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闽王王审知
王审知对福建的贡献
 
   王审知(公元862-925年),字信通,又字详卿,光州固始(今河南潢川以南)人。生于唐咸通三年(862年)。他出身于农民家庭。曾祖、祖父、父亲三代,皆以农为业。他兄弟三人,长兄王潮、次史审邽和他自己。审知少年喜爱读书,“周礼之书无不皆览,韬钤之术尤所精致,与昆仲游,未尝不以文武之道诫勖焉”。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因而,少年就名闻乡里,人称他们三人为“三龙”。
   唐末各地大乱,安徽寿州王绪率领起义军攻陷光州,王审知兄弟三人投奔王绪,不久王绪便率军南下,进入福建,连陷长洒、漳州、泉州,王绪用王潮为军正使,王审知为都监,他与其兄在军中,能与士卒同甘苦,“士未食,不亲匙筋,士未饮,不近杯水”因而深得士兵们爱戴,遂拥戴王潮为统帅,王绪因滥杀将士,后来差愧自杀。光启二年(886年)因王潮兄弟深得人心,福建观察使陈岩上表推荐王潮为泉州刺史。景福二年(893年)王审知攻克福州,闽中农民军纷纷来归,乾宁三年(公元896年)唐政府任命王潮为福建节度使,王审知为副使,翌年王潮病卒,由王审知继位,唐政府授审知为节度使,后加平章事,封琅琊王。
   王审知继位后,他为了巩固在福建的政权,便以“保境息民”为其统治福建的主要的战略方针,他采取了许多重要的行政措施,反社会安定下来,使人民安居乐业。本文拟有关王审知对福建经济方面的贡献进行论述,以就教于方家学者。
   (一)王审知继位后,即采取“强者抑而弱者抚,老者安而少者怀,使之以时,齐之以礼”,与民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使吏民悦服”等政策,他“每以节俭自处”,农民耕种公田,税率只收“什一”、“敛不加暴”,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到处出现了“夜半呼儿趋晓耕”的好现象。福建土地不断开发,耕地面积一再扩大,山区各地“草莱尽辟”、“至数千里无旷土”、“鸡犬相闻,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版图已倍并赋孔殷“。沿海地区,大力进行围垦工程,连江东湖围垦二十里,灌溉田地四万余顷,泉州地区,以晋江陈埭及六里陂规模为最大,迂回达十余里,”,内积山之源流,外隔海之潮汐,纳清泻滷”。同时又重修天水淮,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使之“岁屡丰盛”,数十里农田得以灌溉。福清县兴建祭苗墩海堤,使数十里农田受益不浅。在兴化府兴教里太和、屯前、东塘(即今莆田酸味墉一带)兴修太和塘,周围五十里溉田五十顷,后改为圳,以四荻芦溪水。沿海农田一年双收。鼓励农民大量种植茶树,每年输出五、六万斤。其他经济物作亦不断地发展。王审知的二哥审邽,任泉州刺史期间,亦相当注意鼓励农业生产,他经常以耕耙借经还乡的流民,并为他们修建庐舍,使泉州农业生产一片兴旺。
   (二)王审知非常注意发展对外贸易。他于天祐二年(905年),把连江的黄岐半岛,开辟为对外贸易港称为“甘棠港”。另一说认为“甘棠港”是在连江定海,不久前本省考古人员从海底考古中,发现不少从国内外销的磁器及其他文物,因而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队有些人断定“甘棠港”即在该处。福建地处海滨,面对大洋,北通日本、朝鲜,南达南洋群岛,交通方便。由于王审知注意发挥海洋优势,积极“招来蛮商”“尽去繁苛,纵其交易”因而“利涉益远”,不仅北至新罗、东洋,而且南经南洋、以达印度、三佛齐以及河拉伯等国,都经常有使者和商旅往来。舶来品如象牙、犀角、珍珠、玳瑁、香药等等应有尽有。福建物产每年通过海港转运,获利不少。当时除“甘棠港”外,闽南的泉州亦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当时福建的陶器、铁器都大量运销于国外。“闽陶器、铜铁泛于蕃国,取金贝而返,民甚称便”,这说明了福建那时到各国经商的人已不少,闽南一带尤其更多人往外做生意,使泉州地区闻名于世界,阿拉伯商人和伊斯兰教徒来到这里的很多。在与国外交流中,尤其陶器制作的技术和产品质量都很高,白瓷、青瓷、影青瓷和其他色粙,品第多样,造型亦精。据我省考古人员仅在南安、安溪两县普查,发现五代瓷窑诮四处,产品以青瓷为主,亦有白釉瓷,品第与浙江越窑的秘色瓷相近,质量亦相当高,诗云:“巧刻明珠染春水,轻旋薄水盛绿云”这里徐汇所写的的“明珠”、“春水”、“绿云”就是赞美了这种秘色瓷的美观、清秀。由于福建制陶技术传播到国外,也促进了阿拉伯及中亚一带与福建陶瓷造型艺术传播到国外,也促进了阿拉伯及中亚一带与福建陶瓷造型艺术的交往。1962年省博物馆考古人员在福州郊区王审知媳妇、王延钧妻子刘华墓中发掘到三个孔雀的大陶瓶,这就是从中亚或阿拉伯传来的,它是王审知统治时期福建陶瓷造型艺术的交往。1962年省博物馆考古人员在福州郊区王审知媳妇、王延钧妻子刘华墓中发掘到三个孔雀兰的大陶瓶,这就是从中亚或阿拉伯传来的,它就是从中亚或阿拉伯传来的,它是王审知统治进期福建对外友好往来的有力证据。
   当时福建的冶炼、铸造业已普遍地发展。在福州城西南设有冶所共十三所。安溪是炼铁的主要产地,晋江、南安、惠安、德化也都是冶铁基地。泉州附近的梧宅、城西的铁炉庙都有那时冶铁基地。泉州附近的梧宅、城西的铁炉庙都有那时冶炼的遗址。不久前在泉州附近的梧宅、城西的铁炉庙都有那时冶炼的遗址。不久前在泉州的南俊巷还发现了五代铸钱的遗址,该遗址曾铸造了铜、铁、铅钱在市场流通,出土的钱文有“开元通宝”、“永隆通宝”、“天德通宝”,背文多带有“闽”、“福”或“殷”字。
