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安乡土 / 杨少敏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676期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长安乡土

      文/杨少敏


最近看了《长安百村》(三)和《长安村名》(二)(三)(四),对长安的村名来历,有了初步了解,加之我家离长安辖区很近,对长安的历史掌故有所了解,现根据书中所写,和我自己的了解,打算对长安的历史分类进行简介,并就一些重大事件作以介绍。

1.樊川八大寺

樊川,就是潏河川(大峪河川),在太乙宫以北,韦曲以南,少陵塬以西,神禾塬以东,是西汉大将樊哙的封地,所以叫“樊川”。樊川在汉唐两代,达官贵族别墅林立,风景非常优美,是王公贵族、文人墨客踏青春游吟诗作赋的地方,也是佛教兴盛的地方,有著名的樊川八大寺。

隋唐时期,樊川是著名的佛教圣地,这里僧侣云集,寺院林立,樊川八大寺是:兴教寺、法幢寺、牛头寺、华严寺、兴国寺、禅经寺、洪福寺、观音寺。人们比较了解的是,兴教寺在杜曲街道办西余村,安葬着去西天取经的唐三藏及其徒弟、有唐三藏和弟子的佛骨舍利塔。华严寺在杜曲村以东少陵塬畔,是895年,唐昭宗李晔逃离长安时休整的地方。牛头寺位于韦曲街道办双竹村,建于唐贞元十一年(795年),以佛经中牛头被尊为圣物而得名。

2.历史上长安县治治所樊川八大寺

《长安村名》(四)《韦曲·茅坡村》写道:“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以秦长安邑名置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漫长历史了。有文字记载的县治先后在西安北郊六村堡以北、西安古城西大街社会路、长安大兆镇洪福寺、西安大兴善寺(大雁塔)、韦曲国民党陆大班驻地等处办公,直到2006年11月,方迁到郭杜镇茅坡村东侧,以全新时尚的面貌定位于长安腹地毕原之上。”

 3.唐郧国公殷开山的郧庄

唐郧国公殷开山,是唐太宗李世民征战时马前马后的保王大将,他与马三保、段志贤、刘鸿基并称四员保王大将。唐太宗即位后,令其在蓝田岱峪口外、西采峪口外的桐花山下,监修回龙宫(百神洞),在白鹿塬南塬万年县辖地封给他一块地,让其建国公府-----郧庄,其规模豪华,有文章描述:白鹿塬是唐代郧庄所在地,包括塬下荆湖,山水楼阁,美不胜收,故谚曰“上有天堂,下有郧庄”,其故址在今南塬的桑园村。

宋代郧国公庄园不被国家承认,沦落为普通村庄,今长安区砲里街道办的砲里村、南桑村、北桑村就是在唐郧庄的基础上兴起的三个村子。南桑村有郧国公夫妇的陵墓,砲里村有郧国公家庙,明洪武14年(1381年)在砲里村设郧庄里,北桑村有郧国公祠堂。这三个村子,因在南塬称“南山郧村”“三郧村”。

 4.秦腔名角

刘易平,男,长安东大郭北村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生,少时家贫,16岁入秦钟社学艺,师承刘立杰。出科后,工须生,辗转朝邑觉民社、平凉平乐社、天水新声社、兰州新民社、汉中天汉社、宝鸡新汉社、西安正艺社,及新疆乌鲁木齐等地演出。解放后,名噪西北,成就卓然,曾任兰州新光社社长,在全国戏曲汇演时获一等奖,受到周总理接见,并合影留念。1953年,调入西北戏曲研究院,任导演和须生演员。

他在声腔方面,既保留秦腔慷慨激昂的本色,又不温不火,韵味悠长,脍炙人口,深受西北人民欢迎。其代表剧目有《二堂献杯》《辕门斩子》《葫芦峪》《四郎探母》《回荆州》《忠保国》等。

袁克勤,(1914----1970)男,长安县镐京乡太平村西袁旗寨人,17岁入易俗社学艺,后入业余木偶、皮影戏班鸿禧社,辗转于长安、户县、临潼等地。1942年在西安北郊范家村领班组建木偶、皮影戏班育乐社,秦腔著名须生演员,以字正腔圆、慷慨激昂的演唱在关中数十家皮影、木偶戏班独领风骚。1953年,他率木偶、皮影剧团随中国人民志愿军文工团第五团赴朝鲜慰问演出近百场,荣获“二等功臣”称号。是年组建长安县木偶剧社,任社长,1956年改任长安木偶剧团,任团长。1959年后,历任陕西省第二、第三届政协委员。

