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己亥春节南行记之九:吴山东麓阮公祠
userphoto

2023.09.21 山东

关注

吴山东坡山脚下有一条小街,名字很好听,叫“元宝心”。小街很短,东起城隍牌楼巷,西接吴山,全长才100多米。据说这条街是南宋时期皇帝登吴山的御道。为什么叫“元宝心”呢?说法就多了。有一种说法认为,吴山的形状如一个元宝,呈“C”字形,元宝心这个位置,正好是吴山东边山坳的正中心,因此就给起了这样一个名字。还有一种说法,元朝时期,这里曾是朝廷的钱库所在地,因库里存了很多元宝,因而得名。今天我不是来考察元宝心的来历,而是要说在这条街上的一座祠堂——阮公祠。该祠坐落在元宝心街60号,是为纪念清代曾任浙江巡抚的阮元所建。

阮公祠文物保护碑

阮公祠大门

阮公祠依山坡而建,经数级台阶,就来到了阮公祠门前,门楣上的“阮公祠”三字,出自康有为之手。门两侧有沈映玲书写的对联:

勋名著寰海东西绝徼威棱中朝相业;

经术冠大江南北主盟坛坫崇祀湖山。

阮公祠大门

从门旁杭州市政府立的文物保护碑得知,此遗址于2009420日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一块牌子上写着阮元简介。这个简介对于阮元这位了不起的人物,真的是太简单了,所以在这里,我要重新介绍一下阮元。在阮元(1764~1849)86年的人生旅途中,可谓顺风顺水,仕途平坦,政绩卓著,著述丰富。他做官,做到了顶点;做学问,做到了极致。对待做官,就像做学问那样恪守恭谨;对待学问,就像做官那样力臻通达,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阮公祠简介

阮元历任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且皆为重臣。乾隆五十四年(1789),26岁的阮元会试第二十八名(中进士)。殿试二甲第三名,赐进士出身。朝考钦取第九名,改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五十五年(1790)钦取一等第一名,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六年(1791)大考翰詹,乾隆亲擢为一等第一名,升少詹事,奉旨南书房行走。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嘉庆三年(1798)年八月,补授兵部右侍郎,又调补礼部右侍郎。嘉庆十七年(1812)五月,补授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嘉庆十九年(1814)十月,赏加太子少保。道光十五年(1835)三月,充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刑部,又调兵部。道光十八年(1838)五月,上谕准以大学士致仕。八月,晋加太子太保。道光二十六年(1846)六月,晋加太傅。道光二十九年(1849)卒于扬州康山私宅,谥“文达”。这就是阮元“三朝阁老”的履历,都是重要岗位。

在这期间,他还曾多次外任,皆为封疆大吏。乾隆五十八年(1793),提督山东学政,这是阮元外任之始。两年后的乾隆六十年调任浙江学政。嘉庆五年(1800)正月,奉谕实授浙江巡抚。十三年(1808)除丁忧后,抵杭州接印,再任浙江巡抚。嘉庆十九年(1813)调江西巡抚。二十一年(1815)调河南巡抚,不久补授湖广总督。二十二年(1816)接任两广总督。道光六年1826)任云贵总督。这就是阮元“九省疆臣”的履历。阮元外任期间,勤于政事,兴修水利,治匪治乱,惩治腐败,兴办学校,一生清廉。尤其在广东期间,力禁鸦片,积极备战,修筑炮台,功勋卓著。