   由于对外友好往来和贸易的发展,五代时期福建造船业也相当发达。此时福建已能制造长二十丈,载人六七百的远航大船。泉州成为当时福建造船最发达的地方。为了发展对外贸易,他还加强对福州港的建设,使海舶畅通无阻,对福州的江河、沟洫还进行一番改造和整理。“东画长川以为洫,西达于南,盘别浦以为沟,番通海鰌;朝夕盈缩之波,底泽暽介,岸泊宗  。经过疏浚,使福州水陆交通日趋便利。巨舶得以顺潮水到城下。福州城郊河面,停泊着无数大大小小的船只。这时与中原的往来也日益增多,”岁自登莱入贡於汴“。福州城内已”人烟锈错,舟楫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阴榕叶中出”那时福建繁荣景象可见一斑。
   (三)五代是一个动乱的时期,到处战祸连绵不断,各处形成了割据局面。然而地处东南海滨的福建,在王审知统治时期,却比较安定,经济文化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福建历史上少见的一人繁荣时期。这是为什么呢?本人认为这与王审知的开拓思想,尤其与以王审知为首的统治集团的开明政策分不开的。
   1、王审知是一位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以身作则,“每以节俭自处”,实行励精图治的有所作为的开明统治者。他本身是“起於陇亩”,又参加过农民起义军的一位将领,当时中州一带,军阀连年混战,百姓备受蹂躏,极目千里,不见人烟的惨景,都是王审知所亲历过的。唐末以来,全国各地经过兵灾和军阀割据,弄得民不聊生,生产受到极大的破坏,王审知能够吸取教训,采取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与民休养生息,适应时势要求,“化战垒为田畴,谕编甿于仁义”。在其“息境保民”战略方针指引下,采取积极的举措,使人民安居乐业,“公私富实”,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借以巩固自已在福建的政权。
   2、为了保障福建境内的安定,避免战争扩大到福建,王审知采取睦邻友好政策。他当时经常向中原的大国和邻邦进贡。如后梁开平五年(911年)曾向后梁进贡,后唐同光二年(924年)至后唐天成五年(930年)曾向后唐进贡,后唐天福三年(公元938年至后唐天福七年(942年)曾向后晋进贡,每次都送去了许多厚礼,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药等等贵重物品。他为了向后梁等国进贡,特别开辟了一条人福州经温州、台州、天门山、明州、象山港、涔江、浏家满仓,向东北渡大洋抵登莱后再转汴州的航线。他知道闽为小国,应向北方大国称臣纳贡,凭借后梁、后唐、后晋等国之声势,以保障本土的安全。福建与南汉、吴越为邻,王审知为了“保境息民”,让儿子王延钧与南汉主刘隐的女儿刘华通婚,并让吴越王钱镠的儿子先锋指挥使钱传珦来闽与其第三女儿琅琊郡君联婚,使闽与南汉、吴越友好。王审知利用和亲的政策,争取边境安宁,以便倾全力于福建内政的整顿和建设,使“公私富实”。他在位“三十年间,一境晏然”,人民生活有所提高。
   总之,王审知为了使福建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这种认大体,顾大局的战略思想在当时梳治者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他在福建的历克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他真不愧为唐末五代时期一位开明的、有远见的、杰出的政治家。   

 

 王审知与福建佛教文化 
 
    公元898年,王审知升任威武军节度使,那年37岁,开始了执政福建29年的历史。王审知,深知战争对百姓的危害,“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对于唐朝、后梁、后唐他都一一纳贡,俯首称臣,同时,大力扩建和加固城墙,发展生产,发展文化,使那时的福建处于全面发展的阶段。同时,由于他对佛教的感恩以及也想利用佛教为其统治服务,大力倡建寺庙,先后建成寺庙267座,其中,单修建闽侯雪峰寺先后出资90万贯,比较有名的还有福州鼓山涌泉寺,泉州开元寺,福州开元寺,西惮寺,莆田囊山寺(为其母祝寿而建),闽越王庙以及越王无诸的第三子“白马三郎庙”(位于现在的鳝溪),同时修建佛塔如于山白塔和乌山乌塔等,广积佛缘。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他与雪峰寺义存和尚关系甚笃,与之在寺庙前共植两株柳杉,另外从雪峰寺请来神晏法师主持涌泉寺的工作,并与之共植铁树两株于方丈室。由于王审知的努力,那时,福建佛教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也是今天我省福建文化兴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基础好,有渊源)。因为他突出贡献,后人为纪念他,便将他原来的府第改为忠王庙,即今庆城寺(宋代1010年命名)。而且,他也被供在鼓山涌泉寺,所以说善有善报,一位关心佛教,支持佛教发展的人,最终也成为一个佛教人物,善哉!
