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守望麦田 / 张涛
滋水美文  有爱、有情怀、有品位
致力于最优质的阅读体验
《滋水美文》
︱第603期
中国 ● 西部文学微刊
Chinese Western literary journal

「守望麦田
                文/张涛

前些日子母亲打来电话说是麦子黄了,但是没有收割机,问大兆这边有没有?今天早上六点起来跑步,看到几个花白头发的老人围着一台收割机,收割机师傅说已经被人靠了,几个老者费尽口舌还是没有能说动师傅,带着些许无奈骑着电动车离去,继续寻找收割机。

母亲是在前年收秋后,收回了被人承包种了近十年的那片地的,年后遇上了疫情,母亲就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母亲这辈人经过饥荒,所以很看重种地的重要性。当年有人种树给每年1500元每亩的承包费,母亲都没有被打动,而是以每年300元每亩承包给了种粮的人,这也许就是母亲对于土地的情节。

昨天母亲打来电话说:“今年收成好,一共打了十几袋麦子,比去年多了好几袋”。电话那头母亲喜悦的心情,我能理解。为了等来收割机,她和小妹两个人大清早就跟着收割机在跑,结果好说歹说,收割机师傅才在收完大片麦田后,在晚上收工时才给我们收了那亩半地的小麦。听小妹说:“种这片麦子的成本就在500元,还不算除草打药等人工成本”。我在心里盘算了一下,十几袋麦子千余斤,卖钱也就一千多元,扣掉500元成本后,也就500多元的赢头。就这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色,风调雨顺才能收获,要是碰到干旱就完了。母亲当初要回地的时候,我是极力反对的,60多岁的人了还要种地,主要是我又靠不住,三夏大忙,犹如龙口夺食,我是怕母亲的身体吃不消,但最后还是没有能说服母亲。

十几年前家乡发展形势一片大好,作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怕失去了最后的一片土地,纷纷在地里载上了树,为在失去这片土地时多获取些赔偿,但人算不如天算,随着秦岭北麓的整治,家乡的发展突然来了急刹车。如今树苗已经长成了树,母亲种的麦子,落在了树林之中,由于“小众”所以没有收割机愿意来。去年还好,不知今年为何缘故,收割机成了稀缺,八里塬上集中连片的小麦也在等候收割机的到来。

小时候,三夏大忙就是“龙口夺食”的日子,收割小麦全靠人工。那时候家里六口人的地,全靠父母起早贪黑,我协助父母做捆麦子的“腰”,将麦子捆成一小捆,然后再用架子车一车一车拉到场上,晾晒后先要垒在一起弄成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碰见雨天还要用彩条布盖好。等待好的天气,再把垒在一起的麦捆摊开在场上用拖拉机带着辘轴碾小麦,俗称“碾场”。这个时候最热闹,大家都来帮忙“摊场”,待拖拉机碾过一遍之后,再 “翻场”,翻过之后,让太阳暴晒几个小时,再碾一遍之后“起场”,“起场”时用木叉抖抖麦杆,留下小麦,再将麦杆搭成稷子,平时烧火做饭用。起过麦杆之后,就留下麦子和一些麦壳,将其推到一起,等到晚上有风时或者接上大风扇,几个人分两头站着用木掀将其逆风扬起,一个人在下面用扫帚来回不停的拨,拨走没有被碾碎的麦把,这叫“扬场”,麦壳被风吹走,落下黄金般的麦粒。“扬场”是颗粒归仓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环节,这个技术能手在当时的农村号称“把式”,也是对一个优秀农民的最高称谓。碾场的时候最高兴的莫过于作为孩子的我们,因为中午可以吃上五分钱的冰棍,晚上在灯光下可以来回奔跑在场上,也可以躲在麦个子里面做迷藏,其乐无穷。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机械化耕种替代了牛耕人割,过去的“场”被盖起了一栋栋小洋楼,八零后、九零后逐渐被“生活”剥夺了种地的能力。作为第三代农民的我们,已经不会种地了,看着母亲脸上露出丰收后喜悦的笑容,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

这就是中国农民最质朴的一面,饥荒年代的烙印已经深深烙在了母亲一代人的心里。我们不能用当下的经济账来衡量种粮划不划算,国家提倡的“藏粮于地”也是为了把饭碗牢牢地端在中国人手上。


关于作者
 张涛:一名户外测量工作者,跟着项目到处跑。

往期作者精彩文章回顾
架空线缆——城市之殇 / 张涛
交合疗  /  张涛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主编公众号初夏矢车菊文集
初夏矢车菊文集
汩汩清泉流过     倾听心灵声音

喜欢就点个在看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色麦田收割忙
母亲的最后一场麦收
张涛||童年礼物
在司堂,有一种喜悦叫:小麦丰收了······
李志国​ | 哭泣的麦田
美文||【麦收的变迁】◆郑书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