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诗旅之一:李白、杜甫话别石门山
userphoto

2023.09.21 山东

关注

诗旅:

                        (唐)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唐)杜甫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

石门山色

“石门圣迹”牌坊

石门山,占据着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北靠泰山,南依曲阜,又有大汶河、泗水河两条柔情的河水相拥,因此,这就使石门山具有了泰山之灵秀,曲阜之厚重。山上的自然风光亮点多多:山美,水柔,石秀,树稠,步移景移,美不胜收;历史文化同样亮点多多:因孔子在此山系《易》,使其具有了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孔子的六十四代孙孔尚任因太过喜爱石门山的风光,曾两次隐居于此,并在这风景秀丽的山水之间,写下了风靡一时的名著《桃花扇》。当然了,此山还有一个亮点是必须提及的,那就是唐代诗坛上的双子星座李白与杜甫曾在此话别。

天宝三载(744),诗仙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礼貌地将他赶出了长安。心情忧郁的他来到东都洛阳,与在这里“北漂”的杜甫相遇,这是他们的初相逢。虽然李白是老大哥,长杜甫11岁,但因同是诗歌王国里的豪雄,所以一见如故,几近形影不离。因有事分手,又相约齐鲁之游。转过一年的天宝四载秋,两位巨星在东鲁又一次相遇。他们游任城、登泰山、访齐州,过了一段悠哉游哉的快乐时光。但没有不散的宴席,杜甫将西去咸阳,李白要再下江东。临分手的时候,二人相约来到石门山,拜访隐居在这里的张叔明,并就此话别,为石门山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从曲阜出发,驱车沿104国道北行20多公里后,有一条东去的小路,路口立着一座十分别致的牌坊,上书“石门圣迹”4 字,这四个字集自孔尚任的《秋水亭记》。这告诉我们,石门山已经在望。前行不远,就到了景区入口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气势恢弘的牌坊群,仔细数去,共有5座,一字排开,每座牌坊上都有字,依次为:“石门仙境”、“大儒无疆”、“佛意若宇”、“道空相无”、“班门恒远”。从牌坊群走过去,就进入了浓荫蔽日、溪流叮咚、藤花飘香、空气润泽的石门山。不知不觉间,我们就来到了石门寺,从这里西行,就可看到一座两层楼阁式建筑,下为拱门,上有阁楼,旁有牌子曰“逸仙阁”。看到“逸仙”两个字,我还以为跟孙中山有关,仔细一看,原来不是,此阁建于宋代,原为进石门山的通道,后来在东边沿溪流开了新道,这里就废弃不用了。

石门山入口处的牌坊群

逸仙阁

在逸仙阁东侧的一块巨石上,刻着“含珠台”三字,从这往东走,是由片麻状花岗闪长岩经风化、水浸后形成的一道道皱折,像狂风掀起的层层波浪,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剧烈扭动。走到悬崖边,看到“波浪”之上有一座草亭,上书“含珠亭”。站在这里,视野顿时开阔起来,前边两座山峰像龙一样向这里延伸过来,我们现在站的位置就像一颗明珠,被它们含在嘴里,因此被称之为“含珠台”。不知“含珠台”的原创者是谁,他的想象力真的令人叹服,若在眼前,我真想跟他浮一大白。

含珠台

含珠亭

在含珠台后的石壁上,刻着李白的著名诗篇《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日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这说明,我们已经站在了当年李白、杜甫话别的地方。石门山,你骄傲吧,千年前的大诗人李白就已经把你的美名写在了标题上,为你做了一次不收费的广告。标题上的“杜二甫”,指的就是杜甫,因杜甫排行老二,所以这样称呼他。这是古人常用的手法,比如杜甫就曾称李白为“李十二”。

