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191:丹阳九里季子庙
userphoto

2023.09.21 山东

关注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191:丹阳九里季子庙

梅庆吉

丹阳城里有开往延陵镇九里村季子庙的专线,两地相距15公里。20141014日上午9点,我们乘坐这趟专线,来到了季子庙。停车的地方西面是一片水域,水边有条小路,向西过一座小桥,就到了季子庙门前。迎面是第一道大门,为四柱三间硬山式建筑,门上方为歇山式飞檐。这个地方也是售票处,每张门票20元。门厅内下面有两方碑刻,均刻于清道光八年(1828),一为“丹阳县捐助村落姓氏”,另一为“金坛县捐助村落姓氏”。碑两边还写着一副对联:“千秋功德勒珉石;百代福祉贻子孙。”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从丹阳开往季子庙的专线

门在碑的后面,走过去是一狭长的过道,两边是高墙,墙下是连廊,上面镶嵌着从1999年以来,为新修季子庙募捐善款的个人和企业名单。迎面是季子庙的第二道大门,上下两层,房顶为歇山式风格,下层为三个拱形门洞,两边的门比中间的要矮一些。中间上方悬挂着“嘉贤庙”三字。看到这人们不仅会问,不是季子庙吗?怎么又变成了嘉贤庙?这事还跟北宋的哲宗皇帝有关。

据载,北宋哲宗时期,丹阳这一带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土地龟裂,禾苗枯槁,眼看颗粒无收。时任润州(今镇江)太守的杨杰心急如焚,突然想起供奉在季子庙中的季子十分灵验,便虔诚去请他老人家普降甘淋,并写下了《祈雨文》。文章开头,先作了自我批评:“职守兹土,匪能承流宣化,以致雨旸失时者,守之失职也;血食吾邦,不克御灾捍患,以致旱魃为虐者,神之不德也。”接着讲到了神的灵验:“闻神泽施千里,欢动万民。昔曾灵异于唐时,故尔霖雨随施,遐迩濡足。”是说早在唐代,就有季子显神的记载,是这位太守向他求雨的根据。最后是他的承诺:若能施雨我邦,解民倒悬,那么“功大须酬,郡守必闻之于上,载之祀典,锡以封爵,增光于来世,岂文之而已哉!”他表态说,若灵验,一定上报朝廷,请求祀典。季子神灵果然不负众望,“未逾旬,浃雨泽濡”,下了一场好雨,解决了干旱问题。这位杨太守兴奋之余,赶紧给朝廷写了一封《乞赐吴季子封爵疏》,“伏乞朝廷特赐封爵”,请求给季子以封典。很快哲宗皇帝就有了回音,他说:“朕闻春秋之时有吴公子讳札者,深仁熟义,乐道养廉,能让千乘之国,退耕延陵之地,是以铢视轩冕,尘视珠玉,清风足以竦万古之人心,高节可以励千载之愚俗,礼宜褒庞,以善风化,特赐为嘉贤庙。”(《宋元祐戊辰九月敕嘉贤庙号》)这一年为元祐三年(1088)。从此,丹阳季子庙又有了一个新名称——嘉贤庙,季子又有了一个新名称——嘉贤大帝。

宋哲宗赵煦

在门厅正中,塑有手持钢鞭的王灵官,因此这座门也称灵官殿。王灵官原名王恶,经萨真人度化,改名王善,成为道教的护法神。一般道观的第一座大殿都是灵官殿,一如佛教中的韦陀。两边有副对联说:“三眼洞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上人。”两侧塑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位护法神灵。根据这些内容得知,这座季子庙应该是一座道教场所。

道教护法王灵官

走过第二道大门,里面是一个很大的院落,首先进入眼帘的,是一个四角歇山式碑亭,亭内立着的,就是孔子为季札题写的墓碑,共十个字:“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又称“十字碑”。碑高2.32米,宽1.04米,侧厚0.22米。碑额圆形,正面刻有古篆两行,每行五字,字大径尺。明末东林党人缪昌期在《延陵十字碑论》中,对碑文有具体的解读:“称'呜呼’,以吊其人;称'有吴’,以不夺其国;称'延陵君子’,以不没其志。”

十字碑亭

碑的下方,有唐代著名书法家张从申所书《书孔碑谒记》,清楚地记述了此碑的刻立过程:“夫子篆季子之墓,凡十字。历代绵远,其文残缺,人劳应命,其石淹埋。在昔开元中,玄宗大圣皇帝敕殷仲容模拓其本,尚可得而传之。暨大历十四年(779)己未岁,润州刺史兰陵萧定重刊于石。宪章遗范,以永将来。前试大理司直吴郡张从申书。”共93字,纵五字,横二十列。楷书刻石。1980年重新立石时,将最底下两列字砌入石槽中,今已看不到全文,好在当地旧方志上录有全部碑文。

