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192:中国四大孔庙之一的南京夫子庙
userphoto

2023.09.21 山东

关注
梅庆吉
南京,厚重而儒雅,一个朝代接着一个朝代,纷纷把都城安放在这里,在它的身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历史的划痕;南京,浪漫而销魂,六朝金粉,十里秦淮,让人魂牵梦绕。来南京,必到秦淮河,因为在那缓缓流淌的波纹里,隐藏着太多太多往昔今来的迷人故事。而供奉至圣先师的夫子庙,就在秦淮河畔。我多次到过南京,多次到过秦淮河,多次看过夫子庙,但都是一走一过,没有留下文字。这次和我爱人到香港参加我的“跟着孔子去旅行”展览开幕式,之后我们一路北上,路过南京,这次决定仔细看看夫子庙,也想在我的笔下,留下一道划痕。
2014年10月14日中午,我们从丹阳坐上高铁,感觉不一会儿就到了南京,在火车站旁找了个小旅店住下,下午就去了夫子庙,见到了夫子庙旅游公司经理石群,她陪着我们参观夫子庙,并选了一位优秀的讲解员进行讲解。参观完夫子庙,她又给了我们两张贡院的门票。我们参观完贡院,又在周边转了转,就到了晚上,石群领我们去夫子庙小吃城。这个小吃城真的好大,各种小吃应有尽有,让你应接不暇。石经理给要的那个汤圆,让我至今记忆犹新,那简直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雨花石,让人不忍心下筷。饭后,石群又把我们送上游船,夜游秦淮河。在石经理的安排下,这个下午紧凑而丰满。
跟石经理合影
孔庙、文庙、夫子庙、先师庙都是一个意思,即供奉、祭拜孔子的庙宇。天下孔庙有一个大致差不多的基本格局,前有棂星门,后有半月形的泮池,泮池上有泮桥,接着是大成门(戟门)、大成殿、寝殿或崇圣祠,等等。可是在南京夫子庙前,却没有看到人们熟悉的月牙形的泮池以及泮桥,难道说南京夫子庙没有泮池吗?不是的。当时的设计者突发奇想,把前面流动的秦淮河直接用做了泮池,这样一来,秦淮河就成了夫子庙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文庙中,以活水为泮池的,只有南京夫子庙,这也是南京夫子庙有别于其他文庙的独特之处。
秦淮河
泮池的问题弄明白了,那么还有照壁呢?一般的文庙中,照壁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称“万仞宫墙”。那么南京夫子庙的的照壁在哪呢?请你站在秦淮河边向对岸看去,那面有面二龙吸珠的红墙,就是夫子庙的照壁。远远望去,红墙上的两条金色的腾龙,朝向中间巨大的火焰珍珠,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壁垣之顶用小圆筒青瓦砌成檐形,鸱尾衔壁脊,四角小翘,一如崇楼广厦。尤其是一到夜晚,照壁上的金龙与巨珠更加的光芒四射,把秦淮河映照得金光粼粼。这座照壁,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全长110米,高10米。从建筑规模来看,堪称中国之最。这又是南京夫子庙与众不同的地方。
照壁
这段秦淮河,十分的繁忙。它不但承担着泮池的功能,而且还是画舫码头,岸边停靠着许多制作精美、古香古色的画舫,供人们畅游秦淮河。白天、晚上都可以游,最好还是在晚上,可以实地感受一下“夜泊秦淮”的情境。
秦淮夜游
俞平伯在《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说:“以歪歪的脚步踅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画舫……”这是在1923年,他跟朱自清游秦淮上船的地方,我们跟他们是从同一地方上的船。不过我们坐的不是“七板子”,而是机动船,能坐二三十人。一路上过了好多桥,看到许多亭台楼阁,灯光闪烁,流光溢彩。看到了古诗,看到了绘画,以及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就好像穿越了历史长廊,产生了时空交流。当时俞平伯和朱自淤清,以同题《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各写了一篇散文,朱自清的文章里写道:“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脚踏实地的走进了朱、俞二人的散文里。
