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西临汾这54个地方被国家重点保护,看看都是些啥宝贝?

临汾市历史悠久,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其境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4处。

1、牛王庙戏台:位于尧都区魏村镇魏村,亦称舞楼,其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前檐下二角柱为方形石柱,四边抹角。石柱正面刻牡丹、童子图案。西侧石柱的抹角处刻有:“蒙大元国至元二十季岁次癸未季春竖石“,下面紧接较小字体的”石泉村施石人杜秀“。石柱上方还有“交底都维那郭仲臣”题名。在东侧石柱上前面两抹角上分别为:”交底村都维那郭仲臣、次男郭敬夫“和”维大元国至治元年岁次辛酉孟秋下旬九日竖,石匠赵君王。“

两根石柱上的年代相差了几十年。可以推测戏台在建成后没多久因某种原因遭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由当年主持修建的郭仲臣之子郭敬夫主持了重修。

2、东羊后土庙:位于尧都区土门镇东羊村,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2年),毁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重修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现仍存大殿、献亭、戏台等。东羊后土庙的珍贵在于元代戏台,其建筑之伟岸、规模之宏大、结构之奇特、工艺之精湛,便着实令人惊叹,堪称我国古代建筑一绝。

3、王曲东岳庙:位于尧都区吴村镇王曲村,现存建筑有戏台和正殿。戏台为元代建,民国增建,正殿为清代建筑。

4、铁佛寺:位于临汾市尧都区,始建于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历代累有修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临汾遭受八级地震,寺庙建筑大部毁坏,直到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6年)重建。主要建筑有山门、过厅、大雄宝殿、金顶琉璃宝塔、藏经楼及配殿、厢房等。

六级金顶琉璃宝塔系铁佛寺建筑之精粹,塔门内供有唐代铁铸释迦牟尼佛头一尊,高约6米,周长约16米,丰面隆准,凤目阔唇,双耳垂肩,庄重慈祥。

5、尧陵:位于临汾市尧都区大阳镇北郊村西的涝河北岸,墓高50米,周长300余米,依山傍水。祠宇依陵而建,布局紧凑,木雕精细。

6、汾城古建筑群:位于襄汾县汾城古镇,现存建筑以鼓楼为中心,由北向南依次为城隍庙、文庙、鼓楼、学前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城墙等,共有40余座古建筑,时代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4年)至清代末期。

7、襄汾普净寺:位于襄汾县赵康镇史威村南侧,现存为元明时期建筑群,有元代与明代早期的大量塑像,可谓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

8、丁村民宅:位于襄汾县城南4公里丁村,是典型的明清民宅建筑群,最早的建于明代万历二十 一年,最晚的建于民国年间。村内有明清民宅院落33座,房舍498 间,多数建筑上留有年款题记和匠师姓名,是研究中国北方村庄民宅布局和建筑形式的重要实例。

9、灵光寺琉璃塔:位于襄汾县邓庄镇北梁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金皇统年间重建。塔系八角形系、仿木构形式砖塔,原有十三级,现存七级,每级正面有小券门。

10、襄陵文庙大成殿:位于襄汾县襄陵镇粮站内,创建于金泰和九年(实为大安元年,1209年),元大德十年(1306)重建,明清时期屡有修葺。

11、丁村遗址:位于襄汾丁村,是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丁村遗址的考古发掘,填补了中国40万年至12000余年间的古人类发掘空白,为旧石器文化研究和进一步认识丁村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生活轨迹及其行为链条,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宝贵资料。

12、陶寺遗址:位于襄汾县陶寺村南,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

13、襄汾县陶寺北墓地:位于襄汾县陶寺村北800米处,墓区西北部墓葬年代较早,有的墓葬属西周晚期,东南部已至战国时期,墓地延续约500年。截至2019年,已探出墓葬1283座、车马坑5座。

14、洪洞广胜寺:位于洪洞县县城东北17公里霍山脚下,寺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唐大历四年(769年),中书令汾阳王郭子仪撰置牒文,奏请重建。宋、金时期,广胜寺被兵火焚毁,随之重建。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平阳(今临汾)一带发生大地震,寺庙建筑全部震毁。大德九年(1305年)秋又予重建。此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阳一带又发生地震,但这两次地震寺宇未遭大的损坏,除上寺飞虹塔及大雄宝殿明代重建外,其余均为元代建筑。