孔子题写的碑文

碑的西侧,可以清楚地看到“建中元年八月十二日,朝请郎守令卢国迁树并建堂、文林郎守丞皇甫汶、文林郎尉程准、将仕郎守尉王仲鳞、将仕郎守尉杨凭等共三列50字,楷书,书者刻者均不详。西侧下方还有一行字:正德八年八月八日□□□□□□。

碑的东侧最上方,有一列篆字曰“孔子书延陵季子之墓”9字,刻者、书者及年代皆不详。这行字的下面,刻有杨杰所撰《请延陵季子封爵奏疏》:“大宋元祐三年六月,知润州杨杰奏:窃见管下延陵镇吴季子塚庙,载在《图经》,祀祷有应。近因夏旱,遂差官严洁致祭,未渝旬浃,雨泽濡足。谨按季札生于晚周,当干戈剽攘之际,独能执德谦退,轻千乘之国,凛然清风,千古如在。其审乐知政,盛德传义,详见旧史。庙中有孔子所题十字碑,本朝太宗皇帝尝以其字载之法帖,以传万世。而其祠塚未经国朝旌表赐号,诚为阙典,伏乞朝廷特赐封爵,九月奉敕赐嘉贤之庙。”楷书161字,纵九列,每列字数不等。最下面还有一段文字,为郑播在唐德宗贞元三年所撰:“公制礼作乐,声名雅量,皆编诸史册,载在碑颂,欲为具记,恐近繁文。清风凛然,万古不朽。播作尉斯邑,因谒灵宇,式镌数字,聊以记年。唐德宗贞元三年岁次丁卯五月廿八日。荥阳郑播字伯丰记。”共93字,楷书、纵六列,每列十三字。这面文字破损比较严重。

萧定立石的同时,还写了一篇《改修延陵季子庙记》,于“大历十四年岁次己未戊戌朔二十七日甲子”所书,刻在该碑的碑阴上,20列,每列28字。其中谈到了孔子撰写碑文的深远意义:“元风可想,至德兴叹美之词;哲人其萎,表墓著呜呼之篆。向微德仁两至,则夫子不复虚虚叹焉。详其精义被物钩深致远之旨,乌可究其津涯而窥其墙仞哉?”又谈到为什么对季子庙进行改修:“旧以泰伯之庙,在于苏台,而制季子之祠,像设东面,非由典礼,谅无取焉,必也正名,于是乎在。祈报献奠,贽币宜列于轩厢;春秋礼荐,俎豆当陈于正寝。”萧定将此文写完后,专门请书法家张从申书写,延陵巡检供奉官张从应监刻。

由于碑文为孔子所题,因此至关重要,所以在1982年3月25日,被江苏省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亭前有文物保护碑,为1987年10月立。

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既然此碑为重刊,说明此前就曾经立过,那么在这之前有相关的记载吗?有的。东晋末期的著名诗人陶渊明,曾写过一篇《季子赞》,内容如下:“延州高远,弃国帅诚。优游大邑,观风上京。仁怀邦壤,道畅圣明。鉴彻昔代,乐察未形。嬴博远死,解剑在生。夫子戾止,爰诏作铭。谓题有吴,延陵君子。”开头的“延州”二字,指的就是季札。他首封延陵,称延陵季子,又封州来,称延州来季子,所以后人就用“延州”来称呼他。“弃国帅诚”一句说的是他让国之事。“优游大邑,观风上京”二句,讲的是季札出使鲁、齐、郑、卫、晋等国。然后的“仁怀邦壤”一句,说他的仁德化行天下,使圣明之道畅行无阻。又说他对历史认识深刻,“鉴彻昔代”;对未来也有明确的感知,“乐察未形”。“嬴博远死”说的是他葬子于嬴博之间,“解剑在生”是说他挂剑徐墓。最后四句,说的是孔子题写季札墓碑一事。“夫子”显然是指孔子,“戾止”是指到来,这句是说孔子来到吴国,于是告诉人们,他写了一篇铭文。最后两句说的是“铭”的内容:“谓题有吴,延陵君子。”很明显,说的就是孔子为季札题写的碑文。清王英冕在《孔子题吴延陵君子碑考》一文中写道:“陶渊明《季札赞》云:'孔子戾止,爰诏作铭。’渊明去古未远,必有所考证而云然。或见夫子所题原碑,断非苟信俚俗妄言云者。”不过此文并未收到陶渊明的作品集里,最早见于《艺文类聚》,标题是《吴季子札赞》。