阮元在繁忙的政事之余,致力于学术研究、金石收集、方志编撰、书法创作、诗文撰写等,一生著述十分丰富,且涉猎广泛,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皆有很深造诣。《清史稿·阮元传》对他在文化上的贡献做了这样的总结:“历官所至,振兴文教。在浙江立诂经精舍,祀许慎、郑康成,选高才肄业;在粤立学海堂亦如之,并延揽通儒,造士有家法,人才蔚起。撰《十三经校勘记》《经籍篡诂》《皇清经解》百八十馀种,专宗汉学,治经者奉为科律。集清代天文、律算诸家作《畴人传》,以章绝学。重修《浙江通志》《广东通志》,编辑《山左金石志》《两浙金石志》《积古斋钟鼎款识》《两浙輶轩录》《淮海英灵集》,刊当代名宿著述数十家为文选楼丛书。自著曰《揅经室集》。他纪事、谈艺诸编,并为世重。身历乾、嘉文物鼎盛之时,主持风会数十年,海内学者奉为山斗焉。”由此我们目睹了“一代文宗”的风采。

无论是为官、为文还是为人,阮元都达到了一般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真正实现了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三不朽”。他去世的时候,道光皇帝亲自为他写了祭文说:“极三朝之宠遇,为一代之完人。”我们眼前的这座阮公祠,就是他“不朽”的标志。

阮公祠大殿

走进山门,仍是一溜台阶,走到台阶上面,整个阮公祠就呈现在了面前。正面是大殿,面阔五间,坐西朝东,敞亮通透。两侧有厢房和配殿。大殿正面上方,悬挂着“引领风会”四字匾额。两侧有用大篆书写的对联一副,曰:

邦水萃乡贤,历推后起人文,谁能为一代经师,三朝相业;

吴山崇庙貌,恰好重阳福地,真个看西湖月满,东渐潮来。

整个大殿为中堂布置,正中是阮元坐像,一臂扶于几上,一手放于膝上,面前有本正翻开的书,几的右侧还摞着几本书。两眼目视前方,作思考状。上方悬挂一匾曰“坐戏春风”,为阮元本人所书。像的两侧垂着一副小篆对联,亦为阮元所书:

阮公祠大殿

仙管禅机襟怀澹朗;

闲云野鹤逸趣天成。

中堂两侧的柱子上,亦有对联一副:

当代共仰经师,远绍旁搜,冠冕文章钦宰辅;

此间三持节使,畏神服教,馨香俎豆映湖山。

中堂前的柱子上,南北相对也有一副对联:

南国启文明,溯学海渊源,讲台横径来弟子;

中朝隆将相,问擎天事业,高峰矗汉肖先生。

大殿的棚顶上,悬挂着多块匾额,分别是:“九省敭历”、“泰斗仰高”、“一脉传承”、“乾嘉巨擘”。周围墙壁上,悬挂着阮元的一些书法作品,真、草、录、篆各种字体兼而有之。其中两副是阮元书写的对联:

大殿内的匾额

      学如逆水行舟,稍纵即逝;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

不是春秋亦多佳日;

别有天地似非人间。

《望远镜中望月歌》

墙上还挂有阮元手书的四条屏,当时只是拍了下来,没有细看,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从电脑里打开一看,原来是他写的一首长诗《望远镜中望月歌》。

《望远镜中望月歌》四条屏

我国古代文人,大多喜欢望月,写下了许多与月有关的诗词,还编了许多与月有关的故事。而阮元借用现代化的工具望远镜观察到的月亮,与古人有了截然的不同印象,获得的感知也截然不同。望远镜大约在明末传入中国。《明史·天文志》载:“若夫望远镜,亦名窥筒,其制虚管层叠相套,使可伸缩,两端俱用玻璃,随所视物之远近以为长短。不但可以窥天象,且能摄数里外物如在目前,可以望敌施砲,有大用焉。”这是我国比较早的关于望远镜的记载。李渔《十二楼》在《冒神仙才郎不测·断诗句造物留情》一篇里,还为望远镜写了一首《西江月》:

非独公输炫巧,

离娄画策相资。

微光一隙仅如丝,

能使瞳人生翅。

制体初无远近,

全凭用法参差。

休嫌独目把人嗤,

眇者从来善视。

在《西江月》之后又写道:“这件东西名为千里镜,出在西洋……此镜用大小数管,粗细不一。细者纳于粗者之中,欲使其可放可收,随伸随缩。所谓千里镜者,即嵌于管之两头,取以视远,无遐不到。'千里’二字虽属过称,未必果能由吴视越,坐秦观楚,然试千百里之内,便自不觉其诬。至于十数里之中,千百步之外,取以观人鉴物,不但不觉其远,较对面相视者更觉分明。真可宝也。”嘉庆二十五年(1820),阮元出任两广总督兼署广东巡抚,见到了望远镜,忙里偷闲,写下了这首长诗:

望远镜

天球地球同一圆,风刚气紧成盘旋。

阴冰阳水割向背,惟仗日轮相近天。

别有一球名曰月,影借日光作盈阙。

诗一开头,就表现出了国人对天空宇宙的新认识,指出“天球”和“地球”都是圆的,打破了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天球”指月亮,“地球”指我们所在的星球。“盘旋”指这些星球在茫茫宇宙中形成自转。阴面结冰阳面化水,由此分出了向阳和背阴两面。“惟仗日轮相近天”这句十分重要,作者知道,不管是月球还是地球,是因为靠着太阳才能在天空中存在,其实就是在说地球和月亮绕着太阳公转。当然月亮的说法有点小误,不过月亮跟着地球绕太阳转也说得通。因这首诗的主题是“望月”,所以便适时地推出月亮。写月亮首先要写月光,作者知道,月亮是靠太阳才发出光来的,随着月亮的旋转,时而圆,时而缺。这些论述,一定程度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

广寒玉兔尽空谈,搔首问天此何物?

吾思此亦地球耳,暗者为山明者水。

舟楫应行大海中,人民也在千山里。

昼夜当分十五日,我见月食彼日食。

若从月里望地球,也成明月金波色。

广寒宫

玉兔捣药

 作者借助现代化的式具,把月球看得一清二楚,所以他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以前所说的广寒宫、玉兔捣药,甚至嫦娥、吴刚,都是“空谈”。既然以上所说都是子虚乌有,那么这个月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作者也像屈原一样来“问天”。他跟屈原不一样的是,屈原只问不答,作者则是问后自答。他分析天上的月球应该跟我们的地球一样,发暗的地方是山发亮的地方是水。这话应该不准,到现在,人们还没有在月球上发现水。接下来就是作者对月亮的推测,当然也有想象的成份。既然上面有水,就一定有船航行在“大海中”,也有人生活在“千山里”。他认为月亮上也有时令节气,一个月也是30天,一半是白天,一半是夜晚。“我见月食彼日食”倒是十分准确,我们看到的月食,是地球在太阳与月亮之间的结果,而从月亮上看,则是地球挡住了太阳。随后作者又变换了一个角度,如果站在月球上看地球,也会跟我们看月亮一样,发出“金波色”。

邹衍善谈且勿空,吾有五尺窥天筒。

能见月光深浅白,能见日光不射红,

见月不似寻常小,平处如波高处岛。

许多泡影生魄边,大珠小珠光皎皎。

邹衍像

邹衍是战国时期齐国人,善于谈五行相克天人感应,被称为阴阳家。《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 裴骃集解引刘向《别录》﹕“驺衍之所言,五德终始,天地广大,尽言天事,故曰'谈天’。”刘勰《文心雕龙·诸子》篇中说:“邹子养政于天文。”在《时序》中又说:“邹子以谈天飞誉。”说明善于谈天是邹衍的一大特点。后来“邹衍谈天”变成了一条成语,意指能言善辩。作者的意思是说,邹衍关于天的言论,都属空谈,我这才是实谈,因为我有“五尺窥天筒”。那么作者通过“窥天筒”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与我们平常所见的月光颜色不一样,是“深浅白”;看到的日光也不一样,并不像我们肉眼看到的,发出的是红颜色。而月球也不像肉眼看到的那么小,能清楚地看到平的地方像波涛高的地方像海岛。“许多泡影生魄边”的“魄”字,原指月初生或圆而始缺时不明亮的部分,亦泛指月亮与月光。从望远镜中看月亮发出的光,像一个个水泡,像珍珠一样十分明亮。这是望远镜作用的结果。