在泮池北岸,也就是秦淮河北岸,即人们上画舫的地方,有一道历史文化墙,大家可别错过。文化墙的名称叫《秦淮流韵》,制作于2005年,总长为80米,高2.2米,由数百块大小不等的石块组成文化墙的背景,象征着南京这座石头城有一条蜿蜓流动、若隐若现的河流贯穿在80米的墙面上,象征着眼前的这条秦淮河。在这道石墙上,镌刻着与南京历史有着密切关系的25位历史人物。其中有帝王:秦始皇、孙权、朱棣;有政界人物:范蠡、周处、谢安、王导;有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有诗人李白、刘禹锡、辛弃疾;有画家唐寅、石涛;有说书人柳敬亭;有小说家吴敬梓;有戏剧家李渔;还有大名鼎鼎的秦秦淮八艳:李香君、董小宛、柳如是、顾横波、卞玉京、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这些人,穿起了一部厚重的南京史。这道文化墙展出后,关于“秦淮八艳”也能列入其中,有些人提出质疑。大家别忘了标题叫《秦淮流韵》,若无“秦淮八艳”,那“流韵”就断流了。
大家都知道,南京夫子庙的历史悠久,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则是1984年重建。难道这一带就没有点“老物件”吗?有的,《秦淮流韵》文化墙上边的石栏杆,就是明代的遗物。这道石栏杆建于明正德年间,从文德桥头一直延伸到魁光阁。这道石栏杆,由栏板和望柱组成,望柱的柱头上,有四合如意云纹。
秦淮河边石栏杆
从泮池往北不远处,耸立着一座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坊额上写着“天下文枢”四字,青底金字。在空旷的广场上,十分抢眼。此坊始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同治年间重建,材质为柏木。当时牌坊周围有栏杆环绕,禁止人们进入。民国时期牌坊犹存,后来被毁掉,现在的牌坊为1984年重建。清初坊额题字为著名书法家陈㴻,同治时期重建后由端木埰书写,现在集的是颜真卿的字。南向坊柱上有对联一副:“源脉悠长,诗礼江山昭日月;人文荟萃,弦歌画舫又春秋。”北向坊柱上也有一副对联:“允矣斯文,为古今中外君民立之极;大哉夫子,会诗书易礼春秋集其成。”据说这两联都出自乾隆皇帝之手。从牌坊的北边向南看,正对着的就照壁上的二龙吸珠。“天下文枢”何谓也?“枢”的本意是门上的转轴,没有这个转轴门就不能成立,所以引申为重要或中心的意思,即起决定性作用的部分。比如现在人们常用的“枢纽”一词。此坊意在赞美南京是文化之中心,人才荟萃之地。
天下文枢坊
“天下文枢”坊以北,就是天下文庙都有的棂星门,为六柱三组独立的冲天式石制牌坊,开间为三明两暗。中间坊额上书“棂星门”三字篆书,两暗间雕刻有精美的牡丹团花,柱头上都是祥云雕饰。柱脚有抱鼓石,上有回纹图案。此牌坊虽为新建,但有些材料为原棂星门遗物。
棂星门
在棂星门的东西两侧,还有“道冠古今”、“德配天地”两座牌坊,民国时期拆除。广场左右还曾有“聚星”、“思乐”两座亭子。现在的聚星亭于1983年在原址重建,为游客服务中心。思乐亭则移到了东市的小市场。大成门两侧靠近围墙的地方,两边各立一碑,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
清道光四年(1824)刊本、陈栻等撰《上元县志·学校》载:“石坊为棂星门,门旁两栅门,门外中为'天下文枢’坊,红栏护之。东为泮宫坊,又东为'德参天地’坊,又东为魁星阁;坊西为了聚星亭,为方碑亭,又西为'道冠古今’坊。其南为文德桥坊,之中正对者石栏,下即秦淮河,为泮池,东西三十丈,对径十八丈。两下马碑在上岸。照墙在河对岸。”