陶渊明像

较早提到此碑的,还有南朝陈时期的诗人张正见,他写有《行经季子庙》一诗:“延州高让远,传芳世祀移。地绝遗金路,松悲悬剑枝。野藤侵沸井,山雨湿苔碑。别有观风处,乐奏无人知。”最重要的是第六句“山雨湿苔碑”,说的就是孔子题写的墓碑。而第五句提到的“沸井”,也是季子庙的重要景观,后面还要提到。

张正见

孔子所撰季札墓碑,历史上的记载十分丰富,但分歧也很大。大致情况是,唐以前的文献记载,基本持肯定态度。李白的叔叔李阳冰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他最初学李斯小篆,后见到孔子所题季子墓碑后,致力于学习,致书法大进,自成一家。此事载于唐窦臮《述书赋下》引窦蒙注:“李阳冰……工于小篆,初师李斯《峄山碑》,后见仲尼《吴季札墓志》,便变化开阖,如虎如龙,劲利豪爽,风行雨集,文字之本,悉在心胸,识者谓之苍颉后身。”元书法家郑杓在《衍极并注》一书中,这样评价李阳冰:“生于中唐,独蹈孔轨。潜心改作,过于秦斯。”明赵崡《石墨镌华》也说到了李阳冰这件事:“延陵碑流传已久,唐张从申云:'旧石湮灭,玄宗命殷仲容摹榻,大历中萧定重刻于石。’又有谓李阳冰学《峄山碑》,得此而后变化者,据此则真仲尼书也。”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引《张燕公谢碑额表》云:“'孔篆吴札之坟,秦存展季之垄。’言孔子篆者,始见于此。”郑杓《衍极并注》中评价孔子碑文说:“孔子采摭旧作,缘饬篆文,天授其灵,创物垂则。”又注曰:“《季札碑》曰:'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与古文异,而迹类大篆,在润洲延陵镇吴季子家庙。历代绵远,其文残缺,人劳应命,石遂堙薶。开元中玄宗敕殷仲容摹拓其本,大历十四年,润洲刺史萧定重刊于石。”

李阳冰

以上言论,对孔子所撰季子墓碑,都深信不疑。

但质疑者也大有人在,有代表性的是宋代的欧阳修,他所作《集古录》,收有季子墓碑文,并写道:“孔子未偿至吴,从《史记世家》考之,其历聘诸侯,南不愈楚。推其岁月,踪迹未尝过吴,不得亲铭季子之墓。又其体大,非简牍所容也。”他的理由有二:一是孔子没有到过吴,所以不可能题写季子墓碑;二是碑上的字体很大,不是简牍所能容纳下的。持否定观点的还的清代的王㴻,他在《虚舟题跋》中写道:“此十字必非孔子书,然篆法敦古,即非孔子亦不是汉以后人书。”

欧阳修《集古录》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碑文为孔子所写,后又经人篡改。元人吾丘衍就持这种观点,他在《学古篇·辨谬品》中写道:“延陵季子十字碑:人谓孔子书。文曰:'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按古法帖,止云'呜呼有吴君子’而已。篆法淳古,似乎可信。今此碑妄增'延陵’、'之墓’四字,除'之’字外,三字是汉人方篆,不与前六字合。借大圣人以欺后世,罪莫大于此。”他认为孔子只写了“呜呼有吴君子”六字,其他四字为后人所篡改。至于是谁所篡改,他没有说。

吾丘衍石刻像

明郎瑛赞同吾丘衍的观点,不过他又进了一步,怀疑篡改者就是殷仲容。他在《七修类稿》卷十九中写道:“延陵季子碑在镇江,其文曰'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世传为孔子书。《学古篇》以为古法帖止云'呜呼有吴君子’而已。篆法敦古,似乎可信。今碑记忘增'延陵’、'季子’,除'之’字之外,三字是汉人方篆,不与前六字合……欧阳公《金石录》又以为孔子平生未尝至吴,盖以《史记·世家》考之,推其岁月踪迹,南不逾楚之故。复引张从申《题记》云:'旧石湮灭,玄宗命殷仲容模拓以传。’是开元以前已有本矣。予按欧阳、子行,皆辨非孔子,明矣。或者即仲容所书,借孔子以欺世,此秦观所以疑唐人之所书,有见也。”

