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先秦道家诸学派

道家由老子降圣,道家思想大兴其道。老子又著道德五千言始传世,留道德文章教化万千。诸子贤人得一而述三,各表己道,而后衍化出法家、阴阳家、杂家之说。道家之中亦各自阐述对道了理解,故而产生不同的道家学派,其中最大两只为:显学黄老学派与玄学老庄学派,另有杨朱学派、宋尹学派、伊尹学派、稷下学派、管子学派等。

老子传道文子、亢仓子,又传道德五千言于关尹子,另有士成子、崔瞿子、柏矩子、南荣子、孔子等问道于老子。老子传文子,文子传道于东,至于稷下,稷下诸子得到而有彭蒙田骈慎到,乃有稷下黄老学派,至汉为黄老之学,而后又兴黄老道,传《太平经》于世。老子传亢仓子,亢仓子传道于南,楚地故有又屈子《九歌》、《天问》之缥缈玄妙,故奠定南方道统之根基,汉有李家道、帛家道,东晋有上清道、灵宝道之兴起。老子传关尹子,关尹子传于西,故关中、川蜀有张道陵应时兴教,至唐有楼观道助唐讨逆,而后又有正一、全真皆出于此。

黄老学派

黄老学派其思想尚阳重刚,为显学,为政治学派。战国中期到秦汉之际,黄老道家思想极为流行,其既有丰富的理论性,又有强烈的现实感。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老子创始人

作为一种哲学思想,黄老之术形成于东周战国时代。但是,作为一种广为流传的社会思潮,则是在齐国稷下与魏国时期,这一派的代表们尊崇黄帝和老子的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且采纳了阴阳、、法、等学派的观点。

黄老学派思想发展主要分为两大主题:技术发明和政治思想,以形而上本体的道作为依据,结合形而下的养生、方技、数术、兵法、谋略等等,具有极强目的性、操作性。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

另外,黄老道家还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劳、清净无为、万民自化、因俗简礼、休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刑德并用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让民众发展自组织,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学的精华。除此之外,黄老道家还提出了天下为公和用法律来约束君权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专制政治的反思和批判。

黄老道家主张治身治国,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试图将治身和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熊冬眠,冬藏春伸,喜水善捕鱼,壮硕孔武,这些生物特性都很符合古代的天道的概念。

黄老学派最主要典籍为《黄帝书》,《黄帝书》为合集。其中包括:《黄帝四经》(《经法》《十六经》《称》和《道原》)、《黄帝铭》六篇(存《金人铭》《巾几铭》两篇)、《坟》《归藏》《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黄帝泰素》《黄帝说》《黄帝十六篇》《鬼容区》《盘盂篇》《黄帝杂子气》《黄帝五家历》《黄帝阴阳》《黄帝诸子论阴阳》《黄帝长柳占梦》《黄帝内经》《外经》《脉经》《泰始黄帝扁鹊俞木付方》《神农黄帝食禁》《天老杂子阴阳》《黄帝三王养阳方》《黄帝杂子步引》《黄帝岐伯按摩》《黄帝杂子19家方》《黄帝杂子芝菌》《难经》等等。

汉武帝时思想变革,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建议尊儒,其儒为儒皮法骨的实干之儒,汉武帝大臣汲黯为黄老学派最后施政者。汲黯之后,黄老学派彻底没落,最后与老庄学派结合,彻底离开了统治阶层。

老庄学派

老庄学派把自然之道作为万物本原存在以及发展的规律,以道之自然无为为教育目的,重视“不言之教”。反对礼教的虚伪性和反对儒家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人伦教育,提倡自然主义教育。要求摆脱经验知识的束缚,实现对自然。身的直觉体悟,通过学习自然而返归与保全人的素朴本性。老庄学派吸收阴阳家与方仙道的思想,继而产生寻仙问道之玄学思想,对道教的产生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直接影响汉末道教的产生于魏晋玄学的发展。

随着老庄学派发展,又衍生出了重玄学派又称双玄,语出《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重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一股重要的哲学思潮,也是隋唐之际的首都哲学体系,上承先秦魏晋玄学的发展脉络,后启宋明理学的哲学思考,在华夏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重玄”是两晋隋唐时期影响非常大的思潮。她是一种纯哲学思辩,两晋隋唐的“重玄”思想孕育于先秦老庄道家思想,由西晋末年的玄学家郭象在其《庄子注》中第一次提出这种思想的“双遣”、“三翻”的典型表述,从而形成以“双遣”、“三翻”为特征的重玄理论,并非受佛教影响而形成,而是为佛学理论所吸收,同时也为道教义理所摄取,因而不能谋求把它归属于某一家某一派。

重玄派这个派别的名称不见于道书,它的成员之间也没有宗教教派意义上的传承关系,只是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以“重玄”思想来发挥老庄之说的道士,后人便将这些思想相近的道士们划归为“重玄派”的范围。

