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钟绍京罢相(中)——关陇贵族与山东豪族
userphoto

2022.12.28 山东

关注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第一。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倘若得到了“第一”的名号,就好像黑夜中的光,更容易被人看到,被后人记起,少数杰出者更是如光焰万丈,事迹流传千古。

但也有很多的第一,从诞生之日起就逐渐暗淡下去,慢慢地被人们所遗忘,身后留下扑朔迷离的谜团。

唐朝书法家钟绍京就是后者。

上回链接:钟绍京罢相(上)



钟绍京罢相的故事,波荡起伏,充满着戏剧性。在它的背后,则有着更多值得探寻的历史深层因果。
钟绍京担任中书令只有短短三天时间,但这已经使他获得了“江南第一宰相”的名头。
钟绍京是虔州赣人,即现在的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地理位置上位于长江以南。
他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中原王朝中第一位来自江南的宰相。
隋唐以前,大一统的中原王朝是秦和汉。秦汉时期,北方作为汉族文明的发源地,高度发达,而江南尚处于蛮荒状态,是文化经济落后的边疆地区。中原王朝的宰相自然不可能由南方的蛮族担任。北方先进南方落后的这种态势到了南北朝时期才有所改变。由于汉末的长期战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涌入北方,汉族在中原的人口比例不断降低,最终导致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汉族失去了他们的文明发源地和文化腹地。永嘉南渡之后,南方政权成为汉族文明的正统继承者,南方第一次获得了充分的开发,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逐渐占据了优势。特别是在文化方面,南方政权一直充满着优越感,力压北方一头。但是终结南北朝乱世统一中国的却是北方的隋朝,一个胡汉混血政权。之后的唐朝,和隋朝并无本质不同。而在唐朝的朝堂之上,像钟绍京这样从南方来的人,一开始是受排挤的。



三种势力




唐初的朝堂之上,主要有三股势力:
  • 关陇贵族
  • 山东豪族
  • 江南庶族
和后来的明清不同,唐朝的皇权受到多方牵制,无法实现绝对专制,皇帝要周旋于他身边的多股势力之间。
钟绍京罢相一事中的各方表现,就体现了这些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
打压钟绍京的薛稷,出身名门望族。他来自河东薛氏,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
钟绍京,代表江南庶族。虽然号称文化正统,但早已力衰式微。
最后出场的姚崇,表面上看来自江南,但和山东豪族走得非常近,已经通过联姻和后者进行了利益捆绑和依附。
下面将这三股势力一一道来。



关陇贵族




他们最初是少数民族的部落化军事贵族,后来崛起为几个朝代的政权基础。
关陇集团一词由陈寅恪先生所创,是指由北周宇文泰所创建的一个少数民族军事贵族集团,后来发展出了整套门阀士族体系,主要集中在关中(陕西)和陇西(甘肃省东南部)地区。这个地区是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宇文泰势力的根据地。
宇文泰和高欢在北方争霸之时,由于缺乏中原地区强有力的士族支持,他只能更多地依赖未经汉化的鲜卑部落军事贵族。他所搞出的府兵制和以八柱国为代表的军事集团,实际上更类似于欧洲的封建制度和日本的大名武士制度,比如将领们有自己的领地(赐田)和私兵(乡兵)。这和大一统中原王朝的传统迥异,醉心于中央集权的汉族知识分子讥之为原始。但因其原始,反而保持了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在这一点上,有点类似于后世的满洲八旗对明军的优势。这支军队剽悍异常,在和高欢集团的作战中,往往能以少胜多。后来这些少数民族军事贵族不断汉化,并和汉族士族通婚融合,在关陇地区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士族力量,成为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政权的基础,陈寅恪先生将其称为关陇集团。
隋唐两朝的统治者都出身于关陇集团。杨坚之父杨忠为武川人,北周十二大将军之一,后晋升八柱国之一。杨坚的独孤皇后则是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七女。李唐这边,李渊的祖父李虎也是武川人,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的父亲是北周八柱国之一,他的母亲是独孤信的四女。集团内部贵族和贵族之间不断通婚,关系盘根错节,所以才会出现史上最强老丈人独孤信现象。李渊论辈分是隋文帝杨坚的妻甥、隋炀帝杨广的姨表兄。唐替代隋,只不过是政权在关陇贵族之间的交接。