 不做天子的王审知 
 
   王审知,字信通,又字详卿,光州固始人(今河南固县)人,祖上三代务农。兄弟三人,长兄潮,二兄审邽,他排行第三,自糼聪颖好学,有抱负,人称其为“三龙”。
   唐末,王审知兄弟三人,跟王绪的起义军入闽。王绪生性残暴,滥杀部下,为官兵囚禁后自杀。王绪死后,将士们推王潮为主帅,王审知为副帅。在他们率领下的队伍,纪律严明,富有战斗力,很快就打下许多地方,光启二年(886年),攻取泉州后,福建观察使陈岩委王潮为泉州刺史。景福元年(892年),陈岩病逝,其婿范晖自称“留后”,野心夺取政权,且此人骄侈横暴,不得人心。王潮命王审知为都监,率兵攻打福州。这支英勇善战的队伍,于翌年五月,攻占福州。接着,闽中各地农民军纷分来附,王氏兄弟遂据有福建全境。唐政府命王潮为福建为威武军,任王潮为节度使。第二年,王潮病逝,王审知接任节度使,并被封为琅琊郡王。梁太祖开平四年(910年),受封为闽王。
王审知是处在中国唐末大分裂大割据的时代,割据称帝之举。成了全国性的潮流。朱全忠灭唐后,首先于公元907年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此后,相继出现的有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四国,构成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同时,中国南方和山西地区,先后有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南平),北汉等十个小王朝,史称“十国”。南汉的刘岩于公元917年称帝。接着又有一些掌政者仿效。王审知接任威武军节度使后,平息动乱,整顿吏治,经济文化也有所发展。百姓生活安定,当时许多人劝他称帝,他力排众议,说:“我宁为开门节度,不做闭门天子。”一直向后梁王朝进表纳贡。
   在封建社会,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王审知不谋这个极权,确实难能可贵。他自二十岁参加王绪的起义军起,在十几年的征战中,目睹民众惨遭战乱之苦,早想让百姓得以养生息,旦称帝,难免招来战祸,破坏生产,又要给百姓带来灾难。他首先与邻境结婚通好,消弥战端,贞明二年(916年),把自己的第三女琅琊君嫁给吴越王(浙江)钱镠之子钱传珦为妻。第二年,还为自己的次子延钧娶南汉王(广东)刘隐的女儿清远公主。
   王审知采取“轻徭薄赋”政策,以减轻民众负担,兴建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福州西湖,经他一扩浚,广袤达四十里,使西北郊大片农田受益。福清祭苗墩海堤、长乐海堤、连江东湖,以及泉州的陂塘案,都是由他兴建或扩建的,农民耕种“公田”其税“什一”,还鼓励农民上山开荒,下海经围垦,扩大耕种面积。农民生产极性也空前提高,农村出现了“夜半呼儿趋晓耕”的景象。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王审知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更重视商业和海运业,以种种优惠政策,奖励工商。他专门设立商务管理机构,选派雍貌和霭,没有官僚架子、颇懂体恤商贾艰辛的张睦领榷货务。此人为福建商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受益的商人,还在凤池坊(今东街口)兴建榷货庙,祀这位闽少师梁国公张睦。还称张睦为榷货尊王。
   如何进一步发展商业呢?王审知看到福建境内多山,地势崎岖,加上一些新建的州县、地广人稀,劳力缺乏,很难改变落后的陆上交通面貌,应当向海上拓展,发展国际贸易。据道光《福建通志.历代官运亨通御篇》房载:“按前海道,北仅通会稽(今浙江境内),南惟迄广州。”为了改变这种落后面貌,王审知进一步发挥泉州贸易良港的作用,并在那里大兴造船业、生产的大海船长达二十多丈,可运载几百人。从而使泉州港成为当时全国东南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当时闽东沿海没有什么港口,海上交通闭塞。王审知遂着力开辟甘棠港。甘棠港在哪里?朱维干在《福建史稿》(上)中说,在福安市海滨。其实不对。甘棠港又叫黄岐港,在连江县黄岐半岛西南黄岐湾和定海湾一带,附近有马祖列岛的南竿塘和北竿塘,因“竿塘与”“甘棠”谐音而得名。那里本来港湾窄小,怪石林立,商船不易进出,限制了海上贸易。王审知凿石拓湾,疏浚淤沙。经几年的努力,甘棠港成为闽东贸易大兴,北与辽东、新罗(今朝鲜半岛),南与占城(今越南)、印度、三佛齐(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地区)和阿拉伯等国,都经常有商旅和使者来往。货物充斥,“真郊盈郭;商贾拥挤,”摩肩击毂。舶来品,如象牙,犀角、珍珠、香药等,应有尽有。宋初,福建盛种占城稻,驰名全国。据考究,占城稻种系由王氏治闽时,从海运传人。福建出口货物,主是陶瓷、茶叶和铁器等。当时福建茶叶年输出五、六万斤。徐寅在《达贡余秘色茶盏》诗中露别江濆。“说明当时闽国已很大,工艺水平也已相当高,这与产品出口的需要不无关系。
   王审知主闽二十九年,选良吏,省刑罚,减赋税,立学校,发展海上贸易,使闽地得偏安一隅,经济文化得以发展。“时和年丰,家给人足。”
   后唐同光二年(925年),王审知逝世。继位人都是暴君,经常发生内乱。长兴四年(933年)王审知次子延钧称帝,国号闽。后晋天福八年(943年),建州节度使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殷。殷国小民贫。战中不息,赋税繁重。闽国传延曦,朱文进于天福九年(944年)杀王延曦及全部王氏子孙老糼后,自立为闽主。开运二年(945年)闽罩臣杀朱文进,迎王延为闽主。王延政复国号为闽,使侄王继昌镇福州。闽将李仁达杀王继昌,占据福州。南唐兵攻破建州,王延政被俘,闽国亡。
由于子孙、臣下的互相杀戮,王审知创立江山,不二十年,就这们毁了,但这位不当天子的闽王的功绩,不但没有减色,而且载入青史。他逝世二十二年后,人们就在福州庆城寺西侧修建“忠懿王庙”,庙内还刻有记载他一生政绩的“琅琊王德政碑”。现在,此庙和石碑都 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王审知的“开闽”五策 
 
