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通过《物演通论》的哲学思绪打破生命存在与非生命存在的边界

副标题:《生命的起源》

序言:

缺失了哲学的底层思想操作系统,你想再科学获得非常大的成就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科学本身就运行在哲学的底层操作系统上。

但是既往西方哲学自黑格尔之后一路堕落,根本就不在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系统上运行,这就导致近现代的科学很难有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进而也就导致了今天科学的诸多问题。

而从物演通论开始,必然会有一个新的思绪逐渐注入科学,使得既往科学难以解决或分清的问题逐渐在这个底层思想操作系统上澄清,也必然能解决既往科学中大量无法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正是基于《物演通论》来解决生命的起源问题,同时也以此文为基础,我们将说清生物大分子是如何一步一步演进至类病毒或病毒这类“原始生命存在”。

一、既往有关生命起源问题

关于的生命的起源

在西方人的视野里一般推演到化学就再也进行不下去了,于是西人一谈及此项问题不可避免的要拿出基督教的《创世纪》说生命的起源是空白和混沌,然后是神创造了“秩序”,至于什么样的秩序,就是“人”的事了,但是有一个大问题,基督教的“神”居然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不断位移的,从不到万年的“神”,如今走到了40亿年左右的主宰化学的“神”,可见西人一旦遇到某个无法解释的问题的时候,“神”就出现了,而随着问题的“解决”,“神”又会继续平移了,那么基于这样的思绪是不可能说清生命的起源的。

然后,有人认为一切生命的开始就是脱氧核糖核苷酸A\G\C\T,即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组成的分子汤,在分子学家的视野里,凡是生命都是这四个字母的组合。也有人支持“宇宙生原论”,如Francis Crick,直接认定像简单分子、DNA甚至活细胞是直接来自外太空。

然后<英>S罗斯·著的《大脑的未来》中说到:

“生命就是涉及碳、氢、氧、氮构成的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以及和钠、钾、氯、硫、磷等离子和重金属等反应,然后基于原始地球充满氮气、甲烷和二氧化碳更适合还原而非氧化的环境,以及伴随原始地球猛烈雷鸣、闪电等等恶劣的环境,最终这些基本的元素化合物逐渐生成有机分子,从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到蛋白质、脂肪、RNA、DNA等生物大分子的有机物稀汤。

然后罗斯就直接认为生命的开始居然是源于脂或油,然后是油滴中聚集了有机物以及钠离子和钾离子,从而构成最原始的原核细胞,这种说法其本质就是认为“初始细胞”源于随机变异或随机组合,即自然发生(主流看法都认为从非生命存在到类病毒、病毒、原核微生物乃至真核微生物、多细胞生物都基于自然发生),这表面看似合情合理,然后将油的特性说得也头头是道,但是这是有巨大问题的。

因为这就好比说,生命是直接从非生命的生物大分子或者其他有机物、离子中直接飞跃来的,生命与非生命之间完全是断裂的!这当然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因为既然宇宙万物都是由单一的夸克乃至更底层的基本粒子组成,那么生命与非生命存在之间就必然是连续而不可能有断点的,而之所以认为是自然发生或有断裂,其本质就是基于横向视角的归纳逻辑,而没有意识到更为本质的“物演逻辑”。

譬如以“类病毒”这种横跨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原始生命”作证。

在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工作的瑞士学者迪纳首次发现了第一种类病毒“马铃薯纺锤体结节病原体”,自此以后更为“类病毒”物类被发现,类病毒可以说是最原始的“生命”,纯核酸生物,没有蛋白质外壳,以共价闭合环状或线状的单链RNA分子的形式存在。它一旦侵入宿主细胞就可以直接借助宿主细胞的“代谢程序”来进行自我“增殖”的复制,而一旦脱离宿主细胞就会像非生命的生物大分子一般静止的存在着,于是这种最初“生命”横跨生命与非生命,或者说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直接就把人为所预定的非生命物质与生命物质的人为分割直接勾销了。