走过棂星门,一座古朴典雅的大门——大成门就呈现在了眼前。门前两边各有一尊憨态可掬的石狮子,在迎接着前来拜谒夫子庙的每一个人。门为四柱三间,上方悬挂着着“夫子庙”三字匾额,门柱上的对联是:“先知先觉为万古伦常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屋顶为歇山式圆筒瓦压脊,脊为透空雕花。房脊上的螭吻,与北方的建筑不同,两头是两个龙头,用大嘴叼住房脊。门两侧各有一座小门,均名“持敬门”。在古代,只有举行重大祭祀活动时,才开启大成门,平时工作人员都是走两侧的小门。明清时代的大成门为五间,两侧为耳房,供执事人等休息之用,中间三门,门内列戟,东设鼓,西置磬,每逢朔望朝圣和春秋祭典,府县官员由大成门进,士子执事人等分走旁门。此门与大殿同毁于日军兵火,门为1986年新建。门内正中有汉白玉屏风,上面镌刻着1992年立的《重修南京夫子庙记》,该文简要记述了夫子庙的兴衰过程。
大成门
走进大成门,就进入了夫子庙最重要的区域——大成殿。在中轴线的甬道两侧,站立着孔子八大弟子,材质为汉白玉。左为言偃、冉雍、冉求、闵损,右为仲由、宰予、端木赤、冉耕。在甬道正中,是一尊高大的孔子青铜像,高4.18米,重2500公斤,落成于1993年1月8日。孔子像后,就是规模恢弘的大成殿。
现在的大成殿,是按清同治八年(1869)的建筑为蓝本修建的。规格极高,房顶为双檐庑殿顶,房脊上的二龙吸珠造型十分生动,龙吻衔脊动感十足。大成殿面阔七间,高16.22米,宽28米,进深21.7米,基座高1.5米。门两侧的柱子上有对联一副,曰:“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德侔天地道贯古今。”前有宽敞的露台,四周绕以石栏板,是古时祭祀举行乐舞的地方。三面环以石栏,四角设有紫铜燎炉。
大殿正中,是一帧孔子巨幅画像,高6.50米、宽3.15米,出自连云港市美协主席王宏喜之手。像两侧柱上书有对联一副:“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上方是“至圣先师”横匾。上方悬挂着多块匾额,多出自历代帝王之手。其中的“有教无类”,为蒋中正所题。两侧有颜回、曾参、子思、孟子四佩汉白玉像。周围墙壁上,悬挂着38幅《孔子圣迹图》嵌版画,是由200多名工匠,采用全国各地的玉石、鸡血石、翡翠绿,以及黄金、珠宝等珍贵材质,用时两年多雕刻而成,每幅高2.5米,宽1.3米,总投资580多万。堪称无价之宝。
大成殿前东西两侧还有典雅幽长的东西两庑,前接大成门前的方形角亭。原来里面供奉的是孔子七十二弟子的牌位,现在不知里面是什么情况。前出檐,檐下长廊的墙壁上镶嵌着30多通碑碣,均为当代著名书法家的手迹。再往外就东西两个市场。
在大成门两侧,还有四通比较重要的碑刻。其中之一为《孔子问礼图》,为夫子庙的镇庙之宝。碑中石雕表现的内容为公元前518年,孔子入周(今河南洛阳)问礼老聃的情景。石雕刻于南朝齐永明二年(484),图中二人驾车,一组古装人物在城门前欢迎,上有“永明二年,孔子在鲁入周问礼周流”等字,长68厘米,高43厘米。1932年,国民党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去洛阳,在古玩市场购得此碑,带回南京。第二年,戴季陶命人凿石制碑,将问礼图镶嵌于内,立于考试院大门内侧,周边设花坛围栏,并造碑亭。新落成的《孔子问礼碑》,由碑首、碑身、碑座组成,通高220厘米。碑额有“孔子问礼图,吴敬恒题”等字。中间为问礼图石雕。下部浅刻民国政府主席林森所撰铭文,由文官长魏怀书写,时间为“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十月十日”。被人们称为“连同美玉”。碑阴有戴季陶的题记:“礼以节众,乐以和众,建国育民始于是,复兴消化在于是。”解放后,考试院被南京市政府占用。1976年底,人们将碑挖出,运到朝天宫南京博物馆保管。1985年,夫子庙完工后,又将此碑移入夫子庙,立在大成门内,供人们参观。