    已经存在了一千年的福州庆城寺的“忠懿王”庙和庙里的《琅鹉王德政碑》,仍在执情的接待四方游客,絮絮绵绵的诉说着闽王——王审知的业绩;每届清明节,无数的八闽儿女都要冒着霏霏细雨,顶着阵阵严寒,涌上福州北郊的莲花峰,为他扫墓祭奠;近年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福州华林路闹市区的街心公园出现了王审知的高大塑像,以及在一些学术研讨会上,王审知的研究成了热门话题,就足以说明王审知的治闽对福建现代化仍然存在着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
闽国,是唐宋天祐三年泉温灭唐到宋初建隆以前(907-959年),中国分裂成为五代十国中的一国。它建立在我省的版图之上,它的创始人王审知(及他的兄长王潮、王审邽)被后世称为“开闽王”。闽国传了六主,时近53年,值得称道的是王审知执政期间的29年间,他对开发闽疆,振兴福建作了重大贡献,对后世治闽极具教育和启发作用。
    统观王审知的治闽国策,我以为主要者有五:一曰:保国者,臣服中原,息兵安民;二曰:建国者,宾贤礼士,兴学重文;三曰:立国者,发展农耕,衣食无虞;四曰:强国者,发展工商,奖励贸易;五曰:兴国者,廉洁勤俭,亲为表率。以上治闽的五策,令闽中在极为混乱的五代时期有了三十三年(893-925年)的安靖。
    一、保国者:臣服中原,息兵安民——“宁作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
唐光启年(893年),昭宗授王潮为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审邽为泉州刺史,算是他们兄弟统治福建的开始。景福四年(897年)十二月,王潮卒。次年光化元年(898年)三月,唐朝授王审知为福州威武军留后、校检弄部尚书,十月又升其为威武军节度使,开启了王审知治闽的序幕。此时,天下大乱,四方窃据,有人劝他称帝,他却说:”我宁为开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也。”始终臣服唐朝,以及替代唐朝的后梁、后唐。《十国春秋》赞他:“逎卒之臣服中原,自发兵养民,岂非度量有过人者远哉!”
    不当天子,只当节度使,奥妙何在呢?就在于“闭门”和“开门”一字这差上。乱世时代,争当皇帝的人多点,可一当上皇帝,便成为众矢之的,人人都朝着你打了。王审知不当这“闭门”天子,既可以不与梁、唐“中央”矛盾,又可以藉这些“中央”的优势,保护自己的边境安全。战火既熄,就可以在和平环境下,“开门”(即放心地)管理好看自己的辖地,全力整理好内政。间闽国当时与吴越、吴(后为南唐)、南越为邻,王审知也同他们平等交往,即所谓“四邻共守”,盖当偃草期;七德方修,必假御冲之备。“(见〈琅琊王德政碑〉)有的还实行联姻外交,如梁贞明二年(916年),吴越武肃王钱鏐之子、牙内先锋都指挥使钱传珦,来闽聘妇。王审知从之。从此,闽与吴越通好。(见〈资治通鉴》卷269)次年(917年)王审知又让次子延钧娶了南汉王刘隐的次女。因此,两国除了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在洒漳边境上有点小磨擦外,也一直没有战争。(见《资治通鉴》卷273)相反,自王审知逝后至闽国灭亡的廿年间,内乱外患不断,也从反面论证了王审知保境息兵安民的政治路线正确性。
    二、建国者:宾贤礼士,兴学重文——大量接纳中原流亡知识分子,培养选拔本地人才
王审知兄弟来自田间和行伍,亲故和部从也以农户和行伍者为多。入闽后,由于“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清陈衍语)。因此,王审知的“开闽”,首先遇到的是知识和知识人才匮缺的难题。不过,此时中原大乱,大批的文人南逃。王审知让其弟审邽、侄延彬在泉州设招贤院收纳,令福建成为他们理想的庇难所。根据黄滔为王审知撰写的《丈六金身碑记》云:天佑四年(此年朱温灭唐改梁)正月十八日,王审知“设二十万人斋”,在座的贵宾中便有原唐朝中央的右省常侍李公洵,翰林院承旨知制诰兵部侍郎昌黎韩公偓,中书舍人王公涤,右补阙崔君道融,大司农王公标,吏部郎中夏侯公淑,司勋员外郎王公拯,刑部员外郎杨公承休,弘文馆直学士杨公赞图,弘文馆直学士王公倜,集贤殿校理归公傅懿。而他们都是“文学之奥比偃、商,待从之声齐衰、向,甲乙升第,岩廊韫望”的著名文人。经过逃离中原,“东游荆襄,南游吴楚”之后,他合并都觉得“安莫安于闽越,诚莫诚于我公(指王审知)”,于是乐意在闽生活和工作。《新五代史.闽世家第八.王审知传》也云:“审知好礼下士。王倓,唐相溥之子(溥为朱温所杀);杨沂,唐相涉从弟;余寅,唐时知名进士。皆依审知仕宦。”
    王审知拯救唐知名进士徐寅生命的例子十分典型。徐寅是我省莆田人,他在长安登进士第后南归,经过大梁(开封)时,徐寅向朱温献了自己的作品《游大梁赋》,中有“一眼匈妈,望英威而胆落”一语,明显地旅进旅退了了朱温,讥笑了李克用(当时的大军阀朱温、李克用互结仇人。李克用出身沙陀族,瞎了一只眼)。后来,朱温的梁朝为李克用的儿子存勖所灭。存勖称帝时,对闽使者说:“你回去告诉王审知却表示:”今后我不用徐就是了,要杀他,我断不敢奉诏!“(见薛居正《旧五代史.王审知传》注引《五代史补》)。
    大批避乱文人在王审知的庇护下,在开拓和发展闽国政治、文化、教育等诸方面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比如,王审知以他们的建议和力量,创办了”四门学“,培养闽中秀十,”幼已佩于师训,长皆置于国庠。俊造相望,廉秀特盛“;让他们推行诗教,唱和切磋,启迪后人;请他们”亟命访寻,精研缮写”,“交第题签,森罗卷轴”,恢复佚书;还为他们刊刻出书,如《钓矶文集》等。对此,福建师大教授朱维干在他的《福建史稿》中曾说:“文化如厅卉名苑,也须有人培护持,才会枝叶扶疏,而有万紫千红的绚烂。闽中为什么到精神代会有杨亿、柳永的诗词,郑樵、袁枢的史学?这些能不归功于审知兄弟闽中文化之花过培植护持蝗心力么?”这个结论,确为至当!《石遗诗话》作者——陈衍在《补订〈闽诗录〉叙》中也说:“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末五代,中土诗人是圾流寓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十国春秋》的作者,清吴任臣则评论说:“太祖(指王审知)昆弟,英姿杰出。据有闽彊,宾贤礼士,衣冠怀之,抑亦可谓开国之雄欤!”