广胜寺分上、下两寺和水神庙三处建筑。上寺在霍山巅,翠柏环抱,古塔耸峙,琉璃构件金碧辉煌。下寺在山麓,随地势起伏而建,高低错落,层叠有致。飞虹塔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留有工匠题款、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它和曾在这里珍藏的《赵城金藏》、水神庙元代壁画,并称为“广胜三绝”。

15、洪洞玉皇庙:位于洪洞县辛北村,元太宗已丑 (1229)年建,明、清和民国均有修葺。现存建筑玉皇殿和东西朵殿为元代遗构,余皆为明清建筑。庙内存有明代石制罗盘。

16、洪洞关帝庙:位于洪洞县城文庙街,创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后历代均有修葺。沿中轴线由北向南依次为前殿、献殿、露台、戏台、春秋楼,两侧为东西廊房和钟、鼓楼。春秋楼又名三真阁,十字歇山顶楼阁式建筑。基座为十字券拱式过街通道,上中下三层为木构建筑,墙内有八根通柱。楼内三层塑一木雕关公坐像,通高1.5米。

17、洪洞商山庙:位于洪洞县赵城镇孙堡村,庙内主要建筑有三皇殿、关帝殿、三官殿、法王殿等。四座大殿均结构简练,用材较大。各殿内后槽均砌龛并有塑像,山墙绘有壁画共100余平方米。在遍地早期木建筑的山西,商山庙进国保,壁画估计加分不少。

18、洪洞净石宫:位于洪洞县堤村乡干河村,创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现存建筑为明中后期遗构。西院正殿为主体建筑,殿中神龛内悬塑盘龙和42尊塑像均为明代作品,东西山墙及后墙保存壁画80平方米,为清顺治五年(1640年)绘制。

19、霍州州署大堂:位于霍州市城内东大街北侧,创建年代不详,相传为唐尉迟恭的帅府行辕,据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版《霍州志》记载,元代州署已具一定规模,元大德七年(1303年)大地震,建筑全部塌毁。次年重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毁于火灾,唯大堂幸存。

20、霍州观音庙:位于霍州市赵家庄村,是集儒、释、道为一体的典型的寺庙综合建筑,观音庙中,三圣殿、山门、观音殿、过街阁楼、文昌阁等均创建于元、明时期,后历代屡有修葺。观音殿内留有木质精雕,雕工非常细腻,是明代时期的作品。在三圣殿与观音殿之间建有土地殿,土地殿规模虽小,但据历史记载始建于宋代。

21、霍州娲皇庙:位于霍州市贾村,始建于明代,后毁,清同治四年重修。娲皇庙现存面积不大,主要遗存包括戏台和圣母殿。现存有悬塑及壁画,尤以圣母殿内壁画而闻名,整组画面表现了圣母宴请百官司时,宫廷内忙碌、热闹的生动情景。

22、霍州祝圣寺:位于霍州市区前进街,始建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后毁,明景泰元年重建,明万历、清乾隆年间又重修。现存建筑大雄宝殿、后大殿及东西厢房,占地面积11333平方米。

23、霍州鼓楼:位于霍州市市中心,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底部砖砌十字卷拱式通道贯穿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上部为八卦琉璃罩顶、三重檐十字歇山全木阁楼,总高27米,建筑面积225平方米。屋檐采用琉璃简瓦覆盖,在每条脊的戗脊头分别装置二十八星宿琉璃造像和三彩琉璃脊兽,工艺精湛。

24、霍州窑址:位于霍州市西南白龙镇陈村以南的汾河西岸台地上,烧造始于金代,终于明代,是中国北方金元时期的重要瓷窑址之一。

25、南撖东岳庙:位于翼城县隆化镇南撖村,现存戏台、献殿、正殿及两侧的耳殿和廊房等建筑,其中献殿和正殿为元代建筑,余为清代建筑。

26、翼城四圣宫:位于翼城县曹公村北的八亩坪,是一组布局完好的宫庙合一建筑,该宫创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是翼城县保存完好的一组元至清代古建筑群,也是山西和全国少有的将尧、舜、禹、汤奉为“四圣”一起供奉的宫观。

