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197:孔子到访管仲故里管谷村(下)
userphoto

2023.09.21 山东

关注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197:孔子到访管仲故里管谷村(下)

从这三段内容看,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可以说达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度。不过人们注意到,在《论语·八佾》篇中,还有一章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则完全是批评的口吻: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从口气上看,孔子是当着一些人的面批评管仲的,直接就说管仲气度太小。有人就孔子的话题接着问:管仲节俭吗?孔子根据管仲有“三归”和“官事不摄”,认为他不节俭。历史上关于“三归”的解释比较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娶三姓女。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说:“三归,娶三姓女也。妇人谓嫁曰归。”二、三处住宅。俞樾《群经平议·论语》:所谓三归者,即从管仲言,谓管仲自朝而归,其家有三处也。”三、管仲采邑。《晏子春秋·内杂下》:昔先君桓公,有管仲恤劳齐国,身老,赏之以三归泽及子孙。”四、管仲自筑之台。《说苑·善说》:管仲故筑三归之,以自伤民。”四、按常例缴纳给官府的市租。清郭嵩焘《释三归》《山至数》篇曰:'则民之三有归上矣。三归之名,实本此。是所谓三归者,市租之常例之归之公者也。”按孔子说法,此“三归”为管仲所有,郭说恐怕不实。在这四说中,我认为应以第三说为长。“官事不摄”的“摄”,指兼职。管仲的一切用度,都归官府打理,每项事务都有专门人员负责,从不兼职。这样就会用人很多,所以孔子说他不节俭。

淄博管仲墓

紧接着又有人问管仲知礼的问题,孔子也作出了否定的回答。其理由有二,一是管仲“树塞门”,二是“有反坫”。塞门就是影壁或屏风之类,在今天看来,影壁十分普通,但在古代,只有国君才可以建。邢昺《论语注疏》:“《礼》'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帷’是也。”由此可知,管仲是没资格建塞门的。“反坫”为土筑平台,两国国君互相敬酒后,把空酒杯放在土台上。这个土台,也只有国君可以建,管仲没有这个资格。孔子最后说:“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这话的分量极重。

山东平阴三归台遗址

以上这番话对管仲的评价极低,而《宪问》篇十六、十七两章,则又评价极高,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人曾作过解释。清王夫之《四书笺解》云:“管氏止事求可,功求成,令君易于行,天下易于从,成个小规模,而无立大本以行大道、协万邦、定百世之大业,唯其所学者非明明德于天下也。”若就《八佾》篇这章来说,是这样的,若联系到《宪问》两章,就完全不一样了。“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可是孔子亲口说的,这不就是“立大本以行大道、协万邦、定百世之大业”吗?并且连续两次说了“如其仁”的话,这不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吗?清戴望《戴氏注论语》说:“管仲相桓公,但成霸业而已,未成太平。”这也不对。“管仲者,天子之佐,诸侯之相也。”(《说苑·善说》)这也是孔子说的,哪里仅仅是成就霸业而已。

九合诸侯

也有人注意到了《八佾》一章和《宪问》两章之间的矛盾,想调和之间的矛盾。皇侃就说:“然孔子称管仲为仁及匡齐不用兵车,而今谓为小,又有此失者,管仲中人,宁得圆足?是故虽有仁功,犹不免此失也。”又引李充的话说:“齐桓隆霸王之业,管仲成一匡之功,免生民于左衽,岂小也哉!然苟非大才者,则有偏失。”(《论语义疏》)其实管仲辅佐桓公,一霸天下的不世之功,决非“中人”所能成就的。在当时,就有人称管仲为“大器”,即那位鲁国头脑最清醒的人施伯。他清楚地知道,齐桓引渡管仲,决不是想杀他,而是用他为政。他对鲁君说:“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管子·小匡》)他建议鲁君,要么留下为我所用,要么杀了他,决不能让他活着回齐国。后来发生的一切,都是按施伯的话来的。鲍叔牙在向桓公推荐管仲时,说自己有五点不如管仲:“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胃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管子·小匡》)这哪里是皇侃所说的“中人”,简直就是孔子所说的“成人”、“大人”。

