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吃饭”与“吃药”
原文地址:“吃饭”与“吃药”作者:阿容

“吃饭”与“吃药”

无论从哪方面讲,我现在都算是一个病人。病人也没啥可怕的,因为不是所有的病都是绝症,压根不必担心立马死去。只是感到很麻烦,除了像常人一样需要吃饭,有了病的人还需要吃药。

我的血糖其实并不很高,倒是心脏颇令我忧虑。

高血糖被称作富贵病,据称是吃出来的病,可见我也是一个管不住嘴巴的人。听母亲讲,凡特爱吃的人,前世笃定是饿死鬼,我可能也忝列其中。但心脏肯定不是吃出来的,我想,就我来说它可能来自于遗传。

心脏问题虽说令人担忧,可毕竟勿须日日服药。但血糖却麻烦得很,不服药就控制不了血糖。服就服呗,不就几粒小药吗。可是,服了一段时间却发现不行,只好换药,再接着服。过一段时间再测血糖,又不行了,还是高!那阵子我急了,到处给熟悉的医生打电话咨询。医生们看上去也很无奈。他们的办法实际就是加药,原先服一粒现在服两粒,甚至三粒、四粒。我说,如果还不行呢?他们说那就只能再加。我想到了母亲的病友老唐叔,他服的药一捧一捧的,我母亲在世时常笑着对我说:“看你唐叔服的哪是药啊,他是在吃饭呐!”

老实说我弄不清楚这其中的原因。在我看来,疾病就像命运我们拿捏不准。即便单从医学角度来看,我们也是门外汉,只能听医者的。这并非是我们天生爱听话,而是我们没有这方面的知识,除了听话想不到还有什么途径可走。实际上就我对医学的认知,我是最不信医学的人,至少我不迷信它。之所以当自己病了时会表现出那样的盲从,实际还是与自己对疾病缺乏认知有关,以为有了疾病便会怎样怎样。说实话,对于疾病轻视它不对,但也绝不至于恐惧它。所以,逐渐地,我不把血糖放置于心上了,但药也不能不服。不过,我没有按医者要求不断地加药。

“久病成医”,的确让我有一个发现:一种病服一种药,当这种药控制不住你的疾病时,医者会建议你再换另一种药,如是反复地换。在换的同时,医者会要求你加药。不只数量上增加,品种也增加,原先服一种药,现在要你服两种、三种,甚至四种。药越服越多,却不见有什么效果。“这究竟是怎么了?”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医者时,我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包括那些与我很熟的医者。他们大多笑一笑,而我则从他们的笑里感到了某种玄机。我一直试图弄个明白,可好长时间我都没弄出结果。

直到最近,这个结果才在报刊上被公然揭示出来,我感到惊喜,却更加地不安了。

惊喜缘于知悉了结果,而不安则在于这药到底还服不服下去?

来看《新民周刊》第38期的报道——

在我国,总数5000多家的制药企业中有97%以生产仿制药为主,是绝对的“仿制药大国”。但中国却远不是仿制药强国。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已上市的部分仿制药质量与原研制药疗效无法同日而语,在临床上的表现更是不尽如人意,相当一部分属“安全、无效”和“安全、不怎么有效”。

这段文字确凿无疑地告知我们,我们服了药之所以治不了病,就在于我们制造的药“安全、无效”和“安全、不怎么有效”。惟一值得我们庆幸的是,虽然没有效,却很安全。既然是安全的,大家放心大胆地服用就是了。

为何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我们有很健全的管理机关啊!我们有那么多吃财政饭的人在管着呐!如果说生产商与医疗机构、与医者建立了利益共同体,从而沆瀣一气,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并图财害命,那么,难道我们的管理机关、管理人员们也与这些利益共同体捆绑到了一块?从而也沆瀣一气了?

中国医科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杜冠华对此的看法则是:

我国执行的质量标准太低,技术审评要求的技术门槛过低,促使国内制药企业几乎无需深入研究即可达标。他指出,现行的质量标准只是控制成分、含量和外观性状,这些只反映药品的一个侧面,而根本的质量保证应该是使仿制药做到与原研药同样稳定、一致的药效。拿最简单的样品为例,国内药审部门要求药厂提供的中期试验规模为1万片,而在日本则需要10万片。因此,我国的一些仿制药目前能做到的仅是化学等同,而生物等同、安全等同、临床等同还遥不可及。

这里面透露出的问题更为严重:为何我国执行的质量标准不是高,而是低?为何技术审评要求的技术门槛不是高,而是低?是中国国民的身体比他国国民强健,还是中国国民比他国国民的命不值钱?这些原本应公开透明的东西,为何国民竟不知情? 是谁赋予这些部门这样的权利制定这样不负责任却人命关天的政策?国民难道没有权利知道?

