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这个事情相比,火烧圆明园并不算国耻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今天是162周年纪念日。

后世多从民族主义的受害者心理来看待近代史,火烧圆明园便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最为人熟知的事情。

但只有熟读这段历史,你才会明白:清朝统治者的操作才是最丢人现眼的。他们的反动与卖国,彰显得淋漓尽致。

1

毁约

公使驻京,就是允许外国使者常驻首都北京,便于两国的平等外交往来。

这个在今天看起来很正常的外交礼仪,却令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如临大敌,因为这直接颠覆了“朝贡外交”的宗旨。

朝贡外交,就是中国皇帝至高无上,其他国家只有膜拜的份。外国使者只能在规定的时间来华,递交的国书必须言辞谦卑,而且在北京逗留的时间也受到严格限制。

但公使驻京的平等外交理念,完全与朝贡外交的等级外交理念背道而驰。

为了防止政权变色,清朝统治者对公使驻京这一要求进行了殊死搏斗,什么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关税豁免,都能轻而易举地答应,唯独对公使驻京异常抵制。

1858年6月,英法美俄四国,在天津与清朝签订《天津条约》,咸丰皇帝朱笔批准。

条约内容主要有六款,第一款就是公使驻京,其次是通商口岸、内陆游历、关税税则、赔款和司法裁判权。

条约签订后,英法撤军,并规定在1859年来北京换约,互相交换签字画押的正式文本,条约才能生效。

但咸丰皇帝不是这样么想的,他只是把《天津条约》作为妥协的缓兵之计,让英法先退兵,再来与他们斡旋。

咸丰皇帝压根就没打算遵守条约,心里始终想的是“万不可作真凭实据”。

因此,英法联军刚撤走,咸丰皇帝就开始召集大臣,商议修改条约。

自己刚刚同意的条约,还没捂热,就想着修改。

咸丰皇帝最不能容忍的,正是“公使驻京”,称之为“第一要事”,而对中国损害最大的关税协定、司法主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他们没有发现任何不妥,没有做任何的讨价还价

为了达到修改条约的要求,咸丰皇帝给了一个石破惊天的方案:

对英法各国全免关税

免除关税,不仅严重损害了捉襟见肘的财政收入,而且会让外国商品长驱直入,民族工业永无出头之日。

用最大的国家利益,来换取极为正常的“公使驻京”。

这是耸人听闻的误国之举!

大臣们也看傻了,知道你是巨婴,但真不知道你是弱智啊。经过大臣们的据理力争和接连上奏,清朝的关税权算是保住了。

既然卖国不行,那就准备战斗吧。7月,《天津条约》签订不到一个月,咸丰皇帝命令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前往天津重建海防,准备再战。