尹良俗,男,郭杜镇甫张村人,生于1933年,早年父母双亡,10岁考入西安易俗社,为第13期学员,师从杨令俗、路习易、苏育民、刘金华等,工文武小生,40余年塑造了一系列性格不同的艺术形象。代表剧目有:《胆剑篇》中的越王勾践、《游龟山》中的田玉川、《夺锦楼》中的梅玉鉴、《截江救主》中的赵云、《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白龙口》中的刘少奇、《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他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秦腔研究会理事,西安市文联委员,获得国家、省、市级多种奖项。

杨理俗,男,长安县五星乡南留村人,中华民国时易俗社著名旦角演员,在北京演出时得到梅兰芳的赞誉,并赠其一匾“东梅西杨”,至今仍保留在易俗社,其另一贡献就是介绍其弟杨令俗入易俗社学艺,造就了一位秦腔大家。

耿善民,男,小名善娃,1912年生于炮里乡北桑村,卒于1942年。西安易俗社第六期学员,工须生。擅长扮演帝王将相,据资料记载,他在《杨贵妃》《淝水之战》《李秀成》《还我河山》中扮演唐明皇、谢安、刘秀成、岳飞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后来离开易俗社,去甘肃兰州演戏,由于演技高超,演出场次多,民国31年,积劳成疾,诱发肺病,回陕治病无效,29岁永辞剧坛。当时的易俗社社长说:“厚葬于他。”

赵定国,男,长安王莽乡东王莽人,净角。解放前在蓝田县皇甫川肖家坡秦腔剧团“集英社”任演员,他的拿手折子戏《踏河》,受到观众好评;解放后到渭南行署秦腔剧院任副团长,他和关中东府名旦余巧云主演的《铡美案》获得省戏曲大赛一等奖。赵定国的包公戏堪称一绝。

杨令俗,男,长安县五星乡南留村人,1929年经其兄杨理俗介绍考入易俗社学艺,先学旦角,后工小生,在5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如《西厢记》里的张生、《夺锦楼》中的柳子俊,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获陕西省第一届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担任过易俗社社长。

杨金声(1896-----1966),男,长安县五星乡南留村人,著名秦腔演员,工青衣,在三意社演戏多年。嗓音虽不甚佳,但咬字真切,行腔委婉,做工细腻,在秦腔界颇有影响,当属一代名家。

李正华,男,长安县魏寨乡蚕姑沟人,著名秦腔演员,专攻小旦、正旦,“正义社”社长,乃秦腔正宗,解放后,曾任三意社社长,1956年全国戏曲观摩大会,荣获演员一等奖,他主演的传统秦腔剧《黄花岗》《岳母刺字》,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肖玉玲,女,长安县鸣犊镇嘴头村人,1952年到三意社学艺,1958年她20岁时出演《火焰驹》中的黄桂英,一炮打红,拍成电影影响很大。她不断钻研,唱腔委婉流畅,有独特韵味,创一代流派,被称为“肖派”的创始人。她主演的《三堂会审》、《火焰驹》、《铡美案》,为人们津津乐道。1990年调入西安艺术学校任教,培养薪火传承人,是秦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

康亚婵,女,长安县灵沼乡人,1970年生,1985年进西安艺术学校学艺,1991年毕业分配到三意社工作。国家一级演员,工老旦,她在《杨门女将》中饰演佘太君、《放饭》中饰演朱母、《五典坡》中饰演王母、《清凤亭》中饰演张老太,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

 5.留村现象

长安县有许多留村,是两晋十六国时,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产物。史载,西晋武帝前后,是我国北方大漠进入周期性冷冻期,草原牧草长线向南推移了200公里,西北各游牧民族被迫向南迁移,出现了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民族大迁移、大融合。这就是西晋到南北朝时期300多年间频繁的政权更迭和民族势力大调整。

公元313年,西晋迁都长安,其后3关中先后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游牧民族政权,有大夏势力的侵入,有羌、氐、羯、鲜卑匈奴等游牧民族蛮横地抢占地盘。这些勇猛剽悍的游牧民族,进入关中时组成亦兵亦民的战斗团队,一路打家劫舍,驱赶汉人离开自己的家园。在地方官的带领下,长安周围的关中民众,一部分向东南经峣关古道(蓝关古道)逃到荆襄一带,一部分经子午古道逃到蜀中涪陵一带。有些大家族不愿南迁,就组织族人和乡邻聚集到一块驻,筑堡守卫,这样的村子就叫“留村”。迁入的少数民族叫羌村、戎村,如今大兆村附近有东戎店、西戎店二村。临潼渭河以北的任留村就是姓任的留村。

