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中国建筑史》中古以上,学习笔记及延展知识

中国建筑史一讲(一)中国建筑概说

中国建筑:主要是指20世纪初(清光绪)以前的,历史上的中国建筑。它就像欧洲建筑、印度建筑、伊斯兰建筑一样,它是历史上曾经建造过的传统建筑。并不包括我们20世纪以来建造的那些西式的、欧化的建筑,也不包括那些带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本文太长,建议先收藏再细细的看)


比如蓟县独乐寺,是中国传统建筑,它是我们这门课的主要内容。



清华的礼堂,这是20世纪初1911年建的,但是它是美式的、欧式的建筑,不在我们这课的内容里。



中山纪念堂,他虽然是中国风格的建筑,但是是中国现代建筑,也不在我们这堂课的内容里。



中国建筑属于东亚建筑体系,东亚建筑体系包括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的传统建筑。但是中国传统建筑更具有起源性和中心性的特征,而且还具有造型、结构和地域风格上的多样性。
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的传统建筑是受到中国建筑的影响。




[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由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公元1460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造,到明代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是现存规模最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从1420年落成到1911年清帝逊位的约500年间,明、清两代共有24帝在故宫生活过。]



[韩国佛国寺:佛国寺是位于韩国庆州北道的一座佛教寺院,建于新罗第23代王法兴王528年(北魏),当时被称为华严佛国寺或法流寺,被认为是新罗佛教艺术的经典。]



[日本法隆寺:又称为斑鸠寺,位于日本奈良生驹郡斑鸠町,是圣德太子域飞鸟时代建造的佛教木结构寺院,据传始建于607年(隋朝),法隆寺占地面积18万7千平方米。]



[越南顺化王宫:位于越南承天顺化省顺化市,坐落于顺化古城中央,是越南阮朝的故宫,也是越南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1803-1832年(清朝道光)修建,占地520公顷。]



中国属于东亚建筑体系之一,但是与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相比,中国建筑更具有造型、结构、风格上的多样性。










关于中国建筑的特征,我们的前辈建构了这样一个学术体系,他们总结了很多很重要的特点,我们这里举出梁思成先生的一些观点,比如梁思成关于中国建筑特征提出了四个基本点: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点,首先是木构架、木材建造、梁柱体系,当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斗拱是中国建筑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几乎高等级建筑都有斗拱,而且斗拱有时候在建筑中起的作用非常大。



同时梁思成还提出了与西方建筑完全不同的四个方面的特征,这是对中国建筑另外一个侧面的结:



当然,建筑是一门艺术,所以梁思成先生特别强调了中国建筑的艺术的七个方面:






台阶是中国建筑的一个大特点,大家如果去到故宫,太和殿在三重台基上,台基在建筑中占的比重可以看出非常巨大、非常隆重,通过台基可以烘托出一座建筑的宏伟。



我们还可以看到前立面,中国建筑的前立面的玲珑剔透、阴影交差、非常的美。



同时中国建筑是由层层院落组成的,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很多建筑保存着这样的一种风格。



如果大家去山西,王家大院有很多很多的院落。我们到了福建的一些古大厝,仍然保存着那种传统院落的格局。



另外,中国建筑从整体上来看,色彩斑斓。特别是皇家建筑,它的白色的台基,红色的墙和柱,黄色的瓦,檐下的青绿彩画。南方的建筑粉墙黛瓦,又是一种色彩特点。中国建筑的布局,有对称,有灵活多变的园林景观。
但是正如梁思成说的,在石结构上中国走了一条不是很成功的路,但是是中国特色“把石结构当作木结构来对待”。所以我们看到这座塔,看着像一座玲珑透剔的木塔,实际是石材的,这样中国的石结构建筑多多少少受到了一些制约。



关于中国建筑的艺术,梁思成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他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他说,观察西方传统建筑,我们就好像在看一幅西方油画,可以从某一个确定的视角来完整的观察这座建筑。但是我们观察中国传统建筑就很不一样,看中国建筑就像看一幅卷轴画,我们不可能从某一个角度完整地看到故宫。






除了梁思成先生以外,还有一位建筑史学上的大家刘敦桢先生,他对中国建筑业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特征,他是这样说的:



我们这张图,这是敦煌壁画中的一个建筑,我们可以看出,在唐代的时候,这座建筑展示的就是一个完整的木构架,没有墙,而且人们正在这个木构架上进行操作。








我们刚刚看到的是山西的建筑,还可以看到云南大理白族的建筑,其实在结构、功能和基本的造型上和山西的没有什么区别。





把两位前辈学者的观点加以总结,大概为我们这门课归纳出五个特点,是前面两位先生都已经覆盖了的。这包括南方民居的粉墙黛瓦,北方皇家建筑的华美庄重,还有岭南祠堂建筑的繁缛藻丽,我们可以看出各种各样的色彩处理。





注:
1、20世纪:190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20世纪
2、独乐寺:又称大佛寺,位于中国天津蓟县西大街,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的寺院之一。独乐寺始建于唐代贞观二年(628年),安禄山起兵叛唐并在此誓师,据传因其“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而得寺名。
梁思成曾称独乐寺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我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