李白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石刻

就要分手了,两人都些依依不舍,所以几天来一直酒局不断。这不,前几天刚刚醉了一把:“醉别复几日。”前不久,他们曾在鲁郡尧祠亭上宴别了一次,李白写有《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一诗记其事其中有这样的诗句: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这次石门山宴别,是前次送别的续篇。第一句写的是前几天的那次宴饮,第二句则写的是现在。虽然他们不是第一次来石门山,但每次来都有新的感受,对这里的景色百看不厌,这次再来,他们仍登临遍池台”,能到的地方再都去看看,因为不知倚 日再来不知道他们都具体到了什么地方,但只要我们仔细寻找,到处都可能捡拾到他们的脚印。

这回可是要真的分手了,自然难舍难离,所以他们一边饮着酒,一边规划着再见面的机会:“何日石门路,重有金樽开?希望将来有一天,他们再来石门山,还在这个地方,“透明的杯子里斟满了酒”,一饮而尽,一醉方休。一个“重”字,表达了李白多么热切的希望。李白在问,问自己,问杜甫,还是问石门山,不知道。其实根本不用回答,那不过是一种期许,因为谁也拿不出准确的答案。转过一年以后,杜甫在《春日怀李白》一诗中,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可见二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让人没想到的的是,这一别却成了永别,他们终于没有再等到“金樽开的那一天。我站在含珠台上,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那种惦念牵挂,这种深情厚谊正他们的酒溅出,打湿了们各自的诗句,打湿了后来多文人的眼睛。

本来是宴饮话别,可五、六两句却宕开一笔,南写泗水,北写徂徕: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泗水在石门山之南,发源于泗水县泉林镇陪尾山,西流经过曲阜、济宁,汇入运河。泗水南有洙水,两水之间有孔子整理六经的洙泗书院,后人常以“洙泗”二字指代孔子的思想与学说。徂徕山在石门山之北,泰山之南。李白曾隐居于此,与孔巢文、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并称“竹溪六逸”。这两句看似与话别没有关系,其实不然。李白与杜甫在齐鲁大地上,过了一段快乐而美好的时光,李白选取“泗水”和“徂徕”两个有代表性的地名,以代表他们的所游之地。这两句,一定会让杜甫忆起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的往昔。此时的他们,一定都沉浸在往日同游的快乐之中。这两句还有更精彩的地方,其中一个“落”字,一个“明”字,发人所不能。秋波本来就是河水流动的样子,可作者却别出心裁地用了一个“落”字,这样一来,“秋波”就好像有了灵魂,主动落入泗水。下面的这个“明”字,更是神来之笔,作者没有直接写徂徕山,而是搬来“海色”,让“海色”主动来衬托此山,使其鲜明亮丽起来。“秋波”和“海色”采用的是拟人化的手法,由此创造了空阔、高远的意境,令人神往。可见李白的“诗仙”一名决非浪得。日人伊豫松山、近藤元粹所著《李太白诗醇》有云:五、六取境清旷,非胸怀如此者,对此亦堕茫昧。

泗河

徂徕山

山是美的,水是美的,就在这山水俱美的环境中,两位心心相印的诗友,就要各奔东西,李白不得已再将放飞的思绪收回来,回归到眼前的主题上来: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飞蓬”是一种野草,只有一尺来高,干茎十分脆弱,风一吹就会折断,随风飘去,因此又称“转蓬”。用“飞蓬”来比喻他们二人,再恰当不过。杜甫西去咸阳,前程未卜;李白南下,结果难料。对于说不清道不明的将来,干脆就不去想它,还是干了手中这杯酒再说。读了这最后两句诗,我站在这里,仿佛听到了他们的碰杯声。醉里登临,把酒设问,美景点染,飞蓬设喻,极尽惜别抒情之能。尤其飞蓬所表达象,意蕴丰富,感人肺腑。

这是一首别离诗,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此诗没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怅惘,也没有“泪眼问花花不语”的感伤,本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开朗的情怀一点也没有“别离苦”之哀伤。诗中自然美与真挚的友情互相映衬,互为补充,纯洁无邪、胸怀坦荡的友谊和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净的徂徕山色交相辉映,把叙事、绘景、抒情三者融为一体,景中寓情,情随景现,给人以深美感受。清代出版的《唐宋诗醇》中这样说道:无限低徊,有说不尽处,可谓情深于辞。”的是高论。而闻一多在《杜甫》一文中对二人的石门山话别,更是赞赏有加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若两人曾经见过面的话),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一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我们看去,不比那天空的异端一样的神奇,一样有重大意义吗?闻一多可称得上李白与杜甫和知音。