整顿武备的同时,清朝也不断派大臣与英法协商,要求修改条约,废除“公使驻京”。

但西方国家不为所动。

无奈之下,咸丰皇帝做出妥协,允许公使驻京,但不许久驻,而且要在上海而不是北京换约。

西方国家仍旧不为所动。

1859年6月,英法公使带着签字画押的条约文书,到达上海港口。但一听说不能常驻北京,而且要在上海换约,顿时觉得自己被骗。

6月15日,英法公使拒绝与清朝大臣会晤,乘船北上。

战事重启。

2

打服

1860年,英法重组联军侵华,8月26日,这支拥有舰船144艘、陆军3万人的强大军队占领了天津。

双方开始谈判,谈判结果只是增加了赔款,其他与《天津条约》完全一致。

但是,北京的皇帝与天津的大臣,无人敢做决定签字画押。

皇帝让大臣据理力争,大臣说谈不了;皇帝说先不要签字画押,大臣说对方要来北京。

英法联军一看这踢皮球的架势,顿时明白了,看来还得继续打,9月8日,向北京开进。

9月16日,英国将条约八项要求的文本送到北京,要求皇帝当天必须批准。

但咸丰皇帝的操作让人又好气又好笑:七项要求都朱批“准”,唯独第一项要求“公使驻京”留白了

那就继续打吧。

9月18日,清军大败;21日,清军大败。

咸丰皇帝一听,22日赶忙逃往热河,让亲弟弟奕忻留下来收拾残局。

撂挑子不管了。

自此,“公使驻京”这一要求终于得到了同意。

3

亲递国书

事情本来到此就可以结束了,但是得寸进尺的英国,提出一项新要求:英国公使要在北京将国书亲自递交给皇帝

这个要求其实很正常,驻京的公使不是来养老吃闲饭的,而是从事外交活动,自然免不了要经常与皇帝见面。

这又犯了清朝的大忌,皇帝岂是你想见就能见的?只能是皇帝召见。而且见面时,必须行三跪九叩的跪拜礼。

于是,亲递国书这一今天看起来很平常的外交要求,再次遭到了清朝的殊死抵抗。

奕忻说得很直接:只要不亲递国书,一切都可同意。

英国公使也很直接:不亲递国书,就是不愿交好,瞧不起大英帝国。

咸丰皇帝更直接:解决好国书后,我才能回京。

咸丰皇帝在热河没有对和约要求提出任何意见,唯独明确提了国书。

10月25日,清朝与英法正式换约《天津条约》,并新签订了《北京条约》。《北京条约》主要条款有五项:割让九龙、赔款、通商口岸、华工出国、归还天主教教产。

然后又发生了历史诡异的一幕。

咸丰皇帝看到两个条约的终稿文本,只对一项提出了质疑,其他全部照准同意。荣获质疑的这条就是“亲递国书”。

什么割地赔款、华工出国,在皇帝的面子面前都是一文不值。

丢几块地、扔几块钱、死几个人,这些算得了什么?面子最重要,坚决不能乳滑。

奕忻为此与英国谈判了两个小时,最终得到了英国模棱两可的答复:或许可以取消

奕忻本以为谈判进展可以交差,不料咸丰皇帝勃然大怒,必须取消,不能含糊。

这下奕忻就不敢谈判了,害怕激怒英法又起战事。只好糊弄皇帝说正在协商谈判。

11月11日,英法军队已经撤往天津,但咸丰皇帝依然没有回京的意思。

因为亲递国书还没有确切消息。

即便京城官员三番四次奏请皇帝回京,皇帝依旧不为所动。

他十分害怕一旦回京,英法公使要求亲递国书,自己就没有台阶下,丢了爱新觉罗祖宗的脸。

割地赔款不觉得丢脸,伤一点面子就觉得是奇耻大辱。

为了回避回京,咸丰皇帝一度打算躲到西安去。

1861年3月,英法公使的团队正式进驻北京,但面见咸丰皇帝是遥遥无期。

一直到1861年8月23日咸丰皇帝去世,这位皇帝终于一生都没有见到一个不愿跪拜的外国人,以这样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保全了皇帝尊严。

4

打破通关

1860年就允许公使驻京,但外国公使直到1873年,才第一次目睹龙颜。

1861-1865年,清朝与英法之外另外7个欧洲国家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他们毫无困难地获得了不平等权利,但对于平等权利“公使驻京”,他们都遇到了很大的麻烦,而且是遇到的唯一麻烦。

这又是历史诡异的一幕。明知是不平等条约,但对于条约里的不平等条款爽快答应,对于条约里的平等条款,坚决抵制

1867年10月,距离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的10年修约期限已近,为了早做准备,朝廷准备了一番细致的大讨论。

但讨论的重点,不是通商、关税等条款,而是觐见礼仪。如何让西方公使按照清朝礼仪那样恭敬顺从,成为了朝廷最为头疼的事情。

朝局风雨飘摇,却还在如此大规模地商议觐见礼仪,十分罕见,也十分讽刺。

这就好比,你都快饿死了,你没想着填饱肚子,却操心怎样把被子叠成豆腐块。

1872年2月,同治皇帝亲政,西方五国公使要求觐见,表示庆贺。

再次卡在了礼仪上,因为清朝要求五国公使行跪拜礼。

清朝的这等执着,实在令人汗颜。如果他们把这份精力的一半用在国计民生上,大清何至于此?

这一卡,就卡了四个月。直到6月才确定下来:西方公使觐见本国君主行三鞠躬,此次觐见中国皇帝行五鞠躬。

又赢了!

1873年6月29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外国使节终于第一次以鞠躬而不是跪拜觐见了中国皇帝

纵观整个清朝的对外交涉,从来没有哪一项要求能够像觐见礼仪这样:如此勇敢、如此执着、如此斤斤计较、如此细密周到。绝对是不见黄河不死心的决绝。

1873年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铁路和电报已经普及,电灯和电话即将问世,襁褓中的内燃机即将改变世界,明治维新的日本正在突飞猛进,美国黑人获得了投票权。

而清朝这位大神,还沉醉在唯我独尊的天朝梦里不愿醒来,堪称最“美”的逆行者。

什么叫国耻?这才是!

跟这相比,作为与百姓无关的皇家私人园林,圆明园太小儿科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咸丰与恭亲王的1861年
咸丰皇帝为何打死不肯见洋人?不愿与洋人平起平坐
清军战败后 咸丰为何不怕割地赔款 却很怕洋人这一正当要求?
洋人走后,咸丰帝为何赖在避暑山庄不愿回北京,有何顾虑
【每天老照片】--2246--美国使团意见颇大,俄使为此向清朝抗议,清廷上下为何十分满意?
社交牛杂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