中国建筑史一讲(二)~中国古代建筑思想概说

一般来说,大家都认为西方建筑是有理论,是有思想的,而中国建筑呢好像只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工匠们的一种世代传承的技艺,所以似乎没什么思想。特别是中国知识阶层,中国儒生不大关心建筑活动,关于这方面的著述也很少,因此人们认为中国建筑是一些自然而然的产物,是工匠自发建构,自我传承的结果。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就像梁思成先生说,中国建筑是没有书本传承的。但是,如果我们稍微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文化与历史,就会发现这种看法还不十分准确。仔细的考察一下中国古代文献,我们可以发现,与西方建筑史一样,中国各代的城市和建筑,有自己一套特立独行的思想和理论。如果不了解这些思想和理论,我们就没法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建筑,也没办法理解中国的城市,建筑的造型特征,建筑的空间组织特征。
城市:中国古代城市的建造,波澜壮阔。
从公元前2世纪的秦咸阳,西汉长安,
公元5世纪的北魏洛阳,
公元6-8世纪的长安、洛阳,
公元10世纪的北宋汴梁,
公元13世纪的元大都,
14世纪的明南京,
以及15世纪以后的明清北京城。
这些几乎都是同一时代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十分丰富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城市是由方整的宫殿、住宅以及住宅组合而成的里坊,这实际上已经形成一种思想。西汉时代的一个学者,提出了一个“营邑立城、制里割宅”这样的规划思想。也就是说,城市是方整的城墙,里面可以分割成方整的里坊,里坊里继续分割成方整的街道,街道里面有比较方整的庭院、住宅。
首先中国人对住宅就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思考,比如孟子就说过:“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五亩的住宅,里面还种有树木花早,这是一个理想的住宅,所以中国人实际上有“方宅”的概念。中国的城市实际上就是在这样一个基本单元下不停地向外扩张。
宫殿也是一样,宫殿不过就是扩大了的住宅,大的规模更大而已。所以我们看历代的城市,它居于中心的是皇家的宫殿大住宅,外面包有皇城,是更大的方块,再外面包有城市,又是一个大方块,层层分割的这样一个个状态。




我们看到一个东汉时期的汉画像砖,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的住宅大致也是这样一个院落式的,可以组成方庭的这样一个感觉。



这里我给出一个唐代住宅的式样,唐代是按照人口分配住宅用地的,三口有一亩之地,五口有两亩之地,如此逐渐的扩张。住宅的规模和人口的多少,普通人是相关的,这样大大小小的住宅形成一个里坊的基本单元。在外面再围以里坊,在里坊之外再围以城市,这就是所谓“营邑立城、制里割宅”的思想。



我们还可以从仪礼图上看到士大夫的住宅,也是大致这样的格局,有门枢、有方形的院落、有长方形的居住建筑。



敦煌壁画可以看出很多住宅的式样,尽管它也有一些曲折,但大致的形状是方形的。



我们还可以看到早期发掘出来的一些住宅模型,它也是方形的,有廊、有院墙、有主屋、有庑房。



同时文献中也有很多这样的记载,比如东晋学者陶渊明,他对自己的住宅是这样描述的,他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前后檐,桃李罗前堂。”
唐代洛阳城里的诗人有白居易的住宅,他是这样描述的,所谓:“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这也是个方形的住宅,只是里面有山水、有自然植物。



现代人描绘了它可能的形象,我们可以知道,古代的住宅大致是围成方形的一些院落,里面可以有自然的树木山水。这说明中国城市是由方整地住宅组合成里坊,里坊之间有一些宽窄不一的街道或巷道。方形住宅是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而这些细胞又扩展成为一个城市的基本单元,就是里坊,若干个里坊的组合就形成了城市。
一张有关唐代长安城内的里坊碑刻图,当然可以看出是残片了,就是这样的一块一块的方块组合成一个城市的局部。
其实到了现代,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建筑这样一个痕迹。像闽南的古大厝,它都是一个一个方块组成的这样一系列庭院,组合成一个大的建筑群,这其实是古代建筑城市的雏形,局部的缩影。



北方民居也有这样的特点,完整地住宅。



这样一种靠里坊分割城市的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实际上至少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就已经很成熟了,西汉时候的一个儒生叫晁错,他曾经有一段话:



晁错生活的时代是在文景时代、汉景帝时代。



按照他的思想,要建立一座新的城邑,就是要先相地,观察土地阴阳是否和合,草木是否丰饶,是否适合居住。然后把城墙建立起来,在城墙以内把土地分成若干个里坊,再在里坊之内分割出若干所住宅。然后修造通往田间的道路,让各家各户边界标志得很清晰。




所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分成这么几个阶段:
营邑,居住区建造
立城,城墙和城门楼筑造
制里,分划里坊,建立坊墙
割宅,在里坊内切割住宅用地,形成一家一户的住宅范围
从一座城市的轮廓线,我们可以看出它的形制。



那么这样一种城市规划理念形成之后是不是就只是一个模子,就这样延续下来了呢?其实不是的,因为中国古代城市也是由两种相反相成的思想。一种叫规整方正,另外一种叫因地制宜、逶迤曲折,这些我们也可以从文献中找到一些依据,实例上更多了。
第一种思想,主要见于《周礼·考工记》(这里一夫是一个单位,一夫是一百亩)



我们从这张图片可以看出来,一个九里的方城,已被分成了若干个里坊。整个城市的中心是宫殿,宫殿的前面有一百亩的地,是用来朝觐皇帝的空间。宫殿的后面有一百亩地,是用来进行市场交易的,宫殿的左边是太庙,宫殿的右边是社稷坛,这是古人的一种思想的城市格局。





曹魏邺城就是很规整的里坊,虽然宫殿不是在中心,但是它的思想是一致的,这种方城的格局一直到明清还很多。



这是山东的聊城,尽管是被水环绕,但是它非常方整,十字街。




临清古城也是这样的。
我们到河北去看,蔚县的一些目前还保存比较好的城市。我们能看出来,它的里巷和住宅的关系,是分成一块一块,其实进门都是方坊的一个院子。这是一种思想,方正。



