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全用药 人人有责




安全用药  人人有责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治病救人,然而“是药三分毒”,所以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安全用药显得尤为重要。用药安全不仅仅是医务工作者的事,而且是每个人不可忽视的问题。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

药品在维护人类身体健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一旦受到疾病的侵扰,比如感冒、腹泻、发烧等,小到身体不适,大到身体重大疾息,都必须使用药品予以调节或治疗,才能恢复健康。因此,健康离不开药物,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药物。那么,什么是药物呢?

    药物是指用以预防、治疗及诊断疾病的物质,从理论上说,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的范畴。

    药品虽然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但是事关人民生命健康,故极具特殊性。从使用对象上说,它是以人为使用对象,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有规定的适应证,用法和用量要求;从使用方法上说,许多药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而不是患者自己选择决定。同时,药品的使用方法、剂量、时间等多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使用效果,误用不仅不能“治病”,还可能“致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因此,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药品的3大特性:


.1 种类复杂性 全世界大约有20000余种,我国目前中药制剂约5000多种,西药制剂约4000多种,由此可见,药品的种类复杂。品种繁多。

    2 医用专属性 药物作为维护人类健康的特殊物品,对药品的使用者,获得和使用某些药品不是任意的。患者只有通过医生的检查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应用,并达到防治疾病、保护健康的目的。

    3 质量的单一性 药品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存亡,因此,其质量不得有半点马虎。它不像其他商品一样,有质量等级之分如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合格品等等;而只有符合规定与不符合规定之分。只有符合国家标准的药品,才能保证疗效,低于或高于规定的质量标准都可能降低甚至失去药品的疗效或者加剧药品的毒副作用。


药品的分类

目前国际上均将药品分成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迄今为止,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分类管理制度。我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于1999年6月1日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议通过,并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1999年6月18日公布。该管理办法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非处方药

非处方药是指应用安全、质量稳定,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而轻,不需医生处方;购药者依据自己所掌握的医药知识,并借助药品说明书对小伤小病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头痛、发热等自我诊疗和选择应用的在药房中即可买到的药物。因为美国将其称之为“可在柜台上买到的药物”(即over the counter drug,简称ORC),故非处方药亦称为“OTC”药物。

    需要强调的是,非处方药绝大多数是从原有的处方药转变而来的。从严格意义上讲,某种药物被批准为非处方药,只是获得了非处方药的身份,并不是说这种药品只能作为非处方药使用,也不代表这种药物在任何情况下都无需医师处方便可自由使用。事实上,许多药物既有处方药身份,又有非处方药身份。例如,氢化可的松作为非处方药时只用于治疗皮肤过敏的外用软膏剂,而用于急性炎症、风湿性心肌炎,类风湿关节炎以及支气管哮喘等其他疾病的氢化可的松制剂(如片剂和注射剂),则必须凭医师处方才能出售和使用,而且使用过程需要医务人员进行监护。另外,我国非处方药目录中明确规定药物的使用时间和疗程,并强调“如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向医师咨询”。


温馨提示
如果您使用医生开的处方药的同时又在服用OTC药物,一定要告知医生,否则轻则影响疗效,重则可能出现危险。例如,服用四环素的患者不可以同时服用抗酸药或含铁制剂,因为抗酸药和含铁制剂可影响机体对四环素的吸收,所以两药服用的间隔时间至少两小时,否则会降低四环素的疗效。




处方药

处方药简称RX药,是为了保证用药安全,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或审定的。需凭医师或其他有处方权的医疗专业人员开写处方出售,并在医师、药师或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监督或指导下方可使用的药品。处方药包括:①上市的新药,对其活性或副作用还需要进一步观察。②可产生依赖性的某些药物,例如吗啡类镇痛药及某些催眠安定药物等。③药物本身毒性较大,例如抗癌药物等。④用于治疗某些疾病所需的特殊药品,如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


 用药也要讲原则——合理用药

我们在临床上经常看到,相同剂量的药物在不同病人身上并非产生相等的疗效。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包括药物剂型,药物的吸收分布、临床病理等。如果不了解这些因素,不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不考虑如何加以调整,就难以充分发挥药物的最好疗效、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所以,用药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简单以疾病是否治愈作为判断用药是否合理的标准,而是在用药原则的基础上灵活使用,那么合理用药的原则有哪些呢?