一匡天下

那么孔子为什么有时候对管仲评价很低,有时又评价很高呢?这中间到底是一种什么逻辑关系?我认为,孔子对管仲有个认识过程,他的“仁”的思想,也有一个发展过程。现在需要对孔子评价管仲的几段话排个顺序,顺序出来了,问题也就清楚了。

我认为《八佾》篇中那一章,发生在孔子35岁“去鲁适齐”期间。管仲死于鲁僖公十五年(前645),孔子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中间相距94年。管仲是齐国举足重轻的人物,生前桓公给予了许多赏赐,按晏婴的说法,这些赏赐可以“泽及子孙”,说明管仲去世后,其子孙还在享受着他留下的家产,这应该是晏婴亲眼所见。孔子来到齐国,管仲的故宅应该还在,孔子应该去参观过。文中提到的“三归”、“树塞门”、“有反坫”等,应该是孔子亲眼所见。孔子主张节俭,主张遵礼,他看到管仲故宅如此豪奢,且陈设超标,是孔子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他就事论事,借题发挥,说了管仲“器小”的话。文中的“或曰”,应该是他的弟子在问。

桓公拜相

而《宪问》篇中的两章,包括《说苑》那一段,则发生在周游列国的路上。管仲故里颍上,属于蔡国范围,孔子到达蔡国,已经周游了十来年。餐风露宿,栉风沐雨,栖栖遑遑,时而被撵得到处跑,有时一连多天吃不饭,最严重的时候险些被杀,尝尽了无穷的辛酸。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连绵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生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到处是“白肯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情景,看到了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那惨不忍睹的场景,充满着强烈人本主义思想的孔子,感到无比痛心。这时,他想到了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国”,“一匡天下”是多么的伟大,发出了由衷的赞叹。通过周游列国的所见所闻,也逐渐完善了他以“仁”为核心的理论体系。

桓公拜相

来到管谷村,我最想一个人——冯传礼。我在网上查到,多年来他致力于管仲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在当地人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冯传礼的家,他没在家门上着锁。当地人告诉说,他有个老伴,瘫了好多年,卧床不起。冯传礼每次出门,就把门锁上。并且说他不会走远,中午肯定回来给老伴做饭。他家的房子在一道土岗上,这里没有几家,应该是河坝,北面就是颍河,河里不时有船通过。这是一栋土房,门是木制的,下面已经腐烂。院子里长着一棵高大的梧桐树。墙刷着黄颜色,底下是蓝色,看样子好像刚刷过不久。后来听冯传礼说,因总有人来找他,房子破破烂烂不好看,政府就给刷了刷。

坐在冯传礼家前面的坡上

冯传礼家面对颍河

我们就坐在靠河那边的坡上等他。早晨出来时,我爱人说买点吃的带着,我说不用,到哪还能没吃的。到这时才知道她的英明,真有点饿了,可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到哪去买吃的。看到有些野生枸杞红了,就摘几个来吃。等了一会儿不见他回来,跟我爱人到村里转转,因为管仲出生在这个村里,说不定还能找到他出生的具体地点。我们从土岗上下来,沿乡间土路走进管谷村,见人就打听管仲出生的地方。这时一个人走过来,问我们是干什么的。经介绍,他便打开了话匣子,告诉他叫冯兆领,是管谷村的村长,他当兵时就在东北的吉林。

管谷村长冯兆领

我问他能确定管仲的出生地点吗?他说能。他领着我们走进了村,又从村里走到东边,那里有一片竹林。他说,这就是管仲出生的地方,原来有座庙,刚解放时拆了,砖瓦拿去盖了小学。他又加了一句:那时没钱,娃们要上学呀!