另外一种城市规划思想其实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孕育了,这个思想主要见于管子。管子在他的《管子·乘马策五》说到:



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规划思想,从城市也可以看出来,这里有一张图,是一位学者的研究。明代府城有方的,也有非常自然的。我们看南方的水乡城市,多数是自然曲折多变,因为南方水系发达。




历史上也有这样的实例,比如说《世说新语》提到南朝建康城建设的一个例子,就谈到这个问题:
北方中原地区土地很宽敞平坦,城市可以规划得方正,街道可以平直。但是江南地区水系复杂,地形很狭小“江左地促”,如果再这么通畅,一眼望到边,他说这不好,应该“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当然,这反映了完全不同的一种规划理念,我们确实从南方城市中感觉出他们确实是因地制宜,自由多变的一个城市形态。



南朝建康城



这是泉州的城市平面图,也是非常自如的,因为他根据地形,它的城市轮廓完全是一个自由的态。



我们可以看到阆中,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古城,它中间也有几条线是直的,但是整个城市的轮廓非常自然。





还有民国初年我们看到的杭州城,应该是古临安城延续下来的,也是一个形势比较复杂的,自如的一个城市。





注:
1、 文景之治:是指中国汉文帝和汉景帝所统治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治世,奠定了其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将汉朝推上顶峰的基础。
2、 《周礼·考工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关于手工业技术的国家规范,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根据郭沫若考证,《考工记》作者是齐国人,因为书中用的是齐国度量衡、齐国地名和齐国方言。
3、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廟”。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祖先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而帝王将相的神位被供奉入太庙的仪式则称为升袱礼。
4、 社稷坛:与太庙相对,是皇帝祭祀神社(土地)和稷神(五谷)的庙坛建筑。北京社稷坛是现存的唯一一座祭祀社稷之用的庙坛建筑,也叫“太社稷坛”或“太社坛”。
5、 邺城:邺城遗址主体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境内的漳河岸畔,遗址包括安阳曹操高陵。中国曹魏、后赵、冉燕、东魏、北齐都城遗址,由南北二城构成。邺北城是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封魏王后营建的国都,曹丕代汉移都洛阳后,以此为北都。后赵、东魏、北齐相继都邺,承光(公元577年)北齐亡,此城衰落。邺南城为东魏元象元年(公元538)依邺北城南墙而建,毁于隋代。
6、 临清古城:清临置县与西汉,称清渊县。隶属巨鹿郡,后属魏郡,三国魏晋时期隶属冀州阳平郡。十六国之一的后赵,于建平元年(330年)更名为临清县,临清之名自此始。明、清两代曾为临清州,是京杭大运河沿岸著名的繁华都市。
7、 蔚县:是河北省张家口实下辖的一个县。蔚县古代称代、代县。代王城,战国时期是赵国辖地。代县是三国时期代郡的治所。五胡十六或代国的旧址,北魏朝的发迹之地。蔚县历史悠久,现存文物古迹之多,为中国所罕见。居全国前列,涵盖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三大类。
8、 《管子》:以春秋时代政治家、哲学家管仲命名,其中记载了管仲死后的事情,并非管仲所著,但仍被认为可以体现管仲的主要思想。
 9、《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内容大多记载东汉至东晋间的高士         名流的言行风貌和轶闻趣事,由南宋刘义庆召集门下食客共同编撰。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        想言行,和门阀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        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清楚地见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10、建康城:本名建邺,位于今南京市区中南部,是孙吴和前后相继的东晋、宋、齐、梁、陈共     六个朝代的都城。建于元年(公元313年),因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而更名建康。大兴元年      (公元313年),晋元帝于建康登基。548年,侯景之乱时,侯景入台城,南梁的前朝宫阙,大    都成为灰烬。南陈时,加以修茸。隋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后,下诏将建康城“平荡耕    垦”。2000年后,在南京市区地下陆续发现多处建康城垣遗址。
11、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是闽南文化源头,周秦开始经济开发,于260年(三国时期)始     置东安县治,至今有1750多年的历史。早在旧石器时代,闽越先民就用石制工具劳动生产,     掌握种植水稻和制作陶器的技术。
12、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游。阆中保留了成片的历史街区,在古城中堪比北     平遥及南丽江。城内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古建筑二百多处,以及数千件可移动文物。
13、古临安城:临安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南部的凤凰山,建于南宋高宗赵构建炎三年(公元1    129年)。临安城遗址对于研究南宋政治、经济和文化,研究南宋宫城的布局、中国古代都城    制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建筑史二讲(一)~史前及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建筑

这一节课主要是讲从远古一直到汉代的,这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好几千年的跨度。对于这个时期的中国建筑,实际上我们还有很多很多未知的东西,甚至对这个时期的历史,我们也有很多未知的谜,也还有很多不能清楚地表述的地方。对于建筑而言更是如此,我们今天要想很准确地描述上古时期的建筑形态还有很多的困难。特别是讲到中国历史,一讲可能就会提到夏商周这些早期的著名的王朝。它们的建筑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有很多的研究,但是仍然很难对它们做出确切的描述。也就是说在我们建筑史的特别早期的部分,还有许许多多的空白点,对于我们每一个对于中国建筑史感兴趣的人,我想都存在着很多可能,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去重新描绘这些时代建筑的发展。
我们开始先来讲一讲早期的文明,如果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的话:
人类早期文明在西亚开始发展,他们有了最早的城市,然后逐渐的发展,形成一个影响周边地区的一个大的文明。在此之后,可能埃及的文明在发展。欧洲的文明在崛起。
中国的文明其实发展得也很早,大概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我们就有了最早的城市。我们的文明从旧石器时代到夏时代,然后开始转入阶级社会时期。
我们再来看看世界建筑发展,在西亚最早出现城市,大约已经到了公元前,将近1万年的时候最早出现了城市。