月中人性当清灵,也看恒星同五星。

也有畴人好子弟,抽镜窥吾明月形。

相窥彼此不相见,同是团圞光一片。

彼中镜子若更精,吴刚竟可窥吾面。

吴刚伐木

上面说到自己通过望远镜观察到月球之后,又换了个角度,月球上的人看我们地球又是什么样子呢?他认为,月球上的人跟我们地球上的人一样聪明,他们看天上的星星,跟我们看到的金、木、水、火、土五星应该是一样的。下一句的“畴人”,古代指负责天文、历法、数学的人。畴的本意指家业世世相传。因古代天文、历法、数学这几个行业,基本都“各从其父学”,所以称为“畴人”。阮元曾著有《畴人传》,是我国第一部科学家传记。全书46卷,269篇,收录自太古至清嘉庆年间天文、数学、历法等方面的专门学者275人。值得注意的是,书中还收录了西洋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来华传教士41人。阮元在湖广总督任上,力主抵制鸦片,反对给来华英国人太多的优惠政策。但他不是简单盲目排外,而是主张“师夷之长”。他编《畴人传》的目的就是:“网罗今古,善善从长,融会中西,归于一是。”他在《南怀仁传》附论中写道:“西人熟于几何,故所制仪象极为精审。盖仪象精审则测量真确,测量真确则推步密合。西法之有验于天,实仪象有以先之也。”足见其对西方先进技术的科学态度。这也正是他能写出《望远镜中望月歌》这篇诗作的原因之所在。他又发挥想象说,如果月球上也有精通天文的人,用他们制造出的望远镜来看我们地球,也是一个“明月形”。就这样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看不见谁,只看见了一个圆圆的光球。写到这里,作者又突发奇想,如果月亮上的望远镜更精确的话,那么吴刚就会看到我的脸面。

吾与吴刚隔两洲,海波尽处谁能舟?

羲和敲日照双月,分出大小玻璃球。

吾从四十万里外,多加明月三分秋。

羲和驾日

说到吴刚,作者又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幻想着能与吴刚见面。可是跟吴刚隔着“两洲”,谁能给准备一只小船,乘船登月,就可与吴刚见面了。没找到造船的人,却找到了给太阳驾车的人——羲和。《淮南子·天文训》上说:“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原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羲和,日御也。’”“羲和敲日”四字,让我们想到了鬼才李贺《秦王饮酒》中的著名诗句“羲和敲日玻璃声”。羲和敲打着太阳,意在督促其快些走。因太阳光明,李贺将其想象为玻璃,经敲打会发出玻璃声。这种联想,只有鬼才能想得到。而作者坐上羲和驾日之车,从太阳这个角度看去,则看到了“双月”,即地球和月亮,把李贺的玻璃转嫁给了地球和月亮,看到了大小两个“玻璃球”。李贺的想象够奇特的了,而阮元的想像则更加奇特。下面的“四十万里”,说的是从地球到月亮的距离,那么遥远,要走很久很久,为了能在秋天到达月球,只有把秋再延长“三分”才行。因秋天是桂花开的季节,吴刚要酿桂花酒,作者大概是想赶在那个时候到达月球,好与吴刚痛饮桂花酒。让阮元想不到的是,他的这一美好愿望,到今天已经成为现实。197212月,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两位宇航员,成功着陆。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我国登月计划也在突飞猛进,20131214日,嫦娥三号宇宙探测器成功落月,实现了我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软着陆。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就将真正登月,把嫦娥、吴刚奔月的故事变成现实。如果阮先生天上有知,听到这些,一定会激动得“泪飞顿作倾盆雨”。

