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火驱散“义门郑”历代封官近千人
保存完好的郑氏宗祠大堂为砖木结构,所有木材全由日本东京进口,所有石柱由人手磨制。
祠堂里的老人讲述郑氏家族的故事。
牌坊记载了郑氏南迁的渊源。
郑氏宗族
郑氏宗族
600多年前,浙江一个小镇上居住着郑国后裔约2000余人,他们15世都在一起同食同宿,因为重义气而被称为“义门郑”。孰料,一场无情的大火让世代和睦相处的他们不得不分居而住。从此,这个“江南第一家”便不复存在。
不过,如今“义门郑”在中山仍有“传说”。由浙江义门郑后代迁至中山,发展至今已成为全市郑氏较大的宗族之一。目前,中山的郑氏宗族包括三乡郑、义门郑、莲塘郑和古鹤郑。中山名人郑藻如、郑观应、郑君里、郑彼岸等,为郑氏的族谱添上辉煌的一笔。其中,从始祖到清末期间,义门郑更是出了32名进士,登记在册的封官人数多达900多人。
曾经的灾难与辉煌,如今都已尘封在郑氏宗族的宗祠之中。“荥阳派远,浙水支长”,位于濠头村的一处牌坊,这副简短的对联形象地记载了中山郑氏家族的发展渊源。我们由此开始走访,讲述中山郑氏宗族的故事。
舞“柴龙”舞出一段发家史
濠头村距离城区约5公里,是中山历史悠久的大村落。据当地人介绍,濠头村建村800多年,几乎与香山县同龄。郑氏虽不是濠头村最早的建村人,却在该村后期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说起濠头村的特色,老人们不约而同地向我们介绍该村的独特风俗———舞柴龙。每逢每年四月八日浴佛节时,村民用木头雕刻成龙体,以五香汤净浴龙体,挑选三人从庙中将龙舞起,到全村巡游,和长洲的“醉龙”如出一辙。
舞“柴龙”和濠头的郑氏家族有着莫大关系。据介绍,郑氏大约在610年前迁入濠头村。当时,濠头依山傍海,村中很多小溪,溪中盛产蚝,该村因此而得名。郑氏到此后,除了种植庄稼,也以出海打渔为生。
有一年,村中一郑姓渔民出海,从早到中午时分,一直都打不到鱼。这时他已是饥饿难耐,突然间,手中鱼网的纲绳像被蛟龙拖住,于是他尽力将鱼网拉上船,只见网中没有鱼,只有一截三、四尺长的木头缠绕网中,他便丧气地将木头扔回海中。但随后,渔夫几次三番网到这一段木头,渔夫认为这根木头绝非一般,便带回山中小洞供奉,从此渔夫天天渔获丰盈。随后村民纷纷效仿,将洞改建为庙,奉木头为“柴龙”。此庙便是如今濠头村的北帝庙,而后人也将“柴龙”雕成龙体在村中舞动,渐渐成为村中习俗。
发展至今,濠头村已经由海边小渔村变成了工业强村,在工业的带动下,商业日渐繁华。而郑氏后人,达到3000多人,几乎占了全村人数的90%左右。经历了风风雨雨后,至今只剩下一间不完整的郑氏宗祠和重建后的一座牌坊,记载着郑氏家族的发展史。
“探花牌坊”记载南迁足迹
从濠头村一直往里走,在濠头中学附近远远就能看到一座牌坊。牌坊为四柱三间式建筑,高近10米,用花岗岩建成,楼柱、底部、顶部等处刻有精美的花纹。牌坊正面左、右两边篆刻着一副对联,上联:“荥阳派远”,下联:“浙水支长”,横批:“浦江世泽。
村民告诉我们,这是濠头的“探花牌坊”———虽有“探花”之名,却并不是因为有人高中探花而建,而是为了纪念濠头村的郑氏的发展渊源。
据濠头村现存的《义门郑家谱》记载,郑姓起源于郑国。早在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幼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地,称郑桓公。到西周末期,郑桓公见西周由于政治腐败而将面临动乱,便趁早把家产和部族迁移到位于河南中部虢、郐两国之间。他的儿子郑武公继承其父遗志,在帮助周平王东迁之时立了大功,被赏赐了虢、郐之间的土地,建立了新的郑国。郑国在公元前375年灭亡,郑国最后一代君王名叫郑鲁,如今普遍被郑氏后人称为鲁公,是郑氏的得姓始祖,也被郑氏后人列为一世祖。
据族谱记载,鲁公的第三十世孙名为郑庠,普遍被认为是广东郑氏的始祖。他的一个儿子郑昭,迁居福州侯官,就是福州、永泰一带,成为郑氏的“入闽始祖”。他的后代迁居香山三乡镇。郑庠另一个儿子郑平,其第15代孙为郑贤,是宋朝进士,由浙江金华府浦江县来广州,出任广州郡守,后代也迁居香山。二人的南迁,渐渐发展成为中山的郑氏宗族。
“荥阳派远,浙水支长”,形象地道出了郑氏南迁的历程,也在告诉千秋万代的郑氏后人,自己是来自河南和浙江这一带。
素有“江南第一家”之称
据中山档案局资料显示,中山一共有香山郑氏分为西山郑(即三乡郑)、义门郑、莲塘郑、古鹤郑等4族,其中义门郑主要分布在石岐、沙溪和濠头一带。
其中,西山郑的始祖名行十,亦名菊叟,是惠州路判,于宋庆历四年(1044年)从福建蒲田迁三乡榕树埔,再迁桥头脚,其子孙分居今珠海界涌、南屏以及三乡乌石、古鹤、雍陌等地,其中雍陌一支于清代再分迁平岚。