其实,把“石门”二字写进标题的,还有杜甫,他的诗《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写的也是发生在石门山上的事

秋水清无底,萧然净客心。

掾曹乘逸兴,鞍马到荒林。

能吏逢联璧,华筵直一金。

晚来横吹好,泓下亦龙吟。

“法曹”是官名,古时指主管司法的官员。《新唐书·百官志》:法曹,司法参军事,掌鞫狱丽法,督盗贼,知赃贿没入。刘九任的就是这种官职。“瑕邱”是地名,即当时的兖州府所在地,遗址在今兖州市新驿镇东顿村南约500米的一片高地上郑在此地做官,大概是这里的地方官,并且是这次宴会的主人。清人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引顾宸的话说:公为客,郑乃主人二人的名字均不得而知。

杜甫《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诗碑

标题点明了这次宴集地点与参加的人员,本诗开头的第一句则点明了时间——秋。隋代诗人卢思道棹歌行》有诗句曰秋江见底清。杜甫则反用之,说清澈的秋水见不到底,极言水之深,水之清,水之净。秋天到了,树叶飘零,一片萧条,此情此景,洗净了客人们那种浮躁的心。这两句以起兴的手法,交待了这次宴集的环境。掾曹是唐代州府长官手下分曹理事的属指法曹参军事刘九。刘九骑着马,兴致勃勃地来到这荒辟的山林(此特指石门山)参加宴会。下句的“能吏”指的是这次宴会的主人郑瑕邱,因为他是东道主,所以早早地守候在这里,迎接着客人的到来。作者用“联璧”二字来形容刘九法曹与郑瑕邱的相逢,极尽赞美。既然是贵客,那么宴会一定要丰盛,丰盛到了什么程度呢?“华筵直(值)一金”,一金,相当于一两黄金。这样好的环境,这样尊贵的客人,这样丰盛的菜肴,是不能没有音乐的,因此有人用横笛(横吹)吹起了美妙的乐曲,连深水(泓,水深貌)下的蛟龙也跟着吟唱起来。“泓下亦龙吟正好照应了本诗的开头“秋江见底清”,水深才会有龙。可谓构思奇巧。

清人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对此诗的结构这样分析道:此逐层叙事之诗。一、二,石门领起。三指刘,四含郑。……五、六,叙宴集下一'字,连己在内。结乃酒酣乐凑之趣。我跟他意见稍有不同,我认为三、四两句都是写刘,第五句“能吏”写郑,才顺理成章。说“逢”字包含作者在内,甚是。

有人从华筵直一金中读出了另外的味道,认为这是一首反腐诗。如果“一金”指的是一两黄金的话,那么,马执斌在《杜甫的一首反腐诗》中写道:“唐代九品官月俸五石米。石门宴集,两位官吏,一顿吃掉九品官一年零八个月的俸禄。唐制,戍卒、役丁日给米二升,月供六斗。石门宴集,两位官吏,一顿吃掉一百六十六位戍卒或役丁一个月的口粮还有余。又说:“'能吏逢联璧是反话。'能吏,应当是为人民办好事的,僻地到一曹官,县吏便闻风寻踪,殷勤奉承,他的本事用错了地方。'联璧,本指上官下吏关系融洽,政术俱美。如今曹官县吏挥霍民脂民膏,尽情享乐,诗人用一',写尽郑、刘勾结之丑态,极具讽刺力。”(该文见 中华读书报》2013年02月20日15版)此可备一说。

说到这里有人会问,怎么没有李白呢?他们不是“携手日同行”吗?这次真的没有李白。仇兆鳌《杜诗详注》引宋人黄鹤的话说,此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作有人分析,此诗大约在作于开元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间。而杜甫与李白同游齐鲁,则是在天宝四年(745),中间相隔了9年。这是杜甫早年不多的几首诗之一。