    三、方国者:发展农耕,衣食无虞——“一年襁负至,二年田莱辟,三年民用足”《琅琊王德政碑》称王审知治闽期间,派出的官史吏,“巡州县,劝课农桑”,使“草莱尽辟,鸡犬相闻,时和年丰,家给人足”。闽中归德场(今德化)场长顔仁郁,按王审知的要求,招集流亡,鼓劢农耕,发展生,三的内解决了当地人民的衣食问题。可见上言不虚。《五代诗话.闽.颜仁郁》云:“时土荒民散,仁郁抚之,一年襁负至,二年田莱辟,阅三岁而民用足。有(农家)诗百篇,宛转回曲,历道人情,邑人途歌巷唱之,号‘顔长官诗’。其《劝农》诗曰:‘夜半呼儿趁晓耕,赢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见《十国春秋》)福州民间文艺家近年在采风中也收集到数首顔仁郁的“劝农谣”如《三年不收征》:“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犁耙声。春田禾苗摇摆摆,秋收仓满喜盈盈。昔日粒米如珠贵,村头埔尾饿死人。一年两年熬过了,酒肉如山又一年。吏不登门白昼眠,老稚雅乐好登仙。但愿父兄通耕种,府县三年不收征。”
此外,福州西湖经王审知修浚,由原来周围二十里,扩大至四十里,灌溉闽县、侯官两县民田无数。福清、莆田的海堤、海塘经他修筑,受益民田数千里,都可佐证。
    四、强国者:发展工商,鼓励贸易——“尽去繁苛,纵其贸易;关机  市,匪绝往来”据《琅琊王德政碑》说:自唐末以来“凡列土疆,悉重征税,商旅以之而壅滞,工贾以之而弹贫,”为了克服这个宿弊推动工商旅行业的发展,王审知“尽去繁苛,纵其贸易;关机 市,匪绝往来;衡麓舟鲛,皆除守御。故得(货物)真郊溢郭,(车马)击毂摩肩。竟敦廉让之风,骤覩乐康之俗。”这是生产发展,贸易繁荣后带来的民风民俗的改变。在发展陆上贸易的同时,王审知根据“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樯荡漾以随波,篙楫崩腾而激水”的水上交通特点,凿山开石,筑甘棠港,招来海舶,发展水上和境外的贸易。从此“关机不税,水陆无滞,遐迩怀来,商旅相继。黄崎之劳(甘棠港),保千万艘。”而且“佛齐(今印尼苏门答腊)诸国(还有朝鲜、印度等)海中蛮夷商贾”“架浪而东,驱山拱北”而来。
    王审知的“尽去繁苛,纵其贸易”的对外开放贸易政策,令八闽的海运事业和国际贸易,比先前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并涌现了善做外贸工作的领导人员,如领榷货务张睦、泉州守领王延彬(审知胞侄)。关于张睦,《十国春秋》说他“抢攘之际,容下士;招来蛮裔商贾,敛不加暴,而国用日以富饶。、、、、、、(其)卒,闽人益思,立社城中祀焉。”这个“社”,便是今福州东街口花巷通锦巷内的榷货庙。查清林枫《榕城考古略》有云:“东街有榷货庙,祀闽少师梁国公张睦。”至于王延彬,前后任泉州刺史二十六年,“吏民安之。每发蛮船,无失坠者,时谓之‘招室侍郎’。”他多才多艺,工诗歌禅理,性豪华洒脱。他自题诗说:“也解为诗也为政,侬家何以谢宣城。”
五、兴国者:廉洁勤俭,亲为表率——“意想不到,自天宝乱后的二百年来,竟有一个廉洁政府在东南海隅出现”
    “自天宝艰艰难之后,经费实繁。聚敛之臣,名额滋广”,做官的人,巧立名目,聚敛财钱。“即山鳩利,任土庀财,峻设提防,颇闻周赡(以周济名义钱)”,人民以地政府完全丧失了信心。(见《琅琊王德政碑》),王审知廉洁政府的出现,确实出了人们的料之外。首先是“王虽踞有一方,(然)府舍卑陋,未常茸居,恒常蹑订屦。”“为人俭约,常衣袖败,乃取酒库酢袋而补之。”“一日有使南方回者,以玻璃为献。太祖视玩久之,自掷于地,谓左右曰:’有奇而异,用奢侈之本。今沮之,俾后代无为浙也。”(均见《十国春秋.闽一.王审知》)好了,有这样一个身为八闽之主,而居陋舍,穿破衣裤,着麻鞋,不尚珍异的诸侯王作表率,而且提倡礼义,赏罚分明,这个政府怎么会不廉洁奉公为民呢?!宋的长官和政府又怎么不为人民所拥护呢?!
