的书法风格是由蔡邕首次开创的。张怀瑾在《书断》中记载:“在汉灵帝熹平年间,皇帝下令蔡邕创作《圣皇篇》。当蔡邕完成作品,前往鸿都门呈上时,他见到工人们用垩帚在墙上写字,这一幕启发了他,回家后便创造出了飞白书。”

飞白书在魏晋时期风靡一时,甚至在唐朝仍然受到人们的尊崇。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宋朝之后,这种书法形式渐渐淡出了主流书法的舞台。在《飞白书势》中,刘劭盛赞飞白书如鸟鱼游龙,龟兽仙人,形态多变,既有楷隶八分的端庄,又有草书钟鼎的灵动,更有飞白书独特的妍丽与珍贵。

在创作飞白书时,书法家们需要精细地运用毫芒,以纤手挥毫,使得白底素净如冰解冻释,蓝墨流动如电闪雷鸣。笔势或直如箭驰,或屈如蠖势,繁复的笔画交织在一起,如同绮丽的云彩在天空中翻涌,又似韩卢追逐飞鸟,宋鹊翱翔天际。

东晋时期的王珉创作了《行书状》一文,这篇文章被张怀瑾的《书断》所引用,对行书的美感进行了详尽的描绘。文中写道:“行书之美,如同远望嵩岱之峻极,又如繁星点缀夜空。字体伟岸挺拔,书法奇特秀丽,笔力激荡,气韵生动,如虎踞凤踌,龙伸蠖屈。既有胡氏的雄壮,又有钟公的精细,融合了两者的优点,展现了文与质的完美统一。”

在仔细观赏这些字体、追寻这些笔迹时,我们会发现它们如同璀璨的宝石,璀璨夺目。它们仿佛盘螭昂首的姿态,又像翔鸾展翅的翩翩舞姿。有时则如飞笔挥洒,如雨下风驰,绮丽婉约,纵横流离,令人陶醉。

上述的诸多文献,均展现出一个共同的旨趣,那就是无论是草书、篆书、隶书还是行书,它们与自然物象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仿佛在大自然的每一个角落,那些生动而美好的事物,都能在书法家的笔下找到相应的表达。当我们抬头仰望天空,日月星辰的辉煌;低头俯视大地,草木虫鱼的生机;乃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创造,如璧如弓,如栋如宇,无一不在书法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西晋的草书大家索靖曾自称其草书为"银钩虿尾",这充分说明,在当时的书法界,形象性不仅是理论家们深入探讨的问题,更是书法家们自觉追求的目标。蔡邕在《篆势》中提出的"形要妙,巧人神",便是对书法微妙性质的极高赞誉。而卫恒则形容战国古文"有若自然",这里的"自然"正是指书法的创造与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的奇妙联系。

在南朝时期,"神"和"自然"等概念开始被用于评价名家书法的特征,从而成为书法批评的重要标准。从上述关于书势的文献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前人对书法形式美感的最早表述。成公绥在《隶书体》中提到的"分白赋黑",便涉及了书法形式中的黑白对比问题。而书法术语中的"布白",以及清初算重光在《书筏》中关于黑白分布的论述,还有晚清书法篆刻家的"计白当黑"说,都可以从这一思想中找到其源头。

杨泉的《草书赋》中描述草书"或攒剪而齐整,或上下而参差”。齐整的形式美感在其他的正规书体中十分常见,这是人类对于形式美的最初追求。而草书中的参差错落之美,则展现了更高一级的形式美秩序。卫恒在《字势》中谈及古文字"或方圆靡则,因事制权。其曲如弓,其直如弦”。而刘劭在《飞白书势铭》中则有"直准箭驰,屈拟蠖势"的表述,这些都深入探讨了字形中的方圆、曲直之美。而王珉的《行书状》则首次涉及了"文质"问题,这也成了后来书法理论所关注的焦点。

从一系列的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作者虽未明确界定书法,却以其笔触流露出了对书法的深刻见解:书法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倾尽全力以笔画和字形为载体,展现大千世界的多彩多姿。书法艺术独具匠心,它的形式律犹如一幅精美的画卷,巧妙地融合了黑白、方圆、曲直、轻重等多重元素。这种艺术不仅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感知书法的基本模式,更在点滴之间流露出生命的律动,展现出动与静的和谐统一,刚与柔的相互映衬,情与态的交织融合。

在古代的文献中,以及崔瑷的《草书势》中,我们还可以窥见对书法艺术“微妙”特征的初步认知。崔瑷曾赞叹草书的“几微要妙”,蔡邕则形容篆书“巧人神”,而卫恒对古文的评价则是“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可宣”。这些言论都在向我们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尽管我们可以借助想象力对书法艺术进行形象的描绘,然而,其深处的意趣却是难以言表的。

唐朝的张怀瑾曾感慨道:“岂物类之能象贤,实则微妙而难名。”身处书法理论发达的唐朝,张怀瑾的感叹与早他五百年的崔瑗如出一辙。这也让我们不禁思考,书法的意义究竟何在?这一自东汉中后期便发端的谜题,一直在吸引着后世的人们去探寻和解读。

在历史的长河中,书法艺术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而我们对书法的理解和欣赏,也正如同这探寻的过程,充满了无尽的魅力和挑战。(全文3494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家一级书法师李裕卿先生飞白书系列欣赏
“飞白”疏论
论中国书法艺术的自觉
笔补造化天无功
西晋著名书法家卫恒,所著《四体书势》,成为魏晋书法变革转折点
5种字体,3种创新,2种复兴,书法在唐代是如何繁荣发展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