长安的“留村”比较多,有白鹿塬南塬砲里街道办留村,有五星乡南留村,有引镇街道办南留村、北留村、胡留村,有滦镇街道办东留村、西留村、小留村。临潼渭北的任留村,就是姓任的留村。还有许多汉人留下来的村子,构成了关中人口的汉民基因。那些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后,对留下的汉民实行怀柔政策,政府允许迁入的少数民族垦殖逃难汉人留下的土地,留下的汉人帮助少数民族适应关中的农耕生活,他们才在关中安居下来。各民族互相通婚,少数民族改为汉姓,承认自己是汉人,民族大融合就完成了。隋唐以后,历史上匈奴、鲜卑、羌、氐、羯等少数民族从历史上消失了,他们融入到汉族当中了,长安是关中民族大融合的缩影。

 6.九井十八寨

在被称为“古陵之乡”的杜陵塬、(少陵塬)上有“九井十八寨”的称谓,有许多以“井”“寨”命名的村庄。这些村庄的形成,与分布在塬上的秦藩王墓有关。明代第二代以后秦藩王从封王位开始,就修筑王墓,陵墓留有天井,待人死后埋葬时,将灵柩从天井放下去封存。这些人生前修筑的陵墓称为“井”,与“墓”同意。杜陵塬、(少陵塬)上共有9代13个明藩王墓,故称秦藩王十三陵。每个王墓都设有两个护陵军寨。后来,被称为“井”的9代明藩王墓,和十八个护陵军寨,都发展称为村庄,形成现在的“九井十八寨”。

有位于韦曲街道杜陵塬(少陵塬、少游塬)上韦曲街道的东北边界的、埋葬着明第一代秦藩王朱樉的大府井村,有埋葬着明秦藩王中第七位秦简王朱诚冰的简王井村,有位于韦曲街道少陵塬区域东南方位,埋葬着朱樉第四子的四府井村,有位于少陵塬上大兆街道办的庞留井村、二府井村、小井村、康王井村。

   7.华妈沟

鸣犊街道办,二圣宫村位于白鹿塬南坡、汤峪河北岸,村中有一条口朝南、尾向北的大沟,沟宽50余丈,深30余丈,长3公里,由塬下通往塬上。沟内树木成林,花草丛生,溪流潺潺,洞穴相连。鸟旋高空,鱼游深潭,生态平衡,空气清新,进沟如入世外桃源。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胥氏曾在这里居住过,她在蓝田华胥雷泽履大迹而身怀六甲,生下伏羲、女娲兄妹二人,伏羲定八卦,女娲炼石补天,是中华民族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开端。据《竹书纪年》载:“女娲与伏羲同母,女娲佐伏羲以重万民之别,民始不渎。”这里说的“别”指嫁娶、婚姻,“不渎”指近亲不能婚配。从伏羲氏“教嫁娶”开始,中华民族禁止近亲结婚,逐步走上了文明道路。华胥氏、伏羲、女娲是否在此居住过,无法考证,可如今沟内留下开了许多关于他们的地名。如“八卦台”、“炼石滩”、“撑天柱”、“浴女潭”等等,世代相传。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几位始祖,在沟内修建了一座庙,名“华春庙”。庙分上下两层,上层是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像,下层是三皇五帝神像。每年农历二月二为会日,祭祀者来自四面八方,有帝王将相、达官显贵、庶民百姓。据传当年秦二世皇帝胡亥也来祭拜,并封伏羲、女娲为“二圣”,因而“华春庙”也名“二圣宫”。又在华妈沟口修建了一座行宫,人称“二世宫”。华妈沟随着“二圣宫”“二世宫”而出名。华春庙(二圣宫)毁于明代大地震,二世宫毁于秦末战乱。

华胥氏和儿子、女儿主要活动在蓝田华胥一带,蓝田华胥一带留有有关他们的地名:上雷家与下雷家(雷泽)、阿氏村(女娲住的村子)、伏羲城(伏羲氏作部落首领的王城)、羲皇岭(讹传为'恓惶岭’)。但他们也在白鹿塬、浐河流域留下足迹,这是完全有可能的,白鹿塬孟村的李华村,相传本名女娲村,传说女娲曾在此村住过,浐河北岸、白鹿塬腹地有华妈沟,也就不足为奇了。这说明,华胥氏及其子女生活在白鹿塬及其两侧的浐灞河流域。