阿波罗登月

抚杭政绩

跟着阮元到月亮上转了一圈,还得回到杭州的阮公祠。阮公祠的存在,证明了杭州人对阮元的在意,也说明阮元对杭州贡献不薄。乾隆六十年(1795),年仅32岁的阮元,就出任浙江学政,嘉庆三年(1798)年九月结束,在任三年多。嘉庆四年(1799)十月,奉署浙江巡抚。嘉庆五年正月,奉谕实授浙江巡抚。一直到嘉庆十年(1805),因父去世,解职归扬州。至嘉庆十三年(1808)守制期满,再回杭州接印,继任浙江巡抚。转过一年的嘉庆十四年,受浙江学政刘凤诰科场舞弊案牵连,革职。前后算来,阮元在浙江巡抚任上达10之久,再加上三年的浙江学政,共12年。在浙江期间,他带领百姓疏浚西湖、修筑海塘,创办书院、图书馆,建造白文公祠、苏公祠,重修岳庙,组织学者著书立说、整理古籍,各方面都很有建树,政绩明显。直到今天,杭州人一直在怀念他。在大殿周围的墙上,悬挂着4幅绢画,就集中表现了阮元在杭州的政绩。

西湖的美丽,离不开许多任职官员的关怀与治理,其中就有阮元的一份功劳。阮元抚杭期间,为使西湖水道畅通,曾集资开通学士港、流福沟等水道,还在许多地方设水闸调节水量。嘉庆十四年(1809),又开始了疏浚西湖的工作,把挖出来的葑泥堆成小岛。后人为纪念他的贡献,将这个小岛命名为“阮公墩”。西湖从此形成了三塔、三堤、三岛的格局。墙上的挂图《疏浚西湖》说的就是这件事。

第二幅图为《创办诂经精舍》。乾隆六十年(1795),阮元调任浙江学政。嘉庆二年(1797),阮元于西湖孤山上构屋五十间,集全省通经之士纂辑《经籍籑诂》。阮升任浙江巡抚后,将其辟为精舍,取名为“诂经精舍”。他在《西湖诂经精舍记》中这样写道:“精舍者,汉学生徒所居之名;诂经者,不忘旧业,且勖新知也。”王昶、孙星衍等著名学者被聘为主讲,教学方式以学生自学研讨为主、教师讲解指导为辅。嘉庆六年(1801),阮元亲自主持选刻了《诂经精舍文集》,此后,选刻学生佳作便成为一项固定的制度。精舍的文集是其教学、研究水平与导向的重要体现。

第三幅图为《剿灭海盗》。嘉庆初年,浙江一带海盗猖獗,为害一方。为剿灭海盗,保证一方平安,阮元于嘉庆五年(1800)整顿水师,修造船舰,实行浙、闵、粤三省三镇联防,并亲自坐镇台州。于嘉庆五年、十四年两次聚歼海盗,把横行东南沿海地区三四十年之久的海盗消灭。

第四幅图为《修筑海塘》。浙江临海,海水经常泛滥,百姓深受其害。为造福一方,阮元在抚浙期间,先后在海宁修建范公塘、东西柴塘,以及萧山的西江塘。这些海塘,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

青衣洞天

从阮公祠大殿后门出来,可看到门上悬挂着“金石嫏嬛”四字匾额。“金石”二字,是指阮元在收集、整理金石方面做出的贡献。“嫏嬛”原指天帝藏书的地方,后泛指收藏珍贵图书的地方。这是指阮元在自著、整理、编辑图书方面的突出成就。

走出阮公祠大殿后门,迎面是一堵石壁,上面镌刻着“青衣洞天”、“吴山福地”、“十方大重阳庵”等十四字。壁下有洞,洞前有杭州市政府立的文物保护碑,保护的内容为“阮公祠重阳洞遗址摩崖”,公布于2013年12月16日。旁边的一块牌子上,有关于这处遗址的介绍,我从上面读到了这样一些内容:“唐开成年间(836-840),西川道士韩道古在此结茅以居。元大德年间(1297-1307),西川道士冉无为云游到此,建三清宝阁,嗣汉三十八代天师广微子,书'青衣洞天’、'吴山福地’、'十方大重阳庵’十四字于壁。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立为全真丛林。洪武二十九年(1396),道士钟道铭重建。天顺二年(1458),主持梅道暹修葺。清初改成'直指庵’,寻复重阳庵旧额。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太平军火。光绪六年(1880)改建为阮公祠。”原来这地方是民居,石刻藏于人家的院子里,直到2007年重修阮公祠时,将民居迁走,才得以重见天日。