到了公元3000年的时候,在欧洲北非等地开始出现了许多类似巨石阵这样巨大的一些古代遗迹。实际上这个时期在世界的版图上,都是人类文明逐渐发展演化,走向辉煌的一个时期。



中国的文明,也恰恰是在这样的一个坐标当中,在走着自己道路。我们中国的文明,从旧石器时代时期(公元前1万年)开始,由此往后推,到了后来的新石器时期(大约公元前5000年)这样的一个时代。开始我们有了仰韶文化、后来的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等。



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把这个文化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南方发展的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一个地区文明的发展,一个是以陕西这个地方为中心的仰韶文化的发展。再有就是东北沈阳这样的一个地方,包括内蒙,它发展的所谓红山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是根据它的环境,根据它能够有的材料,根据它的生活方式来产生的。比如说在早期的文献当中有,说“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意思就是在低洼的地方,人们营造像鸟巢一样的东西,把建筑架在木杆上。在高的地方,比如说我们的黄土高原,肯能人就是挖一个洞,住在洞里面。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巢居”和“穴居”这样两种建筑形式。
在有些文献中提到说:



从这些文献来看,我们就可以看到可以了解到古代有那样一个时期。当然,这仅仅只是在文献中出现的,那么有没有实物的见证?在1973年的时候,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了一处遗址,这处遗址挖掘出来以后,它是在一个比较低洼的地方,发现了大量的木杆的遗迹,发现了大量的人类活动的痕迹。从这样的一个遗址我们可以看到或者我们可以了解到,它显然是一个村落,这里头有很多很多人生活的痕迹在里面。这回村落的房子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那样是在地上有一个基础,然后盖房子,它是在地上竖很多的木杆,然后把村子的房子全部建在木杆上,也就是架起来的建筑,架空的建筑。这种建筑形式明显地是适合这个地区的气候环境也好,地理环境也好,人们的生活方式明显是这样。在这样一个遗址当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把房子要放在一个柱子上面,上面有结构,需要跟柱子之间有联系,要有梁要把地板架在上头,上头还要有墙,墙上还要盖顶。




像早期的很多类似的这些遗址,它的木杆件的连接是靠绑扎的。但是在河姆渡发现了榫卯的痕迹,也就是说,在距今6000年的时候,在河姆渡生活的这些人已经会把木头加工得非常精致,用榫卯的方式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当然,从绑扎到榫卯肯定是要有一个时间过程的。
我们可以看到,图上的木结构榫卯的形式,非常丰富,那个时候的榫卯已经很成熟了。



在距离河姆渡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属于河姆渡文化的另外的一处遗址,叫田螺山,这处遗址也非常有意思。我们可以看到图片中,有一个图上很清楚的柱网关系,这个柱网的间距大概是三米左右。也就是说到了田螺山的时候,人们已经有一个很清楚的结构的观念了,它已经有柱网开始成。



在这幅图上,大概可以看到好像一个黑的木板放在地上,那是一个席子的痕迹。上面有非常漂亮的席纹,一直保存到今天,也是差不多距今5000年到6000年的历史了。



这张图,它是一个树根的痕迹,它明显是人种的,它不是长在生土上,而是一个人工填的土上。经过我们现在的判定以后,它是茶树。现在无法判断这颗茶树的用途,但是显然这是很古老的茶树。我们还不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从这些遗迹来看,他们已经有着非常繁荣的文明。



从田螺山或是河姆渡的建筑遗迹,推想当时房子的形式,可能是这样一种“干阑式”建筑,架在木柱上,上面有很大的屋顶,下面有一个连续的空间。像这样的房子,今天在南业的一些地区仍然可以看到,我想这个这个时代的建筑,应该跟我们现在保存下来的这些在东南业地区的建筑应该是很接近的。



这些建筑的演化发展,到了今天在我们中国大的文化文明范围当中,仍然有很多遗迹。比如说像云南贵州的一些地区,像侗族的村寨、傣族的村寨等等,还保留了这样的一种建筑形式。





另外一个我们很重要的文明的代表,就是以陕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这个文化也是大概距今6000年。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南方和黄河流域的发展应该是同时的。在仰韶文化的地区当中,有一个非常典型的遗址,就是西安的半坡遗址。在这儿发现了一个很完整的村落,从这个村落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很独特的建筑体系演变发展的过程,这种体系就是我们说的穴居。




人们在漫长的过程中,就开始在树枝编的屋顶上涂泥,抹上一层泥灰,它既能防火、耐火,又能够保暖,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屋盖。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时候,挖洞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发现用树枝编成的屋顶更容易一点,于是坑越挖越浅,屋顶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不再挖坑了,完全在地面上用树枝编起一个屋子来,甚至开始出现墙和屋顶的分离,就是上头有一个人字形的顶,下头是墙,下面就是平地,甚至平地是经过处理了。因为地面是湿的,处理有各种方法,比如说放火烧,烧完以后地面的土质会发生变化,烧得像砖块一样。在考古学中有一个词叫做红烧土,土是红颜色的。还有一些是用石灰和白灰,如果房子出现了白灰面,那他一定是用石灰处理了地面做了防潮,就是越来越讲究。这个时候的房子,它的墙就变成了一个用树枝编织,外头涂泥的墙。这种墙的形式,我们把它叫做“木骨泥墙”,这种形式在中国建筑史的后期发展当中,可以说长期在使用。