8.杨虎城将军陵园

杨虎城将军陵园安葬着重庆解放前夕,被蒋介石秘密杀害的杨虎城将军和夫人谢宝珍烈士,杨将军的秘书宋绮云和夫人徐林侠烈士,随从副官阎继明和警卫员张醒民烈士,杨将军的幼子杨拯中、幼女杨拯贵,及宋绮云、徐林侠二烈士的幼子宋振中(小萝卜头)烈士。陵园大门上“杨虎城将军陵园”7个大字由杨虎城将军的老部下、西北军重要将领、原陕西省省长赵寿山书写。

1936年12月,时任国民党十七路军总指挥的杨虎城将军,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与东北军将领张学良一起发动“西安事变”,对蒋介石进行兵谏,迫使蒋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以“考察军事”为名,迫令杨将军出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将军致电南京政府,请缨参战。1937年11月由法国返回祖国,立即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囚禁达12年之久,1949年9月6日被秘密杀害于“中美合作所”,终年56岁,解放后,政府把他们的遗体运回西安安葬。安葬在少陵塬下、潏河东岸、韦曲街南的樊川双竹村。

 9.村名简介

王莽村、刘秀村,位于潏河西南岸,因王莽赶刘秀而得名。西汉末年,外戚王莽药酒毒死汉平帝,为自己称帝扫平道路,大肆杀戮汉宗室。汉高祖九世孙,南阳郡舂陵乡人刘秀正在长安太学学习,文韬武略出众,王莽必欲除之而后快。在众多忠于汉室的老臣的帮助下,刘秀逃离长安,沿樊川大道逃向东南。傍晚,刘秀逃到潏河西南一个村子,实在跑不动了,就歇了下来,王莽和大将大刀苏显赶到刘秀歇的村子西边的村子,也歇了下来。夜半,刘秀歇的村子的鸡早叫了一个时辰,刘秀急急上路,过了苦谷(库峪河)水、风凉塬(八里塬)、石门谷(汤峪河)水,到了鬼神岔,喝了村姑殷丽花的麦仁,得到殷师道的救助才脱险,刘秀过后,这里改叫“贵人岔”。后来王莽军队休息的村子叫“王莽村”,刘秀休息的村子叫“刘秀村”。人民公社化的时候,长安县在西王莽设立公社,现在叫王莽街道办,刘秀村归王莽街道办所辖。

鸣犊街道办侯驾坪村,位于风凉塬下、汤峪河西南畔,鸣犊镇东南3公里处,因汉武帝初登基,常去南山打猎,众大臣在此侯驾而得名。汉武帝初即位时十六岁,他祖母太皇太后窦太后执掌朝政,他整天韬光养晦,经常带领人马去终南山打猎游玩。文武百官经常在此侯驾,迎接他回长安。汉武帝亲政后,不再打猎,慢慢有人在此开垦种地、建村,繁衍子孙,就叫“侯驾坪村”。

司马村,位于少陵塬中部,属于大兆街道办所辖。该村有东西两个自然村,西汉大司马霍光就住在东村。汉昭帝刘弗陵去世,众推昌邑王刘贺为帝,因刘贺素性狂纵,不副帝望,顾命大臣大司马(三公之一)霍光,于公元前74年5月28日,召集三公九卿弹劾刘贺,废除了刘贺。寻找到汉武帝曾孙、流落民间的刘洵为帝,这就是汉宣帝。霍光在汉武帝去世后,接班人青黄不接时,不负所望,完成了新旧政权的交替。

马嘶坡村、引驾回村,唐太宗李世民离开山位于山北县城遗址的行宫,去南山根的上林苑打猎迷路,由宫人引驾回行宫,走到库峪河西岸,“坡间野林(野兽)发啸引起御马长嘶”,后这里成为村子就叫“马嘶坡”,李世民回到行宫,这行宫所在地就叫“引驾回”。

长沟村,位于风凉塬北坡下、汤峪河南,属长安区魏寨街道办所辖。相传,公元前200多年建村于西汉。唐代长乐公主曾到村南的庵坡庙上香,村名改为长乐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称长沟村。长沟村南半坡处有座千年古庙,原名“玉皇庙”,俗名庵坡庙,近年又称救苦寺。该庙建于唐末,清雍正年间扩建,“文革”中神像毁坏殆尽,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重建,儒佛道三教神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院内苍松翠柏、花草青竹,如仙境一般。每年农历十月十一庙会,仕方居士、八方信徒,都来礼拜上香。

古刘村,位于白鹿塬南坡、汤峪河北岸,属于长安区魏寨街道办所辖,是由古仁庵、刘家圪垯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来的。古仁庵一名来源于隋朝,相传有位皇室公主,厌恶朝政,和上流社会的勾心斗角,在此出家为尼,建造古仁庵,现存古仁庵遗址。古仁庵遗址地势险峻,坐落村后,屹立塬头,凌空入云,古柏环绕,杂树相拥,庵内现存土窑三孔,一正两厢。《蓝田县志·光绪志》中,古仁庵(尔)属于蓝田县焦吴里所辖,民国后期划归长安县鸣犊仓。