郎瑛《七修类稿》

明代的丰坊也认为是殷仲容所篡改。他在《书诀》中写道:“先师孔子题季札墓曰'乌乎有吴君子’止之,六字亦大篆,视石鼓差小。王深宁云:《孔世谱》:鲁哀公使宰我聘于越,越王勾践问孔子,宰我具言其圣。是时夫子在陈,勾践因使宰我聘之。夫子行至延陵,闻杀大夫种,遂题札墓而返乎夷仪。唐殷仲容妄加'延陵’'之墓’四字,效汉人方篆,大径尺,非夫子之旧也。”按丰坊的说法,说孔子周游列国在陈国时,经其弟子宰我介绍,受越王勾践之邀,来到延陵,听说勾践杀了文种,于是题写季札墓碑后又返回夷仪(今开封)。季札是在孔子69岁那年去世的,那里孔子已经结束周游列国回到鲁国一年多了。再说勾践杀文种是在灭吴之后。所以,丰坊的说法不能成立。

丰坊像

还有人认为,篡改者为孔子弟子子游。在1984年第1期《镇江政协》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丹阳延陵季子墓碑》的文章,其中写道:“孔子久慕季札名声……故委派弟子子游前往,并手书'呜呼有吴君子’凭吊……后来,子游又加了四个字。文为:'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此话更是站不住脚,作为弟子的子游,怎么会有那么大胆子去改老师的碑文?

还有人认为,孔子题写的墓碑,不是写给季札的,而是写给季札长子的,后人将“葬”误读为“墓”,持这种观点的,有清代的严可均。在他所辑《全上古三代文》卷三中,收录了碑文:“观吴季札之子葬题字:於有吴延陵君子之葬。”他在下面注曰:“季子聘上国,丧子于嬴博之间,见《檀弓》。此盖孔子使子贡观葬后题字。读此当以'於虖’句,'有吴延陵君’句,'子之葬’句。唐宋人不识篆文,释葬为墓,非也。”他认为是孔子派子贡去观葬,不是孔子亲自观葬。

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文》

持这种观点的还有清乾隆年间山东布政使孙星衍。他在《孔子题吴季子墓字考》一文中写道:“考春秋時,孔子未尝至吳,而至齐观嬴、博之葬。恐是孔子题季札子墓文,后人摹而刻诸吳地者也……孔子所题,应是观葬嬴博时,书此文以叹美之。”是说季札出使齐国,返回到嬴博时其子去世,就地安葬,孔子前去观葬时,写下了这篇碑文。接着他又对季札子墓进行了考证:“考泰安府莱芜县西北三十里有季札子墓,即《水经汶水注》所引《从征记》云:嬴县西六十里有季札儿冢,冢前有石铭二所,汉末奉高令所立者,今亦不可访求矣。”他认为,碑文上的“墓”字应为“葬”字的误读:“此刻转展流传,自齐至吴,误葬为墓,以题季札子墓为题札墓,蒙昧至数千年,无人能发其覆。或嬴博间题石复出,始证吾言之不诬耳。”2016年,泰安有关部门在范镇唐北墠村重立十字碑,泰山学院教授周郢撰写了碑记,他直接用的就是“於虖有吳延陵君子之葬”。以上观点亦有可商榷之处。孔子观季札葬子一事,载于《礼记·檀弓》,若孔子题写了碑文,这么重要的事情不可能不提及。

孙星衍像

2016年泰安范镇新立碑

十字碑亭后面,就是季子庙大殿,殿前有个高大的香炉,上面写着“嘉贤大帝”四字。我到的时候大殿正在维修,周围密布脚手架。透过脚手架,可看到这一座双檐歇山式五开间建筑。我端着相机正往里走的时候,跑过来一位小道士喊:“正在施工,不准进!”我跟他说:“我从北土黑龙江而来,想保留一张季子像的照片,将来写文章用。”他听了我的话,没说行也没说不行,我就走了进去,恭恭敬敬地拍了张季子像。像两边还有些神灵,也认不出来。走出大殿,小道士还在那等着,我便向他询问起季子庙的相关情况。他知道得十分详细,向我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过后,还送了我两本书《九里季子庙文集》和《季子与季子庙》,对我大有帮助。