所以可以说,从有机大分子到生命存在绝不是飞跃,而是有一个逐级无极变量的演进历程,但是这个历程在西人的基本思绪里是说不清楚的,于是只好用独断的飞跃来解释非生命存在跃迁到生命存在。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认为是先有拥有细胞壁或细胞膜的原核生物,再有的病毒或类病毒,但是我们反过来问,这个拥有细胞壁或细胞膜的原核生物从哪里来?这有必然回到上面的论述中去了。

还有认为生命是起源于诸如氢气、一氧化碳、氨气以及其他的无机酸根粒子,因为在外部的高温、还原、碱性环境下随机发生组合,最终形成的各类生物小分子、生物单分子、生物大分子等,但是这种随机组合包括催化本质是和上述差不多的,因为没有一个具体的方向。

而关于分子演进,我们在上文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读者可以翻阅上文。

总之,有关此项从基本粒子、亚原子粒子、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乃至有生命的生物的演化,西人最多两种方式来解决:

要么说是上帝规定了这种演化,至于如何规定那就是神的事了,我反正知道是上帝规定的,具体是什么你去问“上帝”;要么就是“随机”或自然发生这个思绪,即随机组合的思绪,但是你可以在生物界你说“随机变异、自然选择”,在某种程度上还能说的过去,而在非生命的基本粒子、亚原子粒子、原子、分子、生物大分子你可能说这些非生命存在是随机的?从基本粒子、亚原子粒子、原子、无机分子、生物小分子、有机分子、生物单分子、有机高分子、生物大分子这是一个分子量逐渐增大的过程,但是既然是随机,又怎么可能同时又是一个分子量增加的过程?

再有就是归纳逻辑下所谓的自创生、自催化、自指动力,包括因果涌现来解释生命的发生,但是这些归纳法总的仍旧是只符合局部信息,而绝无普遍性。

于是,在既往分子学或分子生物学中所谓的从非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的演化也只是独断的飞跃。

所以,总是试图以一个绝对的起点或断点作为“生命的起源”的西人,某些思绪尽管有所道理,因为都是基于独断的前提对局部信息的归纳,但是整体来看,无疑都是独断,因为西人做的任何一个标定点都是将无极变量的物演进程的某个点视为绝对的点,但是这个点如何存在?为何存在?能否存在?这些根本原因他们都是直接忽略掉了的,在他们的思绪下,生命存在与非生命存在之间永远是存在断点的,生命永远是突显的,其根本就是因为他们哲学思想的局限,导致他们根本无法解释非生命存在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生命存在,即无法解释生命的起源。

也所以,如果说不清有关无机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生物单分子、有机高分子、生物大分子的层级划分,就无法说清非生命物质是如何跃迁到生命物质的,然后要么说生命是神创、自然发生、随机变异,要么就是当下一系列所谓基于随机变异或归纳逻辑下的自创生、自催化、自指动力,包括因果涌现来解释生命的起源,但无论哪一种都无法彻底达成生命阶段的主动增殖和非生命阶段的被动属性对立问题的消解。

由此,如果要真正说清“生命的起源”唯有在《物演通论》的哲学思想这个大前提下才能真正说清楚,而在西人随机变异或随机组合,以及归纳逻辑的思绪下无论如何都是说不清楚的,因为他们缺乏大尺度的纵向演化观念。

二、目的

1、说清生命的起源

2、打破非生命物质与生命物质的边界

三、假设

具有生命特征的“类病毒”一是源于α型开放性结构(能不断的结合生物单分子),其二则是线性叠加演化走到终点,即生物大分子(核酸和蛋白质)的分子量一旦达成近似类病毒、朊病毒的分子量就会裂解,此两项非生命物质的特性构建起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桥梁。

关键词:硬态的线性叠加演化、增殖演化、α型开放性结构

(注意:本篇论文是通过被动或主动的增殖效能来连接非生命存在与生命存在,因为这是基于α型开放性结构,以及其形成大分子量时无法承载必然裂解的早期核酸大分子或原始类病毒的生物大分子基本特性,这种特性是连接非生命存在与生命存在的根源所在,至于类病毒、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遗传相关性质则是我们在另外论文所要继续阐述的)

四、证明

1、公理:生命的首要特征是“增殖”