另外,在半坡还出现了一个方形的大房子,后面分成了三间,前头有一个公共的空间,当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准确地知道,这个房子在当时是干嘛用的,但是恐怕他是一个部落的中心。从平面上也可以发现,这个大房子的前面,会有一个广场,可能也是部落活动的中心。所以从这个形式上来看,已经出现了一个完整的聚落,形成了很有意思的空间格局,实际上它是一个城市的雏形。而半坡村它同样也是在一个高坡上,两边是崖,周围还有水,也是在这样一个防御性很好的位置上。台地上是半坡村,出去可能有窑址,有墓葬区等等这样的一个形式。



这是河南的一处遗迹遗址,平粮台城址,这处遗址是一个比较早期的城址。我们发现它有城墙,城墙做了解剖,是夯土的。除了城墙以外,我们发现它有两个城门,南门和北门,南门的地方两侧有两间房子,是同时期的,显然应该是这个城的门卫室。我们在这个门卫室看到了地面时是用火烧过的红烧土,墙是用土坯做的。另外我们还发现在墙上的土坯砖墙上还有草泥灰,也就是说当时盖这个房子的时候已经非常讲究了,用土坯砖砌墙,然后上头还抹灰,地面用土烧过,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形态。而且大概距地面三十公分左右还有一道排水管,也就是说这个城市在除了考虑它的防御功能和城墙以外,它还考虑了整个城市的防水设施。
如果我们关注以下这个时代的建筑发展,我们发现它已经开始从聚落向城市在转化,它的建筑空间也开始变得丰富。比如说在半坡村有一些住宅,它有一个入口,由于它是地穴式的,它的入口是向下挖的,并不是挖到居住平面以后,马上就是一个完整的坑,他在边上用木棍会支起一个墙,然后把土炕藏在了墙的后头。也就是说,他开始有一种私密性的观念开始出现,他的建筑空间开始分成了私密的睡觉空间、活动的空间这样一些分化。在建筑的技术上,从绑扎已经发展到了榫卯,从木骨泥墙,已经开始出现夯土技术和土坯砖。很多后来的建筑的基本技术,在这个时期已经基本开始成型了。
无论是在河姆渡文化,还是仰韶的半坡遗迹也好,它展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建筑,在我们中国的两个区域同时发展的状况。




注:
1、四大古国文明发展史:
美索不达米亚:西亚
公元前7000年左右,蘇美人开始了耕种,公元前4200年出现原始城邦并形成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米索不达米亚是古希腊文意为“两条河中间的地方”,故又称为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先后有蘇美人、巴比伦人等建立的文明。在这个平原是发展了目前欧亚大陆考古已知的世界上第一个城市,颁布了欧亚大陆第一部完整的法典汉摩拉比法典。
古埃及:
公元前7000年左右,人们在尼罗河河谷定居,开始建立房屋,并进行农业和畜牧生产活动。埃及尼罗河流域文明大约开始于公元前4500年左右,象形文字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并沿用了4000余年且出现大量城邦。公元前3500年左右在尼罗河上游河谷和尼罗河入海口三角地区分别形成了上埃及和下埃及两个国家。
古印度:早在公元3200年,在现今巴基斯坦,文明既已滋生,古城哈拉巴及穆罕耶达羅的遗迹留有许多这早期文明的烙印,居民已有度量衡及文字。
中国:
中国主体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考古发现了公元前约6000年农业文化遗留下来的小米、稻谷、酿酒、乐器、稷和最早的文字雏形、宫殿式建筑、绘画、十进制等。
公元前4000年红山文化,出现最早的城市并发生阶级分化。
公元前3500年之后出现阶级社会和最早的原始邦国,铜绿等标志着中国文明形成。
公元前2700年,黄帝时代华族兼并夏族、黎族、夷族等,形成了华夏族。
公元前2600年龙山文化,50多个城邦与280万平方公尺的城市、骨刻纹和铜器、光泽透明的玉器、薄如蛋壳的黑陶等。
公元2600年左右,良渚遗址发现亚洲最大的城市良渚古城和三星堆遗址发现的2米多高的青铜器人象等。
公元2100年左右,出现夏、商、周。周分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夏、商、周皆采用封建制,周朝时封建制比较完善,人口以庶民为主。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封建制度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世袭王朝。秦(秦国是春秋时期诸侯国)之后,华夏族融合其他周边民族形成汉族。





2、旧石器时代:在古地理学上是指人类开始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的文明发展阶段,是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距今约260万年或250万年(人能首次制造出石器)至1.2万年前(农业文明的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期间,人类在早期的能人和智人基础上向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大幅度进化。在旧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开始了最早的艺术创作,并开始涉足宗教和精神领域,如葬礼和仪式。



旧石器时期的人类



3、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磨制石器为主,大约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7400多年至2200多年不等。在有些地区,如美洲,在公元后仍停在新石器时代,同时也出现高度的文明,如玛雅文化。这个时代,人类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将植物的果实种子加以播种,并把野生动物驯服。同时人类由游牧到定居,已经能够制作陶器、纺织,开始关注文化事业的发展,始人类开始出现文明。在中国大陆,这个时代出现了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等文明。




