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138:城阳城(负函)
userphoto

2023.09.21 山东

关注

城阳城(负函)

               梅庆吉

9月7日上午,我们离开信阳市区,开上201国道北行,前往位于信阳市长台关乡的城阳城遗址。车过淮河大桥,有一个不大的下坡,看到路的右侧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城阳城博物馆,有一些建筑正在建设中。估计这里离城阳城不会太远,我们便把车开离了国道,走上一条狭窄的乡村水泥路。我们一路开一路打听。走出了有一段路,那里有几户人家,只见墙上写着一条标语:“严厉打击盗掘文物古迹违法犯罪行为。”路边还有水泥界桩,上面也写着“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等字;还有“保护文物,严打盗墓”的牌子。在这片旷野上,不时会看到摄像头。这些标语告诉我们,这一带的盗墓现象十分严重,也说明我们已经进入了城阳城。

城阳城遗址标志牌

我们沿着乡村道路继续往前开,迎面看到一条水渠,水渠边有个方形的红色柱子,上面有字,我让丕羽停车,走过去一看,上面写的是:“护城河工程简介:由区书记张明春亲自安排,区水利局实施,在古城护城河原址上新开挖护城河630米,新建倒虹、过水涵等配套设施。共完成投资36万元,工程完成后,发挥灌溉、养殖、旅游观光综合效益。工程于2007年12月30日竣工。”看了这个说明,我知道城阳城遗址就在眼前,眼前的这条水渠,就是原来的护城河。水渠中几乎没有了水,有台阶可过到水渠的对岸。我们从水渠这边的台阶下到沟底,在仅有的一点水里,看到一个好大的田螺。上到对面,就是城阳城的城墙,城墙的样子十分明显,城墙里面有个小村子,城墙要比村子高出不少。城墙上长满了蒿草和树木,我们沿着城墙往东转,看到那里有个水塘,水塘里有两头水牛泡在水里,草地上不时会看到白鹭迈着高傲的脚步。

城墙遗址

我们从东南方向的一条小路转进村里,从门牌上得知,这个村子叫城里。这一路上我们走了很多古城,周边的村子名一般都跟古城有关,根据这个名字,我们知道这村子在古城的里边。

我们向村民打听有关城阳城的事情,见我们是外地人,发现他们都十分谨慎,说话躲躲闪闪。其中一位名叫卢世锦的村民跟我们说,因这一带盗墓严重,公安部门管得十分严,一天要来好几次,了解有没有陌生人到这来。公安部门在村里还安排了文物保护管理员。他在跟我们说话的时候,旁边一位女的不断给他递眼色,意思让他别说。这时我才发现,村民的街牌不一样,有的写着“长台关乡邱庄村城里”,卢世锦的门牌则写着“城阳城址保护区邱庄村城里组”,说明他就是被公安部门安排的文物管理人员。

城里村为古城的城里

卢世锦说,城阳城的面积很大。他家的东边是一片稻田,再往东长着一溜树。他说那就是京广铁路,铁路的东边还都是城的遗址。他们村的位置是当时的宫殿区。经过多次考古勘探,查明古城是个不规则的四边形,现存东城墙640米,西城墙422米,南城墙936米,北城墙770米,周长五里多。

卢世锦对城阳城的历史十分清楚。他说,最早这里是申国的地盘。申是申伯的封地,为西周时周宣王所封,都于谢(今平昌关古城),建申国。后周幽王听信褒姒的蛊惑,废申后,逐太子宜臼,宜臼逃到申国,寻求外祖父庇护。申伯依淮筑太子城(今长台关苏楼村),让宜臼居住。在申伯的帮助下,宜臼继位,号平王,东迁于洛。

申国虽然是个小国,但它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却让野心勃勃的楚武王觊觎已久,经过充分准备,终于对申发起了强大的攻势,很快,国小兵弱的申国败在了楚军面前,申都谢城,以及太子城先后被攻克,纳入了楚国的版图。被兵之后的谢城与太子城已成一片废墟,楚武王又在太子城以西建了座新城,名之曰“城阳”,派重兵驻守,成为楚国北攻东进的桥头堡。

护城河

为什么又叫楚王城呢?我问。卢世锦说,战国后期,楚国都城郢被秦将白起攻破,楚顷襄王带着楚国的遗老遗少,“流掩于城阳”,这里成了楚国的临时首都。楚顷襄王到来以后,将城池扩建成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分南北两城,总面积68万平方米,城内有宫殿区、作坊区、祭祀区等。外城在内城之东,西与内城相接,东、北两面分别借淮河和十字江作自然屏障,南墙西接内城,总面积182万平方米。魏晋时期,为纪念楚顷襄王在此建都,将城阳城改为楚王城。这就是楚王城的由来。

这里还应该有个名字叫负函?我又问。他说:“是的。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三位大夫左司马眅、申公寿余、叶公诸梁为安置蔡国遗民所建。孔子周游列国,就是在这个地方见的叶公沈诸梁。有人还为孔子到负函画了一条路线,从新蔡,经由潢川、息县、罗山、信阳等地,最后到达负函,拜访了叶公诸梁等人。根据以上内容,可归纳出三个名称的先后顺序:负函——城阳——楚王城。