上文已经谈到,类病毒是横跨生命存在与非生命存在的一种独特“物类”,将其视为生命是因为类病毒可以进行主动增殖,所以一旦谈及生命,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生命的首要特征是“增殖”,因为无论是原核、真核微生物的裂变,还是多细胞生物的单性繁殖、两性繁殖,任何生命指向的最基本标准就是“增殖”,即实现自身物类形式的传承和延续,因为一般所谓的生命存在本身这个物类形式无法像单体结构、无机分子等稳定存在,这就必然需要另一种方式来实现自身物类的延续。

而所谓“增殖”的本质,就是非生命存在弱化到生命存在之后,这个有生命的“物类”存在形式无法像前体的质子个体、原子个体一般稳定存在,而必须通过不断主动的复制自身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物类形式”在自然界的存续,否则此类存在形式就会被自然淘汰。

所以,所谓的“生命存在”是极为脆弱的,必须不断的通过外部方式或内部增殖或复制自身这样的“生物形式”,而这个生命存在如果不具备这样的增殖效能,那么这个物类形式也就必然被自然淘汰或者“固化”,而不会组成像核酸类类病毒、病毒,蛋白质类的朊病毒一样具有生命基本特征的“生物大分子”。

也所以,生命与非生命存在根本区别就是是否具有“增殖效能”,无论是借助“宿主细胞”进行增殖,还是完全依靠自身进行增殖,如果某类存在既不能借助外内的“宿主”来实现自身的增殖(类病毒或部分病毒),也无法依靠自身进行增殖(原核细胞生物、真核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那么这类存在一般是无法被称为是“生命”的,而完全是非生命的无机物或者是有机分子或生物大分子。

而最早能实现借助“宿主”来实现自身的增殖就是当下对生命存在与非生命存在的临界点所在的最确定性的标定。

但同时要知道,“增殖效能”绝不可能突显的,而必然是接续着前位存在被视为非生命特征的“增殖效能”,这个非生命特征的“增殖效能”就是α型开放性结构(能不断的结合生物单分子)的核酸(蛋白质为次),依靠自身的感应属性被动线性叠加组成自身的生物单分子,而且一旦生物大分子(核酸和蛋白质)的分子量一旦达成近似类病毒、朊病毒的分子量就会裂解,由此实现“被动增殖”,即最原始的“增殖方式”。

而这个被动的增殖效能到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主动的增殖效能就成为连接非生命存在走向生命存在。

2、原理:从硬态的线性叠加演化到增殖演化

所谓硬态的线性叠加演化指的是,诸如基本粒子、亚原子粒子、原子、无机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生物单分子、有机高分子、生物大分子等非生命物质或“硬态形式”皆是依靠自身的被动属性,比如强弱作用力、电磁感应、化学键等来达成非生命物质之间的线性叠加结合,即依靠自身的机能残态来线性叠加不同的“物类”或同类进而来实现自身的存在或达成跃迁。

而所谓叠加演化,其本质是非生命存在自然演化“求存在”的基本法则,在《物演通论》所阐释的有关在弱化代偿自然演化进程中,任何一种非生命存在都必然是有弱化本性的,即无论是基本粒子、亚原子粒子、原子、无机分子、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生物单分子、有机高分子、生物大分子等都是递弱本性,如果这些非生命物质都是绝对稳定,又怎么可能会有后衍的世界万物,所以一切的存在趋弱的,只是残弱程度不同,最终显现的表现样态就不同。

而任何存在一旦弱化必定只有三个方向,我们以原子物类为例,元素周期表的中的原子弱化之后要么是C元素跃迁至上位存在,比如碳原子这类居于介稳定、最残化的原子就会叠加形成各类生物小分子、生物单分子、生物大分子等;要么是长时间稳定存在,比如氦、氖等极其稳定,以及弱化的原子会寄存到较强稳定性的无机化合物、单体结构或者单质的方式稳定存在;最后就是诸如放射性元素极其不稳定,自然也就是无跃迁之说。