    历史是今天的过去,今天是历史的顺延。我以为:闽国的“五策”,对今日的改革开放,仍然有着启迪和警悟的作用,所以不惜花费时日,读历史而后写此文。
   
 王审知治闽政策的评价 
     唐末,宦官擅权政治腐败,中央政府失去控制能力,引起各地军阀间的大混战;加上赋税繁重,弄得民不聊生,导致农民起义接连不断。中和元年(881年),寿州屠户王绪聚众起兵,占领光州(今河南潢川),王潮、王审知、等兄弟三个投奔义军。不久,王绪向唐蔡州节度使秦宗权投降。后来,俩人发生矛盾,秦宗权又攻打王绪,王绪等被迫渡江南下。王绪的军队从江西、广东,进入福建的洒州,沿途无阻。因王绪生性猜忌,滥杀部属,王潮兄弟中途发动兵变,杀死王绪,王潮遂为主帅。王氏兄弟所带领的队伍,本来属于流串性质,虽然得了许多州县,但旋得旋弃,没有一个基地。后来,他们看到闽南地方富庶,可以立足,就于光启二年(886年),率众攻打泉州,杀死刺史廖彦若。泉州富饶,有山海之利。王潮兄弟占领这个地方,可以休养生息,养精畜锐。当时他们势力还不够强大,只好向福建观察使陈岩投降,王潮得个泉州刺史的头衔,待机而动。
    不久,机会终于到来,景福元年(892年),陈岩突然病死。掌握兵权的女婿范晖,照惯例自称留后。其时,王潮在泉州已休养了多年,势力大增,遂命其弟审知倾全力进攻福州。苦战了一年多,终于景福二年(893年),占领福州。各地民军纷纷归顺,从此,王氏兄弟据有福建全境,大哥王潮和三弟审知亲驻福州,二哥审邽留守泉州,巩固后方。要知道,王家军与寥彦若、范晖的争战,仍然不脱军阀争战的性质,无所谓正义与非正义。所有史书上所记载廖若暴政和范晖不得人心的论调,都是胜利者事后附会之辞,不足置信。
王潮兄弟得福州后,效法其他军阀,上表朝廷。此时唐政府威信已经扫地,一律承认既成事实,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审知为副,审邽为泉州刺史。后来又升福建为威武军,王潮为节度使,审知为副。
    王潮治闽四年,于乾宁四年病死。此时福建全境的军政大权,已全属王审知,继承人当然非王审知莫属。恰好,这时唐政府政权已摇摇欲附,权臣朱全忠正在阴谋称帝,因为朱全忠本身军事力量有限,不得不先向各地小军阀讨好,以求得对方的承认。王审知便是当时小军阀这一。朱全忠就对他加官进爵,加他为平章事,封琅琊王。及至称帝,又进封他为闽王,还有许多虚衔,实际上是承认王审知据有福建全境。
    王审知确系闽国的创立者,他所采取的是保境安民政策。他说:”我宁可为开门节度,不作闭门天子”。这句话向为后世人士的称赞。照本质上来说,王审知仍然是个地方军阀,与其他地方割者无异。只要中央不调动他出境,他对什么名义倒无所谓。这个保境安民政策是当时客观形势所决定的,因为福建旁与吴越(浙江)、淮南(江苏、江西)、南汉(广东)为邻,是“十国”中力量较弱的一国。以福建地理形势而论,很难向外发展,陈宝应已经失败在前,前车之鉴,王审知敢步他后尘,只好闭门自守。所以后来他与吴越、南汉通婚,达到互不侵犯的目的。这与民国时代北洋军阀联省自治论真正相同。
    王审知治理闽国29年,虽然是开门节度,但一切制度都与帝国无异。他可自置官属,设立丞相,派遣各州刺史,并可自订一套法令,不受中央控制。
    在保境安民的政策前提下,王审知在闽国中确做了不少好事。他礼贤下士,中州人士如杨承休、韩偓、杨赞图等皆避乱入闽,投奔王审知。王审知并在福州、泉州设立招贤馆,延纳人才。他又振兴教育,广设庠序,使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村有私塾,并设立四门学,作为
福建最高学府。并搜求遗书,发扬传统文化。
    王审知十分重视农业,在农业方面采取薄赋政策,并开辟荒地,鼓励各地兴修水利,修坝筑堤,以增加农业生产。同时提倡种植茶树,使每年茶叶出口能达到五、六万斤。
    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王审知重发展海外贸易,招引外商。因为福建滨海,泉州已是良好的自然港(见宋洪迈《夷坚乙志》卷八),使福州成为仅次于泉州的对外贸易港。自甘棠开放后,福州与日本、高丽和印度、阿拉伯等国家航行极便,闽国与他经常有使节往来。福建的出口以丝织品、瓷哭、茶叶为主,舶来品以犀角、象牙、珍珠、香料为主。每年获利不少,闽库的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提高。
    王审知还有一个特色,就是生活俭朴,也绝不以个人任意怒气而冤杀一个好人。
在北方军阀混战时,闽国的人民生活比较安定,这不能不归功于王审知知的各种措施。他时刻不忘保境,希望子孙能“世有闽缰”,因此,他对福州不能不采取一些防御性措施。他曾两度扩大福州城垣,一次是天复元年(901年)他在子城外加筑城墙,这即所谓“罗城”。另一次则在后梁开平元年(907年)筑南北月城,合大城而为三。为福州安全计,虽耗费一些人力与物力,这防御措施还是“保境”所必需的。
    因为王审知本质上仍然脱不了地方军阀,所以他对当时所谓中央政府,不管是谁,一律称臣纳贡,在政治上是非不明。如对朱全忠,他是农民军黄巢的叛徒,降唐后,利用时机,控制中央政府,从908年后屡次被山西的李存勗击败,而且人格坠落到极点,任意奸淫臣下眷,凡媳妇每夜必须入宫侍寝,这种毫无人性的禽兽,王审知肯向他他歌功颂德,称臣纳贡真是无所谓是非了。退一步说,就是王审知自称闽吗?