在这三个名字中,最让后人感兴趣的是负函,因为它与孔子有关。这个被现在人炒的热热闹闹的负函,却仅在《左传·哀公四年》出现过一次:“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左司马眅、申公寿余、叶公诸梁致蔡于负函,致方城之外于缯关,曰:'吴将泝江入郢,将奔命焉。’为一昔之期,袭梁及霍。”打那以后,再无人提及。“夷虎”是楚国附近的小国,他们把这些小国灭掉之后,开始向北方发展。这时蔡国已迁至州来(今安徽凤台一带),关于左司马眅、申公寿余、叶公诸梁这三个人,杜预注曰:“三子,楚大夫也。此蔡之故地人民,楚因以为邑。致之者,会其众也。”他们为了有效地管理蔡遗民,便把他们集中到负函,把方城以外的遗民集中到缯关(在今河南省方城县),然后又欺骗他们说:“吴国准备沿着长江进攻楚国的郢都,我们要做好出征的准备。”结果声东击西,利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袭击了梁国和霍国。这两个小国都在今天的河南省汝州市境内。昔,通“夕”,即一个晚上。对此杜预有注:“伪辞当备吴,夜结期,明日便袭梁、霍,使不知之。”

打那以后,在历史文献中几乎没有再提及负函这个地方。只是到了1699年,在清康熙敕撰的《钦定春秋传说汇纂》一书中,才指出负函在河南信阳。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沿用其说曰:“负函,据《汇纂》,当在今河南省信阳市、县境。”

打击盗墓的标语

负函的具体方位确定了,孔子见叶公的地方也就确定了。匡亚明认为,孔子就是在信阳的负函见的叶公,他说:“孔子来陈,住了三年,到鲁哀公六年,吴侵陈,孔子又不得不避兵离去。那里楚国有一位大夫叫诸梁,采邑在叶,人称叶公,正驻守负函(楚地,今河南信阳县)。……大概叶公是当时一位有贤名的政治家,所以孔子离陈后就想到负函去看他。”到了负函之后,最终孔子也没有得到叶公的任用,所以“孔子就不再经过陈国而从楚地负函径回卫国去了”。(匡亚明《孔子评传》)

日本作家井上靖在写《孔子》一书时,因为“确定不了古负函的位置,小说情节就无法展开”,使他的创作“进退维谷”,为此他于1987年11月第4次来河南,到信阳来寻找负函。他到楚王城考察之后认定,这就是负函,就是孔子见叶公的地方,他在书中这样写道:“楚国把不愿意搬去州来(今安徽凤台一带),死抱着蔡国不放的那些人统统赶到负函,这说明负函之大,能容纳得下。而且不设城界,以便随时可以扩大。新城,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新城,它有商业街、市场、住宅区。街道是新的,街道两旁鳞次栉比的房子是新的,房子与房子间的胡同是新的,大街小巷来往的人们也是新的——他们曾是蔡国人,但已把故国忘得一干二净,他们成了负函这座新城的新居民。成了楚国的老百姓。”看来井上靖很兴奋,因为他找到了负函的具体位置。

2003年.骆承烈先生编著出版了《孔子历史地图集》一书,书中所绘《孔子周游列国图》,其行迹到过的最南端,就是信阳的负函。

对于信阳楚王城为负函的说法,我在叶县的时候,李元芝就提出质疑,还有一些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认为,负函应该在叶而不是信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理由:首先是《左传·哀公六年》所说的“一昔之期”,从信阳到汝州,有400多里远,在当时交通工具不发达的情况下,一个晚上是无论如何也到不了的,而叶县距离汝州仅100多里,一个晚上是有可能到达的。其次,叶公的采邑在叶,他不可能把安置蔡遗民的新城建在近300里远的信阳,那是不利于有效监管的。第三,在叶县有个地名叫函氏。《左传·襄公十六年》载:“晋伐许,夏六月,次于林。庚寅,伐许,次于函氏。”杨伯峻注云:“林,许地,今河南叶县东北。函氏,亦许地,在今叶县北。”其地在今叶县城关镇。“负”有背依靠近的意思,负函应为背负函氏而建。此地距叶邑仅20里,把蔡遗民放在这里,才便于监管。第四,叶县留有许多孔子的行迹,从侧面可以证明,孔子是在叶地见的叶公。

2014年2月23日第一稿

2014年6月6日第二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七、孔子到楚,也没有得到重用
孔子的故事 | 孔子勾留在楚国的边缘
【004】关于蔡国的历史和传说
孔子周游列国究竟去了哪些国家,发生了什么事情,路线图是怎样的
中华文化—传记篇 . 孔子传《第三十章 隐士嘲讽 叶公问政》
叶公好龙被世人嘲笑千年,但真实的他能与孔子坐而论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