27、乔泽庙戏台:位于翼城县南梁镇武池村,为我国元代目前存世的八座戏台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台基高1.6米,戏台平面方形,面阔9.4米,进深9.35米,华丽的八卦藻井,结构精巧,设计合理,很是壮观。

28、翼城石四牌坊:位于翼城县老县城内。创建年代不详,石牌坊为四柱青石结构,单檐十字歇山顶。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清乾隆、民国年间屡有修葺。石四牌坊雕刻逼真精美,立体感强, 线条流畅自如,错落有致。

29、翼城木四牌坊:位于翼城县旧城南十字街心,创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民国14年(公元1925年)均有重修。木四牌坊平面方形,面阔、进深均为6米,四面通达,重檐十字歇山顶,总高20余米,整租建筑施8根立柱,每2根为一组,立于台基上,支撑上下屋顶。

30、樊店关帝庙:位于翼城县南唐乡樊店村,庙内中轴线上依次为戏台、献殿、大殿,轴线两侧为东西庙门、东西耳楼、廊房、配殿、耳殿。戏台为明代风格,明弘治十八年创建,清道光十一年重建。

31、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位于翼城县城以东约6公里处,占地面积约4万余平方米,有墓葬千余座,发现615座、车马坑22座。墓葬内不仅首次发现了漆木俑、原始瓷器等国宝,而且首次发现西周时期三足铜盂、三足鼎式簋等珍稀青铜器,个别墓葬甚至发现有金器,三千年前的这些宝器为研究古代封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32、翼城南梁古城遗址:位于南梁镇故城村,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尤其是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存相当丰富。仰韶文化遗存以尖唇夹砂罐为主,龙山文化遗存中最常见的器类为鬲、甗、盆、折肩罐和豆。周文化遗存在遗址文化堆积中为主,分布最为广泛,遗迹、遗物最为丰富,延续时间较长,自西周早期至春秋战国。古城城址位于遗址的中心,城四垣尚存有遗迹。

33、翼城县苇沟-北寿城遗址:位于翼城县唐兴镇苇沟、北寿城村,所属时代为新石器时代、夏、东周、汉。

34、隰县小西天:位于隰县城西凤凰山巅,是一座佛教禅宗寺院,由东明禅师创建于明崇祯二年。寺院依山叠造,梁架彩画富丽典雅,颇具特色,堪称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悬塑绝唱”,加之寺院所藏传世罕见的官版《明永乐北藏》,成为研究中国佛教史、藏经史、伦理道德乃至民俗的稀世珍宝。

35、隰县鼓楼:位于县城正中心,明万历四十五年 (1617年) 创建,清代屡有修葺,为二层三重檐十字歇山顶古典建筑。其建筑形制,梁架结构,牌匾等主要构件均为明代原物。

36、七里脚千佛洞石窟:位于隰县城南乡七里脚村的城川河东岸,开凿于北魏——唐。共有两个洞窟,南北并列,窟口均西向,窟内造像70余躯。

37、曲沃大悲院:位于曲沃县曲村镇中心,精华部分为宋代建筑大悲院献殿,天王殿、过殿及东西厢房为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续建。

38、东许三清庙献殿:位于曲沃县安居乡东许村,为元代建筑。全国的三清殿内都是供奉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曲沃县东许村的三清庙由于历史久远的原因,目前仅存献殿。

39、曲沃薛家大院:位于曲沃县西城巷10号,原称县太爷公馆,是典型的清代民宅。大院座北向南,三进四合院,砖木结构,中轴线建筑布局,分前院、中院、后院三部分,山门位于整个大院东南西。现存建筑沿中轴线依次有:南房、大殿、过厅楼、北楼。

40、曲村—天马遗址:是一处以晋文化为主的西周时代遗址,位于曲沃、翼城两县交界处,遗址范围包括天马、曲村、北赵、毛张四个自然村,年代为距今2800~3000年。

41、曲沃羊舌晋侯墓地:位于曲沃县羊舌村,墓地于2003年5月非典期间因盗被发现,当时在盗坑周围见到散落的大量木炭和残断铜鱼,据初步的钻探结果和现场分析,判断这里是一处西周到春秋时期的重要墓地,墓主人可能是晋国历史上著名的晋文侯。