孔子问礼图
另一通为《封至圣夫人》碑。元至大元年(1308),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元至顺二年(1331)九月,元文宗皇帝图贴睦尔颁旨,又封孔子妻亓官氏为“至圣夫人”,刻立此碑。碑为青石,通高2.50米,宽1.15米,厚0.24米。碑额上刻浅龙浮雕,碑文为楷书两段,16行,满行33字。碑原立于夫子庙戟门侧,1966年曾迁往中华门瓮城内,现又迁回原址。此碑为南京仅存的三通元碑之一,1982年被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另两通也都是元碑,一为《集庆路孔子庙碑》。元朝时南京为集庆路。明宋濂著《元史·文宗纪》载:“天历二年,改潜邸所幸诸路名:建康曰集庆,江陵曰中兴。”集庆寓意“汇集喜庆”。文宗皇帝图帖睦尔先封怀王,是一重喜庆;由怀王成为皇帝,是二重喜庆。因此将建康改名为集庆。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皇帝下诏各地,以兴学致士为王政。至大二年秋八月复建孔庙,建成时由卢挚撰写《集庆孔子庙碑》碑文,当时未刊刻,直到至顺元年(1330)才刊刻立石。据清严观《江宁金石记》载,《集庆孔子庙碑》全文652字。后夫子庙毁于战火,此碑也被淹没。1986年发现残缺断碑,经修复后重新立石,比原碑少了187字。另一通为《封四氏碑》。此碑立于元至顺二年(1331),记载了元文宗皇帝诏示加封颜回、曾参、孔伋、孟轲为圣人之事。碑的材质为青石,通高2.36米,宽1.15米,厚0.24米。碑额上浅刻云龙,正书阴刻篆书“加封敕书”四字,碑文楷书20行,满行44字。风格与《封至圣夫人碑》同。
古代的文庙,基本都承担着教学的功能。古代的学子,上课之前先祭拜孔子,然后再到课堂上课。所以,古代的庙学是合一的,或前庙后学,或左庙右学,或右庙左学,也有前学后庙的。我走遍天下文庙,只遇到了一处是前学后庙,即河南省洛宁县文庙。而夫子庙的格局,属于前庙后学。
从大成殿东庑北门出来,迎面有一座大门,为四柱三间硬山式建筑,那就是学宫大门。学宫布局为二进二院式。门楣上写着“东南第一学”牌匾,为清代本地状元秦大士所题。门柱上有对联曰:“至乐无声惟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走进大门,就是明德堂,正堂面阔七间,两侧有33米长的厢房和回廊,原有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个书斋,是学子读书的地方。两侧有习礼亭和仰圣亭,相当于一般庙宇的钟楼和鼓楼。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一般孔庙上课之所均名明伦堂,可这里为什么叫“明德堂”呢?这事还跟宋末抗元英雄文天祥有关。宋恭宗德佑二年(1276),右丞相文天祥前往元营谈判被扣留,后在镇江脱险,到南京继续组织抗元力量。当时南京正在进行夫子庙的维修,人们便请文天祥题写明伦堂匾。他挥笔写下了“明德堂”三字,人们以为他写错了,有人便加以提醒。文天祥解释说,他认为“德”比“伦”好,德就是忠信,就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据清末民初胡祥翰《金陵胜迹志》引《荷香馆琐言》:“旧额本文山手笔,故后人不敢易也。”就这样,“明伦堂”变成了“明德堂”,又成为天下唯一。
在这进院落里,还有一口玉兔井,也是有故事的。据记载,秦桧在此学习期间,有天晚上,他看见一只白兔钻入地下,便找人来挖,深至丈余,出现一泉,泉水清冽甘甜可口,成为为学宫用水之井。秦桧做官后,命人在此造井,并亲自题写了“玉兔井”三字。后来秦桧成了陷害忠良的卖国贼,也波及到了这口井。明初刘基专门为此井撰写了铭文说:“桧死为蛆,泉洁自如。我作铭诗,众惑斯祛。铭乎泉乎,终古弗谕。”意思是说,奸者自奸,泉者自清,互不关涉。
玉兔泉