季子庙大殿

季子坐像

眼前的这座季子庙,始建年代不详。有人说建于先秦以前,但拿不出可靠证据。汉代的记载倒是十分明确。唐人高绍在《重修吴季子庙记》一文里写道:“山谦之《丹阳记》:'季子旧有三庙,南庙在晋陵东郭外,北庙在武进县博落城西,西庙即此是也。’昔第五伦为会稽太守,禁非正之祀,宜归于一,故唯存南庙。而二庙被毁,其后人閒悉更复之。南庙后有古墓,周处《风土记》、韦陟《先贤序》、殷仲堪季子碑,皆云此墓即季札墓也。墓前有季子庙碑者,仲堪为晋陵太守造碑铭,命县人薛玖植碑于南庙。至永初中南庙被毁,迁碑于西庙。今庙前双碑,左厢者即仲堪所制,右厢者梁天监十二年(513)九月延陵县令王僧恕所建。”

山谦之作品《吴兴记》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至少在汉代曾有三座季子庙,其中“晋陵东郭外”那座,指的就是江阴申港。后来第五伦任会稽太守时,拆除北、西两庙,保留了南庙。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那里有季子墓。墓前有碑,为东晋晋陵太守殷仲堪于永嘉五年(311)所立《谒季子庙碑》。文中写到他所见季子庙:“虽复经五代,年积千祀,而坟垅勿剪,庙宇长存。”接着又写道:“有晋太原陈郡殷仲堪作守兹郡,怀清尘于旧壤,讯遗踪于故老,践灵阶以肃感,历松柏而凄心。”所以他决定:“乃刊元石,传想无穷。”到南朝宋永初年间,庙毁于火,将碑迁到西庙,即丹阳季子庙。说明至少在晋时,西庙又被建了起来。文中所说的“双碑”,另一碑为南朝梁时期延陵县令王僧恕所立《谒季子庙碑铭》。文中提到了殷仲堪所立碑:“陈郡殷仲堪以晋太康缉守毗陵,刊碑立赞,于兹百祀矣。”随后写到他“作宰斯邑”,怀着虔诚的心情“观迹访古”,看到的情景是“苔石相映。瞻陛望室,遗德若存”。不由“恻焉追怅,伤哉川逝”。所以“聊系于前人,乃立碑于路右”。最后写道:“徒言无畅,镌刊乃传。用刻薄石,流响万年。”

跟小道士交谈

武则天时期的宰相狄仁杰,巡视江南时毁淫祠1700多座,而季子祠则不在其列,受到保护。唐大历十四年(779),润诈刺史萧定将唐玄宗敕命殷仲容重新摩拓的孔子题写的墓碑立于庙前。宋元祐三年(1088),哲宗皇帝赐季子庙为“嘉贤庙”。南宋庆元元年(1195),宁宗皇帝又封季子为“昭德侯”。明宣德元年(1426)新建让王楼和兴让堂,堂内立季札兄弟、季子夫人像。万历十三年(1585)建上山门和下山门,廊房64间。清顺治十三年(1656)修建正殿、廊房90余间。乾隆四十七年(1782)秋,对季子庙进行大规模维修,历时5年,使季子庙焕然一新。前后5进,廊房环绕,房屋共有99间半,规模空前,被称为“江南第一大庙庭”1939年,为防日军占庙为据点,抗日军民拆尽廊房,忍痛焚毁季子庙。19998月重建,先后修建了季子庙正殿、戏楼、64间廊房、十二生肖殿、阴阳殿、128尊神像,整修了十字碑亭等,于2001年正式对外开放。

敕昭德侯碑

现在人们进季子庙,要从东面那条路走过来,原来的正门还要往南。往南有条河,名季河,显然是因为季札而得名。河上有座单孔石拱桥,原为木桥,始于元至正二年(1342),为著名僧人法安所募建。明景泰二年(1451)改为石拱,高6.18米,长22.3米,宽5.5米。1991年公布为丹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公布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公布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原来是季子庙的南门,现在从桥上走过去,则是一片农田。

季子桥

从季河桥这沿季河北岸向东走不远,就到了天下奇观——沸井。紧靠水边有六口水井,井与井之间相距尺许,却三清三浊,且在不停地滚动,把耳朵贴在井边,能清楚地听到水流滚动的声音。并且温度恒定,常年在19度左右。据说沸井最多时有上百个,经由历史的变迁,现在只剩下了6个。至于沸井形成的原因,至今仍是个谜。

在水中一个小岛上,还有一座大殿,上书慈航殿,殿内供奉着慈航道人。慈航,佛教称观世音。

慈行殿

202251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南第一庙迹——延陵季子庙
孔子有没有为季札写过碑文?
今昔延陵“十字碑”
吴地始祖之 延陵季子庙
中华吴氏源流(四)
季子封邑、躬耕地与祠宇墓葬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