    王审知治闽的功绩是不能抹杀的,但他存在的一些缺点,我们亦无须为讳。
    一、王审知侫佛太过,福建自晋太康三年(282)后,福州才有乾元寺,其后历代虽有增建,但为数不多。及至王氏入闽时,福州的寺观突然“增至267,费耗过之”(《三山志/寺观一》)。王审知入闽大量度僧三千人。907年,设20万人斋于开元寺,号曰无遮。917年,铸铜佛万斤,置太平寺。923年,他又于城西南设炉冶12个,备铜腊3万斤铸佛象,又泥金银万余两,作金银四藏经(均见《三山志》)。至于建雪峰、玄沙诸寺更不必提了。王审知虽本身自奉甚薄,试问建造许多寺宇与建造宫殿有何不同?度民为僧,也同样妨害生产。
    其次,教子无方。王审知和当时军阀一样收养许多义子作为亲信,而且平时对儿子的教育不够重视,以致他一死,子延翰自立为王,建州刺史王延禀不服,与王延钧联合擒杀王延翰,后延钧又攻杀延禀,复其姓名为周彦彬。王审知的四子一孙,互相争战,终至亡国,使人民饱受战火之苦,这不能不归咎于王审知家教无方。
    三、闽国时,创立有丁口税,这是否是王审知或其子创立,无文献可考。以个人看法,王审知大建寺宇,侫佛无度,这笔金钱是何处来的?这当然是出在人民身上,这项苛税至北宋蔡襄知福州时才减免其半。
    总而言之,王审知治闽近30年,保境安民,多数措施与人民有益,我们应给予适当的评价,但不应过高。所有《琅琊王碑》、《德政碑》之类的歌颂的内容,都是站在封建者立场说话,不能全部相信。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福建省文史馆:林恩燕  林家钟
  王审知与福建 

     王审知(862-925),字信通,又字祥卿,号白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人。他从光启元年(885年)入闽到去世,在闽总共39年,其中在榕有32年,先后任职有福州观察副使、威武军留后、检校弄部尚书、威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右仆射、检校司空、特进检校司徙、检校太保.琅琊王、中书令、福建大都督长史、闽王等。由于他实行“保境安民,发展生产”的方针,对当时福建的社会安定及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建立安定的社会环境
    王审知很重视社会的安定、稳定,这方面他有如下做法。光启二年(886年)八月,王审知兄弟带兵带兵攻打泉州,杀了贪暴枉法、无恶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彦若。这时,在福州的福建观察使陈岩,迫于形势,承认王氏兄弟,只得疏请唐朝廷委任王潮(王审知兄)为泉州刺史。王审知兄弟进据泉州后,“招怀离散,均赋缮兵,吏民悦服”泉州的面貌委快好转,生产得到恢复。大顺二年(891年),陈岩病卒,内弟范晖在福州自称留后。景福元年(892年),王审知兄弟为了统一福建作了周密准备,二月,王潮派王彦复为“都统”,王审知为“都监”,发兵攻打福州。这时,不满范晖统治的老百姓都很高兴,他们自动输送军粮,支援王氏史弟的军队,“滨海诸蛮,皆以兵船”相助。范晖以裙带关系,向浙江江唐威胜节度使董昌取援兵五千,负隅顽抗,但在王审知兄弟的督导下,经过一年三个月的苦战,终于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范晖于夜间逃走,到沿海都,被其部下所杀。王审知兄弟入城后,为了收拾人心,亲自“素服葬陈岩”、“厚抚其家属”,取得安定局面。随后,王审知兄弟还立刘行全庙祀之。这样,王审知兄弟大得人心,军威大震,传檄四方,建州徐归范,汀州钟全慕,以及山区、沿海等处游散的武装力量都相继归顺,全闽得统一。
乾宁元年(894年),闽西黄连峒(今宁化县南潭飞磜)饥民二万余人围汀州(长汀),王潮派李承勋带一万人到汀州解围,王审知亲自到该地,向占据崖穴的饥民喊话:”吏实为虐,尔复何辜!使饥民接受招抚,汀州也就解围了。
    王审知为了防止外来侵犯,于天复元年(901年),在福州的子城广筑罗城,周围四十里,设大门及便门十有六,水门三。天祐二年(905年)又在罗城南北两面,扩筑南夹城与北夹城,计二十六里四千八百丈,城墙都以钱纹磷砌成,因附于罗城形如半月,所以又称南门月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王审知又筑南北夹城。王审知在建筑南北夹城时,曾在福州郊区战坂乡后山设置陶灶,烧制陶砖,供筑城用。贞明二年(906年),王审知为了与睦邻友好,把自己的第三女琅琊郡君出嫁给吴越王钱鏐子钱传珦为妻。次年(917年),南汉主刘隐的女儿清远公主也嫁给王审知的次子延钧为妻,使闽境更加安定。
     王审知采取以上安定闽境和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为福建的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开展经济建设
    (一)发展水陆交通。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在筑罗城的同时,还挖护城濠,建有去思桥、津通门等。天祐三年(906年),王审知又在福州正街(今东街口北)毛应桥南筑还珠门,建南关桥(今称安泰桥,在八一七北路朱紫坊口),还开河通活桥浦,引潮贯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桥(又名九仙桥)等。这些都为福建的运输、行走带来方便,有力促进了福州的经济建设。
    (二)扩大内外贸易。1、王审知执政时,取消闽江流域的关卡,以便货物畅通,以保山区、沿海城市的物资交流;2、在黄岐半岛开辟对外贸易港,史称”甘棠港”。从此,福州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随后福州与朝鲜、印度、苏门答腊的三佛齐等国家,都经常有使者和商旅往来,在福州等地进行经济、文化等贸易活动。舶来品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药等应有尽有。泉州港后来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大商港,这与王审知也有密切关系。由于王审知积极“招来蛮裔商贾”、“敛不加暴”。所以外国使者和商旅经常来泉州进行贸易活动。泉州因而闻名于世界。