新石器时代工具



贾湖遗址出土的中华第一笛



斯卡拉布雷遗迹



新石器时代中期欧洲发现的遗址




4、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以关中豫西晋南地区为中心,范围由陕西省宝雄市向东延伸至河南省等区域。
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村遗址。但仰韶遗址本身不再被认为是该文化的典型遗址,不过仰韶文化的名称却被保留下来。今天在中国已经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
陶器主要呈现红色,红陶上经常绘有几何型图案或动物型花纹,是仰韶文化最明显特征,故也称为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村落外有墓地和窖场。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半地穴式,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墙的外部多被裹草点燃烧过,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
现在一般认为陕西地区的仰韶文化是继老官台文化和裴李岗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按时代顺序可以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三个不同发展阶段。龙山文化被看做是它的继承文化。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纹陶器



鸮xiao面像,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陶器



半坡陶器刻画符号



5、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公元前4000-3000年,持续时间约2000年。因发现于热核县(今属内蒙古)的红山而得名,是一 个以农业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红山文化的年代,大约距今五千年,与仰韶文化中、晚期相当,其生活有以下特色:
陶器制作:红山文化的陶器,分为泥质红陶和沙质灰陶两种,与当地较后期的龙山文化黑陶的造型有点近似。细泥的彩陶用作煮食,夹砂的刻纹粗陶用来盛载食物。此外,还有一些孕妇陶像。
玉石雕刻:动物型的玉石雕刻十分精巧,以猪、虎、龙等形态为主,工艺水平极高,是红山文化的一大特色。红山文化的玉龙造型非常简单,很多只是一个圈,与后期的盤龙、汶龙等相比显得十分原始。在当时。对龙的崇拜遍布各个地区,说明上古中国地区的文化亦存在重要的共同之处。
新石器时代中期地图,红山文化的范围在地图上是'1’



圆柱陶器



细泥彩陶



彩陶三足鬲



玉龙



大型C型龙



太阳神






兽行玉石




玉跪跽裸女执灯 岫岩玉



6、大汶口文化:距今6300年-4500年前,是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以泰山地区为中心的山东中、南部以及江苏北部的淮北地区,晚期的遗址分布更广,东起黄海之滨,西到河南东南部,北至渤海南岸。大汶口文化大约开始于公元前4500年或稍晚,大约公元前2500年前后过渡为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最重要的发现在于陶文,这种疑似文字的刻画记号极可能与汉字的起源有关。
文化特征:以一群特点鲜明的陶器为主要特征。一夹砂陶和泥红陶制为主,大汶口文化遗物也有灰陶、黑陶,并少量硬质白陶。大汶口文化的居民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牙的习俗,这是大汶口文化所独有的奇特习俗。
陶鬹gui



彩陶盉he



白陶鬶



彩陶背壶



骨雕筒



玉钺yue



石钺



束发獠牙



7、河姆渡文化:分布于中国浙江杭州湾南岸平原地区之舟山群岛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7000-6000年之前,因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村遗址发掘最早,古称作河姆渡文化。
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欄式建筑的遗迹。发现有大量的水稻遇存,被断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其中发现中国最早的木制品(木雕鱼),并出土了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准,估计最高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河姆渡陶器为手工制作,十分厚实,呈灰黑色,表面常打磨,常有绳纹,或雕刻有植物、动物图案。
河姆渡文化范围



干欄式建築



圆口广沿黑陶罐



黑陶釜



8、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300到公元前2100间存在于甘肃西部、青海东部的彩陶新石器时代文化,与西北的齐家文化一样出土过早期的青铜器物。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
马家窑陶器以彩陶为主,而且发现数量极多,经典型的马家窑陶器包括细陶土制成的罐与碗,底色为黄色或红色,尚有亮黑色的装饰。此时期的青铜制作品规模有限,对当时经济方面无甚影响。
马家窑彩陶





彩陶人面像



马家窑“青铜刀”



10、榫卯:为榫头卯眼的简称,是一种传统木工中结合两个或多个构件中的凸出部分称为榫,凹出部分则称为卯。最基本的榫卯结构由两个构件组成,其中一个的榫头插入另一个的卯眼中,使两个结构连接并固定。榫头伸入卯眼的部分被称为榫舌,其余部分则称作榫肩。



11、田螺山:属于河姆渡文化的一处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ao村,距今约为7000年-5000年。该文化遗存出土器物与河姆渡遗址几乎相同,且出现成片干栏式建筑遗迹和较为完整的村落布局。田螺山遗址发现了其他遗址不具有的人脸形陶支脚、形似大象头部的陶塑等陶器,这在河姆渡遗址中几乎没有见到。遗址中发掘出人为种植古茶树和壶形陶器证明,当时很有可能已经人工种植茶树并饮茶。遗址中的杆栏式建筑范围和大小证明,当时的先民已经能够挖掘较深的土坑,且能够应用重力与承重力关系的经验进行建筑。




田螺山遗址出土人面形釜支脚



田螺山遗址出土碳化稻



田螺山遗址出土玉玦



田螺山遗址出土骨笛



12、柱网:单层厂房、多层厂房中,承重结构柱子在平面排列时形成的网格称为柱网。



13、席纹:建筑装饰线条铺设方式中的一种,形状为一个线条接着一个线条。古代陶器纹饰,是陶坯未干时放在席子上印出的席子编织痕迹,多见于器物底部。后来席纹从陶器装饰领域扩展到其他领域,如服饰、剪纸、壁画、瓷器等出现了大量做工精美的席纹工艺品,如雍正粉彩席纹杯。