辛尚坡村,位于风凉塬东侧、汤峪河川,峙峪河上,属于长安区魏寨街道办所辖。根据《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辛尚坡建于元代中期,当时辛姓家族在奉元路(宋元时的行政区划)陕西行省任要职者甚多,后举族迁居此地,在峙峪河西岸坡上建村,名辛尚坡村。据史载,清代道光年间,辛姓有一人出任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知府,随后举族南迁。从此,辛尚坡再无辛姓,后张、胡、杨等姓为主。《蓝田县志·光绪志》中,辛尚坡属于蓝田县皇甫里,民国后期划归长安县鸣犊仓。

10.子午古道

子午峪因进山一条路呈正南正北方向而得名。出长安城南门,经杜城、温国堡、黄良镇就到达子午峪口,峪口位于长安区子午大道以南的南豆角村以南约1公里处。子午峪是秦汉至明清、民国时期,通岭南的五大通道之一的子午道的北口。我国古代把子午峪连同沣峪合称子午谷。子午古道始修于秦末汉初,汉武帝发动70万民工,用21年时间修成。子午峪内9公里,向西过子午关(今沣峪石羊关),沿沣峪上半截,经喂子坪、鸡窝子过秦岭,到岭南大沙沟、东江口,向西可到西乡县南边的子午镇,由此可到城固、洋县、汉中,向南可到巴蜀,全长420公里。唐朝时,子午古道向南延伸到四川涪陵,成为专供为杨贵妃输送荔子的“荔子道”。子午峪口的七里坪村有专门管理此事的衙门。经过七日七夜,骑士骑快马,马歇人不歇,把荔子送到长安城或华清宫,仍保持荔子新鲜,供杨贵妃享用。

子午古道是一条军事要道,三国时蜀魏多次在子午道交战,蜀国从南攻,魏国据险守,因在长安城南,魏国格外在心,于是蜀国军师中郎将、益州牧、蜀军主帅诸葛亮伐魏时才不采纳大将魏延出子午谷,直取长安的建议,而出褒斜古道,屯兵五丈原。多少朝代为了控制子午古道,这个南北交通咽喉,在子午峪口扎寨布阵。解放后修通了西安至四川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的公里,由沣峪进山,从此子午古道成了历史,子午峪只指入峪的9公里。如今,石砭峪成了长安沟通秦岭南北的主要通道。西安到柞水的高速公路由石砭峪穿隧道进山,西康铁路经石砭峪到安康,西康铁路与襄渝铁路南段成为一条南北铁路线,阳安铁路与襄渝铁路东段成为一条东西铁路,安康成了十字铁路交汇的地点。

11.城南五曲

古时候,叫“曲”的地方,必须是水流拐弯处,风景秀丽,有丰厚的人文底蕴。长安城南五曲是:韦曲、杜曲、王曲、章曲、宣曲。韦曲、杜曲在潏河畔,王曲在滈河畔,章曲在少陵渠(皇渠)畔,宣曲失传。

韦曲之名起于西汉,汉宣帝时,丞相韦贤最初居此,韦贤之子韦玄成为汉元帝时丞相,北周大臣韦孝宽是韦曲人,明代《雍胜略》记载“韦曲,唐韦世安别业,诸韦世居于此,林池花亭号为名胜。”名门望族韦氏世居于此所以名。
杜曲之名源于唐代,唐代,《辞海》“杜曲”条称“杜曲,古地名,因唐贵族杜姓世居于此故名。”唐代杜姓名人杜闲、杜审言、杜牧、杜顺、杜操、杜甫等杜姓名人就在此住过,因此名杜曲。

唐代韦曲、杜曲一带,达官贵人的别墅很多,风景秀丽。人们说“长安韦、杜,离天五尺。”说明韦曲、杜曲的繁华程度。落第举子崔护“人面桃花”的故事就发生在杜曲街道以南的桃溪堡。

王曲,得名于西汉,那时叫“王渠”,《汉书·武帝本纪》《东方朔传》记载,汉武帝在滈河畔夜间微服出猎,夜宿滈水畔王宫得名御宿川,此处为王宫修一条渠,名“王渠”后来谐音叫成了“王曲”,唐代正式叫“王曲”,与韦曲、杜曲、章曲、宣曲一起号称长安城南五曲,其中宣曲失传。