重玄学继承了先秦两汉老庄学与魏晋玄学,并且通过认真严密的理论分析,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包含本体论、存在论、方法论、修养论、心性论、意义论的完整哲学体系,实现了相当于先秦两汉老庄学与魏晋玄学的老庄学的第三期发展。

杨朱学派

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为杨子杨朱,其门下告子子华子、詹子(詹何)、它嚣、魏牟等皆为杨朱学派,庄周受其学说影响。杨朱学派并不是旧时浅薄简单的“自私自利”,他们对老子的思想加以发展,旨在通过对个体的自我完善进而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贵生”、“全生”的观点,对稍后的庄周很有启发。《孟子·滕文公》篇云:“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

杨朱学派客观现实的阐述了人本的发展意义,对各学派都有影响启发,直到今天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还可以用杨朱学派思想进行阐述,如节制情欲,讲究养生之道,防止疾病的发生,尽其天年均具有指导意义;但正如同任何所学学说不可全面引用只可借鉴使用一样,知其精华善加使用与取舍发扬必将惠顾今人。

杨朱学派的主旨是从个人本位出发,提倡“贵己”、“为我”、“轻物重生”,视个人感官的物质利益高于一切。该学派与儒家和法家在伦理观和教育观上的严重分歧。

杨朱取为我,提出全性保真。如同老子对宗教提出质疑,杨朱正式的开始对道德起源的反思质疑。他认为人性的道德只是外物,人性本是如水,至清至纯,土扣之则浊,道德是习惯风俗强加于人身上的习惯,可以说是最早的从心理角度,发现近代达尔文演化现象的思想家。他很悲观的指出,既然道德是虚无的。

杨朱的弟子子华子仅仅是从个人身体出发,一切有利于生存的都采纳,一切违背生存的都要求抛弃,庄周放自然,绝仁义,回归自然。

杨朱认为,必须“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从而“乐生”,以“存我为贵”。既不能“损一毫而利天下”,也不能“悉天下奉一身”,如此“天下治矣”。不能为贪羡“寿”、“名”、“位”、“货”所累,从而“全生”,使“君臣皆安,物我兼利”(《列子·杨朱篇》)。如何实现“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淮南子·汜论篇》),这是杨朱学派的思想核心。

此后有告子巫马子、孟季子子华子、詹子(詹何)、魏牟田巴、儿说、公孙龙等皆为杨朱学派的发扬与继承者。他们主张名实逻辑、推理、节制情欲,讲究养生之道,防止疾病的发生,尽其天年。认为生命比“爵为天子”、“富有天下”要宝贵(《吕氏春秋·重己篇》);“道之真,以持身;其余绪,以为国家”(《吕氏春秋·贵生篇》),把个人利益看得重于国家利益。

子华子主张使“六欲皆得其宜”,他认为使“六欲皆得其宜”的是“全生”,只有部分得其宜的是“亏生”,至于“死”,只是回复到未生以前的无知状态。如果六欲不能得其宜,受尽委屈和侮辱而活下去,这叫做“迫生”。人生在世界上,最好是“全生”,其次是“亏生”,再其次是“死”,“迫生”是不如“死”的(《吕氏春秋·贵生篇》引《子华子》)。

詹何是主张“重生”而“轻利”的(《吕氏春秋·审为篇》)。他们并不是纵欲恣情的享乐派,而是想通过“全性保真”来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吕氏春秋》的《重己》、《贵生》、《本性》、《情欲》、《尽数》等篇,当即采自子华子、詹何等人的学说。

宋尹学派

宋尹学派代表人物为宋钘尹文。《庄子·天下》:“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苛)于人,不忮(嫉)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明)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宋钘、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二人俱游稷下,尹为宋之弟子。承继老子自然之道的思想,糅合法家儒家,以法于道而为仁义礼乐的根据,变自然法则为与法相联系的社会法则。

宋尹学派在人际关系上认为“设不斗争,取不随仇”、“见侮不辱,救民之斗”,即以“宽”、“恕”为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总原则。在国与国之间,他们主张“禁攻寝兵,救世之战”,即禁止攻伐,息止兵事,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据《孟子》记载,秦楚构兵,宋钘曾要往秦楚二国“说而罢之”。

宋尹学派以“救民之斗”、“救世之战”的目的,是“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为了达到利天下的目的,在内心修养上,他们提倡“以情欲寡浅为内”,认为人类的本性就是欲寡而不欲多,“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五升之饭足矣”。因此,荀子批评他们是“有见于少,无见于多”。又说“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即只知人欲寡,而不知人贪得,对人本性的认识不正确。

在哲学上,宋尹学派提出“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认为只有破除见侮为辱、以情为欲等偏见,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他们还力图从主观上消除荣辱、誉非、美恶的界线,要求做到“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照他们看,因为荣辱等等是属于“外”的东西,不应以之妨害内心的平静,即使身陷囹圄,也不以为羞耻。“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宋尹学派认为,如能做到“见侮不辱”,就可以“救民之斗”,使天下安宁了。是战国时代的道家学派的前驱,而它的主要动向是调和儒墨。

