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徽州~盛唐风韵有唐模.....

两轮日月穿梭千年,换去了多少青春皱褶的容颜;

丰乐河水日夜奔腾,存留了多少爱恨情仇的过往记忆;

岁月的淘洗,时光的奔流,让一切不再永恒。

只有一种信念没有改变,那就是一条河流东奔到海的进取;只有一种风韵没有改变,那就是一个村落洒落一地的盛唐模样……


唐模,总会给人一种时空转换的错觉。闹市如斯,僻静的山道上亭园中亦如斯。一个三伏天里,唐模的天也是凉爽的,有半园粉莲,娉婷婀娜;有淙淙细流,缓缓经过;亦有百米美人靠,或左岸,或右岸,一路伸延,遮去炽热的阳光,村人或游客,一条凳上坐了,聊聊劳作收成,聊聊中外古今,都是一份享受。

清清流淌的檀干溪水,由西向东,贯穿一个村落。在小溪的两旁,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典型的徽派建筑,横卧在溪流上的十桥九貌,无不向每一个过往的行人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繁华的或落寞的,开心的或伤感的,内敛的或豪放的,不一而足。檀干溪水流不大,桥亦不长,正合了那句颇有烟火气的元曲古句:“小桥流水人家”了。

有着气势的当属“高阳桥”。高阳桥是一座双孔廊桥,为檀干十桥之主桥,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此桥与歙县许村镇高阳桥同名,即便建筑风格亦有类同。当地村人相告,唐模先为程氏入驻,后汪、吴、许先后前来定居。后许氏衍为大族,修建廊桥亦名“高阳”,当是不忘祖的表征了。

行走唐模,便对这一村名由来感到新奇。徽州区学者许振东先生曾有著文,谈及过村名由来。据唐模汪氏族谱记载,唐模原名程村,后唐朝灭亡,越国公汪华后裔汪思立,为避外世战乱,以“天理感应,成活银杏”为签,选择此地定居,为感怀唐王朝给予汪氏的殊荣,欲效“后唐模式”,在这里建立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村民安居乐业的理想“王国”,于是取名“唐模”以示纪念。即便后来许氏兴旺,更对唐模村的建设和繁华做出了诸多贡献,也一直没有更名,沿用至今。

以“天理感应,成活银杏”为签,植于村中道旁的银杏树,依旧繁茂,千百年来,银杏不语,却时刻伴随和见证了一个村庄的发展。

“当时唐模的初入者,在这里和其他一个地方各种了一棵树。他们是想看看哪里的树能活,就在哪里安家。结果唐模这棵银杏树活了,先人就在这里安了家。”吴德埔已逾八旬,曾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老人诉说中,我们了解到了,即便是一株古木,历千年风雨,也是不易。银杏树现有20米高,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被一场罕见的风雨折断十余米。虽受重创,好在未伤根基。

蓬首不掩西子隽,幽亭雅阁凭谁点。如果说,唐模村名由来是汪氏一族忠唐的象征,那么檀干园的建成就是孝道的体现了。

檀干园俗称“小西湖”。相传清初时,当地的许氏家族有一富商,为弥补其母想去杭州西湖一游,却因年老体衰不得成行的遗憾。这位孝子便不惜花重金在村边挖塘垒山,模拟西湖的景致建造的。虽是袖珍景观,却别具一格,自成特色。

无法去复制那场浩大的工程了。一锄一锄挖凿,一担一担挑运,一个个白天连着一个个黑夜,一年或数年过去,一个有着三潭印月、玉带桥、灵官桥、湖心亭、白堤等风景的“小西湖”,就在唐模村诞生了。家在唐模的清末翰林许承尧曾撰联曰:喜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 梅雪冬妍, 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看紫霞西耸,飞布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

唐模下水口有一古樟,当得起水口的明星。1992年,电影《天仙配》在此拍摄,这古樟树摇身一变,成了槐荫月老,竟开口说起了人话。自然,这是电影的制作手法,虽当不得真,却给即将走进婚姻殿堂的年青人,留下了太多寓意。一株树身系满了红绸带,还有一把把连心锁环绕树旁,代表着喜庆,更代表着一对新人,一生牵手,再不分离。

我们顺着一条幽长的古巷走进了许承尧故居。故居来过多次,每一次都带着虔诚和敬重。让我们欣慰的是,这一次由于邂逅了吴德埔,一个曾亲见过许承尧的老人,让我们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一代大儒的风华。“现在村里见到许承尧的人恐怕也就十来人了。”吴德埔说,他是见过许承尧的,当时也就八、九岁年纪,家里特别穷,他的母亲一年有三个月要去许承尧的二儿子家做布鞋,用以贴补家用。在吴德埔的眼中,许承尧思想先进,特别重视教育,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到了唐模,就得到潜口走一走。又或者说,我们是闻着那令人垂涎的香味来到潜口的。这是一家馄饨店,虽是新盖的房子,却打上了百年老字号的牌子。我们到的时候已过早点时间,客人却是络绎不绝。馄饨摊的主人叫万建国,半百年纪,打小就经营着祖传的生意。

万建国家中留有两根擀面杖,一根有90年历史,另一根也有80年了。近一个世纪,万家的五代手艺人,就用这两根面杖擀皮,一直擀到今天。

 顺呈坎南下,我们邂逅了千年古村潜口村。位于村口紫霞峰南麓的潜口民宅占地面积102万平方米。采取原拆原建的方法,将散落在各地的典型十座明代建筑集中一处,亭、桥、楼、阁、厅及内部陈设俱全,重现了明代山庄的古朴风貌,更是徽州古建集中拆迁保护的典范。

在一个小山峦上展示出各类不同古民居风貌,颇具匠心。潜口民宅从建筑类型划分有洞社、宅第、小桥、路亭、牌坊等。在时间跨度上,从明弘治八年延续到明中晚期。清初名流黄宗羲、施闰章、梅庚、靳治荆等均涉足此地,并留有题记。1982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建立“明代民居建筑群”,并列入全国文物保护计划。按照“原拆原建、集中保护”的原则,将散落于歙县境内民间且不宜就地保护的明清古建筑进行集中保护。1988年潜口民宅徽派建筑群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潜口民宅博物馆副馆长蒋志斌先生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潜口属于歙县管辖。歙县古民宅受损坍塌严重,特别是一些百姓人家,因无力维修而任其倒塌。后来歙县政府向国家文物局报了项目,(希望)把徽州地区有代表性的 一些古建筑,包括牌坊、亭、祠堂、民居一起集中保护在潜口紫霞山。长江三峡大坝库区古建筑也是按照我们这种规模异地搬迁保护的。

历史把一个村落的记忆,刻凿在可触可见的实物上,或化成笔墨留存在书籍里,供人瞻仰习研;历史也把太多的故事传说,刻进人们的语言里,即便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也依旧让人心存感念,追慕不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徽潜口明宅:徽派古建典范 身心文化之旅
江玉兰​ | 潜口民宅半日游(同题作文展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山 潜口民居
骑游东南 . 潜口民宅 -- 拆迁整合的徽派建筑博物馆
【行走徽州131】潜口民宅:不收门票的徽州明清建筑博物馆(上)
盛唐楷模映古今-皖歙县唐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