章曲,位于长安区大兆街道办西南2·5公里处,章曲得名于唐代,宋人张礼《游城南庄》注:“章敬寺,鱼朝恩之别庄。”据史载,鱼朝恩,唐代宗时的宦官权臣,他掌管神策军,在少陵塬上大兴土木,建造庄园殿宇,规模宏大,共4130间,按宫廷样式建造。未成,鱼朝恩被斩。章敬皇后把其中的主要部分改立章敬寺,又因为少陵渠到这里弯曲,所以叫“章曲”。

流经章曲的少陵渠,也叫“皇渠”“龙渠”,它是唐代给曲江池的一项引水工程。在大峪口筑堰,把大峪河水一部分引向北流,经上河滩、下河滩、龙渠村、引驾回、留村,向西北拐到章曲,再向东北拐,流经大兆、三兆、皇渠头,向西入曲江池。唐代以后,国都东移,曲江池不再蓄水干涸,少陵渠废弃,因此,章曲现在无水。

韦曲、杜曲、王曲、章曲,都是乡一级行政区的驻地,清代章曲还是咸宁县章曲里驻地,只是1939年日本扔炸弹,长安县政府从西大街迁到少陵塬大兆镇洪福寺,章曲才失去了作乡一级行政区驻地的资格。

12.柳青和《创业史》

1952年,著名作家柳青挂职长安县委副书记,到王曲深入生活。他到十里皇甫村的罗家湾落户,和妻子马葳以及孩子们住在中宫寺。柳青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罗家湾党支部的活动,罗家湾党支部也经常到柳青家开会。秋麦两忙及节假日,马葳带孩子们参加罗家湾的生产劳动。

王家斌,子午镇张村人,原姓肖,因过继于其舅父改姓王。陕西省劳模,原胜利社、胜利大队党支部书记。因解放初,王家斌把马河滩上的翻身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了王曲地区第一个互助组,后来又成立了王曲地区第一个初级社-----胜利社,成了长安县乃至陕西省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的典型。

1950年,翻身农民王家斌和董廷枝兄弟、高怀荣等13户,组成了王曲地区第一个互助组,他们把土地、农具、牲畜交给互助组,大家共同劳动,粮食按地亩、人口、劳动日,核算分配,走合作化道路。他们的创举,吸引了住在皇甫中宫寺的作家柳青,他深入胜利村,积极参加互助组的生产劳动和互助组建设。柳青剃了光头,穿着对门襟衫子,大裆裤子,挽起裤腿,和农民一起下田劳动,俨然一个老农。他和王家斌等同吃、同住、同劳动,出谋划策,研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又帮助他们组建了王曲地区最早的“胜利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社),王家斌担任初级社党支部书记。

1956年,农业合作化高潮中,东王莽和西王莽、江村、上红庙、下红庙五个村,组成长安县七一社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全县农业合作化的先进典型。七一社的党支部书记是全国劳模、党的八大代表蒲忠智,社主任是益翼东。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柳青根据自己在胜利社的切身体会,结合王莽七一社的事迹,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放映农业合作化的、史诗般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歌颂了解放初期农民跟党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的积极性。柳青以王家斌的事迹为主,结合蒲忠智的事迹,塑造了梁生宝这一觉醒农民的艺术形象。《创业史》是反映我国农村变化的里程碑,长安有这样火红的农村合作化运动,才产生了这样不朽的作品。

13.周王陵

《长安村名》(二)11页这样写道:“羊村南边是史称'文王葬于毕’的毕原上仁村;村西北侧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周穆王陵的恭张村。”17页这样写道:“周穆王,姓姬名满,是西周第五个君王。他在位55年(公元前1056-----公元前1001),多次同四方作战,西击犬戎,东征徐夷,每战必胜,战功卓著,是西周中期一位有影响的国王。'穆王陵在县西南二十五里的恭张村’(清《长安县志》卷21陵墓志)。陵冢占地2·4亩,陵前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石碑,上书'周穆王陵’四个隶体大字。”这两段文字说明:周文王陵在郭杜镇仁村,周穆王陵在郭杜镇恭张村。姬姓周人,是轩辕黄帝的后裔,《陕西导游》(新编)说:“咸阳祭周”,其实西周王陵大多数在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咸阳国际机场以南有周武王姬发陵、周康王姬钊陵,其西北还有其它几位西周王陵。但奠定西周基础的周文王姬昌和西周中兴的周穆王姬满的陵墓在长安县郭杜镇。

