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己亥春节南行记之十二:梁祝“读书”万松书院
userphoto

2023.09.21 山东

关注

万松书院的大门紧靠万松岭路的路边,不过从路边到万松书院的大门还要登很多级挺陡的台阶才能到达。书院的进口在左,出口在右,形成了一个“八”字。在“八”字中间,形成了一道挡墙。挡墙上面的围栏上写着“万松书院”四字,字不是很大,而下面的浮雕却是十分的抢眼,表现的内容是梁祝求学的故事。从右至左依次是:第一段是梁山伯手持折扇,走进万松书院牌坊;第二段表现梁山伯遇到祝英台,二人同窗学习;第三段表现的是梁与祝共同学习、讨论问题的画面,也是整座浮雕面积最大的一段;最后一段画面上一个人在伏案书写着什么,这个人应该是梁山伯,他大概在给祝英台写信。人们知道,万松书院是明清时期杭州最为辉煌的学府,那跟梁祝有什么关系呢?相传这里就是他们读书的地方,也是他们埋下爱情种子的地方。

大门前的浮雕

既然说到万松书院是梁祝读书的地方,那么最早关于此事的记载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杭州方面的信息,均认为梁祝在此读书一事,出自清代大文学家李渔之手。邵群所著《万松书缘》一书中就这样写道:“最早将梁祝故事与万松书院结上关系的,是创作于明末清初的《同窗记》,是由寓居杭州的著名剧作家李渔创作的。李渔在他的作品中处处突出鲜明的杭州地域特色,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分别从家乡(会稽、上虞)渡钱塘江,在草桥偶遇而义结金兰,并在当时杭州最著名的书院——万松书院同窗共读。三年后分别时,沿着长长的凤凰山古道送别。作者把固有的书院、山川、草桥等都编织在故事之中,增添了故事的说服力和渲染力。”为此园中建造了观音堂、双照井、草桥亭、浣云池等景观。

此说大有问题。李渔所著《笠翁十种曲》《笠翁传奇十种》两书,共收剧本20种,却没有《同窗记》。收入《梁祝文化大观》中的残存折子《河梁分袂》《山伯赛槐荫分别》和《访友》等,均出于明末刻本,注曰出自《同窗记》,未说明为李渔所作,也没有凤凰山、草桥、长亭等地名。

梁祝读书万松书院

关于梁祝拜师一事,许多唱本中都提到了孔子。可分成两类,一类为梁祝到曲阜尼山拜孔子为师。明末张岱《陶庵梦忆·孔庙桧》称:“己巳至曲阜,谒孔庙,买门者门以入。宫墙上有楼耸出,匾曰:'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骇异之。”看来,在孔庙里看到梁祝读书处,让这位张先生很不理解。现在我们在孔庙里已经看不到这个匾额了,梁祝的读书处为什么会在孔庙里已不得而知。在明清一些唱本中,写到了梁祝到尼山拜孔子为师。明末唱本《结义兄弟攻书传》中有这样的唱词:“鲁国至圣来出游,礼义文章训万民。教养三千徒弟子,更兼七十二贤人……人家若有男和女,尽来投师读书文。”这里讲道,梁祝来到鲁国,和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一起跟孔子学习。清代民间叙事诗《梁山伯重整姻缘传》中有这样的唱词:“不说英台绣房事,先讲孔子设学堂。英台便对爹娘道,奴今要去读文章。”又写道:“孔圣见她来路远,连忙安顿在书房。夫子看见英台相,此人不是少年郎。眉目面貌如女子,声音言语似娇娘。孔子心中不说出,尽心指教读书文。”这段描写更有意思,说孔子已经看出祝英台是女扮男装,但不说破,仍尽心教她读书。清代弹词《新编东周大双蝴蝶》中有这样的道白:“员外道:'儿啊,若说路脉生疏,为父的指引你去路。岂不闻鲁国名贤孔仲尼,有吞吐天地之才,现为鲁国司寇,受业门人,纷纷不一,孩儿此上,亦可容身。’”弹词里又讲道:“英台道:'女儿告禀爹爹、母亲,儿闻鲁国孔仲尼,乃天下奇才。女儿欲扮男装,到彼游学。万望爹爹、母亲放奴前去。’”具有相同记载的,还有《柳荫记》:“闻听尼山孔夫子,三千徒众读文章,因此装着男儿样,定要辞别二爹娘。” 有人把《梁祝文化大观》书中收录的故事歌谣里对梁祝到尼山拜孔子为师内容作了一个统计:其中《故事歌谣卷》收入民间叙事歌(包括少数民族叙事歌)三十八则,其中三则讲到梁祝拜师孔子,四则讲到梁祝去尼山读书;《曲艺小说卷》收入曲艺作品二十五篇,其中有三篇讲到梁祝拜师孔子,三篇讲到去尼山读书;《戏剧影视卷》收入地方戏剧四十八种,讲梁祝去尼山读书的有两种。