独孤信的多面体煤精组印,有26个面,其中14个面上刻着楷书阴文,每一面都有不同用途,等于随身携带了14张名片或者落款。印章现存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方印的发现,使得人们认识到最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楷书入印了。一般重要的印章上用篆字比较多。独孤信的印上却奇怪地使用了楷书,估计是身为鲜卑人的独孤信汉化程度较低,篆字认起来比较困难,而楷书辨识度高,比较适合他(否则盖错印可不是玩儿的)。

因为关陇集团是胡汉混血而成,胡人有武力,汉人有文化,这导致关陇集团内部文武兼备的人才非常多,文武不分家,“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徒之事”。
关陇集团的代表是京兆韦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弘农杨氏等关中郡姓。
薛稷,就来自河东薛氏。在这个士族的身上,完美体现了关陇集团的特质。他们原本不是汉人,而是三国后期蜀汉灭亡后被西晋朝廷从四川迁来河东地区的少数民族,一开始被中原士族轻蔑地称呼为“蜀薛”。但是他们在随后的北方大乱局中站稳了脚跟,并获得发展。
作为少数民族,他们的勇悍闻名天下。
据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四:
永嘉之乱,中原沦陷,汾阴薛氏,聚族阻河自保,不仕刘(渊)、石(虎)、苻(坚)者数十年!
薛氏在北方居然维持了一个数十年的独立王国。前赵、后赵、前秦等三个北方政权都奈何他们不得。其武德可谓充沛!
《北史列传第二十四》中记载:
及坚如河东伐张平,自与数百骑驰至强垒下,求与相见。强使主簿责之。因慷慨宣言曰:“此城终无生降之臣,但有死节之将耳。”坚诸将请攻之,坚曰:“须吾平晋,自当面缚。舍之以劝事君者。”
前秦君主苻坚当时到河东地区讨伐张平的叛乱,亲自带了几百个骑兵奔驰到薛氏坞堡之下,请求和薛氏宗族的首领薛强相见。薛强居然拒绝接见他,仅仅派了一个主簿出来。这名主簿慷慨陈词道:“此城终无生降之臣,但有死节之将耳!” 拒绝投降。苻坚的手下纷纷主张攻城。雄才大略的苻坚,面对薛氏的桀骜不驯,却表现得极为克制。他说:“只要我平定了东晋,薛强自然会投降,这次就放过他们罢了!”
薛氏之强,能够让统一北方的苻坚暂时选择妥协。
薛氏能够保持独立,坞堡起到很大作用。坞堡类似于欧洲的骑士城堡,是一种以宗族为核心的民间防御工事。陈寅恪先生《桃花源记旁证》说:
西晋末年戎狄盗贼并起,当时中原避难之人民……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堡坞,据险自守,以避戎狄寇盗之难。
薛氏的坞堡,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史籍记载中有薛永宗垒(又名临汾垒,今山西临汾附近),薛强垒/薛通城(原万泉县城/泰州府城,今山西万荣县万泉乡)等。