莲塘郑始祖芑,于宋乾道八年(1172年)由福建蒲田迁石岐莲塘街,其第六代分居到三乡平岚、南屏,南班涌口村、西村、大涌,城郊之齐东村,以及今珠海前山、香山场、下栅,斗门的赤坎、东澳、南大涌等村。不过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莲塘郑氏也是由郑贤一分支迁居过去的,目前尚没有相关定论。古鹤郑族始祖宋祐,于元顺帝年间(1333—1368年)迁至今珠海里界涌,后分两房,长房迁至古鹤。
义门郑算是中山郑氏宗族较大的一支,是由郑贤衍生而来。义门郑起源于浙江省郑宅镇,各村居民大多姓郑,从南宋到明代中叶,素有“江南第一家”之称,历宋、元、明三代,15世共2000多人在360多年中一直同居共食,和睦相处。因此被称为“义门郑”。1459年的一场大火让“江南第一家”分家而治,南迁各地。
郑贤的第三代孙郑继文迁居到香山长洲,第六代孙由长洲迁往如今东区的大鳌溪,九代孙迁往西亭(如今沙溪的钱山),十代孙郑谷彝、郑谷纯兄弟俩便迁居到濠头村。由于郑贤属于浙江“义门郑”的后代,因此不管是石岐、沙溪还是濠头的郑氏,普遍都被称为“义门郑”。随着义门郑在中山的发展,其后代还从濠头迁至三乡大布、东莞虎门甚至是广西等地。
郑富强告诉我们,郑氏后人一向比较注重教育,早在清代乡间已建起了很多学校。受教育的人多,因此而走上仕途的人也不少。根据义门郑家谱有关资料显示,从郑贤至清末,濠头郑氏一共有900多人封官,“还有不少官员是没有登记在册的。”还有另外一份资料显示,史上张家边区籍进士、知县以上共有37人,其中32人就是濠头的郑氏后代。
宗祠破败亟待修缮
郑富强说,历史上中山郑氏有钱有势的人很多,同时由于分支较为复杂,因此全市郑氏宗祠位不少。仅在濠头,曾有18家郑氏宗祠,不过经过多年风雨,很多祠堂要么倒塌,要么被改建,如今已经所剩无几。
濠头最大的郑氏宗祠位于“探花牌坊”之后,据现存的资料显示,郑氏大宗祠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建筑风格与广州陈家祠相差不远,为砖木结构,所有木材全由日本东京进口,所有石柱由人手磨制,按现时的物价评估,投建金额不少于5000万元。但在文革期间,其中两座已经被拆,仅剩1/3的建筑。
在三乡文昌,记录郑氏家族在当地发展的郑氏宗祠,也残旧不堪。位于中山市石岐区莲塘路10号的三间郑氏宗祠,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亦称郑三公祠,20世纪50年代,其中两间祠堂被拆,只剩下一间,于上世纪90年代曾被修葺过。20世纪30年代的郑三公祠曾为中山县立第一小学分校校址,今为中山市第一幼儿园。
“我们现在仍保留着宗祠的地面,并用围墙好好保护起来,希望有一天筹集到足够资金,再按照原貌重新修建起来。”郑富强说,让残败的祠堂恢复活力是他们老一辈郑氏后人最大的心愿。
氏族荣光
郑藻如:香山(今中山)濠头乡濠头村人,清代咸丰元年辛亥恩科第30名乡试举人,因军功获授内阁中书衔,后被李鸿章聘到上海任江南机械制造局帮办,总理局务,督造枪炮、弹药、机器、轮船和船坞。清代光绪四年任天津津海关道。光绪七年以三品官衔大臣出使美国、日斯巴尼亚(西班牙)、秘鲁三国。
郑观应:祖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三乡镇雍陌村。他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揭开民主与科学序幕的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
郑彼岸:香山(今中山)濠头乡濠头村人,参加童试中案首(秀才第一名),后放弃功名赴日本留学,相遇孙中山并接受其革命思想,加入同盟会。1906年领受孙中山命,负责策划香山起义。1908年创办《香山旬报》,后在澳门组织同盟会南方统筹总支部。
郑君里:原籍广东中山,1928年进入南国艺术剧院戏剧科学习。1932年任联华影业公司演员,在《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20多部影片及一批著名话剧的演出中饰演重要角色。抗战期间任中国电影制片厂新闻部主任,拍摄长纪录片《民族万岁》。上世纪五十年代导演了《枯木逢春》、《林则徐》、《聂耳》。
发布日期:2010年6月22日   网站编辑:专栏用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里郑郑氏宗祠
广东中山最美8大古村落,香山文化源头地古韵悠悠
如梦徽州(郑村)【安徽歙县】
歙县郑村郑氏宗祠
安徽现存最古老的牌坊——歙县郑村“贞白里坊”(图)
【行走徽州】郑村:歙西望族聚居的传统古村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