所以说,在非生命物质中,其一般都是以硬态的线性叠加作为演化的基本机制,比如质子、中子、电子叠加成不同的原子,不同的原子叠加成不同的无机分子、生物小分子,不同的有机分子、生物小分子叠加成不同的有机高分子,乃至生物大分子,其都是前体叠加成后位存在。

但无论是无机分子、生物小分子,有机分子、生物小分子、有机高分子、部分生物大分子等因为存在度极高都是通过线性叠加自身的组成单元达成闭合结构,来维系自身的稳定存在的,其大尺度的结果只能是灭归,当然这是针对某个个体形式而言,而对于某些原子物类或某些分子物类因为前体存量的巨大,是会有不断的补充的,其物类存在形式是很难完全灭归的。

但是,到了核酸大分子或原始类病毒时,就开始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叠加了,因为此刻的核酸大分子或原始类病毒因为其分子量的巨大已经不可能承继继续线性叠加来实现自身物类形式的稳定存在了,于是到了某类核酸大分子或原始类病毒时,一旦达到双倍自身的分子量就会断裂成两个某类核酸大分子或原始类病毒,而这种一分为二的方式也就是被认定为生命最基本特征二分裂增殖的最原始表达,同时正是因为核酸大分子或原始类病毒的生物大分子特征导致一分为二的裂解方式也就化解了生命存在与非生命存在割裂的鸿沟。

至此,具有最原始生命特征(不断结合前位分子,又会发生裂解)的核酸大分子或原始类病毒正式显现,而此刻非生命存在的硬态的线性叠加演化进程走到了终点!从此开启了以二分裂为主的来维系自身物类形式的最原始生命特征的时代。

但是要知道,无论是核酸的类病毒、病毒,还是蛋白质的朊病毒,在生命的原始阶段一般都是以线性叠加然后分裂的方式进行存续,也就是有“原始增殖”机能的类病毒同样是和生物大分子没有任何区别的,仍旧还得按硬态的线性叠加方式进行演化,即类病毒、病毒,只是此刻多了一个特性,就是一旦达成某个分子量级就会裂解,而核酸大分子、原始类病毒之前的生物大分子、有机高分子,包括糖类都是不断的线性叠加,叠加到闭合就也不再叠加了,即没有α开放性型生物大分子的限定裂解机制。

所以,事实上直到原核细胞生物,被动的依靠硬态的线性叠加方式才真正走到尽头,因为此刻原核微生物可以依靠自身的细胞“效能”来主动分解代谢其他的生物大分子来获取自身所需要的生物单子,这个时候被视为真正的“生命”正式才出现。

而所谓增殖演化。就可以理解为生命阶段的生物达成自身存续以及自身物类的方式,此名仅是为了与非生命物质的线性叠加演化做出区别,因为在生命阶段已经无法通过直接的硬态线性叠加来实现自身的稳定存在,在生命阶段必须以增殖代谢的方式来维系“物类”整体和个体的存续。

我们先以生命阶段的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为例,这些有生命的生物单靠类似生物大分子的被动属性已经无法有效实现“物类”自身的稳定存续,而必须借由这个“物类形式”的主动“增殖”效能来复制自身,由此才能实现自身“物类形式”的存续。

就好比原核单细胞生物要实现自身物类形式的存续,就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各类组成自身的生物单分子,而一旦满足分裂为两个单细胞的时候就会发生二分裂,从而形成两个单细胞,所以此刻的细菌或单细胞生物的这个物类个体不是做为一个硬态的通过线性结合其他物类来实现存在的“非生命存在”,而是作为一个“物类形式”而存在,是一个软态的,依靠自身的“机能”不断获取释放前体存在来维系自身存在或存续的一种“存在形式”,即除了维系自身的存在,还得“增殖”新的个体使得自身这个物类形式得以存续。

因为此刻的“存在形式”已经不像原子物类或某个分子物类因为前体存量的巨大,然后会有不断的补充的,而是越来越难从前体存在演化到此类存在形式,所以这类“物类存在”就必须通过“增殖”的方式来使得自身这个“物类形式”得以存续,这一点是符合《物演通论》中的衍存条件递繁律的,即越后衍的存在,就越难有从前体到该物类形式的演化。