    1 明确诊断 诊断明确,用药才有针对性。用药不仅要看适应证,还要考虑禁忌证。

    2 根据药理学特点选药 选药时既要针对疾病,又要根据药物的作用特点。那些一病多药所谓“多管齐下”的做法,不仅浪费,而且容易发生相互作用甚至增加副作用。

    3 了解并掌握各种影响药效的因素 用药千万不能“跟风”,不能单纯公式化,用药必须个体化。

    4 对因、对症治疗并重 在采用对因治疗的同时要采用对症支持疗法。如在严重的病毒和细菌感染或癌症化学治疗时,亦应重视采用免疫增强剂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5 严密观察很重要 在用药的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和反应,以便医生及时调整剂量或更换治疗药物、发现及纠正不良反应。



 药品说明书——合理用药的重要指南

患者用药前,一定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重点阅读——药品名称,适应证、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

    这里主要强调的是药品名称。一般说明书药品名称有通用名、商品名和化学名。通用名是世界通用的名称,一种药只有一个通用名,一般以英文和译文表示。商品名是生产厂家为产品取的名称,同为一种药品不同厂家可取不同的名称。如舒乐安定为商品名,艾司唑仑片是通用名。所以一定要认准通用名,以避免一种药物重复服用导致过量中毒。



谨慎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1 药物不良反应临床上将不符合用药目的的并为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有害反应,都叫做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和变态反应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预知的,如恶心,呕吐,影响肝肾功能等;少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较难恢复的,如庆大霉素中毒引起神经性耳聋。

    在这里提醒大家,不要一看到药物有不良反应就拒绝服药。此时应正确对待,权衡利弊。比如肿瘤患者如果不化疗其危险巨大,这时虽然不良反应严重但还得坚持治疗。另外,在服药过程中一旦发生了不良反应,应及时咨询医生,甚至停药。

    2 药物相互作用 在同一时期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要认真阅读说明书中的“药物相互作用”。对于说明书中明确提出有不良相互作用的药物,应避免同时使用。



大致查看——有效期、贮藏,性状,批准文号

这里要看清是“准字号”还是“健字号”。因为它们之间是有差别的。药品的批准文号为“准字号”,而保健品的批准文号为“健字号”。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作用不同。药品具有治疗作用,是经过动物、药理、毒理等实验及有关主管部门鉴定,并必须由医生开具处方(处方药)才可购买和使用而保健品却只有保健和辅助治疗作用,不需要经过医院临床试验,可以在商店里购买。

    另外,药品说明书中还有些名词也需要大家了解。

    半衰期 药物经口服,肌注或静滴后进入人体,在血浆里形成一定的浓度即血浆药物浓度,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变化。我们把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叫做半衰期。其临床意义是:①根据半衰期将药物分为短效类、中效类和长效类药物:②确定给药间隔时间,一般来说,半衰期短的药物给药间隔时间短,半衰期长的药物给药间隔时间长;③预测达到稳态血浆浓度的时间,多数药物经过5个半衰期,即达到稳态血药浓度;④预测药物基本消除的时间,通常停药时间达到5个半衰期,药物即可消除95%以上。

    肝脏首关消除:口服药物经过胃肠道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首次通过肝脏就发生转化,这样就减少了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医学上将此现象叫做首关消除。

    生物利甩度:是指药物经过肝脏首关消除过程后,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的相对量和速度。它是反映药物吸收速度对药效的影响以及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同一药物的制剂由于各药厂的制造工艺不同,甚至同一药厂的生产批号不同,生物利用度也可能有差异。影响生物利用度的主要因素有:肝脏首关消除、药物的剂型、给药时间,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生理状态、食物、疾病等等。



注意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现象

据有关报道,我国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其中因滥用抗生素造成的死亡要占到40%。我国三分之一的残疾人属于听力残疾,而60%到80%的致聋原因与滥用抗生素有关。

    我们说,用药也有误区。如很多人一旦出现发热、咳嗽、腹泻,血象高就要用抗生素;很多患者就诊时主动要求输抗生素。

    陈某,女,23岁,因发热咽痛等上感症状,自行服用阿莫西林和左氧氟沙星两天,效果不明显,在附近一家医院加用阿奇霉素输液治疗,因出现全身皮疹,仍高烧来我院诊治,考虑为药物过敏,立即停用所有抗生素,予以抗过敏治疗,两天后皮疹、高烧均自愈。

    林某,女,41岁,因在北戴河吃海鲜出现腹泻,腹痛伴发热,自行服用诺氟沙星(氟哌酸)、头孢呋辛等抗生素未愈,在当地诊所输左氧氟沙星后缓解,回到北京后腹泻又加重,分别在数家医院诊断为急性肠炎,继续用三种抗生素达两周,症状仍未缓解,大便涂片显示肠道菌群严重失调,予停用所有抗生素,只用微生态制剂后症状逐渐缓解。