14.秦岭北麓第一村

由西安西门外向南,沿210国道西万路段继续南行,入山30公里处有一个山村,名叫鸡窝子。由鸡窝子再南行2公里,即到秦岭梁头。在公路未修通以前,沿着崎岖的山间小道,本来直线距离60华里的山路,要走100华里。鸡窝子村,在沣峪尽头,由鸡窝子村向南2公里,就到了秦岭主脊,秦岭以北距梁头没有比鸡窝子更高的村子了,所以说,鸡窝子是秦岭北麓第一村。

据长安县民政局2000年编撰的《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记载,直到清末,鸡窝子村才为人称道并沿用至今。解放前鸡窝子归宁陕县高沣区所辖;解放后,1950年划归长安县,叫王曲区红草河乡;1958年公社化后属于子午公社喂子坪管区;1961年后属于喂子坪公社;1966年喂子坪公社改为红峰公社,1972年恢复喂子坪公社,1984年改制为喂子坪乡;2002年,长安县撤县设区,喂子坪乡撤销,并归滦镇街道办。现在鸡窝子村是栾镇街道办下辖的一个行政村。

由鸡窝子村上行2公里,到秦岭梁顶,在此树“秦岭”石碑一座,碑的北面刻有“黄河水系”四个大字,碑的南面刻有“长江水系”四个大字。在这里,分水岭的含义非常直观。1980年陕西省政府批准建立“牛背梁自燃保护区”,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牛保区”。“牛保区”跨长安、宁陕、柞水三县,下辖四个保护站:老林、广货街、北沟、石砭峪。鸡窝子属于广货街保护地。“牛保区” ,以柞水县牛背梁为中心,保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珍稀动物秦岭羚牛(金毛扭角羚),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秦岭羚牛的主要栖息地。人们到鸡窝子旅游,可以直观分水岭的壮观,如果有幸可以看到羚牛,领略秦岭主脊秀美的自然风光。
 
15.石砭峪内老龙桥

老龙桥村,位于长安区正南的石砭峪内,北距关帝庙7.5公里,南距牛背梁20公里,村民委员会驻老龙桥村。原归纯属山区的石砭峪乡所辖,2002年长安撤县设区,石砭峪乡并入五台街道办,今老龙桥村是五台街道办下辖的一个山区行政村。

据《陕西长安县地名志》记载,老龙桥村建于清初,清嘉庆《咸宁县志·南山诸谷图》就有“老龙桥”  村名。老龙桥村的几个居民点中,“老龙桥”“老龙沟” “两川沟”都有建于清初的记载。在“燕儿岔”  条中亦曰:“位于关帝庙南15公里的龙窝子沟以南,燕岔沟沟口,该地住人始于清代。”   
 
老龙桥所在的石砭峪,南接石砭峪罗汉坪与牛背梁国家自然保护区及宁陕县毗邻,北与石砭峪关帝庙相接。因位于长江、黄河流域分水岭以北,区位优势明显,历史上辖区变更频繁。

石砭峪在宋元明清时属咸宁县管辖,清嘉庆年间在咸宁县、长安县山内设宁陕厅(设抚民同知管理民政,辛亥革命后,改为宁陕县),石砭峪河以西(正岔以西)归宁陕厅所辖。那时长安县、咸宁县分治,故石砭峪口是三县交汇处,是“鸡鸣一声闻三县”  的地方,以南是宁陕县,以东是咸宁县,以西是长安县。辛亥革命后1914年3月,咸宁县并入长安县,1950年石砭连同沣峪上半截划入长安县。

昔日深山中的老龙桥村,今有西柞高速、西康铁路经过,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16.革命踪迹

长安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有两次红军过境。

1932年10月,由于蒋介石数十万军队的围剿,以徐向前为总指挥、陈昌浩为总政委的红四方面军,20000多人,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经过一系列激烈战斗,11月下旬抵达柞水县曹家坪,准备沿秦岭南麓西进,遇到胡宗南部截击,遂于24日冒着严寒,翻越海拔2600米,被冰雪覆盖的终南山,分别从蓝田的汤峪、长安的库峪 北出秦岭。《蓝田文史资料汇编》37页记载“(1932年)11月,张国焘、徐向前率红四方面军主力数万人出鄂豫皖西征,经商、柞等地,分两路进入蓝田地,一路过库峪,一路经汤峪河。” 11月24日晚,两路红军分别在汤峪河、库峪河内休息,11月25日午饭前后(14点左右)两路红军分别出山,出库峪的红军,沿秦岭北麓向西急行军,过扯袍峪口、到大峪口以西的胡留村宿营。第二天住宿塘子街的红军向西北经聚庆村、田家村、光昌村到达引驾回;住宿胡留村的红军,经上河滩、下河滩、龙渠村、屈家斜到达引驾回,两路红军会师。红军在引驾回补充了物资后,经太乙、五台、王曲、子午、内苑、沣峪、祥峪一带,威逼西安,打得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落荒而逃。据新编《长安县志》记载:民国21年(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总政委陈昌浩率领下突围西征。次年1月,其所辖11师政委李先念率部西进受阻,激战负伤,徐向前由滦村、新村回援,接李先念到沣峪口老爷庙养伤。