出土文物中的坞堡模型。可以看到它们的特征是有中央高楼、高墙、四面角楼(密布射箭孔),易守难攻。

坞堡在民间一直存在到清末。福建省三明市的安贞堡,就是在清末匪患猖獗之时,由当地乡绅领头构筑,仍然保留高墙角楼等特征。


如此孔武有力的少数民族宗族,却对汉化有着无比的执念。他们在北魏年间,已经臣服于朝廷,在朝堂上做了大官。此时的北魏孝文帝锐意改革,力推汉化。我们惊异地发现,薛氏已经急迫地给自己找了一个汉族的祖宗,而且最怕别人把他们当少数民族看待。
《北史卷三十六》记载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故事:
帝曾与朝臣论海内姓地人物,戏谓聪曰:「世人谓卿诸薛是蜀人,定是蜀人不?」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帝抚掌笑曰:「卿幸可自明非蜀,何乃遂复苦朕。」聪因投戟而出。帝曰:「薛监醉耳。」
北魏孝文帝有一天和朝臣们闲谈,评论各地的士族姓氏。他故意和大臣薛聪开玩笑,说:“世人都说你们姓薛的是四川少数民族,是少数民族吧?”
薛聪一听就炸了,马上辩驳道:“我们才不是少数民族呢!我们薛氏的先祖一直在汉朝当官,是根红苗正的汉人。后来我们随刘备进入四川,才被人们误会了,以为我们是西南少数民族。我在您这里当官,那才是真TMD成为北方少数民族了!”
“是虏非蜀”这句话非常重,直接冒犯了皇上,闹不好要砍头的。虏和蜀都是指少数民族。虏,北虏,由北方来的少数民族。蜀,西蜀,四川少数民族。这句话等于说北魏就是一个下等的少数民族政权,比西蜀还不如。
孝文帝听了薛聪的话,却没有生气,反而抚掌大笑说:“你说清楚自己不是四川少数民族就可以了,何必把我扯进来挖苦!”
薛聪居然还给鼻子上脸没完没了,气冲冲地跑出去了。
孝文帝说:“薛聪看来是喝醉了”。
他给自己找个台阶下了。
孝文帝的话确实触及了薛聪的痛处!他最怕别人把他当做少数民族。
孝文帝对汉化的态度,无需解释。他自己就是鲜卑自恨族的首领。
这段对话,其实就是两个倾心汉化的少数民族互怼,实在有趣得紧!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十·齐纪六》中记载了另一件事情,与此类似。
众议以薛氏为河东茂族。帝曰:「薛氏,蜀也,岂可入郡姓!」直阁薛宗起执戟在殿下,出次对曰:「臣之先人,汉末仕蜀,二世复归河东,今六世相袭,非蜀人也。伏以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今不预郡姓,何以生为!」乃碎戟于地。帝徐曰:「然则朕甲、卿乙乎?」乃入郡姓,(帝)仍曰:卿非「宗起」,乃「起宗」也!
当时北魏孝文帝让大臣们评定郡姓。郡姓就是官方确认的按照地域划分的汉族名门望族,比如河东薛氏,河东是郡,薛是姓。大臣们商议说薛氏应该是河东大族。孝文帝提出异议:“薛氏不是四川少数民族吗?怎么能入汉族郡姓?”担任直阁将军职务的薛宗起本来在殿下拿着戟站岗,听了后忍不住跳出来说:“我们宗族是在汉末才搬到蜀地的,后来回到河东老家,到现在有六代了。我们不是四川少数民族!陛下您号称是黄帝的后代,但祖上起于北方。如果您认为我们是少数民族,按照同样道理,您也是少数民族啊!”
然后他撒泼打滚:“您不给我们薛家郡姓,我不活了!”,把戟在地上撞个粉碎。
孝文帝慢慢悠悠地看他表演完,说道:“要不我是甲等姓氏,给爱卿你乙等姓氏吧?”最后允许给薛氏郡姓。
孝文帝最后开玩笑说:“你不应该叫'宗起’,你应该叫'起宗’,立起宗派。你一个人把你们薛氏的宗派立起来了!”
孝文帝的这个文字梗,玩得也是巧妙!
经过薛聪和薛宗起等人的冒死抗争,终于使得薛氏获得官方认证,成为汉族郡姓之一,成功洗汉。到了薛稷这一代,已经成为好古博雅,辞章优美,书画冠绝一时的标准汉族士大夫了。
值得庆幸的是,在薛氏汉化过程中,少数民族勇武的基因,还保留了很长一段时间。隋唐之际,薛氏一族名将辈出。比如薛万彻、薛万均兄弟(原为罗成他爹罗艺手下),以及大名鼎鼎的薛仁贵。
关陇集团有很强的内部通婚的传统,薛氏亦如此。名将薛万彻就娶了唐太宗的妹妹丹阳公主。
到薛稷这一代,他的儿子薛伯阳娶的是唐睿宗李旦的女儿凉国公主。
这样多少代通婚下来,大家都是亲戚,都或多或少有皇家的血脉。
皇亲国戚,贵族血统,文武兼备,人才济济,关陇集团真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一个群体。
但偏偏还有人看他们不起!
这些人就是山东豪族。