另一类是说孔子游学到杭州,他们前来拜师。清代抄本《双仙宝卷》写道:“有一位绍兴府诸暨县人氏,姓梁名山伯。父母同庚,五十生子,年方十七,家财富足。闻说山东孔夫子周游列国到杭州,要去拜投读书。”类似记载的还有清代抄本《新编金蝴蝶传》:“闻说周游列国孔夫子,训学杭州开馆门。他是名师人敬仰,如欲前行去读文。”甚至边远地区的《彝族传统故事歌》中,也有关于孔子在杭州教学的内容:“英台近前问爹娘:'杭州有个好书堂,孔子先生教文字,我今要去读文章。’”这些内容,倒是跟梁祝杭州求学沾点关系,再加上万松书院又是纪念孔子的地方,不知道哪位好事者把这两者捏到了一起。

无论梁祝到尼山拜孔子为师,还是到杭州拜孔子为师,都是不能成立的。因梁祝故事产生于魏晋时期,也有说发生在汉代。不管哪一说,都距离孔子的时代很远,他们怎么可能去拜孔子为师?到万松书院读书也是不可能的,因书院最初建于明代,与梁祝生活的时代也有了几百年的时间,怎么可能到几百年后才有万松书院来读书呢?像这样的事情,只能顺着当地的传说去讲吧。

拾级而上,走进万松门,会明显感觉到地势平缓了许多。在路的左手方向立着一通碑,上面写着“万松书缘”四字。不是万松书院吗,怎么又变成万松书缘了呢?原来“书”和“缘”代表了万松书院的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书院,暗线是梁祝故事。因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此读书结下了生死不渝的情缘,所以自2005年以来的每周六上午,都要在这里举行相亲大会,许多姻缘在此牵手。2007年,杭州市举行了我最喜爱的西湖新十景评选大会,“万松书缘”高票当选,为新十景之六。

“万松书缘”碑

在“品”字形牌坊以东,有个半月形的水池,那就是泮池。泮池边上是一个广场,每周六上午的相亲大会,就在这里举行。

“梁祝”故事里,最经典的唱段当属“十八相送”。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同窗三载,憨直的梁山伯并未认出她是女娇娘。祝英台要回家看望爹娘,梁山伯送了一程又一程,一路上祝英台不断暗示,可梁山伯就是不开窍。在越剧《梁祝》里,就提到了凤凰山:

(祝唱)过了一山又一山,

(梁唱)前面到了凤凰山,

(祝唱)凤凰山上百花开,

(梁唱)缺少芍药共牡丹。

他们一路走,一路观赏路边的景色。来到“青青荷叶清水塘”,看到水塘里有“鸳鸯成对又成双”,祝英台就拿鸳鸯来暗示:“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你愿不愿配鸳鸯?”结果遭到梁山伯的抢白:“配鸳鸯,配鸳鸯,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他们继续往前走,走到一条河边,河里浮着一对白鹅。祝英台又触景生情,再次暗示:“雄的就在前面走,雌的后面叫哥哥。”梁山伯不明就里,呵斥道:“不见二鹅来开口,哪有雌鹅叫雄鹅?”祝英台见这个榆木脑袋不开窍,就嘲笑他说:“你不见雌鹅它对你微微笑,它笑你梁兄真像呆头鹅。”这下梁山伯真的生气了,唱道:“既然我是呆头鹅,从今你莫叫我梁哥哥。”祝英台赶紧道歉:“梁兄,小弟讲错了。”梁山伯还是不依不饶,说:“下次不可!”祝英台见他真的动了气,只好乖乖地说:“嗯,下次不可。”这个清水塘,就是万松书院内的浣云池。“浣云”,一个好浪漫的名字,把洁净的白云再洗一下,那该是一种什么境界。“浣云池”的名称有不短的历史,至少在唐代就有了,白居易曾写了一首诗,名字就叫《浣云池》:

白云本无心,卷舒长自洁。

影落一鉴空,可浣不可涅。

鸢飞鱼跃间,上下俱澄澈。

此意难与言,览之自怡悦。

浣云池 

池名“浣云”,所以诗便紧紧围绕云来描写。“白云本无心”一句,极力展现了云的自由自在状态。因其“无心”,所以来去自由,想卷就卷,相舒就舒。因云在高高的天上,又因颜色洁白,所以总是一种洁净的状态。第三句中的“鉴”,本指镜子,这里指水池。水池像镜子一样,说明无比的清澈,当云影落在水池里,就跟飘在空中一样。第四句紧承第三句而来,说可以对白云进行清洗,但无法染黑,因为云是清新的,水是清新的,想将其染黑都没有可能。五六两句,则把这种清新的环境进一步扩大,你看天上有“鸢飞”,水中有“鱼跃”,从天上到水中,整个环境都是清新美好的。以上对浣云池的描写,已经够淋漓尽致了,但作者还觉得没有写到位。最后两句说,这样优美的景色,是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只能靠自己的感受来体会玩味。据我所查资料,在浣云池内,曾放养过鸳鸯、呆头鹅等与梁祝故事有关的小动物,可我来的时候,这些小动物一个也没看见。