    (三)重视农业生产。1、王审知委派颜仁郁管理农业。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县,劝课农桑”,把因战乱而流亡各地的农民尽数招抚回乡,给予合理安排,鼓励他们开茺造田,发展生产;2、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王审知决定凡耕种“公田”,其税“什一”、“敛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来减轻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出现了“夜半呼儿趋晓耕”的勤于家事的现象。王审知还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大量生产出口茶叶等,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3、兴修水利。王审知修水利很多。第一、修浚福州西湖。他原来周围二十里的西湖,扩展至四十里,灌溉闽县、侯官两县民田;第二、在福清筑海堤、晋江的六里波、泉州城南陈埭等水利工程,也都是王审知督福建时期修建的。
    (四)发展手工业生产。随着海上交通、贸易的发达,手工业生产也有很大进步。如闽北山岖,茶厂很多,官焙三十八处,民焙一千三百三十六处。在福州西南,王审知建炉治十三所,供铸造铜钱文为“开元通宝”。后来又铸大铁钱,也是以“开元通宝”为文,以五百文为贯。总之,当时手工业生产发展很快,又有力促进贸易的发达。总之,王审知任职期间,福建经济建设有很大发展,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景象。
    三、发展文化事业
    (一)重视人才的使用。王审知入闽后,首先安置大批中原流民,特别对文人杰士很爱惜,专门设有招贤院等有关机构来接待他们。据《新五代史》记载,当时避乱入闽的就有王倓(唐相溥之子)、杨沂(唐相涉从弟)、徐寅(唐时知名进士)等,又据(《全唐诗》卷七六三)记载:“时中原人士杨承休、郑璘、韩偓、归传懿、杨赞图、郑戬等皆避乱入闽。”王审知对这些避乱入闽的文人很重用,聘任他做闽国官员,发挥他们的才干;王审知对闽中知名人也很重视,礼聘他们官做,如任翁承赞为相、黄滔为节度推官等;王审知对义存、师备、神晏等宗教界名流也尊重。由于王审知爱护文人,当时福建,特别是福州地区诗文进步很快,陈衍说:“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士诗人时有流寓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
    (二)创办学校,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王审知采纳了翁承赞的建议,于福州“建四门(高等学府),以教育闽中之秀者”,知名人士黄滔等担任“四门博士”,在王审知的倡导下,当时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僻村间设有私塾,“糼已佩于师训,长者置于国库”,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起来。
    (三)搜求书籍,保存文化遗产。于兢在《琅琊王德政碑》上说:“自燎炽西秦,烟飞东观,鲁壁之遗编莫捄,周陵之坠简宁存?”这就是说,以兵乱故,故都的中秘藏书;都化为灰烬。为了弥补其损失,王审知命管内军州搜集缮写各家遗书,奉献给唐政府,充实编史资料等;另外又为徐寅刊印《钓矶文集》,为抢救和保荐祖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四)修复和创建寺、塔等。王审知在主政时,兴建和修复的共有二百六十座寺和六座塔。如光化元年(898年),王审知在闽候雪峰山修建雪峰寺,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在福州城西北隅、灵山开元寺,建有:“寿山塔”和“塔院”,并在寺中藏经二套,每套有五百四十五一函,每函十卷,计五千四十八卷。三年(903年)在雪峰寺建“难提塔”,天佑元年(904年),在福州于山之麓,建“万岁寺”,次年又建“报恩多宝定光塔”,并建塔寺几百间,藏经三套,有一千六百二十三函,总计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八卷;在雪峰山建枯木庵和开凿大池,此池因花费万余工,故名“万工池”;在鼓山建禅院(今名鼓山涌泉寺)。四年(907年),建大中寺的慧光塔和乌山石山神光寺的神光塔.开平三年(909年)建寺一所,度僧四十九人。乾化元年(911年),在福州建木塔,俗称“新塔”(今废)。贞明五年(919年),在福州建罗汉寺等。这些寺、塔等为后代留下了有价值的文物,但在当时也花费了不少人力和资财。
    综上所述,王审知为唐末五代时期福建的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受到后人的好评。他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政绩,这跟他的开拓精神和”每以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的一系列积极措施分不开的。这跟他重视处理社会、经济、文化三者关系和协调发展分不开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开闽三王公传略
闽国太祖皇帝王审知简介资料 王审知人物生平主要事迹有哪些
王氏先祖之开闽三王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审知
闽侯随王审知入闽四始祖
五代时闽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