明德堂后是尊经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为二层,上下各五间,下层为课堂,上层藏书。清嘉庆十七年(1805)因火而毁,总督铁保、藩司康基主持修复,咸丰年间又毁于战火。同治八年(1869),由曾国藩主持重修,后李鸿章又继续扩建。解放后被拆除,建了区文化馆。1987年将文化馆拆除,在原址重建尊经阁,今为“夫子庙民间艺术大观园”。上下三层,底层五间,二层、三层均为三间。底层为“秦淮彩灯馆”,二层为“秦淮文物古迹陈列室”,三层备有茶座,可供游人休息并眺望夫子庙全景。
尊经阁
尊经阁后有一座小山,名叫卫山,山上立有一通十分珍贵的碑刻——《天发神谶碑》,有介绍说:“《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碑》,三国东吴天玺元年所刻,该碑在东晋时折为三段,故又称'三段碑’。《天发祥谶碑》原在岩山,折为三段后,先后在现金陵大报恩寺、瞻园、孔庙等处陈列,明代嘉靖移入尊经阁下,清代嘉庆十年夏毁于火,残片埋于卫山下。《天发祥谶碑》是我国古代十大名碑之一。该碑书法雄伟劲健,字体上紧下松,留有篆书遗意。为传承传统书法艺术精髓,特依据宋拓本重刻此碑于卫山前,以供观者鉴赏。”关于此碑,在我的《国宝书画》一书中,以《怪模怪样的<天发神谶碑>》为题,进行过介绍。关于此碑的艺术风格,我是这样写的:“以隶书笔法作方整篆字,结体以圆驭方,笔意在篆隶之间,下笔雄强截斩,收笔出悬针垂脚,锋利刚劲,气势雄伟,险劲峻拔。凡横画都像隶书,可直竖却写成了倒着的韭菜叶的样子,因此被人们称为'倒韭篆’或'鸡脚篆’。”
《天发祥谶碑》
夫子庙最后一处建筑为敬一亭。明嘉靖皇帝朱厚熜为弘扬儒学,教化天下,曾撰有《敬一箴》,要求在天下文庙建敬一亭,内置《敬一箴》。统一亭式,统一碑刻。
敬一亭
现在的夫子庙是1985年修复的,但它的历史十分悠久,经历了多次毁坏,又多次修建。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期。据《景定建康志》卷二十八载:“咸康三年(337),国子祭酒袁瓌、太常冯怀,以江左寝安,请兴学校。帝从之,立太学于秦淮水南。”当年只有学宫,并未建庙。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在东晋学宫基础上扩建成孔庙,并移至秦淮河以北,因祭奉孔夫子,故又称夫子庙。南宋建炎年间遭兵火焚毁。该《建康志》又载:“景祐中,陈公执中又徙于府治之东南,即今学基。建炎兵毁。绍兴九年(1139),叶公梦处更造。”景定四年(1262),在“制使姚公希得、差总管曹臻”主持下,“将本学殿堂、斋舍、学门、棂星门、仓屋等处,并两教官廨舍,并行修葺一新。”元朝改为集庆路学。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十分重视教育,他在元末称吴王时,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下令改元集庆路学为大明国子学。洪武十五年(1382),鉴于大明国子学规模较小,不能满足培养人才的需要,遂改址在南京鸡笼山下(今南京市北京东路成贤街一带),扩建大明国子监,并改名称为南京国子监,史称“南监”或“南雍”。又将上元、江宁两县学并入夫子庙,后为应天府学。清代将府学迁至城北明国子监旧址,又把江宁、上元两县县学迁入。咸丰年间再次毁于兵火,同治八年(1869),平定太平天国之后,在曾国藩、李鸿章二人主持下相继重建。1937年,日本侵略者屠南京城,夫子庙也遭到破坏。解放后,原学宫部分作为秦淮区人民游乐场,名宦乡贤祠改为夫子庙小学,大成殿遗址辟为夫子庙广场
2022年6月24日第一稿
2023年4月6日第二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09年江苏省导游现场考试景点讲解:夫子庙导游词
行走丨南京夫子庙
南京之夫子庙
夫子庙
南京夫子庙导游解说词
5.夫子庙景点--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