《汉书·艺文志》于“小说家”著录《宋子》十八篇,于“名家”著录《尹文子》一篇,均佚。

伊尹学派

伊尹学派典籍《伊尹》在《汉书·艺文志》道家书中首列,可见《伊尹》在黄老学说中的地位。

伊尹是商汤之臣,在殷代地位很高,其名屡屡出现于甲骨刻辞中;传世古籍对伊尹的记载相当多,并将其作为吕尚、周公一样的贤臣予以赞颂。

春秋以降逐步形成依托伊尹之言的黄老学术派别,儒、墨诸家均有称引。从《韩非子》所谓伊尹“通道法而不敢矜其善”来看,伊尹学派已具黄老学说的一般特征。

司马迁《素王妙论》佚文中并述黄帝、范蠡之学与伊尹、管仲之学,这也可看出《伊尹》与黄老之学的关系。汉志所载的《伊尹》现已不存,但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中有《九主》一文,系《伊尹》佚篇.这为我们研究早期黄老学说提供了珍贵资料。以及《吕氏春秋》中:《贵公》、《先己》、《论人》、《长利》、《知分》、《赞能》等篇。

稷下学派

稷下学派又称彭蒙田骈慎到派,是黄老学派之根基。

彭蒙,齐国人,游学稷下,是田骈老师。他提出齐物论,强调事物均齐的重要性,这个思想用现在的话来表达,就是注意到了环境的平衡,只有做到齐物,才能保证持续性

田骈,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天下十豪之一。又称陈骈,齐国人,与田齐宗室出于同姓。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本学黄老,与慎到齐名。曾讲学稷下,雄于辩才。代表作品有《田子》。

田骈学说的主要表现一个“齐”字。认为从“大道”来看,万物是齐一的,即一致的。这种齐一或一致的说法,便被封建统治阶级和士大夫阶层的人物奉作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在田骈看来,对待事物最好的办法是任其自然变化,强调“变化应求而皆有章,因性任物而莫不宜当”。

田骈反对“好得恶予”,认为“好得恶予,国虽不大为王,祸灾日至”。田骈的这种思想,与当时稷下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慎到的思想相近。他们都讲究抽象的法治论,在思想理论上推崇法治,却不知法治是地主阶级意识和利益的体现,轻视贤能智者在法治中的作用,自以为是,一味独行,没有客观真理作准则,把一切都看成绝对的,要么就服从君主个人的意志,要么就服从社会上的习俗,整天讲论法律条文,却不知法治究竟是为了什么。

稷下学派强调法治,认为治国没有法就会变乱,必须事断于法,一切以法律为依据;但同时又讲究“势”,强调“势”的作用,而且强调到过分的程度。认为只要权重位尊,就能令行禁止,否认贤智人才的作用,否定尚贤使能,不知道巩固政权、夺取天下要用得其人。这些,都是脱离具体历史实际的空谈教条,缺乏实践作用。

田骈学习于彭蒙,得不言之教。学到“贵齐”要领,主张“齐万物以为首”,要求摆脱各自的是非利害,回到“明分”、“立公”的自然之理,从“不齐”中实现“齐”。他与慎到“之道”被称为死人之理,非生人可行,是一种脱离实践的教条,很难琢磨,人们都认为很“诡怪”,表现了田骈的论道本质和客观效果。

慎到,尊称慎子,春秋时祖上由山东迁居赵国。《史记》说他专攻黄老之术”。慎到认为法治应民一于君,事断于法。在治国方面,慎到重“势”和“无为而治”,清静而治抢法处势驭人。

《诸子概论》将道家之流派分为四种:有为派、无为而无不为派、无为派、无不为派。

有为派:黄帝、伊尹、太公、鬻熊、管子等人的著作。

无为而无不为派:《老子》,无不为即有为,所以黄老之学近似。

无为派:庄子任天,杨朱纵欲,《战国策·燕策》所记陈仲子遁世。无为派虽与《老子》同有“无为”,但《老子》通过“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归结为有为,庄子则以“无为”为终极目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论庄子之学曰:“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无不为派:慎道、申不害、韩非等,已脱道家独成一家,即法家。《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论老庄申韩之不同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之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檄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太史公尊黄老,其以老子为深源,申不害、韩非子与庄子虽有差异,然三人思想“原于道德之意”,即老子思想有自然、名实、法术之论。《诸子概论》之言:庄、韩两家之学皆出于老子。然庄则持绝对放任主义,韩则持绝对干涉主义,殆如冰炭之不相同焉。质而论之,老子之言多两端,而庄、韩各执其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家简介|诸子百家之--道家 ①
道家思想有“黄老学派”和“老庄学派”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有什么区别?
道家学说
关于汉初黄老思想的7点背景知识
实用之学:黄老之学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