重阳庵摩崖石刻

石壁上的“青衣洞天”,指的是从这往东不远处的一处天然洞穴。青衣洞看上去没什么特殊之处,洞不是很大,有水从里面流出,水流也不是很大。壁上刻着“涌泉”二字。洞口有介绍青衣洞的牌子。通过牌子得知,关于此洞,还有一个奇怪的故事。大约在唐文宗时期,有个道士走到这里,看到一位眉清目秀的青衣童子,上前问话,童子不答,返身入洞,久久不见出来。道士觉得奇怪,便想进洞看个究竟。可刚一进洞,就听见洞里风雨之声大作,吓得他赶紧退出。人们根据这个传说,便将此洞命名为“青衣洞”。由于这个神奇的传说,早在唐代,就有道士在此结庵而居。这个地方,还与南宋时期颇有争议的人物韩侂胄有了瓜葛。

青衣洞

胄的南园

南宋庆元三年(I197)春,从临安凤凰山的重华宫里传出太皇太后吴氏的懿旨:将南山别园赐开府仪同三司、万寿观使韩侘胄。获赐南园后,韩侂胄在南山穿山引泉、起榭盖亭,开展了一番大动静的装修工程。他在现在阮公祠这个位置,建了座“阅古堂”。堂后引青衣洞为池,环砌以玛瑙,取名“阅古泉”。

韩侘胄像

南园建成后,他又突发奇想,要请一位文坛翘楚为之写一篇记,他想到了杨万里,却碰了一鼻子灰。《宋史·杨万里传》这样写道: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中书省官员)。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

杨万里像

这个“他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陆游。他不但写了《南园记》,还写了《阅古泉记》。后一篇记这样来描写阅古泉:“袤三尺,深不知其几也。霖雨不溢,久旱不涸,其甘饴蜜,其寒冰雪,其泓止明净,可鉴毛发。虽游尘坠叶,常若有神物呵护屏除者。朝暮雨旸,无时不镜如也。泉上有小亭,亭中置瓢,可饮可濯,尤于烹茗酿酒为宜。他石泉皆莫逮……公常与客徜徉泉上,酌以饮客。”这两篇记颇让陆游蒙羞,说他晚节不保。两记曾刻成碑,立于南园内。韩被杀后,人们冲进南园,将碑推倒。《宋史·陆游传》说他:“晚年再出,为韩侂胄撰《南园》《阅古泉记》,见讥清议。”后来有许多人为陆游漂白,如《宋人轶事汇编》就说:“韩平原南园成,遂以记属之陆务观,辞不获,遂以其'归耕’、'退休’二亭名,以警其满溢勇退之意。韩不能用其语,遂败。”又《鹤林玉露》:“《南园记》唯勉以忠献之事业,无谀辞。”尽管如此,作者本人还是觉得不够光彩,在他晚年编自己的文集时,就没有将这两篇文章收入其中。后来多事的叶绍翁则一五一十地将这两篇文章收在他编的《四朝见闻录》一书中,他还写了一段说明:“近闻《阅古记》不登于作《记》者之集,又碑已仆,惧后人无复考其详,今并载二记云。”由此我们才能够看到陆游这两篇屡遭诟病的文章。

陆游像

韩在宁宗朝权倾朝野,所作所为,可圈可点,可元人脱脱所撰《宋史》,却将他跟秦桧、贾似道一起列入《奸臣传》,则有失公允。在他掌国期间,围剿理学,追杀朱熹,搞起了“庆元党禁”,是他抹不掉的污点。遭到后世朱熹追随者的咒骂,就是必然的事了。但他力排众议,兴兵抗金,却是伟大的壮举,有人称他为民族英雄,当不为过。