1934年12月8日,红二十五军在军长程志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以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名义,从河南罗山县出发,奉命向西突围,实行战略转移,进入陕西丹凤县庾家河地区,鄂豫皖省委随军行动。12月10日,鄂豫皖省委在庾家河召开省委扩大会议,决定在鄂豫陕边区建立新的根据地,并将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

1935年2月4日(大年初一),红军取得了文公岭战斗的胜利,2月7日(大年初四),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在葛牌街成立,归五星县苏维埃政府所辖,其后五星县苏维埃政府又在商县杨家斜、山阳县袁家沟建立了区苏维埃政府。1935年5月,敌人调集50多个团的兵力,围剿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为了将敌人调出根据地,补充兵员和物资,鄂豫陕省委和红二十五军军部决定,撤离终南山,转入外线作战。

1935年7月13日,红军从百神洞、黑岩沟出西采峪,奇袭焦岱镇民团获胜,然后西进长安引驾回。《徐海东回忆录》记载1935年7月25日,红军25军经过沣峪口。25日,中共鄂豫陕省委代理书记吴焕先在沣峪口主持召开省委扩大会议,决定西进甘肃,北上陕北,迎接中央红军北上,并留陈先瑞部400多人为基干力量,成立红七十四师,留守蓝田一带。沣峪口会议决定了红二十五军的大政方针。

红二十五军撤离后,面对敌人的“清剿”,豫陕、鄂陕两特委,于9月9日在商县梁家坟举行联席会议,决定依靠红二十五军留下的300多名战士为骨干,依靠群众,开辟新的根据地。10月6日,红七十四师在商县碾子坪成立,师长陈先瑞、政委李隆贵、副师长兼参谋长方升普、政治部主任曾尡,全师700人。
长安县引镇乡光昌村群众曾掩护过我党地下工作人员,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赵子和,蓝田县孟村乡康禾村人,曾担任蓝田区区委副书记、蓝田西区区委副书记。1939年10月,蓝田区区委书记屈光暴露离蓝,蓝田区工委继续工作,驻康禾村小学,副书记赵子和,下辖康禾村、西香村、大寨、屈家、大王、(长安)大峪口六个党支部。1942年,他到光昌村,职业是游乡货郎,人称张货郎。结识光昌村卖桐油的李德真,认李德真母亲为干妈,和李德真结为干兄弟。经李德真介绍住在本村李养民家的地窖里,长子叫文安、次子叫宝安。他白天以卖杂货为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后来秘密迁走。

1947年1月,中共蓝田工委成立,驻白鹿塬南坡长安县魏寨乡柿园坡村,赵子和任书记,田涛、李文为委员。建立了长安魏寨乡柿园坡、蓝田前卫镇布村、蓝田洩湖镇唐凹村三个党支部。蓝田工委领导蓝田县鹿塬区、焦汤区、洩湖区、长安县鸣犊区四个区的游击队400多人,打击国民党反动势力,动员国民党乡镇一级的团丁、联丁、保丁看清形势,脱离国民党政权,投向人民。蓝田工委对迎接蓝田、长安解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5月23日,蓝田解放,陕甘宁边区党委派朱平为中共蓝田县委书记,赵子和为蓝田县委副书记,蓝田县工委停止工作,积极做好接管工作。1951年,组织调赵子和到新疆工作,担任阿克苏地委书记。他在维护新疆稳定、发展生产方面,贡献了自己的最后岁月。

         
关于作者


 杨少敏:蓝田县城关中学退休语文教师。

往期作者精彩文章回顾


艰苦的岁月 / 杨少敏
蓝田现代教育的兴起2 / 杨少敏
汤峪史话 / 杨少敏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主编公众号初夏矢车菊文集


初夏矢车菊文集
汩汩清泉流过     倾听心灵声音
长按二维码关注订阅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来咱韦曲的村名个个大有来头,长知识!
【长安村落】——马王街道沙河村
【长安村落】——黄良街道西湖村
神禾塬,西安正南方向的风水宝地
张新武||白鹿塬上神鹿坊逸史!
「长安村落」——韦曲街道局连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