有业内专家认为,由于技术门槛过低,就仿制药剂而言,中国的质量水平不但比美国落后40年,比日本落后30年,与印度也有10年的差距。

可见,技术门槛过低不只给国民的健康带来危害,也致使整个国家在这方面的落伍。

 

当下医患关系的持续紧张,病人杀医生、砸医院这在以前是闻所未闻的。也许我们很难就这个问题下个让双方都满意的定论。但如果医者缺少了仁心,医学缺乏了温度,那的确就会悖离医之根本。事实上,正是病人花了钱治不好病,花了钱把小病治成了大病,甚至治死等事件的不断发生,才导致了今天这样一种紧张的医患关系。有人也许认为这只是个案。是的,即使是个案,也必然造成人们对医疗机构、对医者的仇视与不信任。即便抛开这些个案不谈,当今的医疗机构、医者所奉行的早已不再是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情怀,而是将“救扶”视为赚钱谋利的工具。有人把医院看做不冒烟的工厂,可见医道仁心的缺失已到了何种程度!

事实上,病人吃药,医生吃饭,并不矛盾,也非常符合情理。关键是,医生吃了饭得把病人的病治好,这饭才吃得心安理得。否则,医德就有了问题。现在的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并很可怕,就在于医生不仅有饭吃,而且吃得很好,可病人呢,却只见吃药不见病好。一方面是药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医者明明知道药非万能的,甚至是不能的,可他还是要把许多的药开给病人。这么干,不只给医院赚足了银子,而且生产厂家也会给医者以提成。至于医者收受病人红包,更是司空见惯了。

如此一来,医生的饭只能是越吃越好了!

医院不可能是工厂,但现在既然成了工厂,那当然就要把赚钱的事置于首位。医生要吃饭也理所当然,只是医生不仅要吃饭,而且要吃好饭。有了这个要求,他就需要赚更多的钱,而不能指望他那一点工资。实际上,医院和医生的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各种暴利就在这里出现了。

由于我的心脏不太好,因此我只讲这方面的暴利。

全国政协委员董协良曾向媒体透露,安装一个心脏支架,患者要支付比工厂价格高数倍甚至十几倍的钱。一个国产的心脏支架,出厂价不过3000元,到了医院是2.7万元;一个进口的支架,到岸价6000元,到了医院是3.8万元。9倍的心脏支架暴利超过了贩毒。

今年220日,有网友通过微博发布消息称,济南某公司一副总经理因为心梗住院接受了支架治疗手术,先后被放进7个支架。即便全以国内所制造的医院价格来计算,也接近20万呐!

如此的暴利,真比黑心的工厂主还有过之而不及啊!只是这些暴利出现在医院这样的地方,实在令人心寒,而且惊恐得很。

面对这样的暴利,病人会对医院,对医者怀有怎样的情怀呢?在病人的心中,还会有尊敬、有感恩么?

 

通过媒体的这些透露,我们大约可以知道我们所就医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了。即便有这些问题的可怕存在,我仍然视医院、医者是治疗、解除我们肉体痛苦的惟一所在和惟一人选。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其价值更是不容否定的。尽管这些问题的存在是需要指出的、揭露的,也是需要鞭挞的、谴责的,但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恐怕才是更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吧?在我个人看来,无论医院,还是殡仪馆都应是具有某种情怀的、精神的所在,绝不能成为大赚特赚的机构。而要体现这种情怀的、精神的,就应当是公益性质的,即便要我们掏一点钱也不要紧。所谓公益,就应当由政府买单,或者政府买大半的单。现在也有所谓的公立医院,可我们看不出它与私立的医院有什么区别,惟一区别就是公立医院的医疗费用远高于私立医院。

殡仪馆的情形更糟,以至于连死都死不起了。

医不起,死不起,恐怕就更活不起了吧?

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一文里,写到这样两段文字,谈不上多么吻合我当下的心境,更与药、与暴利不相吻合,却也并非离题万里,至少有那么一点意思,实在暗合我的心思。

他说:“我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货色,有点不大喜欢,粗恶的模仿品,美其名曰国货,要卖得比外国货更贵些。”

《北京的茶食》一文的末尾,作者写道:“可怜现在的中国生活,却是极端地干燥粗鄙,别的不说,我在北京彷徨了十年,终未曾吃到好点心。”

对我等小老百姓而言,在这片土地上不是彷徨几年、十几年,而是彷徨一辈子。难道一辈子我们也吃不到安全、有效的药?难道一辈子我们都要忍受这医疗的暴利?

                                                   

                                                     二〇一二年十月十七日,雨谷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露各行业黑幕:还原社会真面目
悟空问答
(3)当今医院!你们太狠了吧!别拿病人当搖钱树了!!
什么比毒品更暴利
比毒品还暴利,为啥不打击?
什么比毒品还暴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