从逸仙阁门洞走到南侧,就会看到那里立着一通石碑,上前仔细辨认,原来上面写的正是杜甫的这首《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碑的另一面是孔尚任的《石门山记》。从该记得知,这个地方,就是“唐杜子美陪刘九法曹郑瑕邱宴集”的地方,根据杜甫“泓下亦龙吟诗句,将此地取名为龙泓台。藤花谷溪流中有一水潭,有山溪水从龙口中吐出,龙口下面写的就是“龙泓”二字。

根据杜甫泓下亦龙吟诗句得名“龙泓”

从南再回到逸仙阁北,就会看到正对着阁门的,是一棵巨大的树木,下有栏杆围着,显然非同一般。树下有块牌子,走近前一看,上面写着“流苏树”三字。从介绍得知,这是一个珍贵的树种,已经有200岁的高龄了,十分高大,遮天蔽日。我们来的时候,正开着满枝满树的白色小花,并且花香四溢。据说此树在曲阜地区只有这一株。因花的外形像糯米,嫩叶与花可当茶用,这种茶被称为“糯米茶”。它的果实可榨油,木材可做器具,芽与叶还有药用价值。此树除了以上的优秀品质以外,还跟本文所写的李白、杜甫有关。牌子上介绍说:“相传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所植。当年二人在含珠台饮酒话别,留下著名诗篇。后因二人对石门山流连忘返,久久不愿离去,走下含珠台后,共同栽下流苏树,用来纪念二人的深厚友谊。”哇噻!就凭这,我也要多看它几眼。

相传李白杜甫手值流苏树

从流苏树这往北,是一条笔直平坦的路,路的尽头是一座不大的二层阁楼,这就是华佗庙,二层楼上供奉着华佗像。这座庙始建于宋代。相传当时石门高僧大慧云游江南,病在一个破庙里,夜梦华佗前来,将他治愈。为报答华佗的救命之恩,回山后便建起了这座小庙。此庙屡毁屡建,此为1999年在原址上重建。登山之路由此分成东西两个方向,往西去孤云草堂,往东去潄玉井。我选择了去潄玉井,因为那里也跟李白、杜甫有关。

华佗庙

从华佗庙东行不远,就是到了潄玉井。井有围栏,中间有井。据说此井十分神奇,温香如玉,近柔则柔,遇刚则刚,浣笔洗砚,瞬间如新。文人墨客用此井所涮之笔,文思泉涌,落笔生花。井旁有棵不起眼的树,却极有文化意蕴,因为它跟李、杜有关。这是一棵梨树,学名叫沙梨,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张梨。张指的是张叔明,是李、杜的好友,曾隐居石门山。李、杜两来石门山,都是为了看张叔明。张就住在潄玉井旁,这棵梨树就是他亲手所栽,味道甘甜,品质优于别的梨不知多少倍。他们经常坐在梨树下,饮酒赋诗,快乐非常,渴了就顺手摘个梨吃,十分的方便。因此杜甫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这两句诗明明出自杜甫的《题张氏隐居》,可张梨树旁的宣传板上,却写成了李白,《游读曲阜》一书也是这样写的。我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也能搞错?

潄玉井

张梨树

                              2017年5月4日第一稿

梅吉庆简介:

 著名传统文化学者。195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郊区。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在研究孔子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自2012年以来,曾先后三次重走孔子路。出版有旅行记《跟着孔子去旅行》(上下册),摄影集《孔子周游地域影像志》两部力作。

项目简介:

 读者在作者的带领下,走回了历史,走进了孔子的生活,就好像一个活生生的孔子站在你面前。人们会清晰的看到孔子是怎样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圣人呢,成长为受人尊敬的“至圣先师”以及“万世师表”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济宁三日:遍地风流 作者:王久辛
李白写给杜甫的一首诗,每一句都是深情的告白,感人至深!
诗词笔记: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李白与杜甫分别后写下一诗,回忆游玩时的情景,真挚而动人
李白和杜甫在兖州分手,离别酒喝完,却还要再玩几天
别看这座小山名气不大,却和这么多文化名人发生了故事,你来逛过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