清晚期席纹款魁星点斗碟



14、广西程阳桥(风雨桥):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程阳马安寨,横跨林溪河,为侗族特有的风雨桥建筑,建于1912-1924年(民国)。桥面桥楼五座,建于桥墩上和两端,中隔楼为重檐六角攒尖顶,东西桥墩上隔楼为重檐四角攒尖顶两端阁楼为重檐歇山顶,高5.8米。桥楼间有廊,桥廊两侧设栏杆和长凳。
风雨桥:是侗族独有的桥,又称花桥,亦叫福桥。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广西等地。由桥、塔、亭组成,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杆、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墩上,有多层,簷叫飞翘,顶有宝葫芦等装饰。因为行人过往能躲避风雨,故名风雨桥。



攒尖顶:即攒尖式屋顶,宋朝时称“撮尖”,清朝时称“攒尖”,是汉字文化圈传统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日语称宝型造。其特点是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该顶常用于亭、榭、隔和塔等建筑。在日本则常用于茶室。
圆形攒尖顶的天坛祈年殿



攒尖顶的内部,北京中山公园,兰亭八柱亭



日本醍醐寺内的单檐攒尖顶



八角攒尖顶的中正纪念堂



日本法起寺三重塔的攒尖顶



歇山顶:即歇山式屋顶,宋朝称九脊屋顶、曹殿或厦两头造,清朝改今称,又名九脊顶。为中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歇山顶亦有传入东亚其他地区,日本称为入母屋造。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样式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其中重檐歇山顶等级高于单檐庑殿顶,仅低于重檐庑殿顶,而单檐歇山顶低于单檐庑殿顶,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有,后来也有些民宅开始使用歇山顶。
由歇山顶的基本样式可以延伸,可以演变出四面歇山顶,卷棚歇山顶等变体。
歇山顶



以重檐歇山顶,图示各种屋脊名称




重檐歇山顶的天安门



重檐歇山顶的台北国家音乐厅



单檐歇山顶的智化寺智化门



韩国景福宫勤政殿使用重檐歇山顶



台北府城北门使用单檐歇山顶



四面歇山顶的北京故宫角楼



15、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半坡村,地处浐chan河下游右侧覆盖有黄土的二级阶地上,背依白鹿原,与河床相距800米。半坡遗址是中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典型代表,至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半坡遗址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围栏及起防护和泄洪作用的大围沟等遗迹,比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会村落的原貌。半坡建筑已具典型中国建筑雏形,出入口朝南,并使用木制框架执掌屋顶,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式住房。
陶器的使用在当时占重要地位,在制作上已采用了模制法和泥条盘筑法,并逐渐以转动的轮盘修整器口器形。陶器上的鱼纹图案具有代表性,其中口部噙鱼的人面纹饰最具特色。陶器上还有可能为早期文字的雏形的标志符号,半坡陶符。



人面鱼纹彩陶盆细节



鱼纹彩陶盆



16、平粮台古城遗址:是新石器晚期龙山文化城址,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大朱村,距今4300多年,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最早古城址。城址内发掘出10多座房基,多为长方形排房,有3间一组和4间一组的。房基无论是平地建起的,或是夯土高台建筑,普遍使用土坯砌墙。
17、夯土:是一种建筑材料,表示一块红泥、粗砂、石灰的三合土中的空隙经过夯实的动作之后变得更结实。土材质中较为结实的材料,在古代是城墙、宫室常用的建材,在中国,最早在龙山文化已能掌握夯土的技艺。是客家土楼所呈现的土黄色外观。



《中国建筑史》学习笔记及延展知识~秦汉时期的中国建筑

秦汉时期的中国建筑,从公元221年到公元220年。
这个时期是相对于罗马帝国的时代,也就是说在世界范围内,欧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帝国—罗马帝国,影响了整个区域的发展。



而在东方,就是秦汉帝国,它也影响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在秦汉时期,我们还是先讲城市。讲到秦汉的城市,可能有一个城市就必须要讲,就是秦的咸阳。
秦的咸阳的规划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于周代或者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它有很多自己独特的想法。比如说“法天象地”,它模仿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等级制度,或者是管子的那种因地制宜,考虑环境,它已经不是这样了。它要放到一个更宏观的场景当中去规划和想象它的城市,就是天和地。
汉代的城市在秦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的发展,所谓“汉家自由制度”,可以说汲取了春秋以来城市发展的很多经验,然后又表现了原来从来没有过的统一大帝国的宏大志向。在城市当中都体现出来,宫殿仍然是这个时期城市的一个核心内容,还有市城。汉帝国和周边地区,特别是和中亚,西亚地区的频繁的贸易往来,导致它的商业活动极其繁荣,市城在城市当中也占有越来越重要的置。
咸阳,它的战略位置很重要,有文献说“据山河之固,东向以制诸侯”,它向东可以制约战国时期的七雄五霸,是诸侯国之间的战略要地,后头又占据关中平原这样一个良好的资源环境。特别是通过蜀道,和后面的四川,成都平原联系在一起。司马迁讲:“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因为这样的一种条件,秦占据了这个城市,它变得强大,最后统一诸国。
当时,无论是秦朝的官员,还是秦始皇本人,实际上对于他自己建立了这样一个统一伟业,都有一个极高的评价。他们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变现这种伟业,所以在名字上称始皇帝。
而建筑上,我们发现在文献当中、考古学的发现当中,秦朝的宫殿极其分散,找不到规律。在咸阳周边地区到处都有它宫殿的遗址发现。而且相互之间,可能拉德距离很大。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我们说的“法天象地”。秦朝的宫殿,如果把它们和咸阳冬至日的星空来对照的话,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有某种联系,秦朝的宫殿式根据咸阳冬至日那天的星空的分布图来布局的,它很多重要的宫殿都和当时那个时间的星座位置相关。在秦朝的宫殿建筑当中,轴线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规划的因素,从秦咸阳宫的遗址一直到我们的东海之滨(锦屏山),它都有一种轴线的关系在里面。这种宏大的气象,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当中其实也是极其罕见的。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城市就是西汉的长安,汉的长安是公元前200年开始兴建的,最早是兴建未央宫。其实它也是利用了秦朝的一些宫室开始建造的。到公元前189年左右,整个长安的城墙才完成,整个城市基本上有了一个形象。长安其实只是用了原来秦咸阳大区域的一个小部分,咸阳俄范围很大,而长安基本上是一个相对集中的宫城区。这个城市当中充满了宫殿,各个区域当中大部分被宫殿占据,而其它功能的部分很少,所以汉长安城更像一个宫城。长安跟咸阳很接近,它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周边有华山、终南山、太白山、北山山脉等,构成了一个很好的防御体系。周边有函谷关、武关、散关、萧关等,它是一个军事防御的重镇。对于汉代来说,选择在这个地方建城是有它的道理的。