从浣云池往西,有一座木板桥,那就是梁祝当年所过的独木桥。来到桥边,祝英台唱道:“我心又慌胆又小。”梁山伯扶着她唱道:“愚兄扶你过桥去。”他们走到独木桥上,祝英台再次暗示道:“你我好比牛郎织女度鹊桥。”可梁的心眼太实,没有听出话里的意思。走过桥,来到一座草亭,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亭内结拜为兄弟,并唱道:“与贤弟草桥结拜情意深,让愚兄再送你到长亭。”这就是梁祝故事中的“草桥结拜”。从浣云池西行不远,有一座草亭,那就是他们结拜的地方,现在的名字叫“可汲亭”。

可汲亭

他们离开草桥亭继续前行,看到了一口水井,他们站在井边,影子映在水中,祝说井里“一男一女笑盈盈”,梁不满地说,我本是堂堂男子汉,你为什么要把我比作女人。关于这段故事,剧本里这样写道:

(祝唱)眼前还有一口井,不知道井水有多深?

(梁唱)井水深浅不关紧,你我赶路最要紧。

(祝白)梁兄来!

(唱)你看这井底两个影,一男一女笑盈盈。

(梁白)嗳!

(祝白)呶。

(梁唱)愚兄明明是男子汉,你为何将我比女人!

(梁白)走吧!

现在书院内有双照井,就是他们看到的那口水井。剧本里明明写的是一口井,可这里竟有两口井,不知是什么原因。

双照井

再往前走,来到一座观音堂前,祝英台提议到堂里去拜一拜,得到了梁山伯的响应说“好哇”。可在拜观音的时候,祝英台又唱道:“观音大士媒来做,我与你梁兄来拜堂。”梁山伯一听又不高兴了,唱道:“贤弟越说越荒唐,两个男子怎拜堂?”他们拜观音的地方,就在书院的西边。是一三开间硬山式建筑,两侧的柱子上书有对联一副:“莲坐澄慈航但愿苍生沾化雨;杨枝洒甘露唯祈情侣结鸾俦。”里面端坐着观音大士。

观音堂

祝英台心情悻悻,与这位怎么暗示也不开窍的学兄告别。接下来,梁山伯从师母那里得知祝英台为女儿身后,急忙跑去求婚,可惜晚了,祝已被许配给了大户人家马文才。祝英台在楼台与梁山伯见面,她真是五味杂陈,如泣如诉,掏心掏肺,唱出了自己的那一片苦心:

记得草桥两结拜,

同窗共读有三长载。

情投意合相敬爱,

我此心早许你梁山伯。

可记得啊你看出我有耳环痕,

使英台脸红耳赤口难开。

可记得啊十八里相送长亭路,

我是一片真心吐出啊来

可记得比作鸳鸯成双对,

可记得牛郎织女把鹊桥会,

可记得啊井中双双来照影,

可记得观音堂前把堂拜。

我也曾留下聘物玉扇坠,

我是拜托师母作大媒。

约好了相逢之期乞巧日,

我也曾临别亲口许九妹。

听了祝英台这一番倾诉,梁山伯连肠子都悔青了,可是人间没有后悔药。梁山伯离开之后,抑郁成疾,不久便一命呜呼。后来马家娶亲,路过梁山伯墓,登时风雨大作,墓便随着呼啸的风声打开了。只见祝英台纵身一跳,进到墓里,墓又徐徐地合上,不久便从里面飞出两只蝴蝶,相互依恋着飞上万里蓝天。这个故事,在我国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与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并列为中国民间四大传说。

在大成殿西侧,还有一处二层楼建筑——毓秀阁。始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后又多次维修。当时的功能是“翼以精舍,以待四方游学之士”,用于接待各地来的访学之人,相当于现在的招待所。现在的建筑为2002年重建,“毓秀阁”匾额悬挂在二层之间。一层门两侧的柱子上书有对联一副:

山色当窗松声拂院无数栋梁材端赖读书万卷。

文明古国礼义名邦几多风雅事正宜垂范千秋。

毓秀阁

现在的二层是书院的藏书室,一层则是“梁祝书房”。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梁祝一起读书的塑像,坐者应为梁山伯,一手执卷,正在阅读;站者应为祝英台,手握毛笔。塑像格外传神,栩栩如生。材质为东阳木,十分珍贵。周围墙壁上悬挂着一些壁画,将《草桥相会》、《同窗三年》、《长亭送别》、《十八相送》等梁祝故事中的经典情节都一一展现出来,再现了他们当年在此读书的情景。

梁祝故事壁画

这出悽美而又悲惨的故事,为庄严肃穆的万松书院又增添的几许浪漫色彩,让这片美丽的山岚又增加了几许迷人的色彩。

2019416日第一稿

201958日第二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寻千年的爱情传说——万松书院游
江南旧忆之 杭州“万松书院”游
梁祝读书处
万松书院
在中国书院散步—杭州万松书院的变迁与“梁祝”那段温情凄美的传说(解说词)
浙江杭州万松书院旅游景点介绍(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