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今天,我们如何过春节
春节已至,喜庆满格。沉浸在年味中尽享团圆与亲情的人们,内心也有些许的迷茫和遗憾,比如为什么现在过年总觉得“年味”不足,过了年好像和没过一样;比如屡屡经历过雾霾围城的人们,对于今年到底要不要燃放烟花爆竹也举棋不定。其实,这些迷茫和困惑,正是时代变革、社会发展与传统节日文化与习俗之间所产生的诸多冲突之一种。

    我们首先应该明白,时代在变迁,传统在改变,传统节日也同样在改变。春节的涵义,已从过去的祭祀、祈祷为主,变为今天的以团聚、团圆,尽享家庭欢乐和温馨亲情为主。

    然而,近年来,围绕春节的一些“负面新闻”却层出不穷,比如有人抱怨春节回家太难了,一票难求的状况多年都没有改变;有人抱怨春节开销太大了,经济上不堪重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社会新群体——“恐归族”,也就应运而生。新时代的春节,我们到底该怎么过?

    首先,春节之于国人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不能因为存在的弊端就被轻易否定。作为一个延续了几百上千年的传统节日,春节在维系亲情、弘扬孝道,彰显家庭人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农耕时代渐行渐远,中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城镇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的前提下,这一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

    当有人感叹现在“年味”变淡的时候,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春节被进一步的“物化”,而其传统的文化内涵却日益消解。人们攀比红包的厚度,炫耀礼物的贵重,再加上饭店几十万元一桌的“年夜饭”,过年似乎只是为了展示物质的丰富,炫耀金钱的多寡。春节“物化”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现代人过年过于追求便利、省事,大到准备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小到写几幅春联,都不想自己动手,都靠花钱去买,其代价就是“年味”的稀缺。

    从这个角度说,春节“物化”的加剧,以及民俗活动和传统仪式的式微,才是导致现代人过年“年味”越来越淡的根源。而要想让“年味”回来,就必须从抵制春节“物化”,恢复传统的民俗活动和礼仪开始。

    每个节日都应该有其人文价值,只有具备了人文价值的传统节日,才更有生命力。这也就决定了春节应该坚持一些传统的东西,应该回归人文。如何坚持和回归?一要轻物化,去功利和浮躁;二要重人文重文化。比如夜饭不用天价,红包也不必多厚,但是平时分散各地的家人一定要团聚,平时被忽视的亲情一定要凝聚和升华。

    在坚持传统的同时,也要顺应新时代和新形势,过出新意。比如对于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这种传统,因为存在污染环境,损害健康等等弊端,就已经有些和时代脱节,应该移风易俗,被其它更加科学、健康、合理的过年方式所取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物化年代下的亲情
【时评】十年对比”,不变的是团圆|田萌
古代的人们怎么过春节?
中秋情怀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20字
高红明 |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情感困境——兼评易洛思的情感资本主义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