北伐一开始十分顺利,金兵节节败退。可就在这关键时刻,投降派、主和派也在猖狂活动,有人暗中密谋议和,有人则直接投靠大金。这时候的韩侂胄,一夜急白了须发。他当机立断,罢免了无能的将领,并且拿自家资产犒劳三军,还派出和谈使者,以延缓金军的攻势,同时招兵选将,筹划再战。不久,西线的叛变被镇压,大量州县被收复,东线金兵的攻势在淮襄等地相继受挫。可就在形势有所好转的时候,一个诛杀韩侂胄以求和的阴谋却在潜滋暗长。自太皇太后吴氏和韩皇后相继病故,韩侂胄失去了最强大的依靠。开禧三年(1207)十一月,投降派史弥远与杨皇后勾结,以“矫诏”形式,趁韩侂胄上朝之际,将其诱至玉津园夹墙内秘密处决,随后又把苏师旦处死。他们完全遵照金朝的无理要求,把韩侂胄、苏师旦的头割下,派使臣王柟送到金朝,并且全部接受金朝提出的条件:增岁币三十万,犒师银(赔款)三百万两。用韩侂胄的头,换来了屈辱的“和平”。此事史称“函首安边”。此事一出,震动了朝野。有位太学生愤怒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自古和戎有大权,未闻函首可安边。

生灵肝脑空涂地,祖父冤仇共戴天。

晁错已诛终叛汉,於期未遣尚存燕。

庙堂自谓万全策,却恐防边未必然。

当韩侂胄的头被送到金朝的时候,金人却给予了极高的礼遇。宋人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这样写道:“韩侂胄函首才至虏界,虏之台谏文章言侂胄忠于其国,缪于其身,封为忠缪侯。”看了这与南宋朝廷截然不同的做法,真的让人唏嘘不已。当代历史学家蔡美彪这样来评价韩侂胄:“韩侂胄执政前后十四年,权势显赫,曾与赵汝愚一党相互倾轧。最后适应朝野抗金的要求,发动北伐战争,由于坚持抗敌,遭受投降派的杀害而牺牲。但因韩侂胄反道学,长期遭到程、朱门徒的咒骂。元代修《宋史》,特立《道学传》崇程朱,又依南宋《国史》立《奸臣传》,不列入史弥远,反而将韩侂胄与秦桧并列,辱骂他是'奸恶’,完全颠倒了历史的是非。后世史家立论,或沿袭旧说,也不免有失公允。”难道说历史真的像个小女孩,可以让人随意打扮吗?

本来写阮公祠,又扯上了韩侂胄,有点远了。回过头来再梳理一下阮公祠的发展历史。早在唐代,这里为道士所建茅庵。南宋时期,韩侂胄在茅庵基础上建阅古阁,元代改建重阳庵,明代改为直指庵。光绪六年改为阮公祠。民国时期被废弃,一度为浙江农会事务所,也曾做过聋哑学校,后来又成了民居。2007年重建,恢复了阮公祠原来的面貌。

从青衣洞拾级而上,就来到了吴山景区大道,大道边就是十二生肖石,抬头仰望,就是吴山上最辉煌的建筑城隍阁。一般游客参观阮公祠,都是从十二生肖石这下行,走到阮公祠大门那再回来,很少有从元宝心上来的。我也是这样走的。为了给读者一个清晰的阮公祠的游览路线,才按我的行迹反着写。

201939日第一稿

2019417日第二稿

201957日第三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秋||一位清朝士人的月球科幻:阮元“望远镜中望月歌”翻译图注
月球
超清晰的月球表面,这是从地球上使用望远镜观赏到的
《你看,你看,月亮的脸...》
多重证据表明:月亮的确就是人造星球(13)
美丽月亮的背影竟是这样?!-今日头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