此为增殖演化。

那么什么是增殖呢?所谓“增殖”可以简单理解为是某个物类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复制自身,使得自身这个物类形式不至于被自然淘汰,这个复制或增殖包括有性繁殖的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以及无性繁殖的二分裂,但是上述皆是原核细胞生物、真核细胞生物阶段,是能通过自身的主动机能来获取需要的生物单分子。

但是有生命的原核细胞生物、真核细胞生物是如何来的?具有生命基本特征的类病毒、病毒与有生命的原核细胞生物、真核细胞生物区别和相同点是什么?什么样的生命基本特征才能连接具有生命基本特征的类病毒、病毒与有生命的原核细胞生物、真核细胞生物?

这些问题在既往的科学观中是无法解决的。

而唯有将视角回到核酸大分子或原始类病毒的α型开放性结构和达成某个分子量就会断裂的生物大分子特性才能真正解决,此刻这个达成某个分子量就会断裂的生物大分子特性就可以说是最原始的二分裂增殖方式。

其区别在于有生命的原核细胞生物、真核细胞生物可以主动在周围环境中获取满足自身的生物单分子,但是对于生命基本特征的类病毒、病毒而言只能依靠被动的感应属性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生物单分子。

所以,“增殖”的这个能力最早是从生物大分子的“被动”裂解开始的。

而这个最基础的“二分裂增殖”方式也就成了连接生命存在与非生命存在的一个贯穿机制,有生命基本特征的类病毒、病毒依靠被动的、缓慢的获取所需要的生物大分子,然后形成两个分子量的类病毒或病毒进而裂解,从而达成自身物类形式的延续,而有生命的原核细胞生物、真核细胞生物主动在周围环境中获取满足自身的生物单分子,同样是达成双倍遗传物质的分子量就会分裂为两个细胞。

也就是说,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并不在于物类的外在形态,而在于这个“物类形式”是有最基础的“二分裂增殖”效能,即是否能在某个特定环境下复制自身,无论是有生命特征依靠被动获取生物单分子的类病毒、病毒,还是依靠主动效能获取生物单分子的原核细胞生物、真核细胞生物都有此一项“二分裂增殖”效能,但是纯粹的有机高分子、脂类一旦形成大分子结构就成了封闭性的分子结构,无法继续获取对象,也就无从发生二分裂的现象了。至于糖类则是因为组成单元过于简单,是属于θ型开放性结构,也就不可能出现诸如核酸类的类病毒、病毒以及蛋白质类的朊病毒相关的“二分裂增殖效能”了。

总之,增殖演化有个前提就是依靠自身的效能去主动产生自身所需要的生物单分子,这与类病毒、病毒大多被动的结合仅存的生物单分子是完全不同的。同时也要知道,事实上,真正的增殖演化的显现表达是在真核单细胞生物形成多细胞生物之后了,那个时候就更关注多细胞生物整体了,至于单细胞本身的差异已经几乎没有了,所以DNA双链真核单细胞生物之前的原核单细胞生物仍旧是在叠加演化的范畴,只是以不同的方式来达成了,关于这一点,则是在另外一篇论文了。

以上是生命的起源的第一篇,我们将在下一文中具体论述这个演进历程。

注:关于本文的实验证明,如果读者有条件可以做一个类病毒或病毒在合适的非“寄主细胞”的条件下,经过长时间后观察其类病毒或病毒是否能有所增加的实验,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能实现,则以上理论即上一篇有关分子演进论的文章成立。

另外,如果你也在致力于探究生命的起源,分子至人类阶段的演进历程,以及试图弄清意识、精神、心理学起源和发展等相关的相关问题,可以联系我们,因为我们正在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去重新解释这些既往哲学、科学根本解决不了或者认识不到的问题。

我们已经以此有了整个微生物演化的框架,如果此项兴趣,私信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你还在质疑王东岳哲学的时候,我们已经重新阐述了生命的起源
高考生物:细胞相关知识点总结!
生物与企业论之环境-物理规律-闭合结构
病毒的起源之谜
最初的DNA是怎样形成/生命是如何产生的
生命的本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