42、侯马晋国故城遗址:位于侯马市西北部,是春秋时期晋国晚期都城新田的旧址,城址内发现有制造铜器、陶器、石器、骨器的手工业作坊等遗迹。其中铸铜遗址的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出土文物非常丰富,包括100多块铜锭、铅锭、铸铜生产工具及3万余件陶范。此外,在城址的南部还发现了400余个土坑,坑内葬有牛、马、羊和玉币等物,其中的41个坑内出土了著名的'侯马盟书'。

43、麻衣寺砖塔:位于安泽县和川镇岭南村西,建于金大定年间(1162——1173),塔身共镶嵌佛像三百余尊。

44、郎寨砖塔:位于安泽县马壁乡郎寨村,为宋代建筑。塔身五层以下收分甚小,五层以上逐渐收缩。塔顶残,塔刹不存。

45、安泽太岳行署旧址:安泽是太岳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区,1942年10月至1944年11月期间,为适应开辟岳南、东进中条、南进晋豫的抗日形势需求,太岳区党委、行署、军区等机关由沁源县南迁至安泽(当时属冀氏县所辖)小李村、桑曲一带。

46、永和文庙大成殿:位于永和县城内正大街东门巷,创建于元至元年间(1264年—1294年),现仅存大成殿,建造规整,造型美观,结构大方。

47、浮山老君洞:位于浮山县梁村,殿内正中券有一洞通向内殿,四壁满绘壁画,面积77.86平方米,共分115组,612尊神像,因年久失修,现仅存87组,神像500余尊。壁画内容为道家故事题材,为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绘制,内容为道教始祖老君显化事迹。

48、柏山东岳庙:位于柏山之巅,现存东岳行宫殿是元代地震毁坏后于延祐五年(1318年)重建,宽深各五, 幅阶周 匝,重檐歇山顶,柱全为石雕,并刻有《木兰花词》五首, 殿内塑 有东岳黄虎及侍者像。最后地平以下由十五孔窑洞组成十八层地狱, 内塑五岳大帝,十殿阎群和六曹判官等,塑像高度与人相等, 分别 塑有各种鬼吏和刀山、油锅、碾磨、锯解等共计一百二十余躯, 是我国现存寺庙稀有的一组明代泥塑佳作。

49、乡宁寿圣寺:位于县城内东北部,创建于宋皇祐元年(1049年),元明清均有修茸。现仅存正殿和钟楼。正殿为宋代原构,钟楼为元代所建。

50、乡宁营里千佛洞石窟:位于乡宁县营里村的悬崖上,洞内现存佛像951尊,刀法简练,各不相同,具有北朝至隋唐期间的风格。

51、汾西师家沟古建筑群:位于汾西县僧念镇师家沟村,多为清代民居,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扩建而成。总面积40000多平方。师家大院文化内涵极其丰富,集砖、石、木雕为一体,垂花门、师家沟清代民居檐廊、隔扇等雕刻精细。

52、古县热留关帝庙:位于古县热留村,始建于唐,后经明清两代缮修,该建筑为四合院布局,由正殿、献殿、戏台、配殿、山门等组成,气势恢宏,规模宏大。正殿除关圣大帝、关平、周仓等巨型雕塑外,四壁皆悬空绘画,内容述尽关羽一生事略。

53、吉县挂甲山摩崖造像:位于吉县挂甲山佛阁寺,始凿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唐、宋、金时期多有补刻。现存摩崖石刻隋、唐风格尤甚,个别龛为金代风格,宋代摩崖造像无实物保存,唯有石刻题记存留于此。

54、吉县柿子滩遗址:位于吉县东城乡西村,遗址距今2---1万年,是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10余处人类用火遗迹,上万件石制品动物化石、石磨盘、石磨棒和蚌质穿孔装饰品。这是中国目前发现距今2-1万年前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原地埋藏遗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云游山西十大古戏台 砖瓦屋檐诉说百年沧桑(上)
刷保山西-北京古迹群十一活动纪行之二
晋南咽喉 平阳门户
翼城公布全县151个行政村!快看看你村改名了吗?
现场会解说词
尧之陶唐地址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