汉长安根据考古的调查,它的实测尺寸大概是35.8平方公里,这个规模还是很大。其中宫殿区和官署区占到城市的2/3的位置,即2/3的量都是宫殿和衙署。长安在规划上继承了咸阳京畿大区的概念,它没有外郭。他的城墙结合地形,是不规则的。宫殿占了大部分城市用地,宫室分散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当中。而且,汉长安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它随着汉代的发展,在周边发展了很多卫星城,叫做陵邑,就是一个皇帝的陵葬在那儿了,然后就迁很多人到那个陵那儿去,形成了一个卫星城。像长安这样的城市规划体系,无论在早期的城市发展当中,还是在后期的城市发展当中,都是不多见的。



关于建筑,在城市当中,汉代有固定的市场,汉代的商业发展很繁荣,特别是跟西亚、中亚、德交流非常多,大量的物资开始进入到长安当中交易,所以长安的市场非常多。
我们从一些画像砖当中,看到有当时的市场的形象,中间建一个市楼,然后两边是商铺,就是四周是商铺。这种所谓市的格局,一直在中国后来的城市当中被沿用。




注:
1、中国历史系列条目




2、秦朝,公元前221年-207年,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建立大一统的帝国。由于皇室为赢姓,所以史书又称赢秦。秦朝源自周朝诸侯国秦国,公元前770年。秦族秦襄公在东周周平王东迁时有功,受封于关中平原,建立秦国。秦国于战国时期逐渐转强,到秦国君王赢政陆续征服六国(前230年-前221年)而统一中原,史称秦朝。秦王建立秦朝后,自称“始皇帝”,从此中国有了皇帝的称号。




3、咸阳城: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是秦国及秦朝的政务中心。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开始营造王宫,坐落于渭水北岸。
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复原模型



龙纹空心砖



几何纹空心砖



板瓦



蝉纹瓦当



树枝双兽纹半瓦当



同铺首



*瓦当:日本称为镫瓦,是屋檐最前面的圆形瓦,位于筒瓦之前,主要用于保护木制飞檐、排水防水、美化屋面轮廓。上带花纹垂挂原形,有云头纹、饕餮taotie纹,植物纹等吉祥图案,在日本、琉球还有以家纹为图案的,是精致的艺术品。
材质有灰陶、琉璃、金属等,唐朝以后出现琉璃瓦,用于高级建筑,宋元明清时期,出现金属瓦当,日本有金箔瓦当。瓦当是与战国时期的建筑大师鲁班所发明。
云头纹瓦当





饕餮纹瓦当






文字纹瓦当






动物纹瓦当





植物纹瓦当




家纹瓦当









铺首衔环



故宫大缸上的铺首



故宫大门上无实际门环的铺首



4、西汉长安城:在西汉初年兴建作为西汉的首都和主要城市。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面积约36平方公里。是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十一朝的首都,隋代在其东南侧营建新都大兴城(即后来的唐长安城)后辈废弃。
建设: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下令于渭河以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太祖七年(前200年)又命萧何建造未央宫,同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
在西汉的210年历史中,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繁盛一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座规模庞大、居民重多的城市,规模与埃及托勒密王朝的亚历山大里亚相仿,同为世界最大的城市,直到西汉末被罗马超过。

清朝毕沅所绘的汉长乐未央宫图,载于《关中胜迹图志》卷四

中国建筑史三讲(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建筑

第一节:城市的宫殿与佛教建筑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建筑,这个时期其实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时期。上次我们讲到秦汉的时候,中国的建筑基本有了一个雏形,基本上我们后来一些的建筑特征它已经开始具备了。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候(实际三国也还是在东汉的时候),应当说这个时代赋予了中国建筑一个很特别的精神。





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对于中国历史来说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他的很多方面我想是一个非常浪漫,充满想象力的,思想在不断变化,飞跃的时代。如果我们比较日本的某一个时代,比如平安时代,好像就跟这一时期就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它是一个各种各样神怪,各种各样信仰,传说充斥到中国社会当中的这么一个时期。





注:
1、三国两晋南北朝:又称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长达四百廿的混乱时期,朝代更迭速度很快,并存在有多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洛神赋图:是东晋名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文学作品《 洛神赋》的故事情节所传作的故事画。曹植原文借对梦幻之镜中人神恋爱的追求,抒发了爱情失意的自我感伤。

© 本文版权归 香蕉鱼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北“仰韶文化”出土一种东西,领先西方国家5000年
周莹:中国古代艺术(上)
河洛传说:“黄色文明”创造的渊源
第七批国保--古遗址(44)
中国古建筑赏析-原始社会与三代时期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脉络1(原始--奴隶制时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