管仲出生地,原有管子祠,被毁后成了一片竹林

他又领我们来到小学,看到大门上方写着“建颍乡管谷小学”,两边门柱上各挂着一块牌子,一边写着“建颍乡管谷小学少先大队部”,另一边写着“颍上县建颍乡管谷小学”。门锁着,他指着教室下面说,那些砖就是管仲庙上的。竹林边还住着一户人家,姓彭,世代为管仲守庙。我们到他家,想了解一下当时管仲庙的情况,因口音太重,听不明白。只听懂了一句,什么恢复管仲庙?村长又领我们到家小坐,说给冯传礼打电话,让他过来,弄几个小菜,一起喝两杯,结果一看电话号码不对。我就说,我们还是到冯传礼那去吧,估计也该回来了。

这谷村小学

回到冯传礼家,他果然回来了。不知道他从哪个渠道得知我们来了,还通知乡政府有关人员在等我们。他家里屋住着老伴,我们只好拿个小板凳坐在外屋,地上还堆着烧火用的豆秸。他送给了我一本《管仲传奇》,书不厚,却是他用心血写成的,价值极高。我爱人进里屋看了看他的老伴,她已经坐了起来,手里拿着个碗,一手还拿着筷子。我爱人跟他说话,她也不回答,不知道是听不懂还是听不见。双眼已经失明。

见到了冯传礼

说到他老伴的情况,冯传礼说是让他给气的。一句话我都听明白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农民,不好好种地,东一趟西一趟查资料,不但搭了时间,还搭了钱。想想农民靠天吃饭,能有几个钱。你说她能不气吗?他在《管仲传奇》一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由于我迷上了这份'工作’,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搜集整理管鲍的故事上,能打工挣钱时没打工挣钱,能把地种好时没把地种好。多年来老伴为此气得死去活来,如今落下精神失常双目失明。”

为此他还写了一首诗《老伴在病中》:

痴呆瞽目几千天,魔病缠身过十年。

不能自理需人搀,吃喝拉撒一肩担。

打工子女身居外,艰难岁月同心肝。

护理药汤为我用,相敬如宾相互怜。

冯传礼的家

这是掏心掏肺说的。2017年,我去参加由安徽省主办的祭管大典,会场就他家北面的颍河岸边。我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老伴怎么样了?他说走了,整整15年。那眼神里有留恋、愧疚,也有解脱。简直无法想象他是怎么安排生活的,一边是卧床不起的老伴,一边是割舍不下的管仲,还有几亩薄田。每当想起冯传礼,我都有些泪目。我走孔子路,遇到许多像冯传礼这样的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他们不为名,不为利,就是为了那一份情怀,一份责任,在默默地付出着,义无反顾地坚守着。

在建颍乡

在冯传礼家的时候,来了一位年轻人,冯介绍说,他是湖南一家古建公司的老板,姓卢,在建颍乡有些古建项目。我们坐上卢总的车,到了乡政府,见到了文化站的小满。在建乡政府院内,有个正在建的“管仲文化长廊”项目,后来我还帮他们做一些事情。事情谈完后,我们坐上卢总的车,返回县城,路过“管子故里”牌坊时,我请卢总停一下,拍了几张照片。

管子故里牌坊

回来之后,我认真拜读了《管仲传奇》一书。我总结了一下,本书有两大亮点:一是深入挖掘、整理了管谷村的历史文化,尤其管鲍的故事与传说。关于管仲故里,除颍上一说外,还有河南禹州等说。由于冯传礼的深入搜集整理,让那么多的故事浮出水平,有力地佐证颍上为管仲故里的可靠性。正是因为冯传礼的努力,使与一般村庄无二的管谷村,顿时让人刮目相看。第二是考证了管仲出生的时间。在当地一直流传着管仲出生于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的说法,冯传礼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过天干地支的推算,得出的结论是:管仲出生的时间为公元前723年,具体时间是五月初五。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志苑》和《当代农民》杂志上,受到了普遍关注,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现在,安徽省每年都要举行祭管大典,用的就是冯传礼考证出来的时间。

一个普通农民,凭着一己的努力,为管仲研究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2022717日第一稿

2023514日第二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 译文
懒爸爸逐句读《论语》之六十二
《论语》八佾篇
《论语》笔记:俭与礼,如何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器量大小呢?
【融奕論語新解】为什么孔子批评管仲
论语:八佾篇(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