山东豪族




山东豪族,是指崤山以东的北方汉族豪强。这些人在永嘉之乱后,没有逃到南方,而是留在了北方。在连年战乱和剧烈的社会动荡中,他们以宗族为组织核心,结坞自保,顽强地存活了下来,并保持了强大的组织动员力。这种力量是依附于宗族关系而产生,不是来自于中央政府的恩赐和背书。也就是说,北方汉人在西晋灭亡后,形成了很多不依赖于中央政府的地方性的自发秩序。这些自发秩序以血缘为纽带,有丰厚的儒家文化传统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经学传家),更具备足够丰沛的武德来自卫。各个自发秩序之间则通过联姻来进行相互支持,以求共存共荣。
山东豪族的代表,就是大名鼎鼎的五姓,分别为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还有陇西李氏。这五大士族,在北方根深蒂固,声名显赫。在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时候,他们是外族统治者极力争取和安抚的对象。五姓的提出,始于北魏孝文帝,等于是少数民族政权第一次给了山东豪族以官方认证。而在天下已定,百废待兴,需要巩固中央集权的时候,他们又成了统治者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因为这种能文能武、自给自足、相互扶持的小集团,在任何希望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统治者眼中,都是不能容忍的。
作为北方汉人的代表,这些士族都有渊博的家学,代代相传,书法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魏书·卷四七·卢玄传论》记载:
初,谌父志法钟繇书,传业累世,世有能名。至邈以上,兼善草迹。渊习家法,代京宫殿多渊所题。白马公崔玄伯亦善书,世传卫瓘体。魏初工书者,崔卢二门。渊与仆射李冲特相友善。冲重渊门风,而渊祗冲才官,故结为婚姻,往来亲密。至于渊荷高祖意遇,颇亦由冲。渊有八子。
范阳卢氏,从西晋末年的卢志就精通钟繇体的书法,代代相传,“传业累世,世有能名”。到了北魏卢渊的时候,他的书法继承家学, 造诣精湛,北魏首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的宫殿匾额多为他的题字。而当时清河崔氏的崔玄伯也擅长书法,崔氏传承的是卫瓘体书法。北魏初年,最著名的书法家们,都来自范阳卢氏和清河崔氏这两大士族。

钟繇的《宣示表》

卫瓘的《顿首州民帖》

特别让统治阶级觉得可怕的是,凭靠他们的文化传统,山东豪族已经能够建立起和中央政府平行的价值体系。
同样来自《魏书·卷四七·卢玄传论》:
卢玄绪业著闻,首应旌命,子孙继迹,为世盛门。其文武功烈,殆无足纪,而见重于时,声高冠带,盖德业儒素有过人者。
“文武功烈,殆无足纪”是说卢氏没有什么值得记载的文武功绩,也就是在朝廷眼里看来,卢氏没有为政权立过什么功劳,但他们家族仅靠“德业儒素”,就能成为当时的在野意见领袖,被人们所推崇,“见重于时,声高冠带”。
山东豪族拥有顽强的生命力,犹如打不死的小强。
《魏书·卷三五·崔浩传》:
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清河崔氏无远近,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
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因为国史事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对以清河崔氏和范阳卢氏为首的北方汉族豪门施行了大屠杀,“无远近”,“尽夷其族”。
但是他们并没有被消灭。半个世纪后,到了北魏孝文帝时期,他们又满血复活。孝文帝评定汉族郡姓,还是以清河崔氏和范阳卢氏为首。
唐朝初年,唐太宗发现他手下的重臣如魏征、房玄龄等人纷纷和五姓联姻。因为在这些人短暂的历史记忆中,北方的政权如同走马灯一般频繁更替。即便强盛如隋朝,也是两代轰然而倒。又有谁能保证现在的唐朝能维持多久呢?但是山东豪族们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他们的势力和地位可以跨越朝代的更替,他们更代表着先进的文明和文化。对北方汉人来说,他们才是真正的金字塔顶端。皇帝轮流做,五姓永不倒!为了永保富贵,实现阶层跨越,唐太宗的这些重臣们争先向山东豪族抛出了联姻的绣球。
对此唐太宗自然不会高兴!
俗语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是在唐朝,居然出现了皇帝女儿被人嫌弃的现象。
《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二·列传第九十七》:
开成初,文宗欲以真源、临真二公主降士族,谓宰相曰:“民间脩昏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开成初年,唐文宗想把两位公主嫁给士族,但并不顺利。于是他向宰相抱怨说:“民间嫁娶,不注重官职,而看重门阀。我们李家做了两百年天子,在婚恋市场上竟然还不如崔、卢两家吗?”
皇帝的女儿,居然也愁嫁了!
真正不愁嫁的,是五姓女,即山东豪族的女儿。
《隋唐嘉话》中记载:
薛中书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薛中书元超谓所亲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
唐高宗时期担任宰相的薛元超,以自己没能娶到五姓女为终生遗憾。
作为关陇集团重要成员的河东薛氏,一代一代地娶公主似乎不是难事。但是位极人臣的薛元超,却在为没能和山东豪族联姻而遗憾。在婚恋市场上孰高孰低,就看得很清楚了。
山东豪族力压关陇贵族(含皇家)!

未完待续

文字 | 叶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预郡姓,何以生为(资治通鉴卷一四零之十五)
贵族精神与传统文化
魏晋南北朝历史梳理(二)
东晋衣冠南渡,北方大族都去哪了?
华夏五千史乘,薛氏独领风骚
详细告诉你,南北朝,贵族门阀最后的辉煌,都有哪些家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