    依据抗生素的作用对象,可分为抗细菌、抗病毒及抗真菌抗生素等。抗菌药通常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作用范围较窄,很多人往往分不清抗生素和抗菌药的区别,抗菌药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其他微生物感染无效或效果很差,如病毒性感染(如感冒,H1N1流感等)导致发热时使用抗菌药效果并不好。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增加毒副作用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在其治病正作用的同时都有毒副作用,上述陈某的例子就是不对疾病进行诊断分析,大量多种抗生素同时应用,造成了过敏。皮肤过敏相对来说是比较轻的,严重的过敏反应如急性喉头水肿,心跳骤停等则会威胁患者的生命。

    另外,药物还会造成肝、肾损害,神经系统的损害,尤其是听力的损害,血细胞的减少等等。

    二重感染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正常细菌被抑制,真菌趁机大量繁殖,引起菌群失调而致病,尤以老年人、幼儿、体弱及合并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为多见。以白色念珠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口腔,呼吸道感染以及败血症最为常见。例子中的林某就是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肠道正常阴性杆菌大量减少,球杆比例失调,造成严重的菌群失调,进入了抗生素越用越厉害的恶性循环。

    产生耐药生活和医疗中均存在大量滥用广谱抗生素的现象,导致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变得越来越严重,开发一种新的抗生素往往需要10年左右,但耐药的速度却越来越快,一旦对所有抗生素都耐药的细菌出现,那么人类是否就意味着自我灭亡呢。怎样正确使用抗生素

    有人把抗生素当作常用药储存在家庭小药箱里,随用随取,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有些医生在利益的驱使下也为滥用抗生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相反欧美国家对抗生素的应用是比较慎重的,他们对感冒发热往往只是对症处理,也不常用输液来治疗,用得最多的是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让你回家物理降温。

    对于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发热、腹泻等,首先要诊断明确,搞清楚是什么感染,这就需要建立严格的实验室的病原学诊断,如血液培养,大小便培养,药敏试验等,明确感染是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何种病原微生物,做到治病求本,有的放矢。

    由于目前的病原学诊断往往迟后于临床治疗,医生需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初步的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胸片等)来综合分析判断,作出正确的选择,抗生素使用不能凭感觉,更不能随意。



维生素:补充不当会适得其反

目前人工合成的维生素药品有14种,全部都是非处方药,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维生素缺乏症,也可作为某些疾病的辅助用药。由于维生素药品的含量通常大于人体每日所需的摄入量,过多地服用有的造成浪费、增加肾脏负担,有的在体内蓄积产生不良反应,反而对机体有害。因此,只有偏食、慢性疾病、长期吸烟、孕妇等特殊人群,在医生的建议下方可适量补充维生素复合制剂。




 补充维生素主要靠食补

维生素是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功能的营养素之一,但是人体每天对维生素的需要量甚微,大多数可从食物中获得,少数可在体内合成或由肠道细菌产生。人们只要均衡膳食,无需额外补充维生素,例如成年人每天膳食250克以上的谷物、125克以上的肉鱼蛋、300克以上的蔬菜和200克以上的水果,就可以基本保证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而不加限制地服用维生素药品往往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补充维生素也要做到心中有“数”

特殊人群确需补充维生素药品时,应当了解以下成人每日所需摄入量、药品的剂量和治疗量以及过量服用导致的不良反应。在计算维生素摄入量时,不仅需计算药品的含量,也应包括每日饮食中的含量,避免服用过量。以维生素C为例,每日服用100毫克已经是药理剂量:超过1000毫克即为过量;超过5000毫克时,可导致溶血,重者可致命。如果每天口服一片1000毫克的维生素C泡腾片,再食用一定量的水果蔬菜(如100克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猕猴桃为420毫克、鲜枣为380毫克、草莓为80毫克、橙子为50毫克),很有可能引起维生素C过量。



管好家庭小药箱

几乎所有的家庭都备有小药箱,以方便治疗感冒腹泻常见病和急症等病症,既方便,又节省了时间。但家庭药箱里的药物多是以往治病服用剩下来的,并散乱地堆放在抽屉里。这样不仅不方便找药,还会留下安全隐患,特别是中老年人,只有管理好家庭小药箱,才能真正做到有备无息。


家庭小药箱的配备

家庭小药箱中的药物种类不宜过多,除最常见的治疗感冒,腹泻和外用类药物外,可根据家庭成员易发生的疾病配备:如易便秘者配备通便药,易过敏者配备抗过敏药。中老年人应分门别类地配备两部分药:一是用于防治常见疾病药物的常用药;二是用于治疗中老年人现有疾病的专用药。

    1 l配备治疗常见病,多
发病的常用药,以不良反应较小的非处方药为主,例如:

    解热
镇痛药 如去痛片、对乙酰氨基酚、芬必得。

    抗菌
消炎药 如氟哌酸、螺旋霉素,头孢菌素。

    治疗感冒药 如强力银翘片、感冒清热颗粒、
藿香正气水。

    止咳祛痰药 如必嗽平、复方
甘草片、止咳糖浆。

    胃肠道用药 如颠茄片,复方氢氧化铝,吗丁啉。

    助消化药 如乳酶生,多酶片。

    通便泻火药 如果导片、
牛黄解毒片。

    治疗腹泻药 如盐酸小檗碱、思密达。

    抗过敏药 如赛庚啶、氨苯那敏。

眼科用药 如氯霉素滴眼液,金霉素眼药膏。

    外用药 如酒精、碘酒、红花油、清凉油,云南白药,伤湿止痛膏。

    医用器材 如消毒棉签、纱布、胶布、创可贴、体温表。

    2 储备的专用药物是用于治疗中老年患者现有慢性疾病,经医生诊治开出的处方药,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应用。例如:

    心脑血管急救药 硝酸甘油片、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

    心脑血管用药 如复方丹参片、银杏叶胶囊、阿司匹林片。

    高血压用药 如硝苯地平、美托洛尔、卡托普利。

    调血脂药 如血脂康胶囊,洛伐他汀、非诺贝特。

    糖尿病用药 如二甲双胍、格列齐特、阿卡波糖。



 家庭小药箱的保管

家庭小药箱不仅药品要配备齐全,关键是平时还需要“打理”,即合理保管,当然正确使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1 药物应按类别的不同摆放,做到内服、外用药分开保存。小药箱应摆放在避光、干燥、阴凉、密封的地方,并注意不要让小孩子够到,以免发生意外。

    2 除个别需要长期服用的药物外,每种药物的储备量不宜过多,一般够5~7天用量即可,以免过期浪费。

    3 药物最好原包装保存,不宜使用药口袋,并妥善保存药品说明书,便于用药前查看。如果固体药物打开后没用完,可将瓶盖拧紧留用,而液体口
服药物即使没用完也不可留用。

    4 药物的有效期多在1~5年,需定期检查储备药品的有效期,一旦出现过期、变色、潮解、异味等变质现象,切不可使用。

    5 家庭储备的部分处方药如抗菌消炎药,每次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

    6 家人可以帮助年事较高并服用两种以上药物的患者预先分好药,以便老年患者每次按时取出服用。

    7 准备一个小本子记录现有药物的种类、有效期以及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在小本子首页可记录附近医疗单位的急诊电话和家庭成员的联系电话,以备急用。



相关链接 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

要想达到安全,有效、科学用药的目的,光知道了合理用药的原则还不够,同时还要了解药物在人体内是如何起作用的,以及药物在人体内代谢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包括吸收、分布,排泄和转化。

    需要强调的是:

①药物作用强弱、吸收快慢与给药途径有关:不同途径给药,因其吸收的量和速度不同,故药物作用的快慢和强弱也不同。如最常用的口服给药,虽然方便,但其吸收较慢、欠完全,不适用于容易在胃肠内破坏的或对胃刺激性大的、首关消除多的药物,也不适用于婴儿等不能口服的病人。舌下及直肠给药后其吸收途径不经过肝门静脉,故可避免首关消除,吸收也较迅速。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可使药物迅速而准确地进入体循环,没有吸收过程。肌肉注射及皮下注射药物也可全部吸收,一般较口服快。


血浆药物浓度可以反映药效强度:吸收的药物通过循环迅速向全身组织输送,经过一段时间血药浓度与组织内浓度趋向“稳定”分布达到“平衡”,但此时各组织中药物浓度并不均等,血浆药物浓度与组织内浓度也不相等。这时血浆药物浓度的高低可以反映药物效应的强度。


③药物转化受多种因素影响:药物的生物转化主要依赖于肝药酶。肝药酶的活性个体差异很大,除先天性差异外,年龄,营养状态、疾病以及药物均可影响其活性。如苯巴比妥能增加酶的活性,可加速药物生物转化;西咪替丁有抑制酶的活性,可使其他药物效应增加。


肾功能影响药物的排泄:肾脏是药物主要排泄器官,所以肾功能的好坏影响药物的排泄。肾功能低下时,药物自肾排泄变慢,易蓄积中毒,此时宜相应减少药物的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尤其是强心苷类药物。(徐 潜 徐 蒙 刘书姝 江和平)

来源:《中老年保健》2009年11期 由【医览】微信公众号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0多年施药经验药剂师感慨:这样服药就是在服毒!每年20万人送命
糖尿病患者家庭药箱必备药物
树立科学用药意识 确保日常用药安全
第24章健康的生活 第四节 学当小医生
口罩期间,为了证明执业药师的价值,我找药师讲师出了这份屯药清单,赶紧收藏一下分